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天心明月 15· 格式与局限

  格式与局限

  

  我们常听说「某人没有人格」,没有人格似必是骂人的话;然禅宗所讲却要「出格」,那么,该有格呢?还是该无格呢?这格的问题,从生活到修行之中,都普遍存在,所以我们今天就来研究「格」。

  

  国人有词云「格局」,「格局」者,有格就有局,局者局限也。什么叫格局呢?我们且看佛像旁边的光明灯,就很清楚了。每盏光明灯都有一个格子,方方正正的分隔开来,有一尊庄严的佛像,有一盏小小的灯,还有供养人的名字,这很明

  

  显的是一种格局。由是既成为格式,就免不了局限了,当一个人、一个社会慢慢型成某种格的时候,它已失却了原有的活力、原有的意义。这也就是虽名为「光明灯」,但已不见光明了。

  

  任持自性.轨生物解

  

  现在我们且从广义的格讲起,在唯识学上说:「法是任持自性,轨生物解。」什么叫任持自性?譬如我们所看到的这个杯子,这杯子大致是有它稳定的形象,有它明确的作用,能保持着的形象与作用,便叫任持自性。树也是一样,虽能成长,但大致在某期限内能保持着某种形态以被认同,彼亦叫任持自性。至于「轨生物解」,轨是轨道,有轨道就有限制,我们亦常说「轨范」,有轨必有范,范就是范畴。因为物能任持自性,所以我们才能了解它,此即「轨生物解」之意。相反地,如形象经常在变,则我们无法对它做较深刻的认识与肯定。任持自性,其实就是「格」的形式;因此,一切法不管有形还是无形,都必从「格」中而得以认识。

  

  生与非生

  

  我们且从格义中来看生物与非生物的差别。譬如木头、石头、砖头等物中,其任持自性的作用就更明显,今天看是石头,明天看还是石头,天天看都没什么不一样,它的「格」非常僵化、局限;再看看植物,今天看与昨天看,似乎没什么大不同,但一个月前与一个月后,就有些不一样,它因能成长,所以格式已不那么死板,可以有点变化了,但植物的变化终究还是很有限的,它只能在原地生长。

  

  如果进一步讲到动物,动物除了在形体上会慢慢由小长大,会有饥饿、寒暑的感受外,它可以移动位置,今天在这个地方,明天在另个地方,因此,从动物身上,我们更可以感觉到其生命的活力。

  

  所以,生物与非生物的差别,主要视其「格」而定。如果「格」愈局限、愈僵化,那就愈没生命力;相反地,「格」愈有可塑性、愈有互动性者,我们才称其为生物。

  

  谁能无格

  

  接着,再进一步讲到人的格。首先,人最明显表现在外的是身体上的格,每个人的身高、体重,甚至眼睛、鼻子、头发,各长什么样子,这都是他的格。所以会看相的,可以从相中看出他的格调,而什么格调,将会有怎样的命运,都有模式可参考。这是就生理的格讲起。

  

  其次,心理方面,又有更多的格式:有些人就是贪心重──贪吃、贪名、贪财、贪色;有的人瞋心重;有的人慢心重;所以在心理上,每个人亦都有他的格。世俗常骂人说:「这个人没有人格!」但如果他真的没有人格,他就不可能存在;而既然能看到他、能骂他,则必是因为他有某种格调存在,只是他的格调与我们的期待不相同而已。

  

  业力与愿力

  

  格从那里来呢?格主要来自二种,一是业力,二是愿力。身体为什么是这个样子?长相为什么是这副模样呢?以佛法讲,这是业报所成。又人有各式各样的贪、瞋、痴,也是过去生的习性所致,平常说:「江山易改,本性难移!」就是指累生累劫所积下来的业障,才形成他的格调,这皆指业力所形成身体或心理的格。

  

  其次讲到愿力,愿力是透过意志抉择而形成的格调,譬如文学家有他的风格,艺术家有他的风格,政治家、宗教家皆有他的风格。人,最初由他个别的兴趣与嗜好而形成一种格;其次由所从事的职业,也会慢慢形成某种「格」;当中比较高明的,是透过理智的抉择而形成特殊的格调,我们常说宗教情操、爱国情操,事实上,每一种情操也只是另一种格而已。

  

  这也是说,大部份人的格,是由业力形成的,只有少数的人是由愿力形成的格。因此,在骂人「没有人格」时,是指没有由愿力形成的格,而愿力的格必内含一种积极向上、奋发有为的情操。

  

  觉之与否

  

  格之由来可从业力,亦可由愿力,因此,众生修行的重点,乃在于把业力的格变成愿力的格,而这里面又牵涉到一个「觉」的问题──我们对「格」的存在能不能知觉、能不能自觉。多数人的格是由无明业力所形成的,他从生下来就带着这个格,一生一世也就在格中转不出去,且连自己也不觉得陷在格中,这就是「不自觉」。

  

  也有一种格,最初虽是由愿力所形成的,但最后也不自觉了,且沦为一种惯性的力量。譬如有些人天生喜欢布施,常做些慈济的事务,他未必很清楚这样做,是为了什么?然既不清楚又何以一直做下去呢?这是他过去的愿力所熏习成惯性的力量。也有的人虽没特别要持什么戒,可是他的生活形态却严谨而有规矩,这也是宿愿的力量。以上不管是业力或宿愿所形成的格式,如果不自觉,基本上还在生死之中;即使是宿愿,因没有再觉的关系,那终是不可靠的。因此,真正的格是要透过理智的分析判断加以认定的。

  

  作与受

  

  自觉又分为两大类,一是被业力牵引,不能作主,但还知道自己在格中,如我个性贪玩,自己虽知有这习性在,心也想改,但不是一下子就能改得过来的。这虽由业力所牵,仍在格局之中,但因能自觉故,便能从疏远而渐出离。因此,这与前面讲的宿愿不同,宿愿所成的善行,因未经再觉的关系,所以那善的力量终究会慢慢退失;反过来说,虽是业力所形成的恶习,只要能透过自觉,终能慢慢跳出来,所以觉之与否,是修行的关键。

  

  在为业力所牵的自觉下,其又有受与作的差异,首先讲「受」。对某些已形成的格局,在短时间内没办法改变的,你只能先加以接受。譬如说,你就是这样的体质,或有某种太重的习气;又如台北的天气,就是这样闷闷不清爽;现在的世界局势,就是这个样子,谁能改变它呢?即使能改变的也太有限了。这都是早已形成的「格」,故我们只能先安忍接受它;如不愿接受,就只会觉得更痛苦而已!而接受之后,能改变的、能调适的,还是要慢慢去调适,这是指受的心态。

  

  其次,比较积极向上的,是要从「作」中建立起一种新的格调──人的格、物的格,或其他种种的格。就像盖房子,首先要将结构确定,那边有柱子,那边有门,那边有窗,在还没盖之前,这格是由你来决定的;同样地,画家画一幅画,在画还没上笔之前,这格还没形成;但等他画上去之后,这格就已显现出来了;文学家、艺术家、宗教家也都以个人的智慧、聪明、才华,而建立起个人的格调。

  

  在这时代,每个人都积极地想要建立自己的格调,好象要把商标贴在额头,好让别人很快地知道自己的特质。这只为前面所说到的一种现象──我们能对某物有所了解,基本上是透过他的格而加以认定的。没有格便无法了解,所以,每个人都希望表现出他特殊的风格,以增加别人的了解,以博得别人的认同。

  

  僵化与死亡

  

  格的建立,虽辛苦不易,但过一段时间后,又往往变成僵化。在最初没有格的时候,因没有固定的形式、没有刻意的轨范,所以,整个生命充满了生机;而等到格慢慢形成局限,则能够变化的可能性愈来愈少,那也就是说,变得愈来愈僵化。

  

  此僵化的结局,不管是物或人皆如此,譬如植物幼小的时候长得很快,可是到了一段时间后,就慢慢不长了,从固定后,又慢慢衰老死亡;人也是一样,身体长到成熟之后,就衰老死亡;心理上的格、有为的格、以意识所建立的格,也都一样,过一段时间后皆慢慢趋向于僵化。例如唐诗,最初是一种新的体裁,大家拚命写,写了一段时间后,这格就僵化了;之后宋词取而代之,宋词过一段时间后,也一样僵化死亡;同样地,每位艺术家最初皆有他特殊的风格,但是慢慢地,他的作品千篇一律,像八股一般。僵化的格式没有生命力,所以不免于死亡。

  

  个人的格如此,团体的格、民族的格或文化的格皆然。一个团体可能要经过长时间之后,才能慢慢形成他们的格,像现在的公司讲到要建立「企业形象」;甚至说文化,希腊文化、罗马文化,每一种文化在经过几百年几千年之后,它的格也慢慢趋于僵化而转向于没落,在人类的历史中,不管是个人、民族、文化都难免陷入僵化而死亡的结局。

  

  决定僵化的迟早,其有二种因素,一、格局的大小:如果格局小就僵化得快,譬如农禅寺,只有这么一小片土地,东盖西盖,很快地就没地方可盖了。没有弹性的空间,这格局就僵化了。同理,小树,格较小,二、三个月就饱和了,所以便开始衰老,这是半年生或一年生的植物;但如果是大树,却可以几百年几千年生,而格还不至于僵化。一个人生命格局的大小,就看他立志奋门的目标,如果目标很小,也很快就满了,而不能突破、超越。格小僵得快,这很好理解。

  

  二、机构的弹性:如果农禅寺房子不是用硬体盖,而是用软体──如组合房屋等,今天大殿太小,明天重新组合一个,今天男寮不够,这边拆那边装,很快就解决了,这是因结构比较有弹性的关系。而用硬体的结构虽比较稳固,风吹雨打不受影响,但它的可塑性小,便容易僵化,用软体结构则利弊恰好相反。机器也是一样,一部专业化的机器,专作杯子,它能作得很好,但若要改做其他东西,就不适用了,这是因其机构弹性度太小o愈稳定者,即伸缩的空间愈有限。

  

  前面已说到「生与非生」的差别在格之不同,如果格局小,格局死板,就死得早。一般人或一个民族最后总陷入僵化的死局,这是因他的格局总是有限…

《天心明月 15· 格式与局限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