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法原典 八衆誦

  【八衆誦】

  

  比丘相應

  

  難陀受佛教已,修阿蘭若

  

  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爾時尊者難陀,是佛姨母子,好著好衣染色,搗治光澤,執持好缽,好作嬉戲,調笑而行。時有衆多比丘來詣佛所,稽首佛足,退坐一面。白佛言:「世尊!尊者難陀,是佛姨母子,好著好衣,搗治光澤,執持好缽,好作嬉戲,調笑而行。」爾時世尊告一比丘:「汝往詣難陀比丘所,語言:難陀!大師語汝。」時彼比丘受世尊教,往語難陀言:「世尊語汝。」難陀聞已,即詣佛所,稽首佛足,退住一面。

  

  佛告難陀:「汝實好著好衣,搗治光澤,好作嬉戲,調笑而行不?」難陀白佛:「實爾,世尊!」佛告難陀:「汝佛姨母子,貴姓出家,不應著好衣服,搗令光澤,執持好缽,好作嬉戲,調笑而行。汝應作是念:我是佛姨母子,貴姓出家,應作阿練若,乞食,著糞掃衣;常應贊歎著糞掃衣,常處山澤,不顧五欲。」爾時難陀受佛教已,修阿蘭若,行乞食,著糞掃衣,亦常贊歎著糞掃衣者,樂處山澤,不顧愛欲。爾時世尊即說偈言:

  

  「難陀何見汝,修習阿蘭若,家家行乞食,

  

  身著糞掃衣,樂處于山澤,不顧于五欲!」

  

  佛說此經已,尊者難陀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
  

  ──《雜阿含經論會編》(下)p.5

  

  貴姓出家,當更守法律,更精進修行;而爲一切行者之表率也。

  

  同理,既是佛教的大護法,亦當更守法律,更精進修行;而爲一切信衆之表率也。

  

  難陀初出家時,不太守規矩,既著好衣,又將之搗治光澤。執持好缽,好作嬉戲等。于是,佛陀即對他說:「汝佛姨母子,貴姓出家。」

  

  何謂姨母子呢?如我們參照其他經律,難陀其實就是佛陀的弟弟─同父異母的弟弟。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剛出生不久,祂的母親摩耶夫人就往生天上去了;因此佛陀便不可能有弟弟或妹妹,但祂的父王一定會很快再立王後的。故再立王後所生的兒子就是難陀,而最後難陀也跟著佛陀出家了。

  

  因此難陀的長相跟佛陀很像,所以很多比丘看到難陀,都以爲是見到了世尊,故忙著頂禮。待禮成,擡頭一看!卻不是。因此在律典中,乃特別規定難陀穿的衣服,要跟佛陀不一樣;免得搞錯了,大家都不好意思。

  

  其次,淨飯王也曾跟佛陀說過:「你出家了,我把王位的繼承寄托在難陀身上;結果難陀也出家了。于是我再把王位的繼承,寄托在羅侯羅身上;不料他也出家了。」所以從經典和律典的對照,就可確認:難陀其實就是釋迦牟尼佛同父異母的弟弟。

  

  以他既是王族出生,又是佛陀的弟弟,所以剛出家時,恃寵而驕不太守規矩。故佛陀就開示他:「汝應作是念:我是佛姨母子,貴姓出家,應作阿練若,乞食,著糞掃衣…」

  

  這是不同的思考方式:就是貴族,雲何爲貴呢?是吃得好,穿得好,比別人奢侈浪費,就叫貴族呢?還是因爲品德比別人高尚,智慧比別人深廣,才稱爲貴族呢?就修行的觀點而言,當以後者爲貴族。

  

  故佛陀告訴他:「你既是貴族,故在修行上應當比別人更精進、比別人更有成就,才配稱貴族也。而不是穿著華麗的衣服,到處嬉戲放逸,便是貴族。」于是難陀念頭一轉,善根頓現,就變成非常嚴謹于律儀,非常精進于修行。最後終證得阿羅漢果。

  

  同理,在佛教社會裏,有些人因大力護持,而被稱爲大護法。故大護法在很多方面都享有特權。可是就真正的大護法而言,反應當比別人更謙遜、更守法、更精進,能作爲其他信衆修行的表率,這才能稱爲大護法也。

  

  因此,我們不要以「損福、愚癡」的行爲,來裝扮出貴族的假相。而應在福慧的增長中,自然成爲別人心目中的貴族。簡言之,能自度度人者,即是人間之貴族也。

  

  不顧視本二

  

  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時有尊者僧迦藍,于拘薩羅人間遊行,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彼僧迦藍比丘,有本二在舍衛國中;聞僧迦藍比丘,于拘薩羅人間遊行,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聞已,著好衣服,莊嚴華璎,抱其兒,來詣祇洹,至僧迦藍比丘房前。爾時尊者僧迦藍出房,露地經行,時彼本二來到其前,作是言:「此兒幼小,汝舍出家,誰當養活?」時僧迦藍比丘不共語。如是再叁,亦不共語。時彼本二作如是言:「我再叁告,不與我語,不見顧視,我今置兒著經行道頭而去。」告言:「沙門!此是汝子,汝自養活,我今舍去。」尊者僧迦藍亦不顧視其子。

  

  彼本二複言:「是沙門今于此兒都不顧視,彼必得仙人難得之處。善哉沙門,必得解脫!」情願不遂,抱子而去。爾時世尊入晝正受,以天耳過人之耳,聞尊者僧迦藍本二所說,即說偈言:

  

  「來者不歡喜,去亦不憂戚,于世間和合,解脫不染著。

  

  我說彼比丘,爲真婆羅門。來者不歡喜,去亦不憂戚,

  

  不染亦無憂,二心俱寂靜,我說是比丘,是真婆羅門。」

  

  佛說此經已,尊者僧迦藍聞佛所說,歡喜隨喜,作禮而去。

  

  ──《雜阿含經論會編》(下)p.9 ~ p.10

  

  本二,即前妻爾!

  

  這部經是講到有位比丘在修行時,他的前妻聽到這位尊者,已駐錫于祇樹給孤獨園,馬上穿了漂亮的衣服,甚至帶著他的兒子,來到他面前說:「你看看,兒子還小,你爲什麼忍心丟下他呢?」甚至說:這兒子,我也不養了,留給你自己處理吧!結果尊者唯繼續經行,既頭不擡,眼也不眨,繼續行他的。

  

  「是沙門今于此兒都不顧視,彼必得仙人難得之處。善哉沙門,必得解脫!」他的前妻試罷,也不得不贊歎:真有道心哩!那就祝福他,早點解脫吧!

  

  當今佛教常謂:人成即佛成。或曰:佛法不離人情。其實要修行,是要走絕路的;否則何能由「火焰化紅蓮」而大死大活呢?

  

  我爲什麼選擇這經文呢?乃爲當今的修行人,心裏常會有矛盾:能修行是不錯,但世間也很可愛哩!于是想「腳踏兩條船」。若兩樣都想要,大概一樣也得不到。

  

  因在修行的過程中,其實是要走絕路的。因爲走絕路,才能夠大死大活。所以稱爲「火焰化紅蓮」也。反之,不敢走絕路,怕痛、怕癢,或太嬌生慣養了,這樣的人要精進修行,不可能的!尤其是禅法的修行,碰到了難關,若拿不出「破釜沈舟」的決心,關卡絕過不了的。既修行是要走絕路,那顧慮得了世間太多的人情。

  

  然「不顧視本二,不顧慮其子」,殆是「看山不是山,看水不是水」的階段吧!若過了這階段,便又是如沐春風而大慈大悲也。

  

  但這樣,就是最圓滿的嗎?當然不是。就禅法而言,那只是「看山不是山,看水不是水」的階段。若達到「看山還是山,看水還是水」的結果,便能如沐春風而大慈大悲。但是不經過第二階段,而想直接叁級跳,跳到第叁階段,我認爲是不可能的。

  

  所以佛法跟人情之間,要如何抉擇、取舍?其實要看階段而變通。有時,如不能走絕路,便難開辟出一條光明大道來。

  

  不舍現前樂、求非時樂

  

  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。時有異比丘,于夜明相出時,出拓補河邊,脫衣著岸邊,入水洗浴。浴已上岸,被一衣,待身幹。時有一天子,放身光明,普照拓補河側。語比丘言:「汝少出家,鮮白發黑,年始盛美,應習五欲,莊嚴璎珞,塗香華鬘,五樂自娛;而于是時違親背俗,悲泣別離,剃除須發,著袈裟衣,正信非家,出家學道,如何舍現前樂而求非時之利?」比丘答言:「我不舍現前樂、求非時樂,我今乃是舍非時樂、得現前樂。」天問比丘:「雲何舍非時樂,得現前樂?」比丘答言:「如世尊說:非時之欲,少味多苦,少利多難。我今于現法中,已離熾然,不待時節,能自通達,現前觀察,緣自知覺。是名舍非時樂,得現前樂。」

  

  ──《雜阿含經論會編》(下)p.21

  

  很多人以爲修行,乃是舍現前樂而求來時樂;甚至以「苦行」爲求樂的手段。

  

  其實智慧的修行法門,是不離當下樂,而得未來樂與解脫樂。

  

  這部經是提到,有人勸年輕的出家人說:「你現在還年輕,不用急著修行,先享樂一番,等年紀大了,再去出家修行吧!」這位修行者卻回答:「我不舍現前樂、求非時樂,我今乃是舍非時樂、得現前樂。」

  

  很多人乃錯以爲:修行,即是以現在的苦,而換取將來的樂。好象做生意一般,現雖出錢投資,若以後能賺回來,就值得了。所以多認爲:修行就是要吃苦。

  

  故在佛教裏有所謂「頭陀行」,很多人也將頭陀行,翻譯成苦行。其實頭陀行的本意,是「精神抖擻」的意思。爲什麼精神抖擻呢?因爲少欲知足,故負擔少,反而能頭腦更清楚、精神更爽快。所以頭陀行,不是苦行,而是淡泊行,而是清淨行。心淡泊,反而無所求而不受苦也。

  

  所謂「樂」者,有:有所得之樂與無所累之樂。

  

  有所得爲方便,無所累爲究竟。

  

  就我個人對于中觀思想的了解:既諸法本來不常不斷,則修行的樂,是不離當下的安樂,而能延續到未來,甚至能成就究竟的解脫樂。這叁者就拋物線來看,當是連續的;而不是這邊是苦,那邊是樂。

  

  因此,真正修行的樂,應該是現前就能享受,而不是等到未來才能享有。現前享的是什麼樂呢?樂有二種:一是有所得,一是無所累。而真正修行的樂,乃因爲能把我們的負擔減輕了,而得的樂也,故屬于無所累之樂。而不是因爲得到什麼,才成爲樂也。比如我們現在能得到一較正確、健康的觀念,便當下就能爲我們解除過去,因執迷、仿徨而受的苦也。因此真正的修行,不是苦行,而是安樂行。且安樂是建立在正知見上,也建立在內銷的過程中。從內銷而得之安樂,乃既無所得,也無所累也。

  

  就…

《佛法原典 八衆誦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