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法原典 弟子所说诵

  【弟子所说诵】

  

  舍利弗相应

  

  有觉想者,是士夫欲

  

  如是我闻:一时,佛住摩竭提国那罗聚落。尔时尊者舍利弗,亦在摩竭提国那罗聚落。时有外道出家,名阎浮车,是舍利弗旧善知识。来诣舍利弗所,问讯,共相慰劳已,退坐一面。问舍利弗言:「所谓欲者,云何为欲?」舍利弗言:「欲者,谓眼所识色,可爱、乐、念、染着色;耳、声;鼻、香;舌、味;身所识触,可爱、乐、念、染、着触。阎浮车!此功德非欲,但觉想思惟者是。」时舍利弗即说偈言:

  

  「非彼爱欲使,世间种种色,唯有觉想者,是则士夫欲。

  

  彼诸种种色,常在于世间,调伏爱欲心,是则黠慧者。」

  

  复问舍利弗:「有道、有向,修习、多修习,断此欲耶?」舍利弗答言:「有,谓八正道,正见乃至正定。」时二正士共论议已,各从座起而去。

  

  ──《杂阿含经论会编》(下)p.378 ~ p.379

  

  这部经是说:有位阎浮车,乃舍利弗的旧善知识,来问舍利弗曰:「所谓欲者,云何为欲?」舍利弗即作了以上的回答。但我们只研讨其中这句─此功德非欲,但觉想思惟者是。这里所讲的功德,并不是佛教常谓的,因修行而有功德之意。而是指所有美好的事物,像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等。所以,具有美好殊胜的属性或功能的事物,即谓有「功德」也。

  

  「此功德非欲,但觉想思惟者是。」如中国古诗有谓:人生自是有情痴,此恨不关风与月。

  

  然这些物相的差别,并不是欲望的本质;因众生心有妄想、分别、取舍,才使这些物品,成为欲望的对象。这即如中国古诗所谓:人生自是有情痴,此恨不关风与月。风花雪月对某些人而言,特别有感触,特别有魅力。可是对另些人而言,却不关痛痒。故这都源于心识作用而产生的差别。甚至讲得更夸张一点:情人眼里出西施。一般人看起来,并没什么姿色者;但就情人看来,恰如天女下凡。

  

  物境即使有差别,但其差别乃是相对的。但若经由「主观的投射作用」,其差别便成绝对的。

  

  然而说:物境本身是没有差别的,乃为心境的取舍,才有差别。我认为这样的讲法,其实还是偏一边。因为物境,其实还是有差别的。最简单的就像,现在夏天很热,故住在有冷气的房子跟住在没冷气的房子,那感觉当是不一样。夏天穿的布料跟冬天穿的,当然也是不一样的。所以,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等物境,本身即是有差别的。同样众生之中,有的高,有的矮,有的聪明,有的愚笨,这些也是有差别的。

  

  但我要说:这些物相的差别,本质上是相对的。相对的就是指:这东西好一点,你给它打个七十分吧!另外差一点的六十分,再差一点的五十分。于是分数,既有高低上下;则我们对某些东西会有偏爱,也是正常的。但不会偏爱到「绝对」的地步。因一百分是不可能的,而九十分的也得不到,于是得八十分的也不为过,只七十分的也勉强过得去。所以物相本身虽是有差别的,但就现实的角度去观察,他们的差别乃是相对的。

  

  但如经过「主观的投射作用」,这差别就变成绝对的。像前面所讲情人眼里出西施,即是经过「主观的投射作用」。而经「主观的投射作用」后,就会把相对的差别,变成绝对的差别。一个是一百分,剩下的都不及格。

  

  所以在男女之间,就会产生「非卿莫娶、非君莫嫁」的痴迷地步。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,差别那有这么大?但若经由「主观的投射作用」,便成天壤之别矣!同理,很多商品经过大力广告后,也会在某些人心中形成「主观的投射作用」,于是这东西也成「非买不可」也。

  

  云何为「主观的投射作用」─业障现行时。

  

  至于「主观的投射作用」从那里来呢?就佛法而言,简单讲乃「业障现行」尔!但只这么讲,其实还不够清楚!我认为主观的投射作用,乃源于过去得不到满足的经验中,而累积成情绪跟能量。如一直得不到满足,则情绪跟能量,便愈累积愈多。于是如碰上一个较满意的对象,即会把已累积的情绪跟能量,全投注在那个对象上。所以他就变成一百分,变成你非理性的执着了。

  

  且这种主观的投射作用,就一般人来讲应是很难避免的。因为我们从小,便不可能一切都得到满足。既家境不好者,得不到满足。也家境好的人,会得不到满足。所以因得不到满足,而累积的情绪跟能量;对娑婆世界的众生,都是很难避免的。于是既难避免,所以于碰到情境时;能不起主观的投射作用者,大概也不可能了。

  

  如果是小东西,五块钱、十块钱就能买得到的,既不会不满足,也不至于累积成太大的情绪与能量。反是越难得的,比如汽车、房子或男女的爱情等,才会因不满足,而累积成很大的情绪与能量。

  

  尤其在愈文明的社会,这累积的时间就越长,故力量也就越大。所以,在处理一些小东西时,我们尚能理智地作判断。反是在重大的关键,人往往就会变得很冲动、很固执。甚至怎么劝,都劝不动的;就是叫牛去拖,也拖不回来。

  

  所以,我们看周边的人经常都是这样,小事情都还算聪明,大事情便颠倒、糊涂了。因此在关键时刻,我们更要冷静地思惟、善巧地抉择。否则,到最后十有八九会后悔的,十有八九会变成尾大不掉的束缚。

  

  听说人间的男女,于初恋时是最甜美的。这乃因为把所积存的情绪、能量,一下子因爆发,而用掉一半了。至于第二次,就后继无力了。甚至到三次、五次后,还能有什么情绪呢?所以这不是对象的问题,而是投射作用的有无和多寡而已!

  

  云何能不受后有?不作「尾大不掉」的选择尔!

  

  所以我过去曾说:祈求解脱者,不是等到已被套牢了,再去求解脱,这时殆已太晚了。反要在关键时刻,祈求不将自己套牢。所以在作重大抉择时,千万要冷静去评估:我现实需要的成分有多少?经过投射作用所产生的需求有多少?如自己没把握,最好还是多请教一些过来人,尤其是吃过大亏的过来人,会给我更多逆耳的忠告。所以云何能「不受后有」呢?不作尾大不掉的选择,即能不受后有也。

  

  禅思神通力

  

  如是我闻:一时,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。尊者舍利弗在耆阇崛山中。尔时尊者舍利弗,晨朝着衣持钵,出耆阇崛山,入王舍城乞食。于路边见一大枯树,即于树下敷座具,敛身正坐。语诸比丘:「若有比丘修习禅思,得神通力,心得自在,欲令此枯树成地,即时为地。所以者何?谓此枯树中有地界,是故比丘得神通力,心作地解,即成地不异。若有比丘得神通力,自在如意,欲令此树为水、火、风、金、银等物,悉皆成就不异。所以者何?谓此枯树有水界故,……。是故比丘禅思,得神通力,自在如意,欲令枯树成金,即时成金不异;及余种种诸物,悉成不异。所以者何?以彼枯树有种种界故。比丘!当知禅思,神通境界不可思议。是故比丘当勤禅思,学诸神通。」舍利弗说是经已,诸比丘闻其所说,欢喜奉行。

  

  ──《杂阿含经论会编》(下)p.386

  

  「及余种种诸物,悉成不异。所以者何?以彼枯树有种种界故。」对于这话是否真确?我不敢置评。

  

  这部经,我主要讲的有两项:第一、枯树能不能变成金子?这一点我不敢置评。因为在印度当时,只能把一切物,分析成地、水、火、风四种元素;而不像现在科学,能把物品分析成一百多种元素。于是既只有地、水、火、风四种元素,为何有些是金银?有些是泥巴、稻草?这就没办法说得很清楚。因此,既枯树里只有地、水、火、风四种元素,而能将枯树变成金银,在理论上也难以苟同。

  

  虽目前的科技,是可以把石墨变成钻石。此乃因石墨,本质上是碳元素,而钻石也是碳元素。故石墨经过高温、高压的处理后,即能改变它的结构;而使不值钱的石墨,一下子变成高贵无比的钻石。但也得有庞大的资金跟专业的技术,才作得到。而科学上,却无能将枯树,变成金银的案例。

  

  至于神通,能不能将枯树变成金子、银子?虽有很多传说,但事实上,这世界的金子、银子,并没有那么多。也因为没那么多,所以才可贵嘛!所以枯树能否变成金子?我个人虽存疑,也不敢全然否认!因为我个人没有神通,所以不能妄加否认。

  

  但「是故比丘当勤禅思,学诸神通。」这句话是有问题的。以有神通,未必能解脱。

  

  「是故比丘当勤禅思,学诸神通。」这句话,我就觉得是有问题。因为佛教修行禅定,主要是为智慧和解脱,而不是为神通。这在原始佛教中,最典型的案例,就是提婆达多。各位大概都知道:提婆达多因无正知见,所以着迷于神通。后来虽修成神通,但无法降伏他的贪欲。最后因害佛、出佛身血而下地狱。

  

  所以得神通,对解脱未必有帮助。故勤禅思,主要是为由定生慧,而完成解脱道尔!而不是为神通,相信这一点,舍利弗既是佛陀座下,智慧第一的大弟子,绝不会搞错─搞到要大家勤修禅定、但求神通。

  

  神通有:道通.定通.术通.鬼通.生通之别。

  

  但是,神通对很多人来讲,还是很神秘、很羡慕的。如就经论所说,神通乃有几种类别:

  

  第一、生通:生下来就有神通异能。为什么呢?大概是宿世因缘吧!但一般来讲,如不再修行,年纪越大,就会慢慢丧失掉。就像有的人生下来,乃存有前生的记忆,长大后也就慢慢忘掉了。所以生通,不可靠。

  

  第二、道通:因为证道而得的神通。在佛陀的大弟子里,很多证得阿罗汉果者,也都有神通。最典型的,即是目犍连。道通,才可靠。但真得道者,反不会执着其神通,反不会爱炫其神通。

  

  第三、定通:定力够的话,也可能有神通。因此印度的外道,虽未证得解脱道,也有神通哩!

  

  第四、术通:就是因运用一些专门的方…

《佛法原典 弟子所说诵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