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天心明月 4· 真情无限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但是对别人却是有害的,人终究还是会有恻隐之心的啊!虽然有的人比较明显些,有的人比较隠晦些,但总还是有的。所以当我们发觉到这事情会对别人形成伤害,那贪心也自然会减少,而变成不那么贪。或者我们认定这个事情,虽对我、对别人都有利,但只是目前有利,而过了三年、十年、百年后,那可就不是这个样子了!于是贪心也自然减少了!这也是说,修不净观并不是把本来的好处全抹杀掉,然后才能叫我不起贪心,本来的好处,在因缘法里还是存在的!但是当透过更多的角度去看时,它被冲淡掉了。

  

  瞋心用慈悲观也是一样,用更多的角度去看另外一面,因此,可以看到本来我们没有发现的好处,于是瞋心也被冲淡掉了。总之,对治的观法不是用压抑、用断灭。而是用更广大的角度,去看境界、人事,则我们的情感便将趋向于平淡。

  

  人为什么会用造作和压抑的方式,来反映他的情感呢?这主要源自于:一是社会的价值观,二是自我形象。

  

  社会习尚的制约

  

  我们从小接受社会给我们的暗示,它不断地告诉我们:「这个是好的!这个是坏的!」「这个值得喜欢,那个应该唾弃。」于是便形成我们繁复的情感应对模式,譬如说我们应该喜欢干净,不应该形成脏乱。「男生应该勇敢、强壮,而女生应娴静和优雅。」于是在社会的暗示下,便形成刻板的情感模式。

  

  甚至说,社会更经常透过赏和罚的学习方式,以教育我们形成模式,这在心理学上称为「制约」,譬如说有些事情你做了,不管你的父母,还是这个社会,都会给你惩罚,于是惩罚多了,我们便只想到要逃避那情境,甚至忘了最初你还是喜欢它的,这便是制约──以外在的力量,形成一种机械反应。同样有些事情做了,父母便给我们鼓励,社会也给我们嘉勉,于是我们就不断地去做,做到最后,也成为机械反应。而这种机械反应,很多都和我们内在的感受起冲突。很多人自己内心里,也有他自己的感受,但是为了迎合社会的暗示、社会的认同,故形成制约的心理状态,因此,总是不离于造作的情感。

  

  自我形象的格局

  

  第二种我们称为自我形象,每个人从小,一方面接受社会的暗示,一方面也慢慢揣摩,而建立起自我的形象。或认为我是聪明的人,我是漂亮的人,我是负责任的人;或认为我是医生、我是工程师、我是宗教家、我是修行人。每个人各建立有他的自我意象,而且常把自我意象,建立在很单纯的观点里。医生不可能只是医生,他还是有他广大的生活面,医生只是他生活中的一部份而已。同样,宗教、修行、聪明、负责任也都只是广大生活面的一部份而已。可是人在建立其自我形象时,往往把这一部份特别凸显、强调,且用这凸显强调后的形象,来处理自己的情感世界。所以若当下现起的感情,与自己预设的形象相符合,则我们就会去加强它,如果与自己的形象不相合,则会去压抑它。于是源自于社会的制约,或自我形象的取舍,就会产生种种情感的造作和压抑。

  

  于是因为太多时候我们是在造作,太多时候我们又是在压抑,时间久了,我们便慢慢不暸解自己。外在的意识和内心的感受是不相应的!所以不要说别人不了解你,甚至说我们也不暸解自己啊!有时候我们觉得心理闷闷的,但又不知道为什么闷?有时候觉得:今天不太安和!你也不知道为什么不安和?这些都是被压抑久了,才形成身心畸形变态。

  

  从自我疏离到精神分裂

  

  如果我们一向用压抑、造作的方式,来处理我们的情感世界,就会产生自我疏离。所谓自我疏离,就是内在与外在慢慢失去了它的统一协调。内外不统一,自己不但不认识自己,也不喜欢自己。人,都希望被别人所了解,被别人所喜爱。但是,如当下的你,是既不了解自己,也不喜欢自己。则又如何能让他人喜欢或了解呢?

  

  用造作和压抑的方式,更严重的,会形成精神分裂,因为内外太不和谐了,所以情感就像钟摆一般,今天摆到这边,明天又摆到那边,总是在极端里转过来转过去。有时候自己也知道,有时候自己还不知道。如果这样的话,怎可能让自己或别人了解你呢?

  

  人际关系的南辕北辙

  

  我们都希望在人际关系中,让别人喜欢,希望在人际关系中,能得统一和谐。但往往还是用造作、用压抑的方法去求取。以为别人喜欢听的话,我就拚命去讲,

  

  以为这样他就会喜欢你了!结果你却反而不喜欢自己了!我们以为别人不喜欢听的话,就不敢讲,以为这样他也会喜欢你!结果他还是不喜欢你。所以用压抑、用造作的方法,想要得到人际关系的和谐,那只是「南辕北辙」而已。

  

  所以讲到真情,必曰:当下现起的情感,如果更透过无尽的缘起去看,绝不会是一种单纯的贪心、瞋心、慢心。透过无尽的缘起去看,一定是广大无边的!所以无限的情,也必然是中道的情。因为每种成分都被冲淡了!

  

  接纳

  

  这也是说,坦然无碍的情感世界。首先要从接纳开始,如当下现起的情感是贪心、瞋心、慢心,是嫉妒、是悔恨,都要加以接纳,不要怕说这种想法,社会不能接受,或与我的形象不合,就去排除它、去压抑它。压抑只会造成更大的偏颇、更大的极端,所以已经现起的,要去接受它,这是第一点。

  

  澄清

  

  其次,还不清楚的要去澄清。刚才说到,有时候我会起一些情绪,或觉得心里闷闷的,但是并不清楚那是怎么回事?或觉得今天心情很不开朗,不了解这不开朗是从那里来的?故对不清楚的要去澄清。一、要清楚你当下的感觉是什么?是嫉妒?还是痛恨?二、要清楚它又是什么原因造成成的?如果是嫉妒,是嫉妒什么?如果是痛恨,是痛恨什么?都要去澄清。

  

  发掘

  

  已有的要去接纳,不清楚的要加以澄清。然后才是还没有现形的,要去发掘。为什么还没有现形的要去发掘呢?一般人所能用来看事物的角度,都是很有限的!所以就只能反应出较偏颇的情感。而事实上,现象和我们的关系是无限的!在无限的关系里,就必有无限的情感存在,所以要去发掘那些你还未触及到的情感。这样从接纳、澄清到发掘,则我们的情感就能慢慢趋向于开放、趋于明朗、趋向于平淡。这样身心既不会紧张,情感也绝不会走极端。

  

  理性的开通

  

  这也是说,真情是要透过「真理」才能完成。真理,我们已说过是缘起,只有透过缘起,才能使我们的眼光寛大无限,只有透过缘起淡化我们本来极端的情,而得到内外的统一,身心的自在。

  

  我们在人际关系中,常觉得人和人之间不能够坦然无碍。我们不敢把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,既喜欢他,又为什么不敢表现呢?你怕他受伤,也怕自己受伤。我们担心如果只是我喜欢他,但他却不喜欢我,于是我就受伤了!或者我虽很喜欢他,但他不敢让我喜欢,于是他也受伤了!恨也是一样,如果很直截了当地告诉一个人说:「我讨厌你!我恨你!」也许你讲完之后,明天就等着他来报复了!或者你讲了,他当下受不了了!我们总以为直接表现自己的情感,会使自己受伤,也会使别人受伤!但那又是什么样的情感,才会让自己受伤呢?其实是为极端的情感。极端的贪、极端的瞋、极端的爱、极端的恨,这都会让自己受伤,也会让别人受伤。如果透过缘起的观察,而使我们本来很有限、很极端、很偏颇的情能够变成广大、无限、平淡,而合乎中道,则这样的情就能够让别人接受,至少不会让自己或别人受到伤害。所以真正的情是理性的,透过理性的分析,这样的情才是真情。

  

  非理性的逆流

  

  人为什么会有非理性的反应呢?非理性的情是从压抑而有的!最初不断地把本有的情克制下来、压抑下来,结果它不可能就此变成没有,过一段时间后,它莫明其妙地蹦出来了!这就变成非理性的反应。

  

  我们最初以为不断地用克制的方法,用压抑的方法,便能让自己生活得比较合乎自己的形象,合乎社会的形象,结果到最后失控了,反而变成非理性的表现。所以我还是要强调,人活着必然活在感情之中,因此,对人、对事、对境必会起心意识的变化,欲使情感不起烦恼,那唯有透过缘起,透过更多的角度去看这个世间,既不要用一厢情愿的自我形象,也不要用单一的社会模式来处理自己的情感世界。不再作压抑,就不会自我束缚,也不会滋生无谓的烦恼。

  

  默照

  

  最后再谈坦然无碍的情感世界。我们要一方面能察觉到自己情感的变化,一方面又要用比较冷静超然的心,来看这些情感的起起落落。这情况就像天空广大无边,所以能够任云起雾散,云雾虽不断地在变化,但天空还是天空。或者说情感像大海里乍起的波涛,波涛此起彼落,交涉变化,但是从古到今,大海还是一样。如果经常用这种超然的心,来看待情感的变化,那情感就不会变成烦恼的根源。这方法类似于禅宗所谓的默照禅。

  

  参话头

  

  有时,我们的烦恼太重,而无法起默照的功夫,则可改用「参」的方法。因若产生极端的情感,必然是在思想上钻牛角尖,被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所套牢了!所以才钻不出来。所谓用「参话头」的方法,就是去反问:「这极端的情感是从那里来?为什么有这么强烈的贪爱?」我们不断地去反问自己,问到最后,我们于剎那间释怀了:我知道了!我原是被此虚妄的观念所束缚。这样能知道成见的虚妄,便已从虚妄中跳出来了,于是那横梗极端的情感就立刻烟消雾散了。

  

  理悟与实修

  

  总之,坦然无碍的情感世界,怎样才能坦然呢?最重要的还是要从充实我们的知识作起。如果我们的知识很有限,我们用以看人、看物的角度,也因此受到局限。那由此反映的情感,必然也是偏颇的,如果在一个很狭小的世界里,你还要硬把自己的情感摆平说:「我心是不动的!我是个有修行的人!我不会起贪心,不会起瞋心。」那只是骗人骗自己的妄言而已。情感的平淡,不是心中想平淡就能平淡得了。其必要透过更广泛的观察,才得以平淡下来,反过来说,如果平淡不下来,那一定是被某种成见所束缚,要用「参」的方法,去参破虚妄而归于真正的坦然无碍。

  

  今天为何要讲这个的题目呢?此因有很多修行的人不了解真正的修行方法。以为我们既信仰一个宗教,而宗教里又常常告诉我们,什么事应该做,什么事不应该做。于是人往往就会用造作的方法来修行,误以为把自己塑造成一副很合乎标准的样子,这便是修行,但造作并不是修行呀!同样也有很多时候,我们会因为「这事情不该做,那事情不能做。」所以就尽力地压抑当下的感情,以为这样努力就能使贪、瞋、痴减少,就能使心趋向不动和圆满,但这样只会使我们的情感产生畸形的变化。很多修行人给人家的印象是怪异、是死板,甚至是身心在很紧张的状态下,这样子的修行不但自己得不到真正的受用,也会让别人看了,退失信心。

  

  所以今天所谈「真情无限」,重点还是一句话,要透过对真理的了解,才使得我们的心胸宽大无限,才使得我们的情感──广大涵容而趋向于平淡、不动。以这种方式才能化假情而回到真情。

  

  众生之中,未切实修的人,必然都是假情相待。即使如前所说:当下现起者是真,但如果你当下现起的,还是偏狭的贪心、瞋心,这个还是假的,因为这还是经过造作压抑而有的。既当下现起者为真,故真情其实离我们并不远,但是对众生而言,其都还在假情的世界里打滚。只有透过对理上的觉悟,透过对事上的实修后,才得使我们慢慢由假情而趋向于真情。

  

  民国八十年十一月十日,讲于农禅寺,般若禅坐会

  

  

《天心明月 4· 真情无限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