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社会变成「以消费为导向」的经济模式时,你是不得不去消费的。因整个社会变成大家竞往奢侈浪费的方向去比赛。你不见得乐意,但社会会推着你去走、去买。在台湾有句俗话说:「输人不输阵。」自己私下吃不好、穿不暖还没关系,但不能公开地输给别人。人们已不是为了个人的需求而消费,而是为了别人的暗示、为了社会的压力而购买。然而到最后,是你还是他得到幸福呢?
(三)贪欲无穷、争战不休
许多人往往辛苦盲目地追求了老半天,但等得到之后,却发现那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。更何况在追求的过程中,必造成人与人间不断地冲突。在时下的社会里,经常可听到这些故事:小时候本是贫穷的农家子弟,但等地价上涨,成为暴发户后,大伙却为了分财产,不惜父子翻脸、兄弟仇视。本来没钱时,兄弟还和谐一点,父子还亲近一些,现在有钱了,就开始吵架。我常在想,你们有钱分,已挺不错了,干嘛还要吵架呢?但是许多人还是非吵不可。这是因为以消费为导向的经济生活,就必然是贪欲无穷、争战不休的。
败家子的狂飙
如就整个社会来看,以消费为导向的经济模式,必然会造成:一、环境品质的污染。二、地球资源的浪费。像石油,最初还很多,现在却愈用愈少了。因此,才有「能源危机」。很多金属,现在也慢慢稀少了。甚至人因为经常用纸,而纸是从木头制造出来的。于是在砍伐很多树木后,又造成土壤流失,造成整个生态环境的破坏。这些我想大家都听得很多了。
在这个时代里,我们总得意于经济的起飞,已将我们的生活水准提高了不少。 但是我总有一种更深刻的感觉──我们这个时代的人,就像「败家子」一样,地球的资源,不管是石油、金属,还是森林,都是人类几万年来,甚至是地球几十亿年来,慢慢存下的积蓄。而我们却在一、两百年内就把它消耗光了。且不只是积蓄的败坏,还为后代子孙留下很多的祸患,如所谓环境污染等问题。
经济的起飞,真将生活水准提高了吗?其实在我看来──人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更多的幸福。今天我们一直在论战:到底要偏重于环境保护?还是要致力于经济发展?而此症结只在于:如果我们还迷信于「国民所得的提高,就是幸福的保证」,迷信于「对外境的争取占有,就是幸福的泉源」的话,则绝对不可能处理掉所谓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争端。
理性的反思
现在我愿各位用逻辑的思考好好想一想:如果人只急切于追求未来,而不能安于当下,他可能幸福吗?我们刚才讲到一个很重要的观念──幸福是从和谐中而有的。因此,如一个人只刻意于追求未来,则他一定只注意到现在的缺失。而他既只看到目前的缺失,那他能幸福吗?
现代的小孩子多是在富裕安康的家庭中成长,所以对目前的富裕安康,反不知要感谢珍惜了。他还正盲目地要往前冲,往前去追求,这样的生活理念,可能幸福吗?
现代人的观念,都不以和谐为前提,而是以「突破、刺激」为导向。因此,现代人的生活方式,便不免光怪陆离,甚至歇斯底里了。幸福如果有的话,那也不过是一剎那。等一剎那过去了,他们又要迷失于再去找下一个点。生活其实是非常盲目空虚,甚至是非常悲哀的。但是谁也奈何不了啊!总之,我要说的是:生活的基础虽要有食、衣、住、行,但我们要满足的是生理的需要,而非心理的造作、共业的牵引。
二、人际的沟通
今天人类的痛苦,虽来自于生活上,食、衣、住、行的艰难也是有的,但我想那还只是少部份。现代人主要的痛苦,我觉得是来自于人际关系的不能沟通协调。目前有很多书,有很多演讲,只要跟人际的沟通协调有关系,这样的书便能畅销,这样的演讲就能轰动。此证明这就是现代人所遭遇的主要问题。
术与道
但是我常觉得,那些书或演讲都是在教人用术,而非教人行道。什么叫术呢? 就是我们常说的「见人说人话,见鬼说鬼话」。要怎样去逢迎别人,要怎样来推销自己。如果我们想用术的方法,去圆满解决人际关系的问题,那是不可能的。此但为术不是以和谐作前提。
要用道,才能究竟地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。道是什么呢?简单说──从坦诚、尊重到关怀。
压抑的典型
我们可以把人际关系分做两种典型。第一是我国古代的社会,那是压抑的典 型。我国有所谓礼教的传统,我们看《周礼》、《仪礼》或《礼记》。早把人跟人之间的关系,讲的清楚、明了甚至刻板。父对子、君对臣、夫对妻,一切都有它一定的形式,甚至说有它一套的样本。这种人际关系就像要把所有的人都往某种模式上套。
在压抑的礼教下生活,人与人之间不可能了解得很深切。因为大家都藏在一个壳子里面,沟通起来就像隔靴搔痒一样乏味。我们常碰到一些人,笑得太客气了,反而不爽快。太客气了,反而没办法讲出真心话,都在那里套来套去,噜苏得很。
可是压抑的典型,有一种好处──它不会有火爆的场面。不会翻桌子、踢板凳、吵得脸红脖子粗。痛苦是有的,但不会太直接、太明显。
造作的典型
到了近代,国人慢慢觉得那一套太刻板了、太无聊了。所以现在,人人都学洋人那一套。洋人跟我们刚好相反──是属于造作、夸张的典型。西洋人常自诩为民主社会,一切以人民的意愿为导向,以多数人的幸福为依归。这本来也是天经地义的。
但要以多数人的意见为依归,必须有个前提:那就是必须每个人都能充分地把他的意见表达出来,你才可能知道多数人的意见是什么!
在过去压抑的时代里,每个人都不敢表示他的意见,甚至不清楚他自己有什么意见。过去老师问曰:「有没有问题?」下面绝对没有问题,大家有什么意见?大家都没有意见。万一老师点到要你发言,站起来直发抖,讲都讲不清楚哩!但现在不一样了。「老师老师!我有意见!」大家都拚命举手、踊跃发言。为什么呢?因为这个时代不只要鼓励每个人有自己的意见,而且要每个人发表他的意见。
从民主到个人主义
如说「民主」须以多数人的意见为依归。但是事实上,很多事情我们不可能都举行公民投票,以确定多数人的意见是什么?甚至说,现在所谓的「民意调查」,也未能让人心服。因此,到最后我们不知道别人的意见是什么,不知道多数人的意见是什么,但至少知道自己的意见是什么。
因此,民主社会最初说要尊重多数人的意见,而到最后却只知有自己的意见。 西方的民主,到现在终不免形成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,这是最初提倡民主者所未料及的。
冲突与冷漠
在这个社会里,每个人都拚命地要把自己突显出来,有人问我:「现代人为什么有那么多活动呢?」我说:「就为了让别人知道你还活在这里,所以必须拼命的盲动!」即每个人都奋力地要去突显自己的形象,要去伸张个人的意见,那对别人的生活,当然也就漠不关心了。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应对,往往不是争端,便是各说各的。你说的我没听进去,我说的你也「莫宰样」。但是很奇怪,彼此竟还可以从早上说到晚上?这是因为彼此都有太多的话要说,至少比对着录音机讲,还实在一 点。现在的人际关系,往往不是冲突,就是冷漠。这情况会比礼教社会好多少呢?
压抑的典型和造作的典型,事实上都是并存着的。在公司里,有人想他是老板,我还是小声一点!因此「是是是!对对对!」这是压抑的典型。或者曰:「老板算什么?大不了换一个工作而已,走!找他算帐去!」这便是造作的典型。在压抑的社会里,人际的痛苦是隐隐约约的。就算有些不满,也只能压在心头。而现在到处是吵吵闹闹。不只是我们国内如此,从美国到苏联,也是到处喧哗诤战。
沟通的盲点
民主,一个很好听的名词,到最后却只形成如此的下场。而这其中只牵涉到一个问题、一个盲点。那就是:「你为什么必须跟别人沟通呢?」你虽有你的想法,但有必要让别人知道吗?是只有自己知道太寂寞了,还是我们有许多理想要实现,自己一个人撑不起来,所以必须找很多人来合伙。如果你说现代人太讨厌了,干脆我一个人到山上去──如果你真的放下了,反而将不再觉得别人有那么讨厌。
现代人就是有太多的话要说,有太多的事情要做,所以他必须去找人──既找人来倾听,更邀人来合作。讲直接一点,人为什么要沟通呢?就是要把别人当作帮助自己完成目的的手段。
老板为什么要跟员工沟通协调呢?大不了把他们开除吧!不行!开除了,我就没有员工,而没有员工就没有事业。那员工为什么又要和老板协调呢?大不了走路而已!不行,走路了就没有饭吃。所以人为什么要沟通协调?就是彼此需要嘛!
而在彼此间,若只把对方当作手段的话,那人与人之间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坦诚、尊重和关怀。你能说:我对你好,是别有目的的吗?坦诚既不可能,尊重关怀也甭谈了。人最后尊重关怀的,只是他未完成的目标而已。因此,我们不难下个结论:人际关系的盲点,不外乎自私自利而已。
开放的坦诚
如果人真的要坦诚、尊重、关怀,要成全人际关系。则只有从他自己内心里去改善──那就是尽可能不把别人当作完成目的的手段。而如何才能不把别人当手段呢?恐怕也只有少欲知足而已。前已说到,资本主义的社会本就是个贪欲无穷的社会,而从贪欲的社会到暴力的社会,其实也只有一步之隔而已。古人说:「无欲则刚。」这个「刚」不是要跟别人打架、吵闹的刚。而是超然自在、怡然自得。无欲的刚,其实早超越了人际关系的盲点!于是要坦诚、尊重、关怀,也才有可能。
三、科学的认知
科学的超越性
…
《天心明月 2· 幸福贴心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