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天心明月 21· 禅与人生

  禅与人生

  

  引言

  

  在讲这题目之前,我们首先看一个公案:有庞蕴居士问马祖曰:「不与万法为侣者,是谁?」这就是问,若一个人修行到能超乎一切人、一切境界之后,又是何种境界?马祖答曰:「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,再向汝道!」于是庞蕴言下顿悟。庞蕴问的是什么问题?马祖为何要这么回答?以及庞蕴到底悟了些什么?这等我们演讲告一个段落后,再回头处理。或许各位也可以在演讲的过程中,慢慢去理会这公案的深妙处。

  

  生的定义

  

  一、应变的弹性度:现首先就〈禅与人生〉这题目中,讲「生」的定义,这儿我们先不提及佛法,先不拘泥于禅法,就照一般人所定义的。「生」,首先要有随环境而不断调适的能力。即环境不断变动,它要能不断地去作调节适应。这也是说生命要有相当的弹性。

  

  (一)、非生物:在科学上有所谓生物与非生物。什么叫非生物?譬如桌上这个杯子,早晨看、下午看,它都是这个样子,今年看、明年看,它还是这个样子。这个世界已历经了很多变化,但它仍没什么相应的改变。或者如一张桌子,一块石头……等等,我们都称之为非生物。主要都因为它没什么大变动。它们不能随环境的变动而作调整,故没有生命的弹性。

  

  (二)、植物:其次我们再看植物,植物的生命,从种子、发芽,然后生长茁壮,愈长愈大,它有明显的生命历程。或者在春天开花、在秋天结果。春、夏、秋、冬,不同的季节皆能对应出不同的现象。甚至在一天之中,白天有光合作用,晚上有呼吸作用,白天和晚上还是不一样的。这也就说,环境在变,生命的形态也跟着变,当然植物能变化的范围还是很有限的,因为它还是被束缚在土地上而不能移动。

  

  (三)、动物:再看动物,它早上出去觅食,晚上回窝里睡觉,不止活动的空间扩大了,甚至对外界,也有一般人所说的本能反应。又动物也有恐惧、也有爱恨。除情绪作用外,更有对外界的知觉作用。

  

  (四)、小结:所以我们在观测生命时,总会认定,植物比矿物能表现出生命力,而动物又比植物更具生命力。这都是就能随着环境变动而调适的能力而言。

  

  二、维持内在的属性:生的第二种属性,即要在变化之中,还能维持它生命的特质。譬如说这杯子,如被打破了,它虽也随着环境而变化,但已变得不是杯子了。一棵木瓜树,从发芽起到慢慢成长,它于变动中,乃有一个最后的目标,就是要长成木瓜的样子,要开出木瓜的花,要结成木瓜的果。如果变动已离开这个轨道,它就已失掉生命原本的形态。譬如说木瓜因受到强风、大雨、烟火、病毒等的侵害,它变得无法生长,变得无法开花结果。虽说它还是在变,但已不是木瓜了。

  

  这也是说,生物的变,乃为完成它的目标,才有意义。否则,非生物也在变,但非生物的变,就无目标可言。石头,被锤子一敲,碎掉了,它能完成什么内在的目标吗?总之,「生」的定义:一是能随着环境而有变动的弹性,二是在变动中,要能维持本来的目标。

  

  人生面面观

  

  一、生命的外观:于是我们再谈到「人生」,何以在所有生物中,我们认为人是万物之灵呢?这是因为他在「生」的两种定义中,表现得比其他动物更显著、更圆满。首先我们看,人随着环境而变动的弹性:现代有些科学家认为人的特质,乃在于人有双手,可以制造工具。他们还说,人双手的大拇指可以握,而其他动物不能握,故唯有人能制造工具。这讲的当然也有道理,但未免挂万漏一了。也有人认为,人的特质,乃在于人可以用语言沟通,可以用文字来传达他的意见,这也是一部份的道理吧!但还不完全。

  

  如果我们回归到刚才的定义,人和所有的生命一样,都具有随着环境变动而调适的弹性,只是人的弹性比其他动物、植物,表现得更完整罢了。这弹性的表现方式,我们可归纳为两类作用:第一是知性作用,第二是感性作用。

  

  (一)、知性:从我们对外界的认识而有。有人说老鹰的眼睛特别好,它可以在几千公尺的高空上,看到地面上正在奔跑的兔子、老鼠之类。可是事实上,老鹰所看到的世界,绝对不会比人广,因它看来看去,大概只看到它所要寻找的食物吧!人的耳朵没有蝙蝠灵敏,人的嗅觉也没有狗好!但是,人所有的感官加起来,就是比其他动物所知道的还多。若所知道的范圈愈宽广,则它的生命就必然愈殊胜。

  

  既要随着环境变动而调适,那首先要知道环境是什么?环境又产生了何种变动?这些讯息皆是通过我们的感官:眼睛、耳朵、鼻子、舌头、身体,而能明了的。因此,如对周遭的一切不能善加明了,则我们的生命就不可能完整了。

  

  除了认识这些经由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等感官所映入的表象外,人进一步地乃从表象里,去探究它更深层的道理。现象的存在,现象的变化,都有它不变的理在。这个理一般动物是没办法去了解的,而只有人透过他知性的作用,透过他理性的作用,才可以明了。接着再用思考,把他所知道片断的理,更归纳成完整的系统来,这终成为哲学的体系。因此,要表现出人的生命力,首先要应用我们对外界的知觉能力。

  

  (二)、感性:其次于感情也是一样。在种种的变动中,人有各式各样的感情变化:喜、怒、哀、乐、忧伤、恐惧、嫉妒、傲慢......等等,其他动物虽也有类似的变化,但没有人这么多。

  

  (三)、非封闭、压抑:这也是说,如不能把以上两种特质发挥出来,那便不成为人的生命了。有的人老是希望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很小的世界里,他或者觉得外面不安全,或者觉得外面太杂乱,于是把自己封闭起来。然一经封闭,便把自己的生命给限制住了,他变得非常狭隘、非常可怜。同样,也有另一种人是以压抑的方法,来处理自己的感情,喜、怒、哀、乐种种情绪,都不让它有所外露,这种作法跟生命的原始本能是相违背的,说难听一点,像找死一样,自断生机。因此,做为一个人,要表现出完整的生命力,首要从知性和感性去发挥。

  

  二、内在的目标:如前所说生命的第二种特征为迈向自我成长。那人的目的又是什么呢?我想人不只是要长成人的样子而已!如果只为了长成人的样子,甚至只为了繁殖下一代,那跟一般动物便没什么差别。所以在生命的变化里,人必然有他很深刻、很内在的目标。

  

  但这个目标是什么呢?这倒是一个很抽象的问题,目标虽存,却不甚明了。古今多少哲学大师、宗教大师都在说,说到现在好象也没有定论。有的说人生的目标乃在追求财富,或追求名誉、追求健康、知识、艺术……等。似乎各有各的目标。但是,就我个人的观察、体会,我可以说,人生的目标其实只有两类,第一是求自在,第二是求圆满。

  

  (一)、求自在:首先讲何以要求自在?前面讲到,人一定会随着环境变化而做某种程度的反应。这反应,或者是知觉,或者是情感。但我们也经常在那变动中,觉得不自在。肚子饿了,不自在;口渴了,不自在;身体冷了,不自在。在环境里我们未必皆能自在。

  

  为什么要争取财富呢?其实更深层的目的,就是要求自在。肚子饿了,要有东西吃。身体冷了,要有衣服穿。天气风雨,要有房子住,这些都是为了保持身体的自在而必备的工具。人又为什么要囤积粮食,也是为了求得更大的自在。因为在安全感里,人才能自在。或者说,我们希望有人关心我,希望有人尊重我,这也是希望在别人的关心里,在别人的尊重里,以求得自在。甚至说我们努力于追求知识学问,也是躭心如对万象不能了解,我们就会迷惑,会恐惧、觉得不自在。

  

  这一点「求自在」希望大家能善加留意!很多人已忘了他的初衷是为了求自在,而往往把求自在的手段,当做目的。有些人企求财富,但财富只是手段,而不是目的。至于名誉、健康、知识、学问......等都一样,错把手段当目的。所以他们即使求得很辛苦,结果还是不自在。各位可想一想,是不是我们这么辛苦,从早上忙到晚上,从年初忙到年尾,就是为了求个心里的自在呢?

  

  (二)、求圆满:人除了求自在外,就是求圆满。自在有时候还简单一点,就在这儿,没事了,我便得自在,但这还未必圆满。自己有饭吃是自在,但须连别人也有饭吃,那才圆满。有时候多知道一些事情,对你而言未必需要,但我们还宁可多知道一点,这也是为了求得更大的圆满。这圆满从自己到他人,从少数到多数,从外表到事相、到比较深刻的道理,我们活着就是不断地在追求一个更大的圆满。

  

  所以,人生任何一种思想、任何一种行动,不管是政治上、经济上或宗教上,据我的看法不过是为求自在,为求圆满的方便而已。因此,于环境的变化中,愈能够心安,愈能够自在,那你就愈觉得幸福美满了。

  

  三、人在缠中:(一)、逃避、拒绝:从前面讲到这里,重点在讲人生就是安在种种环境的变化中,去求得自在与圆满。这本来也没什么好渲染的。可是,人往往发生一些错误,就是用南辕北辙的方法去求自在与圆满。

  

  刚才已讲到很多人错把手段当目的,这是一类的错误。其次,就是用逃避的方法去求自在。譬如说,在公司里做了一件不好的事,你就想到,或许老板会责怪,那我今天请假好了。如外面声音很吵,就想躲在房子里不要出去好了。都市里太吵了,赶快到山上去吧!一想到什么事情、什么境界,会让我们不自在?一般人的反应就是;我赶快拒绝,不让它来;如不能拒绝的话,那就干脆自己逃掉算了。

  

  所以很多人对自在的定义是:「只有我在,别人不在,那我就自在了。」如果我们经常用这种心态来求自在,那就很容易形成封闭的现象。很多境界不敢接触,很多事情不想知道,这样我们的世界,就愈缩愈小,就跟刚才所…

《天心明月 21· 禅与人生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禅林风雨 自序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