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天心明月 15· 格式與局限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度的,而且機構也沒有無限的彈性;反之,若格局可以不斷地發展,機構有無限彈性,則它就可以一直活下去,而不會僵化與死亡。

  

  調適與生機

  

  如何使格不陷入僵化?這便要調適,要能隨著因緣去調適。如何調適呢?據我的理解,人最初還是有格的,而且最初要讓別人很容易暸解你,這格還不能太大,太大則別人還不容易認清楚;彈性度也不能太好,太好則變化多,別人也不容易捉摸。所以最初的格不要大,形象可以比較確定些,人家就易于認識肯定你了。

  

  例如蓋房子,如果格局太大,則叁年五年蓋不出所以然來,人家反而會沒有安全感;所以,不管在做人或做事,最初的格都不要大,但卻要有前瞻性。前瞻性即預設有將來發展、突破的余地,如將房子蓋在山崖峭壁邊,將來就沒有地方可以擴充了,除非把崖補齊、把山鏟平,那工程太大了,非人力所能爲,因此,要有前瞻性,想到可能有的變化。第二是形象,最初不妨明確些,但也要有相當大的彈性。

  

  所以有格、還是無格,最初是有格,但這格不是死的,要經常保有轉換的余地,且在變化中必使前後銜接一貫,不要在前後變化之間産生脫序的現象,譬如我們的社會,現在是在變,但因缺乏前瞻性與可塑性,所以一變就脫節了。

  

  變調的格

  

  現代人常講到變。變,大家都說要變,但正常的變是在前瞻性與可塑性中完成,即使在變化中而不失其統一性,可是很多人就沒有這樣的智慧,所以會産生一些變調格。此變調的格,首先曰「跳槽」:一種格局已發展到沒辦法突破的地步,于是再去找另一個格,鑽進去。就像蓋房子,沒地方好蓋了,怎麼辦?再去找另一塊地蓋。這新格,在某段時間內,雖仍有發展的余地,但也將很快地飽和了。藝術家、文學家也是一樣,若自己的風格已到了沒辦法突破的境地,就學他人的格,甚至有的沒辦法用理性去提升,故只能學一些非洲人的藝術、野蠻人的藝術。這種用「套裝」、「跳槽」的方式──往一種現成的格跳,必成爲前後不銜接的脫序現象。

  

  在修行中,也有類似的狀況,有的人今天學禅打坐,覺得還不錯。但過一段時間後便無法突破,于是又去學密、學本尊等,希望很快突破。這也是只把舊格丟掉,換個新格而已!

  

  第二種變調是多格的聚合──即這格還在,但另找其他的格鑽。彼一時之間好象又擴展了許多空間。像現在很多企業講「多元化」經營,有很多附屬的公司,但衆公司之間未必有很好的統一與協調,它只是把很多不同的格湊合起來而已,而格與格的界限並沒有消除,所以在內部的運作上,就會産生很大的困難。

  

  現在很多人花了相當的時間在做協調溝通,開會雖多,卻是議而不決,爲什麼呢?因爲現代人都貪心,只貪求發展,卻不能建立起一套有前瞻性的模式來發展,故表象上雖發展得滿快,但實際上整個格調不但沒有變大、變高,反而使內部壁壘堅深,在溝通協調上有著無比的困難,于是把所有的時間、體力都浪費在無謂的爭議上。最後當內部溝通困難到無可容忍的地步時,這個企業組織便開始陷入瓦解的窘境,總之還是死路一條。

  

  自我形象

  

  現代人都講自我形象,此形象略有二種,一是別人所認同的,二是期待于自己的。人活著總在格之中運作,差別只在格的大小與死活而已,世間的格如此,修行的格又怎樣呢?很多人對「修行」的印象,錯以爲把自己套入另個格局中就是修行,如鑽牛角尖則格已在其中矣。若只從一個格跳入另一個格,則終不出輪回的本質。

  

  佛法講出家,就是要出格,枷因格有,沒有格,怎麼會變成枷鎖呢?故能出格,才能出枷。世間人都是用「格」來認識一切,于是說修行該是什麼,出家又是爲何,甚至講經的法師又應該如何如何,我們都以格去認識它,甚至以格來要求它。像我這個人,今天臺北有課,明天臺中有課,于是到處有人稱我爲法師,法師長、法師短,聽多了毛骨悚然,爲什麼呢?因爲他們在稱呼法師之前,就已擬構了太多格式准備套人──法師應該慈悲、法師應有威儀、法師應能恒順衆生......,我只好答曰:「去你的吧!不要跟我來這一『套』,我什麼也不是,因此,怎麼套也套不牢。」

  

  人皆用格去認識別人,同時也用格來要求自己,這不只是生活的問題,同時也是修行的問題,因如果你的形象已被套定,就已死在格下了。所以,在密宗有一種修行法門叫「普顫行」,即每一位行者尤其是成名的法師,最後必須到一個人家皆不認識你的地方去,去做一般人看起來瘋瘋麻癫癫的荒唐事,爲什麼呢?因爲要除去格,所以把自己弄得與過去的形象完全不一樣,別人沒辦法用一個格去套他,當然自己也不用一種格來塑造自己。

  

  很多人都抱怨說:「你不了解我!」我們很希望被人了解,但反過來問:「你真的希望就這樣被格住、套牢嗎?」我想也不是,所以對格的認識與取舍,除非是真正有修行的人,否則很難突破格局的限製。

  

  佛教的格化

  

  最後,我們再以格式來看佛教的發展:最初釋迦牟尼佛只是講四聖谛、八正道,一種直截了當的修行原則,其中並沒有什麼形式與格局,可是後來整個佛教的發展,儀式卻愈來愈多,而且大部份還是從婆羅門教、印度教等早就僵化的格中接收過來的。如爲急速發展,而把一些僵化的格納入系統裏,則每個格與格之間,必是格格不入,所以佛教慢慢形成各式各樣的宗派、各式各樣的山頭。印度佛教最後終因僵化而滅亡,我國的佛教發展到今天,也好不到那裏去。

  

  某次一位居士跟我講到佛教,他說:「佛教,我不懂,但佛教給我的感覺是──很有格。」很多人想到上大殿就害怕,怕不知該怎麼站、不知該怎麼坐、不知怎麼走,怕犯了禁忌,招來橫禍。其實這不是佛法的問題,而是人的問題,而是衆生的問題。

  

  因爲很多人對格太敏感了,以致當佛教的格愈來愈明顯時,就有很多人被格置在外面,如果以此說他們沒有善根,那未免于「馬不知臉長」之譏嫌。各式各樣的格在最初建立時,是有它的便利,因爲與這格相應的信徒就能夠進來,所以短時間信徒會增加很多,但既以多格的形式發展,又怎麼可能希望形成大統一、大圓滿的結局呢?

  

  空觀與出格

  

  佛教修行是叫我們出格,但發展的結果,卻是格愈來愈多,所以曆史上宗教師或藝術家,真正能出格者是非常少,但如真要修行,還是要往「出格」這條路走。出格不是沒有格,而是從已有的格中,變成有更大的涵容量與更大的可塑性,那該怎麼辦呢?我想:格其實就是我見、自性見的表現,因此,從因緣觀、從無自性、無我的理論去深入,並透過修行的努力,終能慢慢達到較圓滿的境地。

  

  最後要問一個問題,大家都在這邊打坐,打坐給人的印象──就是很有格,盤腿、結手印,這是身體的格;用方法也是一樣,眼睛不看、耳朵不聽,只是專注于一個方法──數息,一、二、叁......十,再數,還是數字,還是在格局裏面。現在要請問各位的是:用這樣的修行方式能出格嗎?如果說能,又怎麼能出格?如果說不能出格,那各位還打坐嗎?

  

  現因時間關系,簡單講一下「打坐」的格。打坐不在表現坐姿,有些人覺得坐姿很標准便很得意,其實有什麼好得意呢!還是在格之中嘛;打坐也不在于把數息數得很好而已,數息在于用這樣的方式來斷除我們的妄想執著,當妄想執著伏得愈多、斷得愈多,格也就愈來愈松而能出格。前面講到人的格主要是由業力形成的,如果不用修行的方法,即不能消除這些業障,所以,打坐的出格,是從能降伏過去生生世世所造成的業障、隔礙,而成無格的境界。

  

  有格爲方便

  

  佛法以格入門而達到除格的目的,所以「有格爲方便,無格爲究竟」。佛教雖有很多格,但如果能體會到用格只是一種方便,此方便是要除掉內心的貪染執著,則不會一頭栽進現成的格局裏而自尋死路。會修行的人,知道格祇是墊腳石,用過了,便跳出去了,從此不再在格中,經典裏有句話「以楔出楔」,因有一個格在,故用另一個格把它打掉,而打掉之後,就不再有格了。

  

  「有格爲方便,無格爲究竟」,如果我們真能暸解到這一點,則不論在做人做事、在修行、在體悟上,都會有較大的把握。

  

  民國八十年五月十二日,講于農禅寺般若禅坐會,張秋梅、陳秀文整理

  

  

《天心明月 15· 格式與局限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