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法原典 如來所說誦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的,故常爲這身體而操勞賣命,常爲這身體而憂思過度,身體其實沒有那麼重要,只要能拿來修行,就可以了。

  

  世尊分半座予摩诃迦葉

  

  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爾時尊者摩诃迦葉,久住舍衛國阿練若床坐處,長須發,著弊納衣,來詣佛所。爾時世尊無數大衆圍繞說法。時諸比丘,見摩诃迦葉從遠而來。見已,于尊者摩诃迦葉所,起輕慢心言:此何等比丘,衣服粗陋,無有儀容而來,衣服佯佯而來?

  

  爾時世尊知諸比丘心之所念,告摩诃迦葉:「善來迦葉!于此半座。我今竟知誰先出家,汝耶、我耶?」彼諸比丘心生恐怖,身毛皆豎,並相謂言:「奇哉尊者!彼尊者摩诃迦葉,大德、大力,大師請以半座。」爾時尊者摩诃迦葉合掌白佛言:「世尊!佛是我師,我是弟子。」佛告迦葉:「如是,如是!我爲大師,汝是弟子。汝今且坐,隨其所安。」尊者摩诃迦葉稽首佛足,退坐一面。

  

  爾時世尊複欲警悟諸比丘,複以尊者摩诃迦葉,同己所得殊勝廣大功德,爲現衆故,告諸比丘:「我離欲惡不善法,有覺、有觀,初禅具足住,若日、若夜、若日夜;摩诃迦葉亦複如我。我于第二、第叁、第四禅具足住,若日、若夜、若日夜;彼摩诃迦葉亦複如是。我隨所欲,慈,悲,喜,舍;空入處,識入處,無所有入處,非想非非想入處;神通境界,天耳,他心智,宿命智,生死智,漏盡智具足住,若日、若夜、若日夜。彼迦葉比丘,亦複如是,乃至漏盡智具足住,若日、若夜、若日夜。」爾時世尊于無量大衆中,稱歎摩诃迦葉同己廣大勝妙功德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
  

  ──《雜阿含經論會編》(下)p.578 ~ p.579

  

  這是說有一次摩诃迦葉從遠方來,大家看他一身褴褛,所以對他不太恭敬。于是世尊就分半座給摩诃迦葉,且大力贊歎摩诃迦葉的證量及德行,乃跟世尊不相上下。

  

  然而從律學的觀點來看,世尊分半座予摩诃迦葉,其實沒有什麼涵義。因爲佛常言「佛在僧中」。釋迦牟尼乃是法王,而非僧王。故一切事,都是靠大衆去決定的,佛只是以祂的智慧、德行來教導僧團。以祂不是一個行政首領,所以也沒有所謂的「王座」。而可說:「這是我的王座,分你半座者,即你也是半王哩!」不可能有這回事。

  

  然在《律典》上,乃明確規定:說法者高座。不管是誰,只要上臺說法,就一定是高座。同樣誦戒的話,也是誦戒者一定高座也。因爲這是「以法爲尊,而非以人爲尊」也。故以分半座給摩诃迦葉,來凸顯他不同凡響的地位,根本就是無稽之言。

  

  下面我們看這段經文,很怪異:爾時世尊知諸比丘心之所念,告摩诃迦葉:「善來迦葉!于此半座。我今竟知誰先出家,汝耶、我耶?」對于誰先出家?世尊何必明知故問?又佛教那有這麼重視「誰先出家?」的問題。

  

  因既可說「佛先出家」,也可說「摩诃迦葉先出家」─先在外道出家啦!但至少是佛先成道,而摩诃迦葉後得道也!所以,問誰先出家?有什麼意義呢?

  

  「彼諸比丘心生恐怖,身毛皆豎。」爲什麼佛分半座後,大衆即心生恐怖,以至于身毛皆豎呢?怕摩诃迦葉報複嗎?

  

  「世尊複于無量大衆中,稱歎摩诃迦葉同己廣大勝妙功德。」其實如就原始的僧團來看,當時真在釋迦牟尼佛身邊幫忙,而成爲佛之左右手者,乃是目犍連跟舍利弗。

  

  然後來佛教塑造佛像時,爲何侍立佛的左右者,不是目犍連和舍利弗,而是迦葉跟阿難呢?我想可能有幾個原因:第一、智慧第一當是什麼樣子呢?這倒較難想象;而苦行第一應比較容易揣摩,眉頭皺皺的,臉一副冷漠、嚴肅的表情。同樣,神通第一也較難去描繪;但阿難就很好塑造,既面如滿月,又慈眉善目。然後年紀又是一大一小,好搭配也。第二、當佛涅槃後,主持經藏結集者,乃是摩诃迦葉跟阿難─至于目犍連和舍利弗,則已比佛先入涅槃了。以他們對佛教的貢獻也非常大,因此摩诃迦葉跟阿難,就變成佛的左右侍者了。

  

  我推測:這部經典應是佛涅槃後,爲佛教乃分裂爲上座部與大衆部。于是上座部爲強調自己尊崇的地位,故編篡此經。

  

  而這部經典再叁推崇摩诃迦葉,是什麼意思呢?以我的看法─未必有學術根據。在佛陀涅槃後不久,佛教就分裂成兩部:一稱爲上座部,一稱爲大衆部。于是這兩部,站在自我的立場,一定會標榜自己比較合法、比較有修證。

  

  故上座部爲了強調自己尊崇的地位,乃推出迦葉尊者─因爲迦葉尊者即是上座部的代表人物。是以推崇摩诃迦葉,就等于將上座部的地位提高了。所以前幾部經:或說「只有摩诃迦葉具清淨心,能爲衆生說法。」誰這麼說呢?上座部說的。或說「世尊分半座予摩诃迦葉」,也是上座部說的。至于此經亦然。

  

  故爲了凸顯自己部派的形象,而編篡此類經典,便難免有「自贊毀他」的嫌疑。甚至都聲稱這是佛說的,更就不免「狐假虎威」了。所以當從這樣的時空背景,去看此經典,才不會錯解佛意!

  

  迦葉說法,比丘尼心不喜悅

  

  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。尊者摩诃迦葉,尊者阿難,住耆阇崛山。時尊者阿難詣尊者摩诃迦葉所,語尊者摩诃迦葉言:「今可共出耆阇崛山,入王舍城乞食?」尊者摩诃迦葉,默然而許。時尊者摩诃迦葉,尊者阿難,著衣持缽,入王舍城乞食。尊者阿難語尊者摩诃迦葉:「日時太早,可共暫過比丘尼精舍。」即便往過。

  

  時諸比丘尼遙見尊者摩诃迦葉,尊者阿難,從遠而來,疾敷床座,請令就坐。時諸比丘尼禮尊者摩诃迦葉、阿難足已,退坐一面。尊者摩诃迦葉爲諸比丘尼種種說法,示教、照喜已,時偷羅難陀比丘尼不喜悅,說如是惡言:「雲何阿梨摩诃迦葉,于阿梨阿難鞞提诃牟尼前,爲比丘尼說法?譬如販針兒于針師家賣。」尊者摩诃迦葉,聞偷羅難陀比丘尼心不喜悅,口說惡言。聞已,語尊者阿難:「汝看是偷羅難陀比丘尼,心不喜悅,口說惡言。雲何阿難?我是販針兒,汝是針師,于汝前賣耶?」尊者阿難語尊者摩诃迦葉:「且止,當忍!此愚癡老妪,智慧薄少,不曾修習故。」

  

  

  「阿難!汝豈不聞世尊如來、應、等正覺所知所見,于大衆中說月譬經,教誡教授。爲說阿難如月譬住。常如新學耶?」阿難答言:「不也,尊者摩诃迦葉!」「阿難!汝聞世尊如來、應、等、正覺所知所見,說言:比丘當如月譬住,常如新學,其唯摩诃迦葉比丘?」阿難答言;「如是,尊者摩诃迦葉!」「阿難!汝曾爲世尊如來、應、等正覺所知所見,于無量大衆中,請汝來坐耶?又複世尊以同己廣大之德,稱歎汝阿難離欲惡不善法,乃至漏盡通稱歎耶?」答言:「不也,尊者摩诃迦葉!」「如是阿雖!世尊如來、應、等正覺,于無量大衆中,口自說言:善來摩诃迦葉!請汝半座。複于大衆中,以同己廣大功德,離欲惡不善法,乃至漏盡通,稱歎摩诃迦葉耶?」阿難答言:「如是,尊者摩诃迦葉!」時摩诃迦葉于比丘尼衆中,師子吼已而去。

  

  ──《雜阿含經論會編》(下)p.580

  

  同理,這經文亦可能是上座部爲強調自己尊崇的地位,而編篡的。

  

  經文的意思是:有一次摩诃迦葉跟阿難尊者一起出去托缽,中途經過比丘尼精舍。于是共入精舍,爲比丘尼說法。我們知道,阿難尊者跟摩诃迦葉,既年紀相差懸殊,也道風完全不同,所以他們一起去托缽的可能性,其實是微乎其微。第二、爲比丘尼說法,乃是在初一、十五布薩說戒時,非想去即可去也。第叁、比丘尼可能也外出托缽去了,雲何爲之說法呢?

  

  在摩诃迦葉正爲比丘尼說法時,有位比丘尼聽了不喜。就當面調侃他說:「你在阿難尊者面前說法,就像販針兒于針師家賣。」意思是:班門弄斧而已!所以還是早點閉嘴吧!

  

  事實上,在當時的印度是極度的重男輕女,而迦葉尊者又是僧團中,長老的長老,上座的上座。不相信真有比丘尼,敢當面頂撞他,且貶之爲「販針兒于針師家賣」,這可能嗎?

  

  于是迦葉尊者就極力引用前幾部經,而辯駁說:「阿難!是你行?還是我行?爲何如來于大衆中分半座者,是我而不是你?爲何如來于大衆中,贊歎同己功德者,是我而不是你?……」

  

  相信,大家已能明了:把摩诃迦葉跟阿難對比者,即是將上座部與大衆部對比也。故貶阿難,即是貶大衆部;推崇迦葉,即是推崇上座部也。然而既迦葉尊者,有自贊毀他的嫌疑;乃欲褒反貶爾,一個真證得阿羅漢者,怎會是這樣呢?

  

  尊者摩诃迦葉語阿難言:「有幾福利,如來、應、等正覺所知所見,聽叁人已上,製群食戒?」阿難答言:「爲二事故。何等爲二?一者、爲貧小家。二者、多諸惡人以爲伴黨相破壞故。莫令惡人于僧中住,而受衆名,映障大衆,別爲二部,互相嫌诤。」

  

  ──《雜阿含經論會編》(下)p.581

  

  「有幾福利,聽叁人已上,製群食戒?」意思是:僧衆出去托缽,不允許叁個人以上,同往一個地方去乞食。我們不要看大乘經典,就以爲釋迦牟尼佛常一次就帶著一千兩百五十個人,同出去托缽,同出去應供。那豈不像蝗蟲過境般地,把別人都吃光了嗎?

  

  而且當時的建築都很小,那可能容納得了一千兩百人五十個人,同時應供呢?又應供時,供養主還常親自爲僧衆打飯菜。打一個人的飯菜,就算半分鍾;一千兩百人五十個人打下來,乃是十多小時哩!

  

  以世尊非常能體恤民間疾苦,既不願大家太忙碌,也不忍讓居士負擔太重,所以製此戒也。故阿難答言:「爲二事故。何等爲二?一者、爲貧小家。」也就是有些貧困家庭,他能供養一個、二個,就已經很難得了;我們不可一次去叁、五個,這樣對他們負擔就太重了。

  

  「二者、多諸惡人以爲伴黨相破壞故。」如叁…

《佛法原典 如來所說誦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天心明月 自序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