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天心明月 2· 幸福貼心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社會變成「以消費爲導向」的經濟模式時,你是不得不去消費的。因整個社會變成大家競往奢侈浪費的方向去比賽。你不見得樂意,但社會會推著你去走、去買。在臺灣有句俗話說:「輸人不輸陣。」自己私下吃不好、穿不暖還沒關系,但不能公開地輸給別人。人們已不是爲了個人的需求而消費,而是爲了別人的暗示、爲了社會的壓力而購買。然而到最後,是你還是他得到幸福呢?

  

  (叁)貪欲無窮、爭戰不休

  

  許多人往往辛苦盲目地追求了老半天,但等得到之後,卻發現那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。更何況在追求的過程中,必造成人與人間不斷地沖突。在時下的社會裏,經常可聽到這些故事:小時候本是貧窮的農家子弟,但等地價上漲,成爲暴發戶後,大夥卻爲了分財産,不惜父子翻臉、兄弟仇視。本來沒錢時,兄弟還和諧一點,父子還親近一些,現在有錢了,就開始吵架。我常在想,你們有錢分,已挺不錯了,幹嘛還要吵架呢?但是許多人還是非吵不可。這是因爲以消費爲導向的經濟生活,就必然是貪欲無窮、爭戰不休的。

  

  敗家子的狂飙

  

  如就整個社會來看,以消費爲導向的經濟模式,必然會造成:一、環境品質的汙染。二、地球資源的浪費。像石油,最初還很多,現在卻愈用愈少了。因此,才有「能源危機」。很多金屬,現在也慢慢稀少了。甚至人因爲經常用紙,而紙是從木頭製造出來的。于是在砍伐很多樹木後,又造成土壤流失,造成整個生態環境的破壞。這些我想大家都聽得很多了。

  

  在這個時代裏,我們總得意于經濟的起飛,已將我們的生活水准提高了不少。 但是我總有一種更深刻的感覺──我們這個時代的人,就像「敗家子」一樣,地球的資源,不管是石油、金屬,還是森林,都是人類幾萬年來,甚至是地球幾十億年來,慢慢存下的積蓄。而我們卻在一、兩百年內就把它消耗光了。且不只是積蓄的敗壞,還爲後代子孫留下很多的禍患,如所謂環境汙染等問題。

  

  經濟的起飛,真將生活水准提高了嗎?其實在我看來──人並沒有因此而得到更多的幸福。今天我們一直在論戰:到底要偏重于環境保護?還是要致力于經濟發展?而此症結只在于:如果我們還迷信于「國民所得的提高,就是幸福的保證」,迷信于「對外境的爭取占有,就是幸福的泉源」的話,則絕對不可能處理掉所謂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爭端。

  

  理性的反思

  

  現在我願各位用邏輯的思考好好想一想:如果人只急切于追求未來,而不能安于當下,他可能幸福嗎?我們剛才講到一個很重要的觀念──幸福是從和諧中而有的。因此,如一個人只刻意于追求未來,則他一定只注意到現在的缺失。而他既只看到目前的缺失,那他能幸福嗎?

  

  現代的小孩子多是在富裕安康的家庭中成長,所以對目前的富裕安康,反不知要感謝珍惜了。他還正盲目地要往前沖,往前去追求,這樣的生活理念,可能幸福嗎?

  

  現代人的觀念,都不以和諧爲前提,而是以「突破、刺激」爲導向。因此,現代人的生活方式,便不免光怪陸離,甚至歇斯底裏了。幸福如果有的話,那也不過是一剎那。等一剎那過去了,他們又要迷失于再去找下一個點。生活其實是非常盲目空虛,甚至是非常悲哀的。但是誰也奈何不了啊!總之,我要說的是:生活的基礎雖要有食、衣、住、行,但我們要滿足的是生理的需要,而非心理的造作、共業的牽引。

  

  二、人際的溝通

  

  今天人類的痛苦,雖來自于生活上,食、衣、住、行的艱難也是有的,但我想那還只是少部份。現代人主要的痛苦,我覺得是來自于人際關系的不能溝通協調。目前有很多書,有很多演講,只要跟人際的溝通協調有關系,這樣的書便能暢銷,這樣的演講就能轟動。此證明這就是現代人所遭遇的主要問題。

  

  術與道

  

  但是我常覺得,那些書或演講都是在教人用術,而非教人行道。什麼叫術呢? 就是我們常說的「見人說人話,見鬼說鬼話」。要怎樣去逢迎別人,要怎樣來推銷自己。如果我們想用術的方法,去圓滿解決人際關系的問題,那是不可能的。此但爲術不是以和諧作前提。

  

  要用道,才能究竟地處理人際關系的問題。道是什麼呢?簡單說──從坦誠、尊重到關懷。

  

  壓抑的典型

  

  我們可以把人際關系分做兩種典型。第一是我國古代的社會,那是壓抑的典 型。我國有所謂禮教的傳統,我們看《周禮》、《儀禮》或《禮記》。早把人跟人之間的關系,講的清楚、明了甚至刻板。父對子、君對臣、夫對妻,一切都有它一定的形式,甚至說有它一套的樣本。這種人際關系就像要把所有的人都往某種模式上套。

  

  在壓抑的禮教下生活,人與人之間不可能了解得很深切。因爲大家都藏在一個殼子裏面,溝通起來就像隔靴搔癢一樣乏味。我們常碰到一些人,笑得太客氣了,反而不爽快。太客氣了,反而沒辦法講出真心話,都在那裏套來套去,噜蘇得很。

  

  可是壓抑的典型,有一種好處──它不會有火爆的場面。不會翻桌子、踢板凳、吵得臉紅脖子粗。痛苦是有的,但不會太直接、太明顯。

  

  造作的典型

  

  到了近代,國人慢慢覺得那一套太刻板了、太無聊了。所以現在,人人都學洋人那一套。洋人跟我們剛好相反──是屬于造作、誇張的典型。西洋人常自诩爲民主社會,一切以人民的意願爲導向,以多數人的幸福爲依歸。這本來也是天經地義的。

  

  但要以多數人的意見爲依歸,必須有個前提:那就是必須每個人都能充分地把他的意見表達出來,你才可能知道多數人的意見是什麼!

  

  在過去壓抑的時代裏,每個人都不敢表示他的意見,甚至不清楚他自己有什麼意見。過去老師問曰:「有沒有問題?」下面絕對沒有問題,大家有什麼意見?大家都沒有意見。萬一老師點到要你發言,站起來直發抖,講都講不清楚哩!但現在不一樣了。「老師老師!我有意見!」大家都拚命舉手、踴躍發言。爲什麼呢?因爲這個時代不只要鼓勵每個人有自己的意見,而且要每個人發表他的意見。

  

  從民主到個人主義

  

  如說「民主」須以多數人的意見爲依歸。但是事實上,很多事情我們不可能都舉行公民投票,以確定多數人的意見是什麼?甚至說,現在所謂的「民意調查」,也未能讓人心服。因此,到最後我們不知道別人的意見是什麼,不知道多數人的意見是什麼,但至少知道自己的意見是什麼。

  

  因此,民主社會最初說要尊重多數人的意見,而到最後卻只知有自己的意見。 西方的民主,到現在終不免形成自私自利的個人主義,這是最初提倡民主者所未料及的。

  

  沖突與冷漠

  

  在這個社會裏,每個人都拚命地要把自己突顯出來,有人問我:「現代人爲什麼有那麼多活動呢?」我說:「就爲了讓別人知道你還活在這裏,所以必須拼命的盲動!」即每個人都奮力地要去突顯自己的形象,要去伸張個人的意見,那對別人的生活,當然也就漠不關心了。現在人與人之間的應對,往往不是爭端,便是各說各的。你說的我沒聽進去,我說的你也「莫宰樣」。但是很奇怪,彼此竟還可以從早上說到晚上?這是因爲彼此都有太多的話要說,至少比對著錄音機講,還實在一 點。現在的人際關系,往往不是沖突,就是冷漠。這情況會比禮教社會好多少呢?

  

  壓抑的典型和造作的典型,事實上都是並存著的。在公司裏,有人想他是老板,我還是小聲一點!因此「是是是!對對對!」這是壓抑的典型。或者曰:「老板算什麼?大不了換一個工作而已,走!找他算帳去!」這便是造作的典型。在壓抑的社會裏,人際的痛苦是隱隱約約的。就算有些不滿,也只能壓在心頭。而現在到處是吵吵鬧鬧。不只是我們國內如此,從美國到蘇聯,也是到處喧嘩诤戰。

  

  溝通的盲點

  

  民主,一個很好聽的名詞,到最後卻只形成如此的下場。而這其中只牽涉到一個問題、一個盲點。那就是:「你爲什麼必須跟別人溝通呢?」你雖有你的想法,但有必要讓別人知道嗎?是只有自己知道太寂寞了,還是我們有許多理想要實現,自己一個人撐不起來,所以必須找很多人來合夥。如果你說現代人太討厭了,幹脆我一個人到山上去──如果你真的放下了,反而將不再覺得別人有那麼討厭。

  

  現代人就是有太多的話要說,有太多的事情要做,所以他必須去找人──既找人來傾聽,更邀人來合作。講直接一點,人爲什麼要溝通呢?就是要把別人當作幫助自己完成目的的手段。

  

  老板爲什麼要跟員工溝通協調呢?大不了把他們開除吧!不行!開除了,我就沒有員工,而沒有員工就沒有事業。那員工爲什麼又要和老板協調呢?大不了走路而已!不行,走路了就沒有飯吃。所以人爲什麼要溝通協調?就是彼此需要嘛!

  

  而在彼此間,若只把對方當作手段的話,那人與人之間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坦誠、尊重和關懷。你能說:我對你好,是別有目的的嗎?坦誠既不可能,尊重關懷也甭談了。人最後尊重關懷的,只是他未完成的目標而已。因此,我們不難下個結論:人際關系的盲點,不外乎自私自利而已。

  

  開放的坦誠

  

  如果人真的要坦誠、尊重、關懷,要成全人際關系。則只有從他自己內心裏去改善──那就是盡可能不把別人當作完成目的的手段。而如何才能不把別人當手段呢?恐怕也只有少欲知足而已。前已說到,資本主義的社會本就是個貪欲無窮的社會,而從貪欲的社會到暴力的社會,其實也只有一步之隔而已。古人說:「無欲則剛。」這個「剛」不是要跟別人打架、吵鬧的剛。而是超然自在、怡然自得。無欲的剛,其實早超越了人際關系的盲點!于是要坦誠、尊重、關懷,也才有可能。

  

  叁、科學的認知

  

  科學的超越性

  

  …

《天心明月 2· 幸福貼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