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情无限
首先说明我为什么要讲这个题目,在住山时,我经常思考着:以目前的社会或多数的众生,其最需要的是什么?我想了又想,最后肯定他们迫切需要的有两种:第一是真理,第二是真情。
如果不明真理,我们就会很迷惑,不知道何去何从?又如人与人之间没有真情的话,就会彼此有很多瓜葛、有很多烦恼。关于真理的部份,以前已说了不少,故以下单就「真情」作发挥:
烦恼的根源
现在我们的社会由于经济繁荣,每个人都可以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,但是人的烦恼并没有因此减少。这烦恼中,来自于「理」上面的迷惑,固然是有;但是对大部份的人而言,主要的烦恼还是来自于人际关系的不协调。有些人在家里时,常觉得父母很唠叨!讲!讲!讲!讲那么多,还在讲;父母却也觉得现在的儿女很难管教!跟他讲了老半天,他还是不听。或者在公司、在学校,我们也经常有很多烦恼,而这些烦恼也大部份是来自于人际关系的沟通不一良。
目前很多人在处理沟通问题时,常着重于沟通技术的改良,而事实上,很多时候问题倒不在于技术,而是在「你到底要沟通什么」?有时候,我们对自己所要沟通的、所要表达的意见,自己都弄不清楚。如果你自己都不能清楚,那么,话说来说去,别人更不可能了解你,所以沟通的问题,依我看来,最重要的,是我们不能了解自己。
那人又为什么不能了解自己呢?很多时候是因为造作和压抑的关系。而造作与压抑者,即非真情也。世间人以为什么是「真情」呢?我喜欢一个人,从现在到未来都一直喜欢着他,以为永远不变才叫做真情。但若以佛法的观点来看,「诸行无常」,那有什么不变的情。甚至以世间法来看,即使你每天都同样爱着一个人,但每天对于爱的感觉当然也会不一样哩!那如何能有永远不变、定质定量的情呢?不可能的!因此,以下我们要从另外的观点来论「真情」。
当下现起者为真
何谓「真」?真是「当下现起者」称为真。当下我看到一个杯子,「觉」得杯子好看,这是真。当下我看到一个人,大概前辈子彼此没结什么善缘吧!觉得很不顺眼!这个不顺眼也是真。当下现起的任何感觉、任何情绪都是真的。
如果当下现起的是贪心、瞋心、慢心,那又如何呢?很多人学佛之后,会直接地认定贪、瞋、痴都是假;但我要说的假,那还不是这个!因为如果当下现起的明明是贪、瞋、痴,那还是真的!假,主要来自于造作和压抑。
非造作
造作与压抑是所谓的假,而人为什么又要造作呢?主要为一种自以为是或先入为主的形象,而造作出与当下不合的感受。譬如来了一个人,他或者是有钱、或者是有势,可能对我们未来有着重要的影响,所以我们当下即使觉得这个人其貌不扬,没什么可爱处。可是由于先入为主的观念,所以还是逢迎他、巴结他,而作出喜欢的样子,这当然是造作。同样,有另外一些情况,我们喜欢一个人,但是人家都说:「那个人是坏人!」于是我也只好表现出不喜欢他的样子!这个也是造作。
从土地里、花圃里长出的花,我们称它作真花,因为它有源头。但若从人工刻意制造出来的形象,虽跟花的模样相同,但因它没有真实的质感、没有源头,故称为假花。假山、假发……等都是一样。为什么说它是假呢?因为它没有「根源」。同样,造作的情也没有它的根源──没有它内在真实的觉受,故称为假。
非压抑
其次,谈压抑的情况,刚好与造作相反o造作是本来没有的,而硬要表现出有的样子。而压抑是本来有的,却抑止它的浮现。譬如说我们起了贪心、起了瞋心、起了慢心,起了这些一般人以为不好的念头,所以见到他们就像见到鬼一般,赶快把它堵起来,不让它出现,这个称为压抑。
所以本来没有的,要把它造作成有,这是假。本来有的,要把它抑制成无,这也是假。而当下现起的,不管是那一类都称为真。
有情众生与无心道人
佛法常说众生就是有情,有情就是有情感的变化。人心对着外境,必会产生情绪的变化。所以人只要还活着,还面对着境界,就不能逃避于情感的问题。很多学佛的人,都极力避免于情感的问题,常讲些空泛不着边际的空理,以为天下就太平了。但如果我们不能用理来协调情感,则在学佛与生活上就不可能落实。
也许有人会说:「禅宗常称修行者为『无心道人』,既是无心就应该没有情感的变化!」但是这个「无心」是不能用「断灭」的思想来错解的,本来有的因缘,到最后却变成什么都没有,这称为断灭。所以修行是可以修成无心道人,但绝不是抑制成石头、木头般的无知无觉。
「无心」,根据我的了解,略有两种:第一就是上次讲到修行的大原则「内摄与外延」,内摄如修定的时候,心很专注在一个方法上,或数息、或念佛。这时心既不对外境,当然就不起情感的变化。所以这时候的无心,是因心不对境才不起情绪的变化。但是上次也谈到「内摄」的方法,其实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。内摄之后一定会有外延的对应,而外延之中,心还是必与境界接触的。
我们人,不管怎么打坐,总有下座的时候;不管怎么专心修行,总有回到现实生活的时候。所以心终究会在境界里,跟「境」交涉,跟「境」产生变化。而心既与境界产生关系,就会相映有情绪的波动。因此,怎样从外延的关系,而暸解「无心」的境界呢?无心,依我理会是从「有限」的情,到「无限」的情。或者说由极端偏颇的情,到合乎中道、相近于平淡的情。
从有限到无限
首先,讲怎么由有限的情到无限的情?佛法里常讲到,我们的世界是在缘起之中。缘起像网一样,所以每一样东西对我的关系而言,绝不是一条单独的直线关系。在直接、间接、无穷尽的网里,就会产生无穷尽的情感波动。譬如说这个杯子,你初看时,只觉得它好看或不好看,这是直映于眼睛中的感觉。其次你会联想到,这杯子乃是买来的(或者朋友送的),如果它太贵了,则我们就会增些不喜欢的情感因素。如果还便宜的话,则又变得喜欢一点。或者说,虽然贵些,但是很实用,而这实用也是另一种情感成份。或者我个人虽不太喜欢,但是却有很多人,都还喜欢它,则我的不喜欢,也会被冲掉一些。
这也是说,任何物体和我们的关系,它既是无穷尽的!则在此无穷的关系里,就像有千万根弦一般,每一根弦都会发出它的波动、发出它的频率、发出与它相应的情感光谱。所以事实上,我们的情感本来就应是无限的!
然众生因为自己的眼界有限,都用很狭隘的观念,去看一个东西的存在,或看一样东西的变化。由于看的角度太有限了,因此,所产生的情感成份,也就少了,也因此才会变成极端、偏颇的情。如果以为它单纯的好,你当然会喜欢它,甚至非要不可。如果以为是极端的坏,那我们也得要逃避它,甚至非破坏不可。
从极端偏颇到中道平淡
人之所以会有极端的贪、极端的瞋、慢等,都因我们的眼界太窄的缘故;如能从无尽的缘起里,去看任一事相的存在变化,则在无穷的变化里,我们的情感,就将趋向于平淡。这是因为在错综复杂的关系里,有正亦有反,有顺亦有逆,一个东西在你很喜欢它的同时,一定也会有不喜欢它的理由存在。所以若心中同时容纳这么多不同的情感因素,则每种情感的比重,必相对的减少,每种情感都变成没有单独决定的力量,因此,便将趋向于平淡,甚至说,近似于不动!此不动不是说完全不动,而是说它所产生的波动,虽波形愈来愈多,但相对的,每个波纹的振幅却愈来愈小,而趋近于不动的状态。
于是从无尽的缘起里,去看我们的感情生化,既然任何一种感情都没有绝对的力量,因此,不需要刻意去造作出什么,同时也不需要去压抑,因为它们终究只是一小部份而已。那就随它去吧!
升官发财之例
我们可简单举几个例子,来说明无穷情感的交织变化。譬如说「升官发财」,一般人的直觉,必以为升官就是好事!但是如果我们深入了解它,升官并没有那么单纯。也许工作压力变大了,本来还可以喝喝茶、聊聊天的!现在却没有时间了。有时升官后是会多一些人来尊敬你,可是亦会多一些人来嫉妒你。如碰到工作压力太大,而能力有所不足时,又将会产生更多的烦恼。所以升官并不是那么好哩!同样,发财亦然,多得到一些钱财,虽然自己有更多的机会去开销,但有时候,也因为你有这些机会,反而造就了更多的妄想及业障。所以升官发财,最初我们单纯地认为它好,似是值得大家拚命去争取的,但经过比较广泛的探讨后,才知并不是那么的好。
失恋失业之例
或者说一般人认为失恋不好、失业不好。其实也不一定。也许有人会说:「这个跑掉了,也许将来能找到一个更好的!」或者能于失业期间,努力去充实自己的知识,去发展一些本来没有的技能。那么过了一段时间后,我们将找到更满意、更能发挥潜能的来。
不净观与慈悲观
所以佛法常讲到「对治贪心用不净观」,这意思并不是要我们用不净观来压抑贪心的现形,如就我所了解的,它只是要使本来的贪念变成平淡一些。所谓「不净观」是认定一切事相绝不会是单纯的对我有利,它一定可以找到一些对我们不利的因素!一般人很容易于看到一点好处后就起贪心,但我们要进一步去观察,好处虽是有的,但究竟是利多弊少?还是利少弊多?或是利弊参半?这不但要透过比较深入的分析,甚至要掌握更多的资料,要有更多的知识,才有办法作判断的。
如经过比较深刻的分析后,觉得对我虽有些利益,但弊端也不少。因此,我们对它的贪心,当然就会减少。或者分析之后,对我有利是没错…
《天心明月 4· 真情无限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