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天心明月 4· 真情無限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但是對別人卻是有害的,人終究還是會有恻隱之心的啊!雖然有的人比較明顯些,有的人比較隠晦些,但總還是有的。所以當我們發覺到這事情會對別人形成傷害,那貪心也自然會減少,而變成不那麼貪。或者我們認定這個事情,雖對我、對別人都有利,但只是目前有利,而過了叁年、十年、百年後,那可就不是這個樣子了!于是貪心也自然減少了!這也是說,修不淨觀並不是把本來的好處全抹殺掉,然後才能叫我不起貪心,本來的好處,在因緣法裏還是存在的!但是當透過更多的角度去看時,它被沖淡掉了。

  

  瞋心用慈悲觀也是一樣,用更多的角度去看另外一面,因此,可以看到本來我們沒有發現的好處,于是瞋心也被沖淡掉了。總之,對治的觀法不是用壓抑、用斷滅。而是用更廣大的角度,去看境界、人事,則我們的情感便將趨向于平淡。

  

  人爲什麼會用造作和壓抑的方式,來反映他的情感呢?這主要源自于:一是社會的價值觀,二是自我形象。

  

  社會習尚的製約

  

  我們從小接受社會給我們的暗示,它不斷地告訴我們:「這個是好的!這個是壞的!」「這個值得喜歡,那個應該唾棄。」于是便形成我們繁複的情感應對模式,譬如說我們應該喜歡幹淨,不應該形成髒亂。「男生應該勇敢、強壯,而女生應娴靜和優雅。」于是在社會的暗示下,便形成刻板的情感模式。

  

  甚至說,社會更經常透過賞和罰的學習方式,以教育我們形成模式,這在心理學上稱爲「製約」,譬如說有些事情你做了,不管你的父母,還是這個社會,都會給你懲罰,于是懲罰多了,我們便只想到要逃避那情境,甚至忘了最初你還是喜歡它的,這便是製約──以外在的力量,形成一種機械反應。同樣有些事情做了,父母便給我們鼓勵,社會也給我們嘉勉,于是我們就不斷地去做,做到最後,也成爲機械反應。而這種機械反應,很多都和我們內在的感受起沖突。很多人自己內心裏,也有他自己的感受,但是爲了迎合社會的暗示、社會的認同,故形成製約的心理狀態,因此,總是不離于造作的情感。

  

  自我形象的格局

  

  第二種我們稱爲自我形象,每個人從小,一方面接受社會的暗示,一方面也慢慢揣摩,而建立起自我的形象。或認爲我是聰明的人,我是漂亮的人,我是負責任的人;或認爲我是醫生、我是工程師、我是宗教家、我是修行人。每個人各建立有他的自我意象,而且常把自我意象,建立在很單純的觀點裏。醫生不可能只是醫生,他還是有他廣大的生活面,醫生只是他生活中的一部份而已。同樣,宗教、修行、聰明、負責任也都只是廣大生活面的一部份而已。可是人在建立其自我形象時,往往把這一部份特別凸顯、強調,且用這凸顯強調後的形象,來處理自己的情感世界。所以若當下現起的感情,與自己預設的形象相符合,則我們就會去加強它,如果與自己的形象不相合,則會去壓抑它。于是源自于社會的製約,或自我形象的取舍,就會産生種種情感的造作和壓抑。

  

  于是因爲太多時候我們是在造作,太多時候我們又是在壓抑,時間久了,我們便慢慢不暸解自己。外在的意識和內心的感受是不相應的!所以不要說別人不了解你,甚至說我們也不暸解自己啊!有時候我們覺得心理悶悶的,但又不知道爲什麼悶?有時候覺得:今天不太安和!你也不知道爲什麼不安和?這些都是被壓抑久了,才形成身心畸形變態。

  

  從自我疏離到精神分裂

  

  如果我們一向用壓抑、造作的方式,來處理我們的情感世界,就會産生自我疏離。所謂自我疏離,就是內在與外在慢慢失去了它的統一協調。內外不統一,自己不但不認識自己,也不喜歡自己。人,都希望被別人所了解,被別人所喜愛。但是,如當下的你,是既不了解自己,也不喜歡自己。則又如何能讓他人喜歡或了解呢?

  

  用造作和壓抑的方式,更嚴重的,會形成精神分裂,因爲內外太不和諧了,所以情感就像鍾擺一般,今天擺到這邊,明天又擺到那邊,總是在極端裏轉過來轉過去。有時候自己也知道,有時候自己還不知道。如果這樣的話,怎可能讓自己或別人了解你呢?

  

  人際關系的南轅北轍

  

  我們都希望在人際關系中,讓別人喜歡,希望在人際關系中,能得統一和諧。但往往還是用造作、用壓抑的方法去求取。以爲別人喜歡聽的話,我就拚命去講,

  

  以爲這樣他就會喜歡你了!結果你卻反而不喜歡自己了!我們以爲別人不喜歡聽的話,就不敢講,以爲這樣他也會喜歡你!結果他還是不喜歡你。所以用壓抑、用造作的方法,想要得到人際關系的和諧,那只是「南轅北轍」而已。

  

  所以講到真情,必曰:當下現起的情感,如果更透過無盡的緣起去看,絕不會是一種單純的貪心、瞋心、慢心。透過無盡的緣起去看,一定是廣大無邊的!所以無限的情,也必然是中道的情。因爲每種成分都被沖淡了!

  

  接納

  

  這也是說,坦然無礙的情感世界。首先要從接納開始,如當下現起的情感是貪心、瞋心、慢心,是嫉妒、是悔恨,都要加以接納,不要怕說這種想法,社會不能接受,或與我的形象不合,就去排除它、去壓抑它。壓抑只會造成更大的偏頗、更大的極端,所以已經現起的,要去接受它,這是第一點。

  

  澄清

  

  其次,還不清楚的要去澄清。剛才說到,有時候我會起一些情緒,或覺得心裏悶悶的,但是並不清楚那是怎麼回事?或覺得今天心情很不開朗,不了解這不開朗是從那裏來的?故對不清楚的要去澄清。一、要清楚你當下的感覺是什麼?是嫉妒?還是痛恨?二、要清楚它又是什麼原因造成成的?如果是嫉妒,是嫉妒什麼?如果是痛恨,是痛恨什麼?都要去澄清。

  

  發掘

  

  已有的要去接納,不清楚的要加以澄清。然後才是還沒有現形的,要去發掘。爲什麼還沒有現形的要去發掘呢?一般人所能用來看事物的角度,都是很有限的!所以就只能反應出較偏頗的情感。而事實上,現象和我們的關系是無限的!在無限的關系裏,就必有無限的情感存在,所以要去發掘那些你還未觸及到的情感。這樣從接納、澄清到發掘,則我們的情感就能慢慢趨向于開放、趨于明朗、趨向于平淡。這樣身心既不會緊張,情感也絕不會走極端。

  

  理性的開通

  

  這也是說,真情是要透過「真理」才能完成。真理,我們已說過是緣起,只有透過緣起,才能使我們的眼光寛大無限,只有透過緣起淡化我們本來極端的情,而得到內外的統一,身心的自在。

  

  我們在人際關系中,常覺得人和人之間不能夠坦然無礙。我們不敢把自己的情感表現出來,既喜歡他,又爲什麼不敢表現呢?你怕他受傷,也怕自己受傷。我們擔心如果只是我喜歡他,但他卻不喜歡我,于是我就受傷了!或者我雖很喜歡他,但他不敢讓我喜歡,于是他也受傷了!恨也是一樣,如果很直截了當地告訴一個人說:「我討厭你!我恨你!」也許你講完之後,明天就等著他來報複了!或者你講了,他當下受不了了!我們總以爲直接表現自己的情感,會使自己受傷,也會使別人受傷!但那又是什麼樣的情感,才會讓自己受傷呢?其實是爲極端的情感。極端的貪、極端的瞋、極端的愛、極端的恨,這都會讓自己受傷,也會讓別人受傷。如果透過緣起的觀察,而使我們本來很有限、很極端、很偏頗的情能夠變成廣大、無限、平淡,而合乎中道,則這樣的情就能夠讓別人接受,至少不會讓自己或別人受到傷害。所以真正的情是理性的,透過理性的分析,這樣的情才是真情。

  

  非理性的逆流

  

  人爲什麼會有非理性的反應呢?非理性的情是從壓抑而有的!最初不斷地把本有的情克製下來、壓抑下來,結果它不可能就此變成沒有,過一段時間後,它莫明其妙地蹦出來了!這就變成非理性的反應。

  

  我們最初以爲不斷地用克製的方法,用壓抑的方法,便能讓自己生活得比較合乎自己的形象,合乎社會的形象,結果到最後失控了,反而變成非理性的表現。所以我還是要強調,人活著必然活在感情之中,因此,對人、對事、對境必會起心意識的變化,欲使情感不起煩惱,那唯有透過緣起,透過更多的角度去看這個世間,既不要用一廂情願的自我形象,也不要用單一的社會模式來處理自己的情感世界。不再作壓抑,就不會自我束縛,也不會滋生無謂的煩惱。

  

  默照

  

  最後再談坦然無礙的情感世界。我們要一方面能察覺到自己情感的變化,一方面又要用比較冷靜超然的心,來看這些情感的起起落落。這情況就像天空廣大無邊,所以能夠任雲起霧散,雲霧雖不斷地在變化,但天空還是天空。或者說情感像大海裏乍起的波濤,波濤此起彼落,交涉變化,但是從古到今,大海還是一樣。如果經常用這種超然的心,來看待情感的變化,那情感就不會變成煩惱的根源。這方法類似于禅宗所謂的默照禅。

  

  參話頭

  

  有時,我們的煩惱太重,而無法起默照的功夫,則可改用「參」的方法。因若産生極端的情感,必然是在思想上鑽牛角尖,被一種先入爲主的觀念所套牢了!所以才鑽不出來。所謂用「參話頭」的方法,就是去反問:「這極端的情感是從那裏來?爲什麼有這麼強烈的貪愛?」我們不斷地去反問自己,問到最後,我們于剎那間釋懷了:我知道了!我原是被此虛妄的觀念所束縛。這樣能知道成見的虛妄,便已從虛妄中跳出來了,于是那橫梗極端的情感就立刻煙消霧散了。

  

  理悟與實修

  

  總之,坦然無礙的情感世界,怎樣才能坦然呢?最重要的還是要從充實我們的知識作起。如果我們的知識很有限,我們用以看人、看物的角度,也因此受到局限。那由此反映的情感,必然也是偏頗的,如果在一個很狹小的世界裏,你還要硬把自己的情感擺平說:「我心是不動的!我是個有修行的人!我不會起貪心,不會起瞋心。」那只是騙人騙自己的妄言而已。情感的平淡,不是心中想平淡就能平淡得了。其必要透過更廣泛的觀察,才得以平淡下來,反過來說,如果平淡不下來,那一定是被某種成見所束縛,要用「參」的方法,去參破虛妄而歸于真正的坦然無礙。

  

  今天爲何要講這個的題目呢?此因有很多修行的人不了解真正的修行方法。以爲我們既信仰一個宗教,而宗教裏又常常告訴我們,什麼事應該做,什麼事不應該做。于是人往往就會用造作的方法來修行,誤以爲把自己塑造成一副很合乎標准的樣子,這便是修行,但造作並不是修行呀!同樣也有很多時候,我們會因爲「這事情不該做,那事情不能做。」所以就盡力地壓抑當下的感情,以爲這樣努力就能使貪、瞋、癡減少,就能使心趨向不動和圓滿,但這樣只會使我們的情感産生畸形的變化。很多修行人給人家的印象是怪異、是死板,甚至是身心在很緊張的狀態下,這樣子的修行不但自己得不到真正的受用,也會讓別人看了,退失信心。

  

  所以今天所談「真情無限」,重點還是一句話,要透過對真理的了解,才使得我們的心胸寬大無限,才使得我們的情感──廣大涵容而趨向于平淡、不動。以這種方式才能化假情而回到真情。

  

  衆生之中,未切實修的人,必然都是假情相待。即使如前所說:當下現起者是真,但如果你當下現起的,還是偏狹的貪心、瞋心,這個還是假的,因爲這還是經過造作壓抑而有的。既當下現起者爲真,故真情其實離我們並不遠,但是對衆生而言,其都還在假情的世界裏打滾。只有透過對理上的覺悟,透過對事上的實修後,才得使我們慢慢由假情而趨向于真情。

  

  民國八十年十一月十日,講于農禅寺,般若禅坐會

  

  

《天心明月 4· 真情無限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