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法原典 如來所說誦▪P1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依色陰生貪欲識;不著受、想、行、識陰,不依受、想、行、識陰生貪欲識。」

  

  時給孤獨長者悲歎流淚。尊者阿難告長者言:「汝今怯劣耶?」長者白阿難:「不怯劣也。我自顧念,奉佛以來二十余年,未聞尊者舍利弗說深妙法,如今所聞。」尊者舍利弗告長者言:「我亦久來,未嘗爲諸長者說如是法。」長者白尊者舍利弗:「有居家白衣,有勝信、勝念、勝樂,不聞深法而生退沒。善哉,尊者舍利弗!當爲居家白衣,說深妙法,以哀愍故!尊者舍利弗!今于此食。」時尊者舍利弗等,默然受請。即設種種淨美飲食,恭敬供養。食已,複爲長者種種說法,示教、照喜。示教、照喜已,即從座起而去。

  

  ──《雜阿含經論會編》(下)p.741 ~ p.742

  

  這部經乃講到給孤獨長者生病了,于是舍利弗跟阿難一起去看他。爲此舍利弗便爲長者簡要講法。說法的內容,其實跟前面所講的,乃大同小異也。時給孤獨長者悲歎流淚。尊者阿難告長者言:「汝今怯劣耶?」長者白阿難:「不怯劣也。我自顧念,奉佛以來二十余年,未聞尊者舍利弗說深妙法,如今所聞。」

  

  或真如經文所說:「我亦久來,未嘗爲諸長者說如是法」嗎?

  

  其實,都是後之編篡者,爲強調自己所說的,而不惜憑空杜撰爾!

  

  這句話對舍利弗而言,似褒實貶也。好象舍利弗一向很吝啬,對這位人人尊敬的長者,乃廿年來都未跟他開示過什麼深妙法,除非病得要死了才肯講也。且所講的法,其實也無特殊之處。然舍利弗竟也承認:「我亦久來,未嘗爲諸長者說如是法。」

  

  相信,各位聽經聽到這裏,應該很清楚:這都是某些人爲強調這部經的內容,所以假借這樣的故事作爲襯托。而舍利弗因爲太出名了,所以才被「黃袍加身」硬推是他說的。其實,都是無中生有也。

  

  事實上,這種情形到了大乘時代,乃有加無減也。因每部經都自標榜爲最究竟、最了義者,是經中之經,是法中之王。其實,佛教裏有那部經典是最究竟、最了義的嗎?就契機而言,只要對證下藥,即能藥到病除也。

  

  故有些聽來很平常的法門,若肯實修,也能得其受用。反之,似乎很神秘、很新奇的法門,卻未必有實效也。以上于《阿含經》中所說的,都是很簡約而精要的法門;似乎不夠新鮮和神秘,但就實修而言,乃已具足矣!

  

  業報相應

  

  命終後爲彼布施,彼得受不?

  

  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。時有生聞梵志,來詣佛所,與世尊面相問訊,慰勞已,退坐一面。白佛言:「瞿昙!我有親族,極所愛念,忽然命終。我爲彼故,信心布施,雲何世尊!彼得受不?」佛告婆羅門:「非一向得。若汝親族生地獄中者,得彼地獄衆生食以活其命,不得汝所信施飲食。若生畜生、餓鬼、人中者,得彼人中飲食,不得汝所施者。婆羅門!餓鬼趣中,有一處名爲入處餓鬼,若汝親族生彼入處餓鬼中者,得汝施食。」

  

  婆羅門白佛:「若我親族不生入處餓鬼趣中者,我信施誰應食之?」佛告婆羅門:「若汝所可爲信施親族,不生入處餓鬼趣者,要有余親族知識生入處餓鬼趣中者得食之。」婆羅門白佛:「瞿昙!若我所爲信施親族,不生入處餓鬼趣中,亦更無余親族知識生入處餓鬼趣者,此信施食誰當食之?」

  

  佛告婆羅門:「設使所爲施親族知識,不生入處餓鬼趣中,複無諸余知識生餓鬼者,且信施而自得其福。彼施者所作信施,而彼施者不失達嚫……」生聞婆羅門聞佛所說,歡喜隨喜,從坐起去。

  

  ──《雜阿含經論會編》(下)p.753

  

  命終後爲彼布施,彼得受不?就經文來看,大部份是不得受的。

  

  有婆羅門問佛:「我的親族已亡故了,若爲他信心布施,彼得受否?」這裏所謂的布施,乃偏就飲食而言。佛陀答曰:「非一向得。」

  

  因爲如你的親族,是下墮到地獄的話,「得彼地獄衆生食以活其命。」其實在地獄中,只有受苦的份,那有什麼可食的呢?然雖不得食,爲業感故,仍不會死。所以,如下墮地獄的話,你再怎麼布施,他也是得不到的。同理,如下墮成畜生,也是得不到的。只有下墮到餓鬼道中,有名爲「入處餓鬼」者,才受用得到也。

  

  于是,婆羅門再問:「如果他吃不到,則這些食物要給誰吃呢?」佛說:「你的親族,若往生彼處者,猶吃得到。」他再問:「如果我的親族,都不往生彼處,則又當如何?」佛陀回答:「不管吃到吃不到,反正施者本身,就已植福了!」經典的內容主要就是這樣。

  

  或問:「雖布施飲食,對方未必受用。然若爲之修善作福德,他收得到嗎?」我初學佛時,乃常想這個問題。因爲初學佛時,我才廿歲。故我前生的兒孫,可能還在爲我作超薦哩!我自回省:于一年之中有那天,我覺得比較爽快呢?想了又想,沒有哩!周邊的人聽來聽去,也沒有這種經驗哩!

  

  所以,我的看法:若爲之修善作福德,他也收不到。因爲如果升天了,那在乎你這些呢?如果下叁惡道了,也救不了他們吧!至于成爲人的話,我反省的結果,似無任何感受哩!

  

  故在《地藏經》中雖謂:「若有男子女人,在生不修善因多造衆罪。命終之後,眷屬大小,爲造福利一切聖事,七分之中乃獲一分,六分功德,生者自利。」這種講法,我覺得也是含糊籠統爾!因爲就以誦經而言,並不是「誦經」本身,即有功德,而能將功德回向給他。而是爲「聞法信受」,才有功德也。

  

  因此誦經後,他聽進幾句?受用多少?這才是關鍵也。否則,你念了一大堆,念得口幹舌燥,對方可能一句也沒聽進去。這會有什麼功德嗎?反之,若開示者,他聽得進去;卻比「鹦鹉誦經」更有功德也。

  

  因此,我不強調:對亡者,其有多大的功效?但是,我也不是主張:什麼都不要作。因爲若作的話,生者其實更得受用也。所以,我的建議是:你有多少能力,就隨緣作些。既不勉強以妨礙生計,也不妄求以滋生煩惱。故不必再追究:作了,有沒有效果?因這效果,是沒辦法用科學方法去驗證的。是以作過後,就沒事了。你不必盼望:有沒有效果?且托夢給我確認吧!

  

  而眷屬等既命終後,還是將他視爲一切衆生;而勿以生前之情份,而憂舍不下,而惆怅滿懷。

  

  對于眷屬,我常說:應將之當一切衆生來看待,才比較不會有罣礙。尤其在眷屬命終之後,更應將之當一切衆生看待,這才不會有情執也。反之,如還認定:這是我爸爸,那是我祖母。你的心就放不下了。

  

  至少我祖母往生時,我先依照佛教的傳統幫她作七;待七七作完之後,我就完全放下了。因爲在七七之內,我能作的,盡已作了。而七七之後,就個人業、個人去承擔爾!誰也幫不上忙了。

  

  但在中國,往往已經過了叁冬五夏,甚至十年、廿年,還要爲他做些有的沒的。其實七七過後,效果便微乎其微矣!故七七過後,乃應將之當一般衆生看待,才比較無罣礙哩!

  

  記得曾有居士問曰:「我妹妹已去世多年了,然昨夜我又夢見她,這是什麼意思呢?」我說:「就是你“放不下”的意思而已,那有其它意思呢!佛法常說:要普渡一切衆生。而你卻只挂念你妹妹而已!情執還這麼重,怎麼修行呢?」

  

  其實佛法的重點,乃是度生人,而非度亡者也。相信各位,研讀《佛法原典》以來,對此應能感同身受也。

  

  我們《雜阿含》的課,就在這裏告一個段落。各位聽到目前爲止,大概知道我講述的重點,乃有兩個:第一就是要在經論裏,把佛法跟解脫最切要的部分,直點出來;而這便是〈五陰〉跟〈六入〉。至于後面那些,其實都是陪襯而已。甚至雖內容越講越多,但焦點也越來越模糊也。

  

  至于第二部分,雖不關解脫的心要。但是作爲叁寶弟子,我們也希望了解:何以佛法從最初單純的〈五陰誦〉跟〈六入誦〉,到變成叁藏十二部經這麼龐雜的過程?這過程當不可能看一兩部經,即能明了。而必須透過不同經典的前後對照,才能慢慢確認。其實,單研習《雜阿含經》,便能知其端倪。因爲有很多經典,你稍用心思惟,便覺得有些問題。

  

  這情況在〈五陰誦〉跟〈六入誦〉時,還不顯著。至于〈道品誦〉、〈雜因誦〉就多少有些瑕疵了。更到後面的〈八衆誦〉、〈如來所說誦〉、〈弟子所說誦〉,瘡疣就越來越誇張了。

  

  如用這個角度,再去看《中阿含》、《長阿含》,相信對這些演化的過程,更能明若指掌也。而經過這曆程後,我們乃更能體會佛法的精深和博大,究竟和方便。于是在自度、度人的菩薩道上,便能既更俐落,也更精准矣!

  

  

《佛法原典 如來所說誦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天心明月 自序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