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天心明月 2· 幸福貼心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

  以下我們再談第叁個主題,是屬于精神文化的問題,我們把精神文化分做兩大類。一是科學的認知活動。二是藝術的陶冶工夫。科學的認知活動,是人天生就有的。小孩子于生下之後,就會對外界産生好奇心!就會問:「天空爲什麼是藍色的?而樹木爲什麼又是綠色的?」這種天生的求知欲,本跟現實的名利沒有關系。科學家最初研究科學時,也不過是把小孩子這種認知好奇的心理,發展成更有系統的學問而已。因此,沒有錯,科學應是中性的,應是超乎人我是非之上的。

  

  科技的現實面

  

  但是當科學從客觀的研究,到技術的發展時,它就已不是中性的了。譬如說從了解電學,到變成各式各樣的電器用品──電燈、電視機、電冰箱等一系列産品時,就必已牽涉到商業行爲。有了新的市場,便能産生新的利潤。現在有很多大公司,必須花費龐大的人力及經費,以研究、開發出新的産品來。爲的是如果新的産品能比別人早上市,就可以有壟斷市場的優勢。這時候科技已成爲一種競爭的工具。

  

  同樣一個國家,從科學而發展出所謂尖端武器,不管是核子或雷射光。新的武器必然産生新的國際關系。這樣的科學早就有它的價值取向,而這價值取向就是現實中的名利、權力。這時誰還能說科學是中性的呢?過去我們常聽說:「哲學已變成科學的奴婢。」這是因爲近代的哲學大都是爲了迎合科學的發展而說的。但是, 今天的科學難道不也變成國家主義、資本主義的奴婢嗎?

  

  恐懼與疏離

  

  今天,即使我們只想當個領薪水的職員,你還是必須不斷地追隨著科技的腳 步,而唯恐自己落伍。即使你不想開發出新的技術,但對別人已開發出來的,你能夠不知道嗎?現代人常懷有一種會被時代淘汰的恐懼感。

  

  科學最初只是天真好奇的認知活動,而現在卻變成緊張忙碌的根源。甚至我們每天都要被灌入很多新的資訊,想當個呆子都不容易。我們如何能把科學恢複到像從前那麼單純、樸素的境地呢?我想,還是「無欲則剛」這句話。如果沒有名利、貪欲之心,就不會把科學當做競爭的工具,而造成彼此緊張沖突的根源。

  

  四、藝術的迷離

  

  藝術的根源

  

  下面我們再來講藝術,什麼叫藝術呢?大家都以爲藝術不外乎美術、音樂、畫畫等造形的作品。但事實上真正的藝術不在于有這些形式。人爲什麼要有藝術呢?這跟我們忙碌的生活有關。人雖很忙,但忙了一陣子之後,他就希望能輕松一下。就像我們每天上班之後,希望能得到調劑。希望從緊張到過得輕松,從忙碌而過得悠閑,或者從刻板而得到變化。我認爲這就是藝術的起源。

  

  心靈的淨化

  

  我們每天吃類同的食物,而今天剛巧有空,來搞些好玩的點子吧!于是開發出新的食譜來。每天都穿一樣的衣服,于是希望等那一天,我自己來設計一些不同的款式。或寫詩、或畫畫,但這都跟現實已慢慢沒有關系了。因如果還在現實中,那就不可能輕松悠閑的。

  

  就以休假到餐廳吃飯而言,對你來說,那是休閑,但對餐廳的老板跟員工,那還是他們的工作。放假時到各遊樂區去玩玩,你雖很輕松,但他們的服務人員還是忙碌緊張的。這也是說真正的藝術,是要從有所爲到無所求。有所爲是爲了應付現實中的需要,故一定要去做什麼;而無所求,有做沒做、是好是壞都沒關系。因此,爲什麼說「藝術可以陶冶性情」呢?因爲藝術本來就是一種心境的轉變。從緊張到輕松,從刻板到有彈性變化。人在刻板忙碌的生活環境裏,是沒辦法陶冶性情的。因爲在此,他只可能産生貪心、瞋心、慢心等種種煩惱心。而必從這個環境抽離出來,他才可能把貪心、慢心、自卑、驕傲等心結放松。因此,我要說:「心靈的淨化,才是藝術的本質。」

  

  叁種詩人

  

  譬如說,我們躺在地上,看著雲飛、聽著鳥叫。如果你能因此而把緊張的心情放松,則這就已是藝術了。因爲我常說詩人可分爲叁種。第一種,是把詩寫在紙上。讓人去看──這是我寫的詩,好不好呢?好!但是你看他這個人,可能是很沒有詩意的。這就因爲他只是想把詩寫在紙上,一種形式下的創作而已。第二種,是把詩寫在心上。他能用已淨化的心靈來看這個世界,于是花花草草到處詩意盎然。這種人也許沒有寫詩,但其實他是更高一等的詩人。第叁種,是把詩寫在臉上。前一種詩人雖自己玩得很開心,但是無法分享他人。而第叁種詩人,當你看到他時,就會覺得他滿身詩意,不管一颦眼或一投足,都讓人心曠神怡,悠遊自在。今天大部份人所討論的藝術,都是指寫在紙上的藝術,指表現于某種形式的藝術,怪不得不能陶冶性情!

  

  病態風格

  

  既然藝術的本質,是要把心情放松,是要從現實中超脫出來。因此,我認定藝術絕對不可以職業化。因爲,既職業化,就已跟現實糾纏不清而不可能放松的。我也認定藝術不應該專門化。這就像我們有工作,才有休息,不可能整天都在休息。藝術也不該格局化,既在格局中,又怎麼能超脫自在呢?

  

  我常看到有些小孩,從小他的父母就逼他練琴。這練琴對他來講,已不是藝 術,而是工作。我們也常看到很多職業選手,整天打棒球、拉單杠或什麼的!運動本是爲幫助健康,但當變成這個樣子時,它早就不健康了。

  

  尤其現代藝術更跟商業行爲有莫大的關系。現在的藝術品,也講究廣告促銷的手段,心靈既俗化了,這還有藝術嗎?現代的藝術都變得光怪陸離,很多人看不懂,不曉得他們在搞什麼鬼。其實那些標榜現代風格的作品,都早已鑽入牛角尖的死胡同裏。既沒有心靈,更談不上淨化。充其量,只是一些呢喃呓語罷了。如果還要硬說那是精神生活,倒不如說它是神經生活,還恰當一些。

  

  松閑淡雅

  

  人類精神文化的本質,我想用四個字來說明:第一是松,不松的話,就談不上精神文化。這在前面已講得很多了。第二是閑,要有悠閑鎮定的工夫。第叁是淡,如果一個人對藝術太熱衷的話,那也一頭栽進去,就不可能有更大的空間讓他悠遊自在。第四要雅,雅就是雅興。藝術本質雖是無所求,但還是要用心神去領會;由此才能造就出藝術的精品來。

  

  簡單地講,藝術就是要從「有所爲的造作」升華成「無所求的遊戲」。不管是待人處事,還是工作、休閑,皆如此也。現代人其實是更需要藝術,而現代人卻也更誤解藝術。于是百般求索,卻離道愈遠,這是現代生活的第四類偏差。

  

  宗教的歸宿

  

  

  

  生死的鴻溝

  

  第五個主題是宗教,要談的是「生命的終極關懷」。一個人有生必有死,這是大家都知道的。有的人認爲人死如燈滅,熄就熄已,永遠沈淪到黑暗的世界裏去。一切生前的努力都白費了!不管生前多有錢、有名,死了都一樣。于是一想到有一天我也會死,而這一死,就什麼都完蛋了。這時,還有人能快樂嗎?因此,人要幸福,最後一定要解決這生死的問題。

  

  儒家有句話:「積善之家,必有余慶;積惡之家,必有余殃。」個人會死沒有關系,但如果你做了善事,你的兒孫就會受到庇蔭。而如果做了壞事,你的兒孫便會受到連累。把未來的希望寄托在子孫身上,這個有沒有用呢?有!能爲子孫培點福,這還是不錯的!但我還是不免一死啊!而死總是生平大憾!因此,用儒家的方法,不可能圓滿化除人對生死的情結。

  

  第二就像基督教所說的:人死後還要審判,好人上天堂,壞人下地獄。這樣的講法,有比儒家好一點,至少還有來生,還有好壞之別。但是如果一切由神來審判,那我們還是很不安心的。他是至公無私嗎?不知道?于是乎,人便要想盡辦法去祭神、媚神,唯恐招來橫禍。

  

  第叁佛教從因緣果報的理則,來解決生死的問題。我們先簡單說明因緣果報的法則:一件事必定有它的前因,也必會有它的後果。而從因到果之間,還要加上緣的促成。不同的緣,也將有不同的果報。于是在佛法中就有叁世輪回的說法,我們這輩子之所以會這樣,這自有上輩子所造的因。而下輩子將會如何?這又看你這輩子造了何等的因。從因有不斷的前因,果有不斷的後果來看,生命本是延續的,絶不會是人死如燈滅,什麼都沒有了。又因果除了是相續不已的外,因果 也不是由神來審判的。不同的因産生不同的果,這是世上本來就有的原則,不是可由誰來左右的。

  

  無盡的生命觀

  

  從因緣果報的法則裏,可以確定生命是沒有開始,也沒有結束的。因此,死的現象在整個生命的過程中,只是另一種變化罷了。這個變化不可能突然變成沒有。生命就像一條河流,而死亡就像其中的一個瀑布,水流似突然不見了,但是它必然還是繼續往下流。也有的人只看到它沖下來,而沒有看到它的源頭,但是它上面必還更有它的源頭。生死的變化,若以河流來看,可能是瀑布、漩渦、或者伏流,但不管如何,它還是會繼續流的。

  

  生命既是無始無終,因此,人才可以在無盡的生命觀裏,去建立一個永恒的目標,去建立一個超越生死的事業,這才是「生命的終極關懷」。生命就佛法來講,其實是沒有終極的。有人說一條路,應該有終點,沒有終點的路,你願意走嗎?如必須一直走下去,永遠不能休息,那還得了?但是不走,老待在這裏!不也是太無聊嗎?就佛法的修行觀點來看,路雖是沒有終點,但只要你照佛法去修行的話,這個路必將愈走愈寬敞,愈走愈莊嚴。只要還有時間,你就安心地走吧!絕不會有什麼後顧之憂的。這是從時間看生命的終極。

  

  法界觀與菩薩道

  

  如果進一步,再用因緣觀去看我們生命的空間。既然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的, 而此能生的因緣,又相關著其他的因緣。因此,由因緣觀去意會,我們的生命其實也是無量無邊的。很多人在看生命的時候,只看到他的身體,他的家庭,都有一個框框在。而在因緣法裏,本是沒有這個框框的。時間既可無始無終,空間更該無邊無際。生命本是無限的開闊,無限的寬廣莊嚴。

  

  很多人認爲宗教即是在找尋生命的歸宿,而在因緣觀裏所見到的生命,絕對不會歸于一個點、一條線或一平面。本來就無所謂歸宿,若勉強說之,則曰:「叁千大千世界。」國人常講:「與天地並生,與萬化合一。」這從佛法的因緣觀去意會,是很容易理解的。這無始無終、無邊無際,且跟法界融爲一體的生命名之爲法界身。我們剛才說到:要建立超越生死的永恒目標。那是什麼呢?那就是佛法中常講的「四弘誓願的菩薩道」。

  

  我們再回複到最初講的,「幸福是要在和諧中完成的」。如果大家能從因緣 觀、法界觀、菩薩道去體會到,人跟人、事跟事、萬物與萬物間本是一體的。那我們又何必造作,去爭取本有的幸福。爲什麼我要先講經濟、倫理、政治、科學、藝術呢?因爲大部份人都是先把自己套入一個框框中,然後再拚命營取,以爲那可得到幸福。但真正的幸福,反是要把我們從框框中解脫出來。這也是說真正的幸福,是要從法界觀、菩薩道去完成的。

  

  總結:定慧等持

  

  最後,我們再來反省西藏人是不是幸福?我想西藏人至少比現代人幸福,雖然他們的經濟沒有我們富裕,雖然他們也沒有這麼多的科學活動、藝術活動。但是就和諧的觀點來看,他們還比現代人,尤其比在西方思想影響下所形成的社會要幸福多了。

  

  然而要幸福,一定要去西藏嗎?我想不一定,只要我們能把握住「幸福是從和諧中而有」的觀念,則我們當下便可以過得比西藏人幸福。此因爲我們的物質條件絕對比西藏人好,我們的科學活動、藝術活動,也一定比西藏人豐富。問題只在于你能不能用松閑淡雅的心,來做這一切活動而已。

  

  幸福依心而有,故觀念的澄清、正見的確立,絕對是爲達成幸福首要完成的任務。成就圓滿的幸福,除了具足正見外,更要有紮實的修行工夫。古人曰:「理則頓悟,事還漸修。」衆生無始劫來分別、造作、攀緣的習性,絕不是觀念澄清後,就能消除的。如古鏡,塵垢覆遍,光明不現,故要用修定的工夫,慢慢清洗、琢磨,直到塵垢皆盡,才能恢複清淨光明的本來面目。

  

  這時候,才得與天地、萬物、法界,合爲一體。這時,還有心可貼嗎?還有幸福可享嗎?有心,則有煩惱。有幸福可受,那還未與法界合爲一體哩!非心,非非心;非幸福,也非不幸福!這是什麼境界呢?當然,「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。」「涅槃境界,唯證相應。」再說下去,反而不切實際了。

  

  民國八十一年五月十六日,講于國泰醫院,方瀞卿記錄

  

  

《天心明月 2· 幸福貼心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