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法原典 道品誦▪P1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說精勤修四念處,諸比丘聞已,當受奉行。」佛告阿難:「谛聽,善思,當爲汝說。若比丘入息念時,如入息學;乃至滅出息時,如滅出息學。爾時聖弟子身身觀念住,身身觀念住已,如是知善內思惟。」佛告阿難:「譬如有人乘車輿從東方顛沛而來。當于爾時,踐蹈諸土堆壟不!」阿難白佛:「如是,世尊!」

  

  佛告阿難:「如是聖弟子念入息時,如入息念學,如是乃至善內思惟。若爾時聖弟子覺知喜,乃至覺知意行息學,聖弟子受受觀念住。聖弟子受受觀念住已,如是知善內思惟。譬如有人乘車輿從南方顛沛而來,雲何阿難!當踐蹈土堆壟不?」阿難白佛:「如是,世尊!」

  

  佛告阿難:「若聖弟子覺知心:欣悅心、定心、解脫心入息,如解脫心入息學;解脫心出息,如解脫心出息學,爾時聖弟子心心觀念住。如是聖弟子心心觀念住已,知善內思惟。譬如有人乘車輿從西方來,彼當踐蹈土堆壟不?」阿難白佛:「如是,世尊!」

  

  佛告阿難:「若聖弟子善于身、受、心念住,貪憂滅舍,爾時聖弟子法法觀念住。如是聖弟子法法觀念住已,知善內思惟。阿難!譬如四衢道有土堆壟,有人乘車輿從北方顛沛而來,當踐蹈土堆壟不?」阿難白佛:「如是,世尊!」

  

  佛告阿難:「如是聖弟子法法觀念住,知善內思惟。阿難!是名比丘精勤方便,修四念處。」佛說此經已,尊者阿難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
  

  ──《雜阿含經論會編》(中)p.424 ~ p.425

  

  這部經文字雖長,但也未將「如何從安那般那,進修四念處?」說得很清楚。然過去我曾講過:雲何從內觀到四念處,一直到參禅法門。而安那般那者,其實可對應于我說的內觀。爲什麼呢?因爲乃內觀于呼吸的變化及身體的覺受。故在隨息當下,即可內觀也。

  

  雲何從安那般那,精修四念處?

  

  1.在脈障中,觀身不淨。

  

  2.在諸覺受中,總是苦多樂少─禅悅爲食的時光,總是如白駒過隙。

  

  3.從妄想紛飛中,見心之無常。

  

  4.妄想是誰打的呢?無我也!故妄想愈多愈亂,正昭示其「無我」也。反之,作意去壓抑.排除妄想,這倒是「有我」了!

  

  至于雲何從安那般那,而進修四念處呢?

  

  首先講觀身不淨:相信各位自禅坐以來,對這身體有多惱人,都會有切身的感受。夏天一上座就開始流汗,然流汗還是小事。過一段時間後,就這邊酸,那邊痛。尤其我個人對氣脈比較敏感,于是今天覺得這邊悶悶的,明天那邊又覺得刺刺的,後天又有新狀況。這身體的問題,爲何老是層出不窮呢?所以在種種脈障顯現的過程中,我們更能體會:這身體是不淨的、是負擔的。因如果沒有這些雜七雜八的障礙,我們禅坐也許很快就能輕安,甚至入定的。因此在身體搞怪、橫逆時,不必起瞋心,要很快地回向于觀身不淨。

  

  其次,觀受是苦:很多人都想,禅坐時能禅悅爲食,法喜充滿。但實際上呢?你坐一百小時,也未必有一小時能禅悅爲食,法喜充滿。就算偶然讓你嘗到甜頭,卻總像白駒過隙,很快地又消失了。所以對大部分的人來講,總是辛苦的時間多,禅悅的時間少。所以觀受是苦,于禅坐時是最現成的。

  

  第叁、觀心無常:于禅坐時,教它不要妄想,但妄想還是如泉水,一直湧出來。所以在剪不斷、理還亂的困境中,自能體解于觀心無常也。

  

  最後觀法無我:這更簡單。那請問:妄想是誰打的?你說是我打的。然如果是我打的,何以叫它不打,它仍不斷地打來打去呢?故打得越多,乃越證明諸法無我也。

  

  所以你盡管讓它打妄想沒關系,但要確認「那不是我打的」,就跟我沒關系。故在拼命壓抑叫它不要想的當下,你還是有我,而非無我也。也許那一天來試試:許它亂打妄想沒關系,看它能打到什麼地步?有時候它反而不想了!爲什麼呢?既不給它加料,這火還燒得起來嗎?

  

  所以在妄想紛飛的時候,不必痛苦,不必恨修行不得力。這時最好的處理方式,就是「觀法無我」,直跳出來也。

  

  因此,從內觀安那般那可直接相應于四念處也,也跟「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」的理,能直接契合也。故不會轉時,山窮水盡疑無路;待轉後,卻柳暗花明又一村矣!

  

  不壞淨相應

  

  一個學佛的人,首先必須對「佛、法、僧、戒」具足信心,這稱爲四不壞淨。故四不壞淨者,乃是學佛向道之啓點也。

  

  解脫叁惡道之苦

  

  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爾時世尊告諸比丘:「轉輪王雖複七寶具足,成就人中四種神力,王四天下;身壞命終,生于天上;然猶未斷地獄、畜生、餓鬼惡趣之苦。所以者何?以轉輪王不得于佛不壞淨,法、僧不壞淨,聖戒不成就故。

  

  多聞聖弟子,持糞掃衣,家家乞食,草蓐臥具;而彼多聞聖弟子,解脫地獄、畜生、餓鬼惡趣之苦。所以者何?以彼多聞聖弟子,于佛不壞淨,法、僧不壞淨,聖戒成就。是故諸比丘當作是學:于佛不壞淨,法、僧不壞淨,聖戒成就。」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
  

  ──《雜阿含經論會編》(中)p.451

  

  經文的意思是:轉輪聖王雖擁有四神力,可王四天下,但因不能于佛、法、僧、戒得不壞淨,所以還可能墮落叁惡道。而一個佛弟子即使家家乞食,穿的是糞掃衣;但因有四不壞淨,所以猶可解脫叁惡道之苦。

  

  然到底要信到什麼地步,才能稱爲「四不壞淨」呢?這還是個大問題。如只對佛法有興趣,甚至已皈依叁寶了,應離「四不壞淨」還蠻遠的。但對一般的信行人而言,便不會論究得這麼清楚。

  

  這情況就像在中國佛教中,常說「一子出家,九族生天」。我想各位都聽過了。但我老實跟你講,不要說一子出家,就算一子成道,也九族不一定能生天。

  

  如釋迦牟尼佛已成道了,祂的九族是否都生天呢?至少祂的堂弟─提婆達多沒有生天,而是下地獄去了。所以關鍵乃在于:祂成道後,能不能以說法來度化族人修行。而個人修多少,算多少!在原始佛法裏,不奢言他力法門,說佛能庇蔭你生天,或佛能加持你福德等。都是個人修,個人了也。

  

  但「信行人」,卻是成就「法行人」的前方便。因如連信都不具足,則根本就不會來親近叁寶,更何況多聞熏習呢?因此信行人雖不究竟,但也是必須有的前方便。因此,爲了讓這前方便更具吸引力,而有下面〈于天上得十種法〉的說詞。

  

  于天上得十種法

  

  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毗舍離國猕猴池側重閣講堂。時有善調象師離車,名曰難陀,來詣佛所,稽首佛足,退坐一面。爾時世尊告離車難陀言:「若聖弟子成就四不壞淨者,欲求壽命,即得壽命;求好色,力,樂,辯,自在即得。何等爲四?謂佛不壞淨成就,法,僧不壞淨,聖戒成就。

  

  我見是聖弟子,于此命終,生于天上,于天上得十種法。何等爲十?得天壽,天色,天名稱,天樂,天自在,天色,聲,香,味,觸。若聖弟子于天上命終,來生人中者,我見彼十事具足。何等爲十?人間壽命,人好色,名稱,樂,自在,色,聲,香,味,觸。我說彼多聞聖弟子,不由他信,不由他欲,不從他聞,不取他意,不因他思,我說彼有如實正慧知見。」

  

  爾時難陀有從者白難陀言:「浴時已到,今可去矣。」難陀答言:「我今不須人間澡浴,我今于此勝妙法以自沐浴,所謂于世尊所得清淨信樂。」爾時離車調象師難陀,聞佛所說,歡喜隨喜,從座起,作禮而去。

  

  ──《雜阿含經論會編》(中)p.450

  

  其實不管天上或人間的十種特勝,各位聽聽也都知道:乃不與解脫道相應也。因爲真解脫道,既不往天上去,也不到人間來,更不稀罕那十種特勝;而唯求「所作已辦、不受後有」爾!

  

  但對信行人而言,卻有「與我心有戚戚焉」之感動;故信行人,其實是「貪行人」也。于是既因地不真,豈不果成迂曲呢?因此似信,卻非正信也。除非能從信行的基礎而多聞熏習,以至具足正見。待具足正見後,才能使信心真正落實。

  

  無恚爲上諸天之道

  

  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爾時世尊告諸比丘:「有四種諸天天道,未淨衆生令淨,已淨者增其淨。何等爲四?謂聖弟子念如來事:如是如來,應,等正覺,明行足,善逝,世間解,無上士,調禦丈夫,天人師,佛,世尊。彼如是念如來事已,則斷惡貪,及斷心惡不善過。念如來故,心生隨喜,心隨喜已則歡悅,歡悅已身猗息,身猗息已覺受樂,覺受樂已叁昧定。叁昧定已,聖弟子作如是學:何等爲諸天天道?複作是念:我聞無恚爲上諸天天道。我從今日,于諸世間,若怖、若安,不起瞋恚,但當受持純一滿淨諸天天道。如是法,僧,聖戒成就,亦如是說。」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
  

  ──《雜阿含經論會編》(中)p.461

  

  前部經只說:以四不壞淨是能不下叁惡道。而此經更說:「無恚」爲上天之道。于是各位是否注意到:于大乘佛法中,常強調「慈悲」和「慈悲喜舍,四無量心」。然既「無恚」爲上天之道,而慈悲又與「無恚」正對應;那慈悲和四無量心,便也是上天之道爾!

  

  慈悲何以淪落爲上天之道呢?這主要在于:如從證得無我,而自然引發的慈悲,才能稱爲大悲也。而這大悲,乃不礙于解脫道。但一般人所謂的慈悲,都是從「有我、有人、有衆生、有受者」的觀點,而起的慈悲,便是人天道也。故不從空正見入手,便絕不是大悲,也非大乘也。

  

  故若只強調慈悲,而無緣起、無我的正見。這慈悲便很容易落入人情的困境中。而既落于人情的困境中,不要說能否上天?可能還在很多煩惱間轉不開哩!

  

  修習六念

  

  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前叁月夏安居竟, ,有衆多比丘集于食堂,爲佛縫衣。如來不久作衣竟,當著衣持缽,出精舍,人間遊行。時釋氏難提聞已,來詣佛所,稽首禮足,退坐一面。白佛言:「世尊!我今四體支解,四方易韻,先所聞法,今悉迷忘。聞衆多比丘集于食堂,爲世尊縫衣,言如來不久作衣竟,著衣持缽,人間遊行。是故我今心生大苦,何時當複得見世尊及諸知識比丘!」

  

  佛告釋氏難提:「汝見佛、若不見佛,若見知識比丘、若不見,汝當隨時修習五種歡喜之處。何等爲五?汝當隨時念如來事:如來,應,等正覺,明行足,善逝,世間解,無上士,調禦丈夫,天人師,佛,世尊、法事、僧事、自持戒事、自行世事,隨時憶念;我得己利,我于悭垢衆生所,當多修習離悭垢住,修解脫施,舍施,常熾然施,樂于舍,平等惠施,常懷施心。如是釋氏難提!此五支定,若住、若行、若坐、若臥,乃至妻子俱,常當系心此叁昧念。」佛說此經已,釋氏難提聞佛所說,歡喜隨喜,作禮而去。

  

  ──《雜阿含經論會編》(中)p.466 ~ p.467

  

  佛告釋氏難提:若見如來、若不見,若見知識比丘、若不見,汝當隨時修于六念。何等爲六?當念如來,法,僧事,自所持戒,自所行施,及念諸天。

  

  ──《雜阿含經論會編》(中)p.467 ~ p.468

  

  「六念」就是將前面的四不壞淨,再加上念施、念天。爲什麼要念天呢?其實也是生天之道的意思,故也是爲信行人而說的。因此,待〈四種入流分〉,才能轉信行人爲法行人也。

  

  四種入流分

  

  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爾時世尊告尊者舍利弗:「所謂流者,何等爲流?」舍利弗白佛言:「世尊所說流者,謂八聖道。」複問舍利弗:「謂入流分,何等爲入流分?」舍利弗白佛言:「世尊!有四種入流分。何等爲四?謂親近善男子,聽正法,內正思惟,法次法向。」複問舍利弗:「入流者,成就幾法?」舍利弗白佛言:「有四分成就入流者,何等爲四?謂于佛不壞淨,于法不壞淨,于僧不壞淨,聖戒成就。」佛告舍利弗:「如汝所說,流者謂八聖道;入流分者有四種,謂親近善男子,聽正法,內正思惟,法次法向;入流者,成就四法,謂于佛不壞淨,于法不壞淨,于僧不壞淨,聖戒成就。」佛說此經已,尊者舍利弗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
  

  ──《雜阿含經論會編》(中)p.456

  

  雲何從「信行人」,而成就「法行人」呢?乃從此四種入流分─親近善知識.聽聞正法.內正思惟.法次法向,而成就爲「法行人」。

  

  「親近善知識」,這大家可了解。「聽聞正法」從善知識處,而能聽聞得正法也。「內正思惟」光聽聞還不夠,乃得自己再去思惟、消化,才能有效吸收。「法次法向」最後再將知見,化爲生命的動力及方向。這才能從信行人,而提升爲法行人。

  

  以上〈道品誦〉,乃包括叁十七道品,戒定慧叁學,安那般那及四不壞淨。皆爲修道主修和助修之法門也。

  

  

《佛法原典 道品誦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