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我们再谈第三个主题,是属于精神文化的问题,我们把精神文化分做两大类。一是科学的认知活动。二是艺术的陶冶工夫。科学的认知活动,是人天生就有的。小孩子于生下之后,就会对外界产生好奇心!就会问:「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?而树木为什么又是绿色的?」这种天生的求知欲,本跟现实的名利没有关系。科学家最初研究科学时,也不过是把小孩子这种认知好奇的心理,发展成更有系统的学问而已。因此,没有错,科学应是中性的,应是超乎人我是非之上的。
科技的现实面
但是当科学从客观的研究,到技术的发展时,它就已不是中性的了。譬如说从了解电学,到变成各式各样的电器用品──电灯、电视机、电冰箱等一系列产品时,就必已牵涉到商业行为。有了新的市场,便能产生新的利润。现在有很多大公司,必须花费庞大的人力及经费,以研究、开发出新的产品来。为的是如果新的产品能比别人早上市,就可以有垄断市场的优势。这时候科技已成为一种竞争的工具。
同样一个国家,从科学而发展出所谓尖端武器,不管是核子或雷射光。新的武器必然产生新的国际关系。这样的科学早就有它的价值取向,而这价值取向就是现实中的名利、权力。这时谁还能说科学是中性的呢?过去我们常听说:「哲学已变成科学的奴婢。」这是因为近代的哲学大都是为了迎合科学的发展而说的。但是, 今天的科学难道不也变成国家主义、资本主义的奴婢吗?
恐惧与疏离
今天,即使我们只想当个领薪水的职员,你还是必须不断地追随着科技的脚 步,而唯恐自己落伍。即使你不想开发出新的技术,但对别人已开发出来的,你能够不知道吗?现代人常怀有一种会被时代淘汰的恐惧感。
科学最初只是天真好奇的认知活动,而现在却变成紧张忙碌的根源。甚至我们每天都要被灌入很多新的资讯,想当个呆子都不容易。我们如何能把科学恢复到像从前那么单纯、朴素的境地呢?我想,还是「无欲则刚」这句话。如果没有名利、贪欲之心,就不会把科学当做竞争的工具,而造成彼此紧张冲突的根源。
四、艺术的迷离
艺术的根源
下面我们再来讲艺术,什么叫艺术呢?大家都以为艺术不外乎美术、音乐、画画等造形的作品。但事实上真正的艺术不在于有这些形式。人为什么要有艺术呢?这跟我们忙碌的生活有关。人虽很忙,但忙了一阵子之后,他就希望能轻松一下。就像我们每天上班之后,希望能得到调剂。希望从紧张到过得轻松,从忙碌而过得悠闲,或者从刻板而得到变化。我认为这就是艺术的起源。
心灵的净化
我们每天吃类同的食物,而今天刚巧有空,来搞些好玩的点子吧!于是开发出新的食谱来。每天都穿一样的衣服,于是希望等那一天,我自己来设计一些不同的款式。或写诗、或画画,但这都跟现实已慢慢没有关系了。因如果还在现实中,那就不可能轻松悠闲的。
就以休假到餐厅吃饭而言,对你来说,那是休闲,但对餐厅的老板跟员工,那还是他们的工作。放假时到各游乐区去玩玩,你虽很轻松,但他们的服务人员还是忙碌紧张的。这也是说真正的艺术,是要从有所为到无所求。有所为是为了应付现实中的需要,故一定要去做什么;而无所求,有做没做、是好是坏都没关系。因此,为什么说「艺术可以陶冶性情」呢?因为艺术本来就是一种心境的转变。从紧张到轻松,从刻板到有弹性变化。人在刻板忙碌的生活环境里,是没办法陶冶性情的。因为在此,他只可能产生贪心、瞋心、慢心等种种烦恼心。而必从这个环境抽离出来,他才可能把贪心、慢心、自卑、骄傲等心结放松。因此,我要说:「心灵的净化,才是艺术的本质。」
三种诗人
譬如说,我们躺在地上,看着云飞、听着鸟叫。如果你能因此而把紧张的心情放松,则这就已是艺术了。因为我常说诗人可分为三种。第一种,是把诗写在纸上。让人去看──这是我写的诗,好不好呢?好!但是你看他这个人,可能是很没有诗意的。这就因为他只是想把诗写在纸上,一种形式下的创作而已。第二种,是把诗写在心上。他能用已净化的心灵来看这个世界,于是花花草草到处诗意盎然。这种人也许没有写诗,但其实他是更高一等的诗人。第三种,是把诗写在脸上。前一种诗人虽自己玩得很开心,但是无法分享他人。而第三种诗人,当你看到他时,就会觉得他满身诗意,不管一颦眼或一投足,都让人心旷神怡,悠游自在。今天大部份人所讨论的艺术,都是指写在纸上的艺术,指表现于某种形式的艺术,怪不得不能陶冶性情!
病态风格
既然艺术的本质,是要把心情放松,是要从现实中超脱出来。因此,我认定艺术绝对不可以职业化。因为,既职业化,就已跟现实纠缠不清而不可能放松的。我也认定艺术不应该专门化。这就像我们有工作,才有休息,不可能整天都在休息。艺术也不该格局化,既在格局中,又怎么能超脱自在呢?
我常看到有些小孩,从小他的父母就逼他练琴。这练琴对他来讲,已不是艺 术,而是工作。我们也常看到很多职业选手,整天打棒球、拉单杠或什么的!运动本是为帮助健康,但当变成这个样子时,它早就不健康了。
尤其现代艺术更跟商业行为有莫大的关系。现在的艺术品,也讲究广告促销的手段,心灵既俗化了,这还有艺术吗?现代的艺术都变得光怪陆离,很多人看不懂,不晓得他们在搞什么鬼。其实那些标榜现代风格的作品,都早已钻入牛角尖的死胡同里。既没有心灵,更谈不上净化。充其量,只是一些呢喃呓语罢了。如果还要硬说那是精神生活,倒不如说它是神经生活,还恰当一些。
松闲淡雅
人类精神文化的本质,我想用四个字来说明:第一是松,不松的话,就谈不上精神文化。这在前面已讲得很多了。第二是闲,要有悠闲镇定的工夫。第三是淡,如果一个人对艺术太热衷的话,那也一头栽进去,就不可能有更大的空间让他悠游自在。第四要雅,雅就是雅兴。艺术本质虽是无所求,但还是要用心神去领会;由此才能造就出艺术的精品来。
简单地讲,艺术就是要从「有所为的造作」升华成「无所求的游戏」。不管是待人处事,还是工作、休闲,皆如此也。现代人其实是更需要艺术,而现代人却也更误解艺术。于是百般求索,却离道愈远,这是现代生活的第四类偏差。
宗教的归宿
生死的鸿沟
第五个主题是宗教,要谈的是「生命的终极关怀」。一个人有生必有死,这是大家都知道的。有的人认为人死如灯灭,熄就熄已,永远沉沦到黑暗的世界里去。一切生前的努力都白费了!不管生前多有钱、有名,死了都一样。于是一想到有一天我也会死,而这一死,就什么都完蛋了。这时,还有人能快乐吗?因此,人要幸福,最后一定要解决这生死的问题。
儒家有句话:「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;积恶之家,必有余殃。」个人会死没有关系,但如果你做了善事,你的儿孙就会受到庇荫。而如果做了坏事,你的儿孙便会受到连累。把未来的希望寄托在子孙身上,这个有没有用呢?有!能为子孙培点福,这还是不错的!但我还是不免一死啊!而死总是生平大憾!因此,用儒家的方法,不可能圆满化除人对生死的情结。
第二就像基督教所说的:人死后还要审判,好人上天堂,坏人下地狱。这样的讲法,有比儒家好一点,至少还有来生,还有好坏之别。但是如果一切由神来审判,那我们还是很不安心的。他是至公无私吗?不知道?于是乎,人便要想尽办法去祭神、媚神,唯恐招来横祸。
第三佛教从因缘果报的理则,来解决生死的问题。我们先简单说明因缘果报的法则:一件事必定有它的前因,也必会有它的后果。而从因到果之间,还要加上缘的促成。不同的缘,也将有不同的果报。于是在佛法中就有三世轮回的说法,我们这辈子之所以会这样,这自有上辈子所造的因。而下辈子将会如何?这又看你这辈子造了何等的因。从因有不断的前因,果有不断的后果来看,生命本是延续的,絶不会是人死如灯灭,什么都没有了。又因果除了是相续不已的外,因果 也不是由神来审判的。不同的因产生不同的果,这是世上本来就有的原则,不是可由谁来左右的。
无尽的生命观
从因缘果报的法则里,可以确定生命是没有开始,也没有结束的。因此,死的现象在整个生命的过程中,只是另一种变化罢了。这个变化不可能突然变成没有。生命就像一条河流,而死亡就像其中的一个瀑布,水流似突然不见了,但是它必然还是继续往下流。也有的人只看到它冲下来,而没有看到它的源头,但是它上面必还更有它的源头。生死的变化,若以河流来看,可能是瀑布、漩涡、或者伏流,但不管如何,它还是会继续流的。
生命既是无始无终,因此,人才可以在无尽的生命观里,去建立一个永恒的目标,去建立一个超越生死的事业,这才是「生命的终极关怀」。生命就佛法来讲,其实是没有终极的。有人说一条路,应该有终点,没有终点的路,你愿意走吗?如必须一直走下去,永远不能休息,那还得了?但是不走,老待在这里!不也是太无聊吗?就佛法的修行观点来看,路虽是没有终点,但只要你照佛法去修行的话,这个路必将愈走愈宽敞,愈走愈庄严。只要还有时间,你就安心地走吧!绝不会有什么后顾之忧的。这是从时间看生命的终极。
法界观与菩萨道
如果进一步,再用因缘观去看我们生命的空间。既然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的, 而此能生的因缘,又相关着其他的因缘。因此,由因缘观去意会,我们的生命其实也是无量无边的。很多人在看生命的时候,只看到他的身体,他的家庭,都有一个框框在。而在因缘法里,本是没有这个框框的。时间既可无始无终,空间更该无边无际。生命本是无限的开阔,无限的宽广庄严。
很多人认为宗教即是在找寻生命的归宿,而在因缘观里所见到的生命,绝对不会归于一个点、一条线或一平面。本来就无所谓归宿,若勉强说之,则曰:「三千大千世界。」国人常讲:「与天地并生,与万化合一。」这从佛法的因缘观去意会,是很容易理解的。这无始无终、无边无际,且跟法界融为一体的生命名之为法界身。我们刚才说到:要建立超越生死的永恒目标。那是什么呢?那就是佛法中常讲的「四弘誓愿的菩萨道」。
我们再回复到最初讲的,「幸福是要在和谐中完成的」。如果大家能从因缘 观、法界观、菩萨道去体会到,人跟人、事跟事、万物与万物间本是一体的。那我们又何必造作,去争取本有的幸福。为什么我要先讲经济、伦理、政治、科学、艺术呢?因为大部份人都是先把自己套入一个框框中,然后再拚命营取,以为那可得到幸福。但真正的幸福,反是要把我们从框框中解脱出来。这也是说真正的幸福,是要从法界观、菩萨道去完成的。
总结:定慧等持
最后,我们再来反省西藏人是不是幸福?我想西藏人至少比现代人幸福,虽然他们的经济没有我们富裕,虽然他们也没有这么多的科学活动、艺术活动。但是就和谐的观点来看,他们还比现代人,尤其比在西方思想影响下所形成的社会要幸福多了。
然而要幸福,一定要去西藏吗?我想不一定,只要我们能把握住「幸福是从和谐中而有」的观念,则我们当下便可以过得比西藏人幸福。此因为我们的物质条件绝对比西藏人好,我们的科学活动、艺术活动,也一定比西藏人丰富。问题只在于你能不能用松闲淡雅的心,来做这一切活动而已。
幸福依心而有,故观念的澄清、正见的确立,绝对是为达成幸福首要完成的任务。成就圆满的幸福,除了具足正见外,更要有扎实的修行工夫。古人曰:「理则顿悟,事还渐修。」众生无始劫来分别、造作、攀缘的习性,绝不是观念澄清后,就能消除的。如古镜,尘垢覆遍,光明不现,故要用修定的工夫,慢慢清洗、琢磨,直到尘垢皆尽,才能恢复清净光明的本来面目。
这时候,才得与天地、万物、法界,合为一体。这时,还有心可贴吗?还有幸福可享吗?有心,则有烦恼。有幸福可受,那还未与法界合为一体哩!非心,非非心;非幸福,也非不幸福!这是什么境界呢?当然,「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。」「涅槃境界,唯证相应。」再说下去,反而不切实际了。
民国八十一年五月十六日,讲于国泰医院,方瀞卿记录
《天心明月 2· 幸福贴心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