格式與局限
我們常聽說「某人沒有人格」,沒有人格似必是罵人的話;然禅宗所講卻要「出格」,那麼,該有格呢?還是該無格呢?這格的問題,從生活到修行之中,都普遍存在,所以我們今天就來研究「格」。
國人有詞雲「格局」,「格局」者,有格就有局,局者局限也。什麼叫格局呢?我們且看佛像旁邊的光明燈,就很清楚了。每盞光明燈都有一個格子,方方正正的分隔開來,有一尊莊嚴的佛像,有一盞小小的燈,還有供養人的名字,這很明
顯的是一種格局。由是既成爲格式,就免不了局限了,當一個人、一個社會慢慢型成某種格的時候,它已失卻了原有的活力、原有的意義。這也就是雖名爲「光明燈」,但已不見光明了。
任持自性.軌生物解
現在我們且從廣義的格講起,在唯識學上說:「法是任持自性,軌生物解。」什麼叫任持自性?譬如我們所看到的這個杯子,這杯子大致是有它穩定的形象,有它明確的作用,能保持著的形象與作用,便叫任持自性。樹也是一樣,雖能成長,但大致在某期限內能保持著某種形態以被認同,彼亦叫任持自性。至于「軌生物解」,軌是軌道,有軌道就有限製,我們亦常說「軌範」,有軌必有範,範就是範疇。因爲物能任持自性,所以我們才能了解它,此即「軌生物解」之意。相反地,如形象經常在變,則我們無法對它做較深刻的認識與肯定。任持自性,其實就是「格」的形式;因此,一切法不管有形還是無形,都必從「格」中而得以認識。
生與非生
我們且從格義中來看生物與非生物的差別。譬如木頭、石頭、磚頭等物中,其任持自性的作用就更明顯,今天看是石頭,明天看還是石頭,天天看都沒什麼不一樣,它的「格」非常僵化、局限;再看看植物,今天看與昨天看,似乎沒什麼大不同,但一個月前與一個月後,就有些不一樣,它因能成長,所以格式已不那麼死板,可以有點變化了,但植物的變化終究還是很有限的,它只能在原地生長。
如果進一步講到動物,動物除了在形體上會慢慢由小長大,會有饑餓、寒暑的感受外,它可以移動位置,今天在這個地方,明天在另個地方,因此,從動物身上,我們更可以感覺到其生命的活力。
所以,生物與非生物的差別,主要視其「格」而定。如果「格」愈局限、愈僵化,那就愈沒生命力;相反地,「格」愈有可塑性、愈有互動性者,我們才稱其爲生物。
誰能無格
接著,再進一步講到人的格。首先,人最明顯表現在外的是身體上的格,每個人的身高、體重,甚至眼睛、鼻子、頭發,各長什麼樣子,這都是他的格。所以會看相的,可以從相中看出他的格調,而什麼格調,將會有怎樣的命運,都有模式可參考。這是就生理的格講起。
其次,心理方面,又有更多的格式:有些人就是貪心重──貪吃、貪名、貪財、貪色;有的人瞋心重;有的人慢心重;所以在心理上,每個人亦都有他的格。世俗常罵人說:「這個人沒有人格!」但如果他真的沒有人格,他就不可能存在;而既然能看到他、能罵他,則必是因爲他有某種格調存在,只是他的格調與我們的期待不相同而已。
業力與願力
格從那裏來呢?格主要來自二種,一是業力,二是願力。身體爲什麼是這個樣子?長相爲什麼是這副模樣呢?以佛法講,這是業報所成。又人有各式各樣的貪、瞋、癡,也是過去生的習性所致,平常說:「江山易改,本性難移!」就是指累生累劫所積下來的業障,才形成他的格調,這皆指業力所形成身體或心理的格。
其次講到願力,願力是透過意志抉擇而形成的格調,譬如文學家有他的風格,藝術家有他的風格,政治家、宗教家皆有他的風格。人,最初由他個別的興趣與嗜好而形成一種格;其次由所從事的職業,也會慢慢形成某種「格」;當中比較高明的,是透過理智的抉擇而形成特殊的格調,我們常說宗教情操、愛國情操,事實上,每一種情操也只是另一種格而已。
這也是說,大部份人的格,是由業力形成的,只有少數的人是由願力形成的格。因此,在罵人「沒有人格」時,是指沒有由願力形成的格,而願力的格必內含一種積極向上、奮發有爲的情操。
覺之與否
格之由來可從業力,亦可由願力,因此,衆生修行的重點,乃在于把業力的格變成願力的格,而這裏面又牽涉到一個「覺」的問題──我們對「格」的存在能不能知覺、能不能自覺。多數人的格是由無明業力所形成的,他從生下來就帶著這個格,一生一世也就在格中轉不出去,且連自己也不覺得陷在格中,這就是「不自覺」。
也有一種格,最初雖是由願力所形成的,但最後也不自覺了,且淪爲一種慣性的力量。譬如有些人天生喜歡布施,常做些慈濟的事務,他未必很清楚這樣做,是爲了什麼?然既不清楚又何以一直做下去呢?這是他過去的願力所熏習成慣性的力量。也有的人雖沒特別要持什麼戒,可是他的生活形態卻嚴謹而有規矩,這也是宿願的力量。以上不管是業力或宿願所形成的格式,如果不自覺,基本上還在生死之中;即使是宿願,因沒有再覺的關系,那終是不可靠的。因此,真正的格是要透過理智的分析判斷加以認定的。
作與受
自覺又分爲兩大類,一是被業力牽引,不能作主,但還知道自己在格中,如我個性貪玩,自己雖知有這習性在,心也想改,但不是一下子就能改得過來的。這雖由業力所牽,仍在格局之中,但因能自覺故,便能從疏遠而漸出離。因此,這與前面講的宿願不同,宿願所成的善行,因未經再覺的關系,所以那善的力量終究會慢慢退失;反過來說,雖是業力所形成的惡習,只要能透過自覺,終能慢慢跳出來,所以覺之與否,是修行的關鍵。
在爲業力所牽的自覺下,其又有受與作的差異,首先講「受」。對某些已形成的格局,在短時間內沒辦法改變的,你只能先加以接受。譬如說,你就是這樣的體質,或有某種太重的習氣;又如臺北的天氣,就是這樣悶悶不清爽;現在的世界局勢,就是這個樣子,誰能改變它呢?即使能改變的也太有限了。這都是早已形成的「格」,故我們只能先安忍接受它;如不願接受,就只會覺得更痛苦而已!而接受之後,能改變的、能調適的,還是要慢慢去調適,這是指受的心態。
其次,比較積極向上的,是要從「作」中建立起一種新的格調──人的格、物的格,或其他種種的格。就像蓋房子,首先要將結構確定,那邊有柱子,那邊有門,那邊有窗,在還沒蓋之前,這格是由你來決定的;同樣地,畫家畫一幅畫,在畫還沒上筆之前,這格還沒形成;但等他畫上去之後,這格就已顯現出來了;文學家、藝術家、宗教家也都以個人的智慧、聰明、才華,而建立起個人的格調。
在這時代,每個人都積極地想要建立自己的格調,好象要把商標貼在額頭,好讓別人很快地知道自己的特質。這只爲前面所說到的一種現象──我們能對某物有所了解,基本上是透過他的格而加以認定的。沒有格便無法了解,所以,每個人都希望表現出他特殊的風格,以增加別人的了解,以博得別人的認同。
僵化與死亡
格的建立,雖辛苦不易,但過一段時間後,又往往變成僵化。在最初沒有格的時候,因沒有固定的形式、沒有刻意的軌範,所以,整個生命充滿了生機;而等到格慢慢形成局限,則能夠變化的可能性愈來愈少,那也就是說,變得愈來愈僵化。
此僵化的結局,不管是物或人皆如此,譬如植物幼小的時候長得很快,可是到了一段時間後,就慢慢不長了,從固定後,又慢慢衰老死亡;人也是一樣,身體長到成熟之後,就衰老死亡;心理上的格、有爲的格、以意識所建立的格,也都一樣,過一段時間後皆慢慢趨向于僵化。例如唐詩,最初是一種新的體裁,大家拚命寫,寫了一段時間後,這格就僵化了;之後宋詞取而代之,宋詞過一段時間後,也一樣僵化死亡;同樣地,每位藝術家最初皆有他特殊的風格,但是慢慢地,他的作品千篇一律,像八股一般。僵化的格式沒有生命力,所以不免于死亡。
個人的格如此,團體的格、民族的格或文化的格皆然。一個團體可能要經過長時間之後,才能慢慢形成他們的格,像現在的公司講到要建立「企業形象」;甚至說文化,希臘文化、羅馬文化,每一種文化在經過幾百年幾千年之後,它的格也慢慢趨于僵化而轉向于沒落,在人類的曆史中,不管是個人、民族、文化都難免陷入僵化而死亡的結局。
決定僵化的遲早,其有二種因素,一、格局的大小:如果格局小就僵化得快,譬如農禅寺,只有這麼一小片土地,東蓋西蓋,很快地就沒地方可蓋了。沒有彈性的空間,這格局就僵化了。同理,小樹,格較小,二、叁個月就飽和了,所以便開始衰老,這是半年生或一年生的植物;但如果是大樹,卻可以幾百年幾千年生,而格還不至于僵化。一個人生命格局的大小,就看他立志奮門的目標,如果目標很小,也很快就滿了,而不能突破、超越。格小僵得快,這很好理解。
二、機構的彈性:如果農禅寺房子不是用硬體蓋,而是用軟體──如組合房屋等,今天大殿太小,明天重新組合一個,今天男寮不夠,這邊拆那邊裝,很快就解決了,這是因結構比較有彈性的關系。而用硬體的結構雖比較穩固,風吹雨打不受影響,但它的可塑性小,便容易僵化,用軟體結構則利弊恰好相反。機器也是一樣,一部專業化的機器,專作杯子,它能作得很好,但若要改做其他東西,就不適用了,這是因其機構彈性度太小o愈穩定者,即伸縮的空間愈有限。
前面已說到「生與非生」的差別在格之不同,如果格局小,格局死板,就死得早。一般人或一個民族最後總陷入僵化的死局,這是因他的格局總是有限…
《天心明月 15· 格式與局限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