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依色阴生贪欲识;不着受、想、行、识阴,不依受、想、行、识阴生贪欲识。」
时给孤独长者悲叹流泪。尊者阿难告长者言:「汝今怯劣耶?」长者白阿难:「不怯劣也。我自顾念,奉佛以来二十余年,未闻尊者舍利弗说深妙法,如今所闻。」尊者舍利弗告长者言:「我亦久来,未尝为诸长者说如是法。」长者白尊者舍利弗:「有居家白衣,有胜信、胜念、胜乐,不闻深法而生退没。善哉,尊者舍利弗!当为居家白衣,说深妙法,以哀愍故!尊者舍利弗!今于此食。」时尊者舍利弗等,默然受请。即设种种净美饮食,恭敬供养。食已,复为长者种种说法,示教、照喜。示教、照喜已,即从座起而去。
──《杂阿含经论会编》(下)p.741 ~ p.742
这部经乃讲到给孤独长者生病了,于是舍利弗跟阿难一起去看他。为此舍利弗便为长者简要讲法。说法的内容,其实跟前面所讲的,乃大同小异也。时给孤独长者悲叹流泪。尊者阿难告长者言:「汝今怯劣耶?」长者白阿难:「不怯劣也。我自顾念,奉佛以来二十余年,未闻尊者舍利弗说深妙法,如今所闻。」
或真如经文所说:「我亦久来,未尝为诸长者说如是法」吗?
其实,都是后之编篡者,为强调自己所说的,而不惜凭空杜撰尔!
这句话对舍利弗而言,似褒实贬也。好象舍利弗一向很吝啬,对这位人人尊敬的长者,乃廿年来都未跟他开示过什么深妙法,除非病得要死了才肯讲也。且所讲的法,其实也无特殊之处。然舍利弗竟也承认:「我亦久来,未尝为诸长者说如是法。」
相信,各位听经听到这里,应该很清楚:这都是某些人为强调这部经的内容,所以假借这样的故事作为衬托。而舍利弗因为太出名了,所以才被「黄袍加身」硬推是他说的。其实,都是无中生有也。
事实上,这种情形到了大乘时代,乃有加无减也。因每部经都自标榜为最究竟、最了义者,是经中之经,是法中之王。其实,佛教里有那部经典是最究竟、最了义的吗?就契机而言,只要对证下药,即能药到病除也。
故有些听来很平常的法门,若肯实修,也能得其受用。反之,似乎很神秘、很新奇的法门,却未必有实效也。以上于《阿含经》中所说的,都是很简约而精要的法门;似乎不够新鲜和神秘,但就实修而言,乃已具足矣!
业报相应
命终后为彼布施,彼得受不?
如是我闻:一时,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。时有生闻梵志,来诣佛所,与世尊面相问讯,慰劳已,退坐一面。白佛言:「瞿昙!我有亲族,极所爱念,忽然命终。我为彼故,信心布施,云何世尊!彼得受不?」佛告婆罗门:「非一向得。若汝亲族生地狱中者,得彼地狱众生食以活其命,不得汝所信施饮食。若生畜生、饿鬼、人中者,得彼人中饮食,不得汝所施者。婆罗门!饿鬼趣中,有一处名为入处饿鬼,若汝亲族生彼入处饿鬼中者,得汝施食。」
婆罗门白佛:「若我亲族不生入处饿鬼趣中者,我信施谁应食之?」佛告婆罗门:「若汝所可为信施亲族,不生入处饿鬼趣者,要有余亲族知识生入处饿鬼趣中者得食之。」婆罗门白佛:「瞿昙!若我所为信施亲族,不生入处饿鬼趣中,亦更无余亲族知识生入处饿鬼趣者,此信施食谁当食之?」
佛告婆罗门:「设使所为施亲族知识,不生入处饿鬼趣中,复无诸余知识生饿鬼者,且信施而自得其福。彼施者所作信施,而彼施者不失达嚫……」生闻婆罗门闻佛所说,欢喜随喜,从坐起去。
──《杂阿含经论会编》(下)p.753
命终后为彼布施,彼得受不?就经文来看,大部份是不得受的。
有婆罗门问佛:「我的亲族已亡故了,若为他信心布施,彼得受否?」这里所谓的布施,乃偏就饮食而言。佛陀答曰:「非一向得。」
因为如你的亲族,是下堕到地狱的话,「得彼地狱众生食以活其命。」其实在地狱中,只有受苦的份,那有什么可食的呢?然虽不得食,为业感故,仍不会死。所以,如下堕地狱的话,你再怎么布施,他也是得不到的。同理,如下堕成畜生,也是得不到的。只有下堕到饿鬼道中,有名为「入处饿鬼」者,才受用得到也。
于是,婆罗门再问:「如果他吃不到,则这些食物要给谁吃呢?」佛说:「你的亲族,若往生彼处者,犹吃得到。」他再问:「如果我的亲族,都不往生彼处,则又当如何?」佛陀回答:「不管吃到吃不到,反正施者本身,就已植福了!」经典的内容主要就是这样。
或问:「虽布施饮食,对方未必受用。然若为之修善作福德,他收得到吗?」我初学佛时,乃常想这个问题。因为初学佛时,我才廿岁。故我前生的儿孙,可能还在为我作超荐哩!我自回省:于一年之中有那天,我觉得比较爽快呢?想了又想,没有哩!周边的人听来听去,也没有这种经验哩!
所以,我的看法:若为之修善作福德,他也收不到。因为如果升天了,那在乎你这些呢?如果下三恶道了,也救不了他们吧!至于成为人的话,我反省的结果,似无任何感受哩!
故在《地藏经》中虽谓:「若有男子女人,在生不修善因多造众罪。命终之后,眷属大小,为造福利一切圣事,七分之中乃获一分,六分功德,生者自利。」这种讲法,我觉得也是含糊笼统尔!因为就以诵经而言,并不是「诵经」本身,即有功德,而能将功德回向给他。而是为「闻法信受」,才有功德也。
因此诵经后,他听进几句?受用多少?这才是关键也。否则,你念了一大堆,念得口干舌燥,对方可能一句也没听进去。这会有什么功德吗?反之,若开示者,他听得进去;却比「鹦鹉诵经」更有功德也。
因此,我不强调:对亡者,其有多大的功效?但是,我也不是主张:什么都不要作。因为若作的话,生者其实更得受用也。所以,我的建议是:你有多少能力,就随缘作些。既不勉强以妨碍生计,也不妄求以滋生烦恼。故不必再追究:作了,有没有效果?因这效果,是没办法用科学方法去验证的。是以作过后,就没事了。你不必盼望:有没有效果?且托梦给我确认吧!
而眷属等既命终后,还是将他视为一切众生;而勿以生前之情份,而忧舍不下,而惆怅满怀。
对于眷属,我常说:应将之当一切众生来看待,才比较不会有罣碍。尤其在眷属命终之后,更应将之当一切众生看待,这才不会有情执也。反之,如还认定:这是我爸爸,那是我祖母。你的心就放不下了。
至少我祖母往生时,我先依照佛教的传统帮她作七;待七七作完之后,我就完全放下了。因为在七七之内,我能作的,尽已作了。而七七之后,就个人业、个人去承担尔!谁也帮不上忙了。
但在中国,往往已经过了三冬五夏,甚至十年、廿年,还要为他做些有的没的。其实七七过后,效果便微乎其微矣!故七七过后,乃应将之当一般众生看待,才比较无罣碍哩!
记得曾有居士问曰:「我妹妹已去世多年了,然昨夜我又梦见她,这是什么意思呢?」我说:「就是你“放不下”的意思而已,那有其它意思呢!佛法常说:要普渡一切众生。而你却只挂念你妹妹而已!情执还这么重,怎么修行呢?」
其实佛法的重点,乃是度生人,而非度亡者也。相信各位,研读《佛法原典》以来,对此应能感同身受也。
我们《杂阿含》的课,就在这里告一个段落。各位听到目前为止,大概知道我讲述的重点,乃有两个:第一就是要在经论里,把佛法跟解脱最切要的部分,直点出来;而这便是〈五阴〉跟〈六入〉。至于后面那些,其实都是陪衬而已。甚至虽内容越讲越多,但焦点也越来越模糊也。
至于第二部分,虽不关解脱的心要。但是作为三宝弟子,我们也希望了解:何以佛法从最初单纯的〈五阴诵〉跟〈六入诵〉,到变成三藏十二部经这么庞杂的过程?这过程当不可能看一两部经,即能明了。而必须透过不同经典的前后对照,才能慢慢确认。其实,单研习《杂阿含经》,便能知其端倪。因为有很多经典,你稍用心思惟,便觉得有些问题。
这情况在〈五阴诵〉跟〈六入诵〉时,还不显著。至于〈道品诵〉、〈杂因诵〉就多少有些瑕疵了。更到后面的〈八众诵〉、〈如来所说诵〉、〈弟子所说诵〉,疮疣就越来越夸张了。
如用这个角度,再去看《中阿含》、《长阿含》,相信对这些演化的过程,更能明若指掌也。而经过这历程后,我们乃更能体会佛法的精深和博大,究竟和方便。于是在自度、度人的菩萨道上,便能既更俐落,也更精准矣!
《佛法原典 如来所说诵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