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法原典 八衆誦▪P1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以靜默伏,

  

  不瞋亦不害,常與賢聖俱。惡罪起瞋恚,堅住如石山,

  

  盛瞋恚能持,如製逸馬車,我說善禦士,非謂執繩者。」

  

  爾時天衆中有天智慧者,阿修羅衆中有阿修羅智慧者,于此偈思惟、稱量、觀察,作是念:毗摩質多羅阿修羅所說偈,終竟長夜起于鬥訟戰诤;釋提桓因所說偈,長夜終竟息于鬥訟戰诤。當知帝釋善論得勝。」佛告諸比丘:「釋提桓因以善論議,伏阿修羅。諸比丘!釋提桓因于叁十叁天爲自在王,立于善論,贊歎善論,汝等比丘!亦應如是,正信非家,出家學道,亦當善論,贊歎善論,應當學!」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
  

  ──《雜阿含經論會編》(下)p.57 ~ p.59

  

  這部經主要是說:天帝釋曾跟阿修羅王作過一些辯論,而辯論的主題乃:當忍或不當忍。這寓意,其實跟梵天一樣,因爲印度的傳統宗教,除了皈依梵天外,其次就是皈依帝釋。所以在佛經中,常會出現梵天跟帝釋,一個侍于佛左邊,一個侍于佛右邊的場面,乃爲方便導引印度教徒向佛之意爾!

  

  既辯論的主題,乃是當忍或不當忍。于是我們也來探究這個問題。其實就中道不二法門來看,當忍或不當忍,都是偏一邊爾!何以故?

  

  因爲忍,不是克製壓抑,也不是莫不管它的意思。忍者,乃是靜待更好的因緣時節。譬如今天彼此有诤論了,于是我既據理力爭,對方也分庭抗禮。這不只不能解決問題,甚至難免有「爭意氣」的嫌疑。于是暫且擱下,待彼此情緒都平穩了,再來作溝通、協調。或者上司指派工作時,我就當場提出抗議;于是不只上司面子挂不去,同時我也討難免秋後算帳。反之,若等私下時,再委婉提出我的看法,結果可能就完全不同了。

  

  因此忍,其實是一種智慧的規劃,而非情緒的壓抑而已!甚至有時候,不只要靜待因緣時節的到來,還要去創造好的因緣時節也。故六波羅密于忍辱後,乃是「精進」─待好的因緣時節,即能精進也。

  

  六受戒布薩日

  

  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爾時世尊告諸比丘:「于月八日,四大天王敕遣大臣,按行世間:爲何等人供養父母、沙門、婆羅門、宗親、尊重,作諸福德?見今世惡、畏後世罪,行施作福,受持齋戒?于月八日、十四日、十五日,及神變月,受戒布薩。

  

  至十四日,遣太子下觀察世間:爲何等人供養父母,乃至受戒布薩?至十五日,四大天王自下世間,觀察衆生:爲何等人供養父母,乃至受戒布薩?

  

  諸比丘!爾時世間無有多人供養父母,乃至受戒布薩者,時四天王即往詣叁十叁天集法講堂,白天帝釋:天王當知!今諸世間,無有多人供養父母,乃至受戒布薩。時叁十叁天衆聞之不喜,轉相告語:今世間人不賢、不善,不好、不類,無真實行,不供養父母,乃至不受戒布薩。緣斯罪故,諸天衆減,阿修羅衆當漸增廣。

  

  諸比丘!爾時世間若複多人供養父母,乃至受戒布薩者,四天王至叁十叁天集法講堂,白天帝釋:天王當知!今諸世間,多有人民供養父母,乃至受戒布薩。時叁十叁天心皆歡喜,轉相告語:今諸世間賢善,真實、如法,多有人民供養父母,乃至受戒布薩。緣斯福德,阿修羅衆減,諸天衆增廣。時天帝釋知諸天衆皆歡喜已,即說偈言:

  

  「若人月八日,十四十五日,及神變之月,

  

  受持八支齋,如我所修行,彼亦如是修。」

  

 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:「彼天帝釋所說偈言,此非善說,所以者何?彼天帝釋自有貪、恚、癡患,不脫生老病死、憂悲惱苦故。若阿羅漢比丘,諸漏已盡,所作已作,離諸重擔,斷諸有結,心善解脫,說此偈言,如是說者,則爲善說。所以者何?阿羅漢比丘離貪、恚、癡,已脫生老病死、憂悲惱苦故。」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
  

  ──《雜阿含經論會編》(下)p.72 ~ p.73

  

  在六齋日受持八關齋戒,似已成爲目前佛教社會普遍的風氣之一。

  

  以印度的宗教,習慣將每月的初八、十四、十五和二十叁日、二十九日、叁十日共六天,認定是諸天下凡巡視人間的日子。所以在這幾天中,乃要表現得更好些。雲何表現呢?乃刻意地去布施、行善、受戒。佛教後來也慢慢接受這種風俗,而在這六日中受戒。

  

  其實,真正的修行是沒有假期的,而不是今天修點行,待明天又放逸去也。這當修到什麼時候才能成就呢?譬如有很多臺灣信徒,只在六齋日吃素。這當然比完全吃葷是好一些;但如真發心吃素,爲什麼不吃全素呢?

  

  于是在六齋日,受持「八關齋戒」,便是很多居士趨之若鹜的修行法門。甚至臺灣目前也有很多法師,都鼓勵居士來受八關齋戒,甚至強調八關齋戒的功德很大。但何以八關齋戒的功德很大?就少人去追究了。

  

  考之律典,所謂八關齋戒,乃是守八條戒:1.不殺生。2.不偷盜。3.不淫。4.不妄語。5.不飲酒。6.不以華鬘裝飾自身,不歌舞觀聽。7.不坐臥高廣華麗床座。8.不非時食。

  

  爲什麼只八條戒呢?其實這是從「沙彌十戒」中,減去「不持金銀戒」,而成爲八戒。于是各位要問:「爲什麼于十戒中,減去一戒;卻是八戒,而非九戒呢?」因爲八關齋戒的第六條「不以香華鬘裝飾自身,不歌舞觀聽」,在沙彌戒中,乃分作兩條;而在八關齋戒中,卻合並成一條爾!

  

  所以差別,其實只在「不持金銀戒」而已!那爲何于八關齋戒中,須減去「不持金銀戒」呢?因爲這是給在家居士受的,而在家居士身上那能不帶點金銀呢?

  

  故受持「八關齋戒」,即是仿同「出家」之意。其必于道場中受持,時間爲一日一夜─待明相出時,即自動舍戒。

  

  至于爲什麼要受八關齋戒呢?因爲有很多居士雖想出家,但因緣不具足,所以只能短期出家爾!因此受八關齋戒,即是「短期出家」的意思。因此,必行者本身已有出家的意願,再來受戒,才合乎製戒的原意。

  

  第二、既是短期出家,所以也必須在道場裏受持才合法;因此居士于六齋日,即于自家中受持,卻是不合法的。

  

  第叁、受戒的時間爲一日一夜,即從今日白天開始受持,至明天早上─律典上說「待明相出時」,即自動舍戒。雲何爲「明相出時」?就是天亮了,伸手得見五指也。因那時候,時間不可能定得很精准,故以明相出時,即可自動舍戒也。

  

  第四、到寺院的身分,是近事男或近事女,故除聽經聞法、禅坐經行外,也得爲僧衆處理一些生活的雜務事,如煮飯、掃地、洗衣…等。

  

  故它的精神,就是爲方便居士短期出家也。目前在臺灣,也有一些道場在辦短期出家。其實八關齋戒,即是原始佛教中的短期出家也;但它不剃度、不換裝,而且受的是八關齋戒,而非沙彌十戒。

  

  故于俗家中受持「八關齋戒」,爲不合法者。無「出家」之心,以貪圖受戒功德而守戒者,亦不合法也。

  

  目前有一些法師,乃借用學校、甚至體育館,來辦八關齋戒;故既不在道場裏,也沒辦法賴到明天早上才走,所以並不合法。至于居士就在自己家裏受持的,當然更不合法。甚至有些人,並無出家的動機,卻爲貪圖受戒的功德而受戒,當愈無功德矣!

  

  也有某些道場,于打佛七或禅七時,更爲行者受八關齋戒。因爲既住進道場了,而且一住就七天,這時再受八關齋戒,是否較合法呢?也未必!因行者不見得有出家的意願。

  

  所以受八關齋戒,有什麼功德呢?主要還在于「從親近叁寶,而深發修道之心也」。而非受戒本身,即具足功德也。甚至如到寺裏受戒,卻要僧衆忙著服侍他們吃的、穿的、睡的…,然後倡言:受了戒,就有什麼功德?豈非顛倒和妄語呢?

  

  諸天相應

  

  愛無過于己

  

  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時有天子,容色絕妙,來詣佛所,稽首佛足。身諸光明,遍照祇樹給孤獨園。時彼天子而說偈言:

  

  「所愛無過子,財無貴于牛,光明無過日,薩羅無過海。」

  

 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:

  

  「愛無過于己,財無過于谷,光明無過慧,薩羅無過見。」

  

  時彼天子複說偈言:「久見婆羅門,逮得般涅槃,一切怖已過,永超世恩愛。」時彼天子聞佛所說,歡喜隨喜,稽首佛足,即沒不現。

  

  ──《雜阿含經論會編》(下)p.229

  

  這部經的經文乃很簡單,就只是一些偈頌。雖無深義,卻有溫故知新的效果。我們看─時彼天子而說偈言:「所愛無過子,財無貴于牛,光明無過日,薩羅無過海。」而佛則曰「愛無過于己」。世間人最愛的,其實是自己;因爲愛自己,所以愛別人;把別人當工具,而成爲「我所」也。因爲是我所,跟我有關,所以才愛他爾!

  

  「財無過于谷」,其實佛教重視的是法財,而不是錢財。所以在《華嚴經》裏有位「善財童子」,善財除了很有錢,更具足法緣也。所以能五十叁參,而深入佛法的奧義。

  

  「光明無過慧,薩羅無過見。」薩羅是說最大的,世間最大的是什麼呢?乃是我見。故我見乃比山還大,比海還寬;雖世世輪回而難能更易也。

  

  心持世間去

  

  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時有天子,容色絕妙,于後夜時,來詣佛所,稽首佛足,退坐一面。身諸光明,遍照祇樹給孤獨園。時彼天子說偈問佛:

  

  「誰持世間去?誰拘牽世間?何等爲一法,製禦于世間?」

  

 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:

  

  「心持世間去,心拘引世間,其心爲一法,能製禦世間。」

  

  時彼天子複說偈言:「久見婆羅門,逮得般涅槃,一切怖已過,永超世恩愛。」時彼天子聞佛所說,歡喜隨喜,稽首佛足,即沒不現。

  

  ──《雜阿含經論會編》(下)p.231 ~ p.232…

《佛法原典 八衆誦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