幸福貼心
講題動機
各位聽衆,大家好,此次取〈幸福貼心〉這題目,主要是希望把我們現代人的思想、觀念和生活方式,好好做一番檢討。現代人,如從物質條件來看,應該都已滿幸福的。但事實上真能深切感到自己幸福的,還是很有限的,這是爲什麼呢?因此,今天我們必須針對現代人種種的生活觀念,做一番徹底地反省。而反省之後,能將錯誤的觀念澄清,能將偏差的行爲修正。或許才與幸福更貼近一點。
貼心與貼境
以下首先就以此題目來分析,貼心的「貼」,就是靠的意思,如所謂貼著牆壁,就是靠著牆壁。所以「幸福貼心」乃是說,人的幸福其實是依據他的心而有的。現一般人都把幸福界定在對外境的取得與占有,譬如說,一個人有錢的話,他會比較幸福;有身份,有地位,有什麼、什麼,認爲必得到這些外境,才能感受到幸福。若此幸福,是貼境而不是貼心。但如幸福真必藉外境才能取得,則大家都一味地向外追求,反而將引起彼此更多的沖突矛盾。如此則愈追求幸福,反而離幸福愈遠。而幸福貼心,即是爲對治這種偏差而立的。心在佛法上有很多不同層次的意義。但在此我們采用比較通俗的說法──心就是指人的觀念、性格及態度。這也是說,如果一個人具備了正確的觀念、健康的性格,那他跟幸福就已相距不遠了。因此,貼心的意思,又可以說如果你的心調好了,則幸福就已貼上去了。而且既貼上去之後,就不會再掉下來。現代有很多人心太髒了,因此,幸福怎麼貼也貼不上去。今天希望透過這次演講,把我們的心重新洗幹淨,心洗淨後,則幸福便已在當下了。
人間淨土
不只每個人期待幸福,每個民族、國家也都期待幸福。但是我們要問:在這世界上,有那個民族或國家確定是幸福的呢?美國?還是日本?英國或是法國?這世上有一民族,被公認是幸福的,它就是西藏。西藏是西方人傳說中的香格裏拉,意思就是說它是人間的淨土,我前陣子看了一本書,叫《西藏秘境》,裏面描寫西藏人的中活信仰、風俗民情。我先作個簡單介紹,讓各位來領略一下,如果你也生活在那種環境下,你會覺得幸福嗎?
我們知道西藏位于高原地帶,平均高度約在海拔四、五千公尺左右。而且因受喜馬拉雅山的影響,所以水氣不容易進去,它不只高冷,而且幹燥得很。在比較高的地方,經常是寸草不生的。因此,那地方的人,只能過著半遊牧的生活方式。在夏天裏,位于低海拔的山腰,慢慢長出一些青草了,他們就把牛羊往山上趕。到了冬天下雪了,再把牛羊趕回山谷裏。每年必如此往返遷徙。
他們的食物非常簡單,就是糌粑──把小麥磨成粉,加上奶油、茶,然後將之捏成一團像疙瘩樣的面團。喝的飲料,他們稱爲奶油茶。從年頭到年尾都是這樣過活。不像我們現代人一餐所吃的,就比他們豐盛多了──天上飛的也吃、地上爬的也吃,海裏遊的也吃。炒的、煎的、炸的、蒸的方式很多,卻還覺得不幸福、不過瘾。
他們住的更是簡單,如果是遊牧民族,就只能住帳篷裏。而即使是建在谷地裏的房子,因爲沒有木材,所以只能以泥巴、石塊去和成。這在臺灣二、叁十年前還可以看得到。說到此,我們再意會一下,在這樣的環境裏,他們憑什麼而得到幸福呢?更鮮的是,那地方因爲缺乏水,所以傳說人在一生中,只洗叁次澡,生下來第一次,結婚時又一次,死的時候再洗一次。而我們中有的人,一天就洗叁次澡。
在西藏盛行的宗教叫喇嘛教,或稱爲密教。密教的修行方式一方面很虔誠,一方面又十分刻苦。譬如說以大禮拜來朝山。在臺灣也有某些地方盛行朝山。或下午去,第二天一大早就回來了,充其量只拜兩、叁個鍾頭。而西藏的朝山,朝的是岡底斯山。岡底斯山周邊大概五十公裏,他們朝山的方式,是繞著山轉圈,而行進間是以大禮拜的方式前進。上一拜到這裏,下一拜再從此處往前拜。五十公裏都是用這樣的方式拜進。如果朝拜者住在西藏的東部,那他從住所到岡底斯山,就差不多要用掉半年的時間,然後朝山時繞一圈,也要兩、叁個星期,而他們往往一繞就是十圈、二十圈。朝山再加上來回的時間,至少要兩、叁年。他們每個人都發願朝山。而朝山的目的,竟然是爲了感謝這一生太幸福了,同時也祈求來生一樣幸福。
西藏人自認爲很幸福,也是我們傳說中的香格裏拉。但是各位想想,如果你也生活在那樣的環境裏,你會覺得幸福嗎?相信大部份的人所追求的生活,都不會是西藏人的方式。個是爲什麼又有人認定它是人間的淨土呢!人真是矛盾得很!
和諧爲本
以下我們要講,幸福到底是怎麼一回事?幸福其實是從和諧中而有的。一般人爲什麼會認定有更多的錢才會幸福呢?因爲他覺得有了錢財,才能過得更和諧。也有人認定有了健康,才能過得和諧。因此,我們當知,那些外境,只是充分條件,而不是必要條件。它只是達成和諧所需要的因素,而非它本身就是和諧幸福。因此,以下有一種情況是,雖已得到外境,卻依然不能和諧。譬如說有的人公司很大,但員工不合作,業務又繁忙,于是錢雖多,卻也無濟于事。又如以前常講的「多子多孫多福氣」,但如子孫中沒有一個孝子,那多子多孫,反是煩惱的根本。也有人認爲長壽是幸福的,但如壽命雖長,卻百病交集,那壽命長也只是累贅而已。
因此要得到幸福,有兩種可能:一是你想得到的,都已得到了,而且都能安和順利,這當然是幸福不過了。一般人所希望得到的幸福,多屬于這一種。但這不是最高明的。第二是在別人無法安心和諧的境界裏,你也能和諧自在,這才是較高明的。因爲外境必經常在變化,如果一定要在好的環境裏,才能感受到幸福,那幸福必不能永久。能在一切環境裏都和諧安心,這才是幸福的保證。
那怎樣才能把不和諧的感受變成和諧呢?這與我們的觀念、性格有極密切的關系。以下我們就現代人的生活方式,試著去調理出比較和諧的關系來:
一、經濟的基礎
從生理的需求到心裏的造作
(一)食
首先談我們生活的物質條件。一個人活著必須吃飯、穿衣、睡覺,這是人性的基本需求。我們不要講大話,說我不吃飯也可以和諧,無衣穿也一樣安心自在。我們還是從一般人的水平說起吧!人是需要吃飯、穿衣的,但是光要吃得飽、穿得暖,其實並沒有那麼困難。而現代人往往用很多觀念,把吃飯、穿衣、睡覺變得很複雜。
譬如說,國人論飲食,要色、香、味俱全。不只要吃得飽,而且要吃得好。我們看大部份鳥獸,隨便吃吃,都可以飽的。但人卻要花很多時間,去煮飯、燒菜。既要調色,又要調味,還經常吃得不滿意。最初我們是爲了吃飽而吃的,而現在卻是爲了享受而吃的。
西洋人也說,食物要兼顧營養衛生。我相信這在醫院中,一定講得更多,像剛才有人跟我介紹:某某人是營養師,每天都在調配不同的營養處方。但事實上,所有的動物都吃得很簡單。像牛吃草,吃來吃去也不過是幾種草而已。它有什麼營養呢?蛋白質、脂肪等一大堆名詞都是人發明出來的。你把牛吃的草檢驗一下看,那會有什麼脂肪、蛋白質嗎?但牛還是吃得壯壯的、胖胖的,既能耕田,又可拉車。現代人又講衛生,唯恐沾上一點徽菌、病毒。故要不斷消毒,只有人才會這麼麻煩過日子。
尤其更有些人,吃東西是爲了新鮮感,因此,必買進口的食品,且要經常地變化。于是本來很單純地只是吃飽,卻變得太複雜了。更有些人拿飲食來誇富,你看我能擺出滿漢全席,夠面子了吧!于是光爲吃一頓飯便花盡了很多心思、錢財。
(二)衣
同樣,穿衣服也是如此,本來在夏天裏,有塊布遮一遮也就差不多了。但是現代人或者要穿名牌,或者要表現特殊的風格品味,于是原本很容易滿足的需求,現又變得滿目琳琅,辛苦萬端。
(叁)住
至于住,現在常鬧「無殼蝸牛」。臺北的房地産,叁十萬一坪已夠壓扁人了, 而買了之後還要花上百萬去裝潢。怪不得要壓死人的。我在山上有一間小茅蓬,最初是別人花了十幾萬蓋來作工寮用的。我願把這經驗跟各位分享一下:最初住進去的時候,覺得這也缺、那也缺,于是花了一點錢整修一下就覺得滿意多了。後來有些信衆上去瞧瞧。覺得還不夠好,于是這裏又修一修,那裏再改一改,搞到最後我都沒有感覺了。于是我說:「不准你們再東拉西扯了!」這在經濟學上稱爲「邊際效用遞減定律」。最初匿乏時,有一點就好很多。而後來再加進很多物品、很多心思,卻效用不彰!
我常想現代人實在很奇怪,那麼辛苦買棟千萬的房子幹什麼?你跟我到山上去,只二、叁十萬就夠你一生享用不盡了!一千多萬的房子,住久了,還覺得跟坐牢沒兩樣呢!
這也是說,人不免有食、衣、住、行的需求沒錯,但千萬不要把生理的需求,變成心理的造作。生理的需求,還容易滿足,一旦淪爲心理的造作,便無窮無盡,忙不完矣!
以消費爲導向的經濟模式
(一)廣告與包裝
我們這個社會被稱爲資本主義的社會。在資本主義的社會裏,是以「消費爲導向」的經濟模式。我想大家都知道,有很多工廠都是先拚命製造出一批産品來,然後再想辦法推銷。而不是從已有了顧客訂單後,再去生産的。于是因爲既先作好,再去推銷。所以你本來不需要的,他都非叫你買不可。現代的商品,總免不了廣告和包裝。因此一到百貨公司,原本只想買一件,結果一買便是一串。因爲有了高明的廣告技巧和包裝設計,便能製造出一種非買不可的錯覺。美國的先生很討厭電視機,因爲太太看了廣告,便這個也要,那個也想。整包薪水交給她都不夠花。
(二)暗示與壓力
當一個…
《天心明月 2· 幸福貼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