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情無限
首先說明我爲什麼要講這個題目,在住山時,我經常思考著:以目前的社會或多數的衆生,其最需要的是什麼?我想了又想,最後肯定他們迫切需要的有兩種:第一是真理,第二是真情。
如果不明真理,我們就會很迷惑,不知道何去何從?又如人與人之間沒有真情的話,就會彼此有很多瓜葛、有很多煩惱。關于真理的部份,以前已說了不少,故以下單就「真情」作發揮:
煩惱的根源
現在我們的社會由于經濟繁榮,每個人都可以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,但是人的煩惱並沒有因此減少。這煩惱中,來自于「理」上面的迷惑,固然是有;但是對大部份的人而言,主要的煩惱還是來自于人際關系的不協調。有些人在家裏時,常覺得父母很唠叨!講!講!講!講那麼多,還在講;父母卻也覺得現在的兒女很難管教!跟他講了老半天,他還是不聽。或者在公司、在學校,我們也經常有很多煩惱,而這些煩惱也大部份是來自于人際關系的溝通不一良。
目前很多人在處理溝通問題時,常著重于溝通技術的改良,而事實上,很多時候問題倒不在于技術,而是在「你到底要溝通什麼」?有時候,我們對自己所要溝通的、所要表達的意見,自己都弄不清楚。如果你自己都不能清楚,那麼,話說來說去,別人更不可能了解你,所以溝通的問題,依我看來,最重要的,是我們不能了解自己。
那人又爲什麼不能了解自己呢?很多時候是因爲造作和壓抑的關系。而造作與壓抑者,即非真情也。世間人以爲什麼是「真情」呢?我喜歡一個人,從現在到未來都一直喜歡著他,以爲永遠不變才叫做真情。但若以佛法的觀點來看,「諸行無常」,那有什麼不變的情。甚至以世間法來看,即使你每天都同樣愛著一個人,但每天對于愛的感覺當然也會不一樣哩!那如何能有永遠不變、定質定量的情呢?不可能的!因此,以下我們要從另外的觀點來論「真情」。
當下現起者爲真
何謂「真」?真是「當下現起者」稱爲真。當下我看到一個杯子,「覺」得杯子好看,這是真。當下我看到一個人,大概前輩子彼此沒結什麼善緣吧!覺得很不順眼!這個不順眼也是真。當下現起的任何感覺、任何情緒都是真的。
如果當下現起的是貪心、瞋心、慢心,那又如何呢?很多人學佛之後,會直接地認定貪、瞋、癡都是假;但我要說的假,那還不是這個!因爲如果當下現起的明明是貪、瞋、癡,那還是真的!假,主要來自于造作和壓抑。
非造作
造作與壓抑是所謂的假,而人爲什麼又要造作呢?主要爲一種自以爲是或先入爲主的形象,而造作出與當下不合的感受。譬如來了一個人,他或者是有錢、或者是有勢,可能對我們未來有著重要的影響,所以我們當下即使覺得這個人其貌不揚,沒什麼可愛處。可是由于先入爲主的觀念,所以還是逢迎他、巴結他,而作出喜歡的樣子,這當然是造作。同樣,有另外一些情況,我們喜歡一個人,但是人家都說:「那個人是壞人!」于是我也只好表現出不喜歡他的樣子!這個也是造作。
從土地裏、花圃裏長出的花,我們稱它作真花,因爲它有源頭。但若從人工刻意製造出來的形象,雖跟花的模樣相同,但因它沒有真實的質感、沒有源頭,故稱爲假花。假山、假發……等都是一樣。爲什麼說它是假呢?因爲它沒有「根源」。同樣,造作的情也沒有它的根源──沒有它內在真實的覺受,故稱爲假。
非壓抑
其次,談壓抑的情況,剛好與造作相反o造作是本來沒有的,而硬要表現出有的樣子。而壓抑是本來有的,卻抑止它的浮現。譬如說我們起了貪心、起了瞋心、起了慢心,起了這些一般人以爲不好的念頭,所以見到他們就像見到鬼一般,趕快把它堵起來,不讓它出現,這個稱爲壓抑。
所以本來沒有的,要把它造作成有,這是假。本來有的,要把它抑製成無,這也是假。而當下現起的,不管是那一類都稱爲真。
有情衆生與無心道人
佛法常說衆生就是有情,有情就是有情感的變化。人心對著外境,必會産生情緒的變化。所以人只要還活著,還面對著境界,就不能逃避于情感的問題。很多學佛的人,都極力避免于情感的問題,常講些空泛不著邊際的空理,以爲天下就太平了。但如果我們不能用理來協調情感,則在學佛與生活上就不可能落實。
也許有人會說:「禅宗常稱修行者爲『無心道人』,既是無心就應該沒有情感的變化!」但是這個「無心」是不能用「斷滅」的思想來錯解的,本來有的因緣,到最後卻變成什麼都沒有,這稱爲斷滅。所以修行是可以修成無心道人,但絕不是抑製成石頭、木頭般的無知無覺。
「無心」,根據我的了解,略有兩種:第一就是上次講到修行的大原則「內攝與外延」,內攝如修定的時候,心很專注在一個方法上,或數息、或念佛。這時心既不對外境,當然就不起情感的變化。所以這時候的無心,是因心不對境才不起情緒的變化。但是上次也談到「內攝」的方法,其實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。內攝之後一定會有外延的對應,而外延之中,心還是必與境界接觸的。
我們人,不管怎麼打坐,總有下座的時候;不管怎麼專心修行,總有回到現實生活的時候。所以心終究會在境界裏,跟「境」交涉,跟「境」産生變化。而心既與境界産生關系,就會相映有情緒的波動。因此,怎樣從外延的關系,而暸解「無心」的境界呢?無心,依我理會是從「有限」的情,到「無限」的情。或者說由極端偏頗的情,到合乎中道、相近于平淡的情。
從有限到無限
首先,講怎麼由有限的情到無限的情?佛法裏常講到,我們的世界是在緣起之中。緣起像網一樣,所以每一樣東西對我的關系而言,絕不是一條單獨的直線關系。在直接、間接、無窮盡的網裏,就會産生無窮盡的情感波動。譬如說這個杯子,你初看時,只覺得它好看或不好看,這是直映于眼睛中的感覺。其次你會聯想到,這杯子乃是買來的(或者朋友送的),如果它太貴了,則我們就會增些不喜歡的情感因素。如果還便宜的話,則又變得喜歡一點。或者說,雖然貴些,但是很實用,而這實用也是另一種情感成份。或者我個人雖不太喜歡,但是卻有很多人,都還喜歡它,則我的不喜歡,也會被沖掉一些。
這也是說,任何物體和我們的關系,它既是無窮盡的!則在此無窮的關系裏,就像有千萬根弦一般,每一根弦都會發出它的波動、發出它的頻率、發出與它相應的情感光譜。所以事實上,我們的情感本來就應是無限的!
然衆生因爲自己的眼界有限,都用很狹隘的觀念,去看一個東西的存在,或看一樣東西的變化。由于看的角度太有限了,因此,所産生的情感成份,也就少了,也因此才會變成極端、偏頗的情。如果以爲它單純的好,你當然會喜歡它,甚至非要不可。如果以爲是極端的壞,那我們也得要逃避它,甚至非破壞不可。
從極端偏頗到中道平淡
人之所以會有極端的貪、極端的瞋、慢等,都因我們的眼界太窄的緣故;如能從無盡的緣起裏,去看任一事相的存在變化,則在無窮的變化裏,我們的情感,就將趨向于平淡。這是因爲在錯綜複雜的關系裏,有正亦有反,有順亦有逆,一個東西在你很喜歡它的同時,一定也會有不喜歡它的理由存在。所以若心中同時容納這麼多不同的情感因素,則每種情感的比重,必相對的減少,每種情感都變成沒有單獨決定的力量,因此,便將趨向于平淡,甚至說,近似于不動!此不動不是說完全不動,而是說它所産生的波動,雖波形愈來愈多,但相對的,每個波紋的振幅卻愈來愈小,而趨近于不動的狀態。
于是從無盡的緣起裏,去看我們的感情生化,既然任何一種感情都沒有絕對的力量,因此,不需要刻意去造作出什麼,同時也不需要去壓抑,因爲它們終究只是一小部份而已。那就隨它去吧!
升官發財之例
我們可簡單舉幾個例子,來說明無窮情感的交織變化。譬如說「升官發財」,一般人的直覺,必以爲升官就是好事!但是如果我們深入了解它,升官並沒有那麼單純。也許工作壓力變大了,本來還可以喝喝茶、聊聊天的!現在卻沒有時間了。有時升官後是會多一些人來尊敬你,可是亦會多一些人來嫉妒你。如碰到工作壓力太大,而能力有所不足時,又將會産生更多的煩惱。所以升官並不是那麼好哩!同樣,發財亦然,多得到一些錢財,雖然自己有更多的機會去開銷,但有時候,也因爲你有這些機會,反而造就了更多的妄想及業障。所以升官發財,最初我們單純地認爲它好,似是值得大家拚命去爭取的,但經過比較廣泛的探討後,才知並不是那麼的好。
失戀失業之例
或者說一般人認爲失戀不好、失業不好。其實也不一定。也許有人會說:「這個跑掉了,也許將來能找到一個更好的!」或者能于失業期間,努力去充實自己的知識,去發展一些本來沒有的技能。那麼過了一段時間後,我們將找到更滿意、更能發揮潛能的來。
不淨觀與慈悲觀
所以佛法常講到「對治貪心用不淨觀」,這意思並不是要我們用不淨觀來壓抑貪心的現形,如就我所了解的,它只是要使本來的貪念變成平淡一些。所謂「不淨觀」是認定一切事相絕不會是單純的對我有利,它一定可以找到一些對我們不利的因素!一般人很容易于看到一點好處後就起貪心,但我們要進一步去觀察,好處雖是有的,但究竟是利多弊少?還是利少弊多?或是利弊參半?這不但要透過比較深入的分析,甚至要掌握更多的資料,要有更多的知識,才有辦法作判斷的。
如經過比較深刻的分析後,覺得對我雖有些利益,但弊端也不少。因此,我們對它的貪心,當然就會減少。或者分析之後,對我有利是沒錯…
《天心明月 4· 真情無限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