幸福贴心
讲题动机
各位听众,大家好,此次取〈幸福贴心〉这题目,主要是希望把我们现代人的思想、观念和生活方式,好好做一番检讨。现代人,如从物质条件来看,应该都已满幸福的。但事实上真能深切感到自己幸福的,还是很有限的,这是为什么呢?因此,今天我们必须针对现代人种种的生活观念,做一番彻底地反省。而反省之后,能将错误的观念澄清,能将偏差的行为修正。或许才与幸福更贴近一点。
贴心与贴境
以下首先就以此题目来分析,贴心的「贴」,就是靠的意思,如所谓贴着墙壁,就是靠着墙壁。所以「幸福贴心」乃是说,人的幸福其实是依据他的心而有的。现一般人都把幸福界定在对外境的取得与占有,譬如说,一个人有钱的话,他会比较幸福;有身份,有地位,有什么、什么,认为必得到这些外境,才能感受到幸福。若此幸福,是贴境而不是贴心。但如幸福真必藉外境才能取得,则大家都一味地向外追求,反而将引起彼此更多的冲突矛盾。如此则愈追求幸福,反而离幸福愈远。而幸福贴心,即是为对治这种偏差而立的。心在佛法上有很多不同层次的意义。但在此我们采用比较通俗的说法──心就是指人的观念、性格及态度。这也是说,如果一个人具备了正确的观念、健康的性格,那他跟幸福就已相距不远了。因此,贴心的意思,又可以说如果你的心调好了,则幸福就已贴上去了。而且既贴上去之后,就不会再掉下来。现代有很多人心太脏了,因此,幸福怎么贴也贴不上去。今天希望透过这次演讲,把我们的心重新洗干净,心洗净后,则幸福便已在当下了。
人间净土
不只每个人期待幸福,每个民族、国家也都期待幸福。但是我们要问:在这世界上,有那个民族或国家确定是幸福的呢?美国?还是日本?英国或是法国?这世上有一民族,被公认是幸福的,它就是西藏。西藏是西方人传说中的香格里拉,意思就是说它是人间的净土,我前阵子看了一本书,叫《西藏秘境》,里面描写西藏人的中活信仰、风俗民情。我先作个简单介绍,让各位来领略一下,如果你也生活在那种环境下,你会觉得幸福吗?
我们知道西藏位于高原地带,平均高度约在海拔四、五千公尺左右。而且因受喜马拉雅山的影响,所以水气不容易进去,它不只高冷,而且干燥得很。在比较高的地方,经常是寸草不生的。因此,那地方的人,只能过着半游牧的生活方式。在夏天里,位于低海拔的山腰,慢慢长出一些青草了,他们就把牛羊往山上赶。到了冬天下雪了,再把牛羊赶回山谷里。每年必如此往返迁徙。
他们的食物非常简单,就是糌粑──把小麦磨成粉,加上奶油、茶,然后将之捏成一团像疙瘩样的面团。喝的饮料,他们称为奶油茶。从年头到年尾都是这样过活。不像我们现代人一餐所吃的,就比他们丰盛多了──天上飞的也吃、地上爬的也吃,海里游的也吃。炒的、煎的、炸的、蒸的方式很多,却还觉得不幸福、不过瘾。
他们住的更是简单,如果是游牧民族,就只能住帐篷里。而即使是建在谷地里的房子,因为没有木材,所以只能以泥巴、石块去和成。这在台湾二、三十年前还可以看得到。说到此,我们再意会一下,在这样的环境里,他们凭什么而得到幸福呢?更鲜的是,那地方因为缺乏水,所以传说人在一生中,只洗三次澡,生下来第一次,结婚时又一次,死的时候再洗一次。而我们中有的人,一天就洗三次澡。
在西藏盛行的宗教叫喇嘛教,或称为密教。密教的修行方式一方面很虔诚,一方面又十分刻苦。譬如说以大礼拜来朝山。在台湾也有某些地方盛行朝山。或下午去,第二天一大早就回来了,充其量只拜两、三个钟头。而西藏的朝山,朝的是冈底斯山。冈底斯山周边大概五十公里,他们朝山的方式,是绕着山转圈,而行进间是以大礼拜的方式前进。上一拜到这里,下一拜再从此处往前拜。五十公里都是用这样的方式拜进。如果朝拜者住在西藏的东部,那他从住所到冈底斯山,就差不多要用掉半年的时间,然后朝山时绕一圈,也要两、三个星期,而他们往往一绕就是十圈、二十圈。朝山再加上来回的时间,至少要两、三年。他们每个人都发愿朝山。而朝山的目的,竟然是为了感谢这一生太幸福了,同时也祈求来生一样幸福。
西藏人自认为很幸福,也是我们传说中的香格里拉。但是各位想想,如果你也生活在那样的环境里,你会觉得幸福吗?相信大部份的人所追求的生活,都不会是西藏人的方式。个是为什么又有人认定它是人间的净土呢!人真是矛盾得很!
和谐为本
以下我们要讲,幸福到底是怎么一回事?幸福其实是从和谐中而有的。一般人为什么会认定有更多的钱才会幸福呢?因为他觉得有了钱财,才能过得更和谐。也有人认定有了健康,才能过得和谐。因此,我们当知,那些外境,只是充分条件,而不是必要条件。它只是达成和谐所需要的因素,而非它本身就是和谐幸福。因此,以下有一种情况是,虽已得到外境,却依然不能和谐。譬如说有的人公司很大,但员工不合作,业务又繁忙,于是钱虽多,却也无济于事。又如以前常讲的「多子多孙多福气」,但如子孙中没有一个孝子,那多子多孙,反是烦恼的根本。也有人认为长寿是幸福的,但如寿命虽长,却百病交集,那寿命长也只是累赘而已。
因此要得到幸福,有两种可能:一是你想得到的,都已得到了,而且都能安和顺利,这当然是幸福不过了。一般人所希望得到的幸福,多属于这一种。但这不是最高明的。第二是在别人无法安心和谐的境界里,你也能和谐自在,这才是较高明的。因为外境必经常在变化,如果一定要在好的环境里,才能感受到幸福,那幸福必不能永久。能在一切环境里都和谐安心,这才是幸福的保证。
那怎样才能把不和谐的感受变成和谐呢?这与我们的观念、性格有极密切的关系。以下我们就现代人的生活方式,试着去调理出比较和谐的关系来:
一、经济的基础
从生理的需求到心里的造作
(一)食
首先谈我们生活的物质条件。一个人活着必须吃饭、穿衣、睡觉,这是人性的基本需求。我们不要讲大话,说我不吃饭也可以和谐,无衣穿也一样安心自在。我们还是从一般人的水平说起吧!人是需要吃饭、穿衣的,但是光要吃得饱、穿得暖,其实并没有那么困难。而现代人往往用很多观念,把吃饭、穿衣、睡觉变得很复杂。
譬如说,国人论饮食,要色、香、味俱全。不只要吃得饱,而且要吃得好。我们看大部份鸟兽,随便吃吃,都可以饱的。但人却要花很多时间,去煮饭、烧菜。既要调色,又要调味,还经常吃得不满意。最初我们是为了吃饱而吃的,而现在却是为了享受而吃的。
西洋人也说,食物要兼顾营养卫生。我相信这在医院中,一定讲得更多,像刚才有人跟我介绍:某某人是营养师,每天都在调配不同的营养处方。但事实上,所有的动物都吃得很简单。像牛吃草,吃来吃去也不过是几种草而已。它有什么营养呢?蛋白质、脂肪等一大堆名词都是人发明出来的。你把牛吃的草检验一下看,那会有什么脂肪、蛋白质吗?但牛还是吃得壮壮的、胖胖的,既能耕田,又可拉车。现代人又讲卫生,唯恐沾上一点徽菌、病毒。故要不断消毒,只有人才会这么麻烦过日子。
尤其更有些人,吃东西是为了新鲜感,因此,必买进口的食品,且要经常地变化。于是本来很单纯地只是吃饱,却变得太复杂了。更有些人拿饮食来夸富,你看我能摆出满汉全席,够面子了吧!于是光为吃一顿饭便花尽了很多心思、钱财。
(二)衣
同样,穿衣服也是如此,本来在夏天里,有块布遮一遮也就差不多了。但是现代人或者要穿名牌,或者要表现特殊的风格品味,于是原本很容易满足的需求,现又变得满目琳琅,辛苦万端。
(三)住
至于住,现在常闹「无壳蜗牛」。台北的房地产,三十万一坪已够压扁人了, 而买了之后还要花上百万去装潢。怪不得要压死人的。我在山上有一间小茅蓬,最初是别人花了十几万盖来作工寮用的。我愿把这经验跟各位分享一下:最初住进去的时候,觉得这也缺、那也缺,于是花了一点钱整修一下就觉得满意多了。后来有些信众上去瞧瞧。觉得还不够好,于是这里又修一修,那里再改一改,搞到最后我都没有感觉了。于是我说:「不准你们再东拉西扯了!」这在经济学上称为「边际效用递减定律」。最初匿乏时,有一点就好很多。而后来再加进很多物品、很多心思,却效用不彰!
我常想现代人实在很奇怪,那么辛苦买栋千万的房子干什么?你跟我到山上去,只二、三十万就够你一生享用不尽了!一千多万的房子,住久了,还觉得跟坐牢没两样呢!
这也是说,人不免有食、衣、住、行的需求没错,但千万不要把生理的需求,变成心理的造作。生理的需求,还容易满足,一旦沦为心理的造作,便无穷无尽,忙不完矣!
以消费为导向的经济模式
(一)广告与包装
我们这个社会被称为资本主义的社会。在资本主义的社会里,是以「消费为导向」的经济模式。我想大家都知道,有很多工厂都是先拚命制造出一批产品来,然后再想办法推销。而不是从已有了顾客订单后,再去生产的。于是因为既先作好,再去推销。所以你本来不需要的,他都非叫你买不可。现代的商品,总免不了广告和包装。因此一到百货公司,原本只想买一件,结果一买便是一串。因为有了高明的广告技巧和包装设计,便能制造出一种非买不可的错觉。美国的先生很讨厌电视机,因为太太看了广告,便这个也要,那个也想。整包薪水交给她都不够花。
(二)暗示与压力
当一个…
《天心明月 2· 幸福贴心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