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说精勤修四念处,诸比丘闻已,当受奉行。」佛告阿难:「谛听,善思,当为汝说。若比丘入息念时,如入息学;乃至灭出息时,如灭出息学。尔时圣弟子身身观念住,身身观念住已,如是知善内思惟。」佛告阿难:「譬如有人乘车舆从东方颠沛而来。当于尔时,践蹈诸土堆垄不!」阿难白佛:「如是,世尊!」
佛告阿难:「如是圣弟子念入息时,如入息念学,如是乃至善内思惟。若尔时圣弟子觉知喜,乃至觉知意行息学,圣弟子受受观念住。圣弟子受受观念住已,如是知善内思惟。譬如有人乘车舆从南方颠沛而来,云何阿难!当践蹈土堆垄不?」阿难白佛:「如是,世尊!」
佛告阿难:「若圣弟子觉知心:欣悦心、定心、解脱心入息,如解脱心入息学;解脱心出息,如解脱心出息学,尔时圣弟子心心观念住。如是圣弟子心心观念住已,知善内思惟。譬如有人乘车舆从西方来,彼当践蹈土堆垄不?」阿难白佛:「如是,世尊!」
佛告阿难:「若圣弟子善于身、受、心念住,贪忧灭舍,尔时圣弟子法法观念住。如是圣弟子法法观念住已,知善内思惟。阿难!譬如四衢道有土堆垄,有人乘车舆从北方颠沛而来,当践蹈土堆垄不?」阿难白佛:「如是,世尊!」
佛告阿难:「如是圣弟子法法观念住,知善内思惟。阿难!是名比丘精勤方便,修四念处。」佛说此经已,尊者阿难闻佛所说,欢喜奉行。
──《杂阿含经论会编》(中)p.424 ~ p.425
这部经文字虽长,但也未将「如何从安那般那,进修四念处?」说得很清楚。然过去我曾讲过:云何从内观到四念处,一直到参禅法门。而安那般那者,其实可对应于我说的内观。为什么呢?因为乃内观于呼吸的变化及身体的觉受。故在随息当下,即可内观也。
云何从安那般那,精修四念处?
1.在脉障中,观身不净。
2.在诸觉受中,总是苦多乐少─禅悦为食的时光,总是如白驹过隙。
3.从妄想纷飞中,见心之无常。
4.妄想是谁打的呢?无我也!故妄想愈多愈乱,正昭示其「无我」也。反之,作意去压抑.排除妄想,这倒是「有我」了!
至于云何从安那般那,而进修四念处呢?
首先讲观身不净:相信各位自禅坐以来,对这身体有多恼人,都会有切身的感受。夏天一上座就开始流汗,然流汗还是小事。过一段时间后,就这边酸,那边痛。尤其我个人对气脉比较敏感,于是今天觉得这边闷闷的,明天那边又觉得刺刺的,后天又有新状况。这身体的问题,为何老是层出不穷呢?所以在种种脉障显现的过程中,我们更能体会:这身体是不净的、是负担的。因如果没有这些杂七杂八的障碍,我们禅坐也许很快就能轻安,甚至入定的。因此在身体搞怪、横逆时,不必起瞋心,要很快地回向于观身不净。
其次,观受是苦:很多人都想,禅坐时能禅悦为食,法喜充满。但实际上呢?你坐一百小时,也未必有一小时能禅悦为食,法喜充满。就算偶然让你尝到甜头,却总像白驹过隙,很快地又消失了。所以对大部分的人来讲,总是辛苦的时间多,禅悦的时间少。所以观受是苦,于禅坐时是最现成的。
第三、观心无常:于禅坐时,教它不要妄想,但妄想还是如泉水,一直涌出来。所以在剪不断、理还乱的困境中,自能体解于观心无常也。
最后观法无我:这更简单。那请问:妄想是谁打的?你说是我打的。然如果是我打的,何以叫它不打,它仍不断地打来打去呢?故打得越多,乃越证明诸法无我也。
所以你尽管让它打妄想没关系,但要确认「那不是我打的」,就跟我没关系。故在拼命压抑叫它不要想的当下,你还是有我,而非无我也。也许那一天来试试:许它乱打妄想没关系,看它能打到什么地步?有时候它反而不想了!为什么呢?既不给它加料,这火还烧得起来吗?
所以在妄想纷飞的时候,不必痛苦,不必恨修行不得力。这时最好的处理方式,就是「观法无我」,直跳出来也。
因此,从内观安那般那可直接相应于四念处也,也跟「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」的理,能直接契合也。故不会转时,山穷水尽疑无路;待转后,却柳暗花明又一村矣!
不坏净相应
一个学佛的人,首先必须对「佛、法、僧、戒」具足信心,这称为四不坏净。故四不坏净者,乃是学佛向道之启点也。
解脱三恶道之苦
如是我闻:一时,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。尔时世尊告诸比丘:「转轮王虽复七宝具足,成就人中四种神力,王四天下;身坏命终,生于天上;然犹未断地狱、畜生、饿鬼恶趣之苦。所以者何?以转轮王不得于佛不坏净,法、僧不坏净,圣戒不成就故。
多闻圣弟子,持粪扫衣,家家乞食,草蓐卧具;而彼多闻圣弟子,解脱地狱、畜生、饿鬼恶趣之苦。所以者何?以彼多闻圣弟子,于佛不坏净,法、僧不坏净,圣戒成就。是故诸比丘当作是学:于佛不坏净,法、僧不坏净,圣戒成就。」佛说此经已,诸比丘闻佛所说,欢喜奉行。
──《杂阿含经论会编》(中)p.451
经文的意思是:转轮圣王虽拥有四神力,可王四天下,但因不能于佛、法、僧、戒得不坏净,所以还可能堕落三恶道。而一个佛弟子即使家家乞食,穿的是粪扫衣;但因有四不坏净,所以犹可解脱三恶道之苦。
然到底要信到什么地步,才能称为「四不坏净」呢?这还是个大问题。如只对佛法有兴趣,甚至已皈依三宝了,应离「四不坏净」还蛮远的。但对一般的信行人而言,便不会论究得这么清楚。
这情况就像在中国佛教中,常说「一子出家,九族生天」。我想各位都听过了。但我老实跟你讲,不要说一子出家,就算一子成道,也九族不一定能生天。
如释迦牟尼佛已成道了,祂的九族是否都生天呢?至少祂的堂弟─提婆达多没有生天,而是下地狱去了。所以关键乃在于:祂成道后,能不能以说法来度化族人修行。而个人修多少,算多少!在原始佛法里,不奢言他力法门,说佛能庇荫你生天,或佛能加持你福德等。都是个人修,个人了也。
但「信行人」,却是成就「法行人」的前方便。因如连信都不具足,则根本就不会来亲近三宝,更何况多闻熏习呢?因此信行人虽不究竟,但也是必须有的前方便。因此,为了让这前方便更具吸引力,而有下面〈于天上得十种法〉的说词。
于天上得十种法
如是我闻:一时,佛住毗舍离国猕猴池侧重阁讲堂。时有善调象师离车,名曰难陀,来诣佛所,稽首佛足,退坐一面。尔时世尊告离车难陀言:「若圣弟子成就四不坏净者,欲求寿命,即得寿命;求好色,力,乐,辩,自在即得。何等为四?谓佛不坏净成就,法,僧不坏净,圣戒成就。
我见是圣弟子,于此命终,生于天上,于天上得十种法。何等为十?得天寿,天色,天名称,天乐,天自在,天色,声,香,味,触。若圣弟子于天上命终,来生人中者,我见彼十事具足。何等为十?人间寿命,人好色,名称,乐,自在,色,声,香,味,触。我说彼多闻圣弟子,不由他信,不由他欲,不从他闻,不取他意,不因他思,我说彼有如实正慧知见。」
尔时难陀有从者白难陀言:「浴时已到,今可去矣。」难陀答言:「我今不须人间澡浴,我今于此胜妙法以自沐浴,所谓于世尊所得清净信乐。」尔时离车调象师难陀,闻佛所说,欢喜随喜,从座起,作礼而去。
──《杂阿含经论会编》(中)p.450
其实不管天上或人间的十种特胜,各位听听也都知道:乃不与解脱道相应也。因为真解脱道,既不往天上去,也不到人间来,更不稀罕那十种特胜;而唯求「所作已办、不受后有」尔!
但对信行人而言,却有「与我心有戚戚焉」之感动;故信行人,其实是「贪行人」也。于是既因地不真,岂不果成迂曲呢?因此似信,却非正信也。除非能从信行的基础而多闻熏习,以至具足正见。待具足正见后,才能使信心真正落实。
无恚为上诸天之道
如是我闻:一时,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。尔时世尊告诸比丘:「有四种诸天天道,未净众生令净,已净者增其净。何等为四?谓圣弟子念如来事:如是如来,应,等正觉,明行足,善逝,世间解,无上士,调御丈夫,天人师,佛,世尊。彼如是念如来事已,则断恶贪,及断心恶不善过。念如来故,心生随喜,心随喜已则欢悦,欢悦已身猗息,身猗息已觉受乐,觉受乐已三昧定。三昧定已,圣弟子作如是学:何等为诸天天道?复作是念:我闻无恚为上诸天天道。我从今日,于诸世间,若怖、若安,不起瞋恚,但当受持纯一满净诸天天道。如是法,僧,圣戒成就,亦如是说。」佛说此经已,诸比丘闻佛所说,欢喜奉行。
──《杂阿含经论会编》(中)p.461
前部经只说:以四不坏净是能不下三恶道。而此经更说:「无恚」为上天之道。于是各位是否注意到:于大乘佛法中,常强调「慈悲」和「慈悲喜舍,四无量心」。然既「无恚」为上天之道,而慈悲又与「无恚」正对应;那慈悲和四无量心,便也是上天之道尔!
慈悲何以沦落为上天之道呢?这主要在于:如从证得无我,而自然引发的慈悲,才能称为大悲也。而这大悲,乃不碍于解脱道。但一般人所谓的慈悲,都是从「有我、有人、有众生、有受者」的观点,而起的慈悲,便是人天道也。故不从空正见入手,便绝不是大悲,也非大乘也。
故若只强调慈悲,而无缘起、无我的正见。这慈悲便很容易落入人情的困境中。而既落于人情的困境中,不要说能否上天?可能还在很多烦恼间转不开哩!
修习六念
如是我闻:一时,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。前三月夏安居竟, ,有众多比丘集于食堂,为佛缝衣。如来不久作衣竟,当着衣持钵,出精舍,人间游行。时释氏难提闻已,来诣佛所,稽首礼足,退坐一面。白佛言:「世尊!我今四体支解,四方易韵,先所闻法,今悉迷忘。闻众多比丘集于食堂,为世尊缝衣,言如来不久作衣竟,着衣持钵,人间游行。是故我今心生大苦,何时当复得见世尊及诸知识比丘!」
佛告释氏难提:「汝见佛、若不见佛,若见知识比丘、若不见,汝当随时修习五种欢喜之处。何等为五?汝当随时念如来事:如来,应,等正觉,明行足,善逝,世间解,无上士,调御丈夫,天人师,佛,世尊、法事、僧事、自持戒事、自行世事,随时忆念;我得己利,我于悭垢众生所,当多修习离悭垢住,修解脱施,舍施,常炽然施,乐于舍,平等惠施,常怀施心。如是释氏难提!此五支定,若住、若行、若坐、若卧,乃至妻子俱,常当系心此三昧念。」佛说此经已,释氏难提闻佛所说,欢喜随喜,作礼而去。
──《杂阿含经论会编》(中)p.466 ~ p.467
佛告释氏难提:若见如来、若不见,若见知识比丘、若不见,汝当随时修于六念。何等为六?当念如来,法,僧事,自所持戒,自所行施,及念诸天。
──《杂阿含经论会编》(中)p.467 ~ p.468
「六念」就是将前面的四不坏净,再加上念施、念天。为什么要念天呢?其实也是生天之道的意思,故也是为信行人而说的。因此,待〈四种入流分〉,才能转信行人为法行人也。
四种入流分
如是我闻:一时,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。尔时世尊告尊者舍利弗:「所谓流者,何等为流?」舍利弗白佛言:「世尊所说流者,谓八圣道。」复问舍利弗:「谓入流分,何等为入流分?」舍利弗白佛言:「世尊!有四种入流分。何等为四?谓亲近善男子,听正法,内正思惟,法次法向。」复问舍利弗:「入流者,成就几法?」舍利弗白佛言:「有四分成就入流者,何等为四?谓于佛不坏净,于法不坏净,于僧不坏净,圣戒成就。」佛告舍利弗:「如汝所说,流者谓八圣道;入流分者有四种,谓亲近善男子,听正法,内正思惟,法次法向;入流者,成就四法,谓于佛不坏净,于法不坏净,于僧不坏净,圣戒成就。」佛说此经已,尊者舍利弗闻佛所说,欢喜奉行。
──《杂阿含经论会编》(中)p.456
云何从「信行人」,而成就「法行人」呢?乃从此四种入流分─亲近善知识.听闻正法.内正思惟.法次法向,而成就为「法行人」。
「亲近善知识」,这大家可了解。「听闻正法」从善知识处,而能听闻得正法也。「内正思惟」光听闻还不够,乃得自己再去思惟、消化,才能有效吸收。「法次法向」最后再将知见,化为生命的动力及方向。这才能从信行人,而提升为法行人。
以上〈道品诵〉,乃包括三十七道品,戒定慧三学,安那般那及四不坏净。皆为修道主修和助修之法门也。
《佛法原典 道品诵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