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天心明月 15· 格式与局限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度的,而且机构也没有无限的弹性;反之,若格局可以不断地发展,机构有无限弹性,则它就可以一直活下去,而不会僵化与死亡。

  

  调适与生机

  

  如何使格不陷入僵化?这便要调适,要能随着因缘去调适。如何调适呢?据我的理解,人最初还是有格的,而且最初要让别人很容易暸解你,这格还不能太大,太大则别人还不容易认清楚;弹性度也不能太好,太好则变化多,别人也不容易捉摸。所以最初的格不要大,形象可以比较确定些,人家就易于认识肯定你了。

  

  例如盖房子,如果格局太大,则三年五年盖不出所以然来,人家反而会没有安全感;所以,不管在做人或做事,最初的格都不要大,但却要有前瞻性。前瞻性即预设有将来发展、突破的余地,如将房子盖在山崖峭壁边,将来就没有地方可以扩充了,除非把崖补齐、把山铲平,那工程太大了,非人力所能为,因此,要有前瞻性,想到可能有的变化。第二是形象,最初不妨明确些,但也要有相当大的弹性。

  

  所以有格、还是无格,最初是有格,但这格不是死的,要经常保有转换的余地,且在变化中必使前后衔接一贯,不要在前后变化之间产生脱序的现象,譬如我们的社会,现在是在变,但因缺乏前瞻性与可塑性,所以一变就脱节了。

  

  变调的格

  

  现代人常讲到变。变,大家都说要变,但正常的变是在前瞻性与可塑性中完成,即使在变化中而不失其统一性,可是很多人就没有这样的智慧,所以会产生一些变调格。此变调的格,首先曰「跳槽」:一种格局已发展到没办法突破的地步,于是再去找另一个格,钻进去。就像盖房子,没地方好盖了,怎么办?再去找另一块地盖。这新格,在某段时间内,虽仍有发展的余地,但也将很快地饱和了。艺术家、文学家也是一样,若自己的风格已到了没办法突破的境地,就学他人的格,甚至有的没办法用理性去提升,故只能学一些非洲人的艺术、野蛮人的艺术。这种用「套装」、「跳槽」的方式──往一种现成的格跳,必成为前后不衔接的脱序现象。

  

  在修行中,也有类似的状况,有的人今天学禅打坐,觉得还不错。但过一段时间后便无法突破,于是又去学密、学本尊等,希望很快突破。这也是只把旧格丢掉,换个新格而已!

  

  第二种变调是多格的聚合──即这格还在,但另找其他的格钻。彼一时之间好象又扩展了许多空间。像现在很多企业讲「多元化」经营,有很多附属的公司,但众公司之间未必有很好的统一与协调,它只是把很多不同的格凑合起来而已,而格与格的界限并没有消除,所以在内部的运作上,就会产生很大的困难。

  

  现在很多人花了相当的时间在做协调沟通,开会虽多,却是议而不决,为什么呢?因为现代人都贪心,只贪求发展,却不能建立起一套有前瞻性的模式来发展,故表象上虽发展得满快,但实际上整个格调不但没有变大、变高,反而使内部壁垒坚深,在沟通协调上有着无比的困难,于是把所有的时间、体力都浪费在无谓的争议上。最后当内部沟通困难到无可容忍的地步时,这个企业组织便开始陷入瓦解的窘境,总之还是死路一条。

  

  自我形象

  

  现代人都讲自我形象,此形象略有二种,一是别人所认同的,二是期待于自己的。人活着总在格之中运作,差别只在格的大小与死活而已,世间的格如此,修行的格又怎样呢?很多人对「修行」的印象,错以为把自己套入另个格局中就是修行,如钻牛角尖则格已在其中矣。若只从一个格跳入另一个格,则终不出轮回的本质。

  

  佛法讲出家,就是要出格,枷因格有,没有格,怎么会变成枷锁呢?故能出格,才能出枷。世间人都是用「格」来认识一切,于是说修行该是什么,出家又是为何,甚至讲经的法师又应该如何如何,我们都以格去认识它,甚至以格来要求它。像我这个人,今天台北有课,明天台中有课,于是到处有人称我为法师,法师长、法师短,听多了毛骨悚然,为什么呢?因为他们在称呼法师之前,就已拟构了太多格式准备套人──法师应该慈悲、法师应有威仪、法师应能恒顺众生......,我只好答曰:「去你的吧!不要跟我来这一『套』,我什么也不是,因此,怎么套也套不牢。」

  

  人皆用格去认识别人,同时也用格来要求自己,这不只是生活的问题,同时也是修行的问题,因如果你的形象已被套定,就已死在格下了。所以,在密宗有一种修行法门叫「普颤行」,即每一位行者尤其是成名的法师,最后必须到一个人家皆不认识你的地方去,去做一般人看起来疯疯麻癫癫的荒唐事,为什么呢?因为要除去格,所以把自己弄得与过去的形象完全不一样,别人没办法用一个格去套他,当然自己也不用一种格来塑造自己。

  

  很多人都抱怨说:「你不了解我!」我们很希望被人了解,但反过来问:「你真的希望就这样被格住、套牢吗?」我想也不是,所以对格的认识与取舍,除非是真正有修行的人,否则很难突破格局的限制。

  

  佛教的格化

  

  最后,我们再以格式来看佛教的发展:最初释迦牟尼佛只是讲四圣谛、八正道,一种直截了当的修行原则,其中并没有什么形式与格局,可是后来整个佛教的发展,仪式却愈来愈多,而且大部份还是从婆罗门教、印度教等早就僵化的格中接收过来的。如为急速发展,而把一些僵化的格纳入系统里,则每个格与格之间,必是格格不入,所以佛教慢慢形成各式各样的宗派、各式各样的山头。印度佛教最后终因僵化而灭亡,我国的佛教发展到今天,也好不到那里去。

  

  某次一位居士跟我讲到佛教,他说:「佛教,我不懂,但佛教给我的感觉是──很有格。」很多人想到上大殿就害怕,怕不知该怎么站、不知该怎么坐、不知怎么走,怕犯了禁忌,招来横祸。其实这不是佛法的问题,而是人的问题,而是众生的问题。

  

  因为很多人对格太敏感了,以致当佛教的格愈来愈明显时,就有很多人被格置在外面,如果以此说他们没有善根,那未免于「马不知脸长」之讥嫌。各式各样的格在最初建立时,是有它的便利,因为与这格相应的信徒就能够进来,所以短时间信徒会增加很多,但既以多格的形式发展,又怎么可能希望形成大统一、大圆满的结局呢?

  

  空观与出格

  

  佛教修行是叫我们出格,但发展的结果,却是格愈来愈多,所以历史上宗教师或艺术家,真正能出格者是非常少,但如真要修行,还是要往「出格」这条路走。出格不是没有格,而是从已有的格中,变成有更大的涵容量与更大的可塑性,那该怎么办呢?我想:格其实就是我见、自性见的表现,因此,从因缘观、从无自性、无我的理论去深入,并透过修行的努力,终能慢慢达到较圆满的境地。

  

  最后要问一个问题,大家都在这边打坐,打坐给人的印象──就是很有格,盘腿、结手印,这是身体的格;用方法也是一样,眼睛不看、耳朵不听,只是专注于一个方法──数息,一、二、三......十,再数,还是数字,还是在格局里面。现在要请问各位的是:用这样的修行方式能出格吗?如果说能,又怎么能出格?如果说不能出格,那各位还打坐吗?

  

  现因时间关系,简单讲一下「打坐」的格。打坐不在表现坐姿,有些人觉得坐姿很标准便很得意,其实有什么好得意呢!还是在格之中嘛;打坐也不在于把数息数得很好而已,数息在于用这样的方式来断除我们的妄想执着,当妄想执着伏得愈多、断得愈多,格也就愈来愈松而能出格。前面讲到人的格主要是由业力形成的,如果不用修行的方法,即不能消除这些业障,所以,打坐的出格,是从能降伏过去生生世世所造成的业障、隔碍,而成无格的境界。

  

  有格为方便

  

  佛法以格入门而达到除格的目的,所以「有格为方便,无格为究竟」。佛教虽有很多格,但如果能体会到用格只是一种方便,此方便是要除掉内心的贪染执着,则不会一头栽进现成的格局里而自寻死路。会修行的人,知道格祇是垫脚石,用过了,便跳出去了,从此不再在格中,经典里有句话「以楔出楔」,因有一个格在,故用另一个格把它打掉,而打掉之后,就不再有格了。

  

  「有格为方便,无格为究竟」,如果我们真能暸解到这一点,则不论在做人做事、在修行、在体悟上,都会有较大的把握。

  

  民国八十年五月十二日,讲于农禅寺般若禅坐会,张秋梅、陈秀文整理

  

  

《天心明月 15· 格式与局限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