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以静默伏,
不瞋亦不害,常与贤圣俱。恶罪起瞋恚,坚住如石山,
盛瞋恚能持,如制逸马车,我说善御士,非谓执绳者。」
尔时天众中有天智慧者,阿修罗众中有阿修罗智慧者,于此偈思惟、称量、观察,作是念:毗摩质多罗阿修罗所说偈,终竟长夜起于斗讼战诤;释提桓因所说偈,长夜终竟息于斗讼战诤。当知帝释善论得胜。」佛告诸比丘:「释提桓因以善论议,伏阿修罗。诸比丘!释提桓因于三十三天为自在王,立于善论,赞叹善论,汝等比丘!亦应如是,正信非家,出家学道,亦当善论,赞叹善论,应当学!」佛说此经已,诸比丘闻佛所说,欢喜奉行。
──《杂阿含经论会编》(下)p.57 ~ p.59
这部经主要是说:天帝释曾跟阿修罗王作过一些辩论,而辩论的主题乃:当忍或不当忍。这寓意,其实跟梵天一样,因为印度的传统宗教,除了皈依梵天外,其次就是皈依帝释。所以在佛经中,常会出现梵天跟帝释,一个侍于佛左边,一个侍于佛右边的场面,乃为方便导引印度教徒向佛之意尔!
既辩论的主题,乃是当忍或不当忍。于是我们也来探究这个问题。其实就中道不二法门来看,当忍或不当忍,都是偏一边尔!何以故?
因为忍,不是克制压抑,也不是莫不管它的意思。忍者,乃是静待更好的因缘时节。譬如今天彼此有诤论了,于是我既据理力争,对方也分庭抗礼。这不只不能解决问题,甚至难免有「争意气」的嫌疑。于是暂且搁下,待彼此情绪都平稳了,再来作沟通、协调。或者上司指派工作时,我就当场提出抗议;于是不只上司面子挂不去,同时我也讨难免秋后算帐。反之,若等私下时,再委婉提出我的看法,结果可能就完全不同了。
因此忍,其实是一种智慧的规划,而非情绪的压抑而已!甚至有时候,不只要静待因缘时节的到来,还要去创造好的因缘时节也。故六波罗密于忍辱后,乃是「精进」─待好的因缘时节,即能精进也。
六受戒布萨日
如是我闻:一时,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。尔时世尊告诸比丘:「于月八日,四大天王敕遣大臣,按行世间:为何等人供养父母、沙门、婆罗门、宗亲、尊重,作诸福德?见今世恶、畏后世罪,行施作福,受持斋戒?于月八日、十四日、十五日,及神变月,受戒布萨。
至十四日,遣太子下观察世间:为何等人供养父母,乃至受戒布萨?至十五日,四大天王自下世间,观察众生:为何等人供养父母,乃至受戒布萨?
诸比丘!尔时世间无有多人供养父母,乃至受戒布萨者,时四天王即往诣三十三天集法讲堂,白天帝释:天王当知!今诸世间,无有多人供养父母,乃至受戒布萨。时三十三天众闻之不喜,转相告语:今世间人不贤、不善,不好、不类,无真实行,不供养父母,乃至不受戒布萨。缘斯罪故,诸天众减,阿修罗众当渐增广。
诸比丘!尔时世间若复多人供养父母,乃至受戒布萨者,四天王至三十三天集法讲堂,白天帝释:天王当知!今诸世间,多有人民供养父母,乃至受戒布萨。时三十三天心皆欢喜,转相告语:今诸世间贤善,真实、如法,多有人民供养父母,乃至受戒布萨。缘斯福德,阿修罗众减,诸天众增广。时天帝释知诸天众皆欢喜已,即说偈言:
「若人月八日,十四十五日,及神变之月,
受持八支斋,如我所修行,彼亦如是修。」
尔时世尊告诸比丘:「彼天帝释所说偈言,此非善说,所以者何?彼天帝释自有贪、恚、痴患,不脱生老病死、忧悲恼苦故。若阿罗汉比丘,诸漏已尽,所作已作,离诸重担,断诸有结,心善解脱,说此偈言,如是说者,则为善说。所以者何?阿罗汉比丘离贪、恚、痴,已脱生老病死、忧悲恼苦故。」佛说此经已,诸比丘闻佛所说,欢喜奉行。
──《杂阿含经论会编》(下)p.72 ~ p.73
在六斋日受持八关斋戒,似已成为目前佛教社会普遍的风气之一。
以印度的宗教,习惯将每月的初八、十四、十五和二十三日、二十九日、三十日共六天,认定是诸天下凡巡视人间的日子。所以在这几天中,乃要表现得更好些。云何表现呢?乃刻意地去布施、行善、受戒。佛教后来也慢慢接受这种风俗,而在这六日中受戒。
其实,真正的修行是没有假期的,而不是今天修点行,待明天又放逸去也。这当修到什么时候才能成就呢?譬如有很多台湾信徒,只在六斋日吃素。这当然比完全吃荤是好一些;但如真发心吃素,为什么不吃全素呢?
于是在六斋日,受持「八关斋戒」,便是很多居士趋之若鹜的修行法门。甚至台湾目前也有很多法师,都鼓励居士来受八关斋戒,甚至强调八关斋戒的功德很大。但何以八关斋戒的功德很大?就少人去追究了。
考之律典,所谓八关斋戒,乃是守八条戒:1.不杀生。2.不偷盗。3.不淫。4.不妄语。5.不饮酒。6.不以华鬘装饰自身,不歌舞观听。7.不坐卧高广华丽床座。8.不非时食。
为什么只八条戒呢?其实这是从「沙弥十戒」中,减去「不持金银戒」,而成为八戒。于是各位要问:「为什么于十戒中,减去一戒;却是八戒,而非九戒呢?」因为八关斋戒的第六条「不以香华鬘装饰自身,不歌舞观听」,在沙弥戒中,乃分作两条;而在八关斋戒中,却合并成一条尔!
所以差别,其实只在「不持金银戒」而已!那为何于八关斋戒中,须减去「不持金银戒」呢?因为这是给在家居士受的,而在家居士身上那能不带点金银呢?
故受持「八关斋戒」,即是仿同「出家」之意。其必于道场中受持,时间为一日一夜─待明相出时,即自动舍戒。
至于为什么要受八关斋戒呢?因为有很多居士虽想出家,但因缘不具足,所以只能短期出家尔!因此受八关斋戒,即是「短期出家」的意思。因此,必行者本身已有出家的意愿,再来受戒,才合乎制戒的原意。
第二、既是短期出家,所以也必须在道场里受持才合法;因此居士于六斋日,即于自家中受持,却是不合法的。
第三、受戒的时间为一日一夜,即从今日白天开始受持,至明天早上─律典上说「待明相出时」,即自动舍戒。云何为「明相出时」?就是天亮了,伸手得见五指也。因那时候,时间不可能定得很精准,故以明相出时,即可自动舍戒也。
第四、到寺院的身分,是近事男或近事女,故除听经闻法、禅坐经行外,也得为僧众处理一些生活的杂务事,如煮饭、扫地、洗衣…等。
故它的精神,就是为方便居士短期出家也。目前在台湾,也有一些道场在办短期出家。其实八关斋戒,即是原始佛教中的短期出家也;但它不剃度、不换装,而且受的是八关斋戒,而非沙弥十戒。
故于俗家中受持「八关斋戒」,为不合法者。无「出家」之心,以贪图受戒功德而守戒者,亦不合法也。
目前有一些法师,乃借用学校、甚至体育馆,来办八关斋戒;故既不在道场里,也没办法赖到明天早上才走,所以并不合法。至于居士就在自己家里受持的,当然更不合法。甚至有些人,并无出家的动机,却为贪图受戒的功德而受戒,当愈无功德矣!
也有某些道场,于打佛七或禅七时,更为行者受八关斋戒。因为既住进道场了,而且一住就七天,这时再受八关斋戒,是否较合法呢?也未必!因行者不见得有出家的意愿。
所以受八关斋戒,有什么功德呢?主要还在于「从亲近三宝,而深发修道之心也」。而非受戒本身,即具足功德也。甚至如到寺里受戒,却要僧众忙着服侍他们吃的、穿的、睡的…,然后倡言:受了戒,就有什么功德?岂非颠倒和妄语呢?
诸天相应
爱无过于己
如是我闻:一时,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。时有天子,容色绝妙,来诣佛所,稽首佛足。身诸光明,遍照祇树给孤独园。时彼天子而说偈言:
「所爱无过子,财无贵于牛,光明无过日,萨罗无过海。」
尔时世尊说偈答言:
「爱无过于己,财无过于谷,光明无过慧,萨罗无过见。」
时彼天子复说偈言:「久见婆罗门,逮得般涅槃,一切怖已过,永超世恩爱。」时彼天子闻佛所说,欢喜随喜,稽首佛足,即没不现。
──《杂阿含经论会编》(下)p.229
这部经的经文乃很简单,就只是一些偈颂。虽无深义,却有温故知新的效果。我们看─时彼天子而说偈言:「所爱无过子,财无贵于牛,光明无过日,萨罗无过海。」而佛则曰「爱无过于己」。世间人最爱的,其实是自己;因为爱自己,所以爱别人;把别人当工具,而成为「我所」也。因为是我所,跟我有关,所以才爱他尔!
「财无过于谷」,其实佛教重视的是法财,而不是钱财。所以在《华严经》里有位「善财童子」,善财除了很有钱,更具足法缘也。所以能五十三参,而深入佛法的奥义。
「光明无过慧,萨罗无过见。」萨罗是说最大的,世间最大的是什么呢?乃是我见。故我见乃比山还大,比海还宽;虽世世轮回而难能更易也。
心持世间去
如是我闻:一时,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。时有天子,容色绝妙,于后夜时,来诣佛所,稽首佛足,退坐一面。身诸光明,遍照祇树给孤独园。时彼天子说偈问佛:
「谁持世间去?谁拘牵世间?何等为一法,制御于世间?」
尔时世尊说偈答言:
「心持世间去,心拘引世间,其心为一法,能制御世间。」
时彼天子复说偈言:「久见婆罗门,逮得般涅槃,一切怖已过,永超世恩爱。」时彼天子闻佛所说,欢喜随喜,稽首佛足,即没不现。
──《杂阿含经论会编》(下)p.231 ~ p.232…
《佛法原典 八众诵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