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法原典 弟子所说诵▪P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种种义故种种名?为一义有种种名?」质多罗长者问尊者那伽达多:「此诸三昧,为世尊所说,为尊者自意说耶?」尊者那伽达多答言:「此世尊所说。」质多罗长者语尊者那伽达多:「听我小思惟此义,然后当答。」须臾思惟已,语尊者那伽达多:「有法,种种义、种种句、种种味;有法、一义,种种味。」复问长者:「云何有法,种种义、种种句、种种味?」长者答言:「无量三昧者,谓圣弟子心与慈俱,无怨、无憎、无恚,宽弘重心,无量修习普缘,一方充满,如是二方、三方、四方、上下,一切世间心与慈俱,无怨、无憎、无恚,宽弘重心,无量修习,充满诸方一切世间普缘住,是名无量三昧。云何为无相三昧?谓圣弟子于一切相不念,无相心三昧身作证,是名无相心三昧。云何无所有心三昧?谓圣弟子度一切无量识入处,无所有、无所有心住,是名无所有心三昧。云何空三昧?谓圣弟子世间空,世间空如实观察,常住、不变易、非我、非我所,是名空心三昧。是名为法种种义、种种句、种种味。」

  

  复问长者:「云何法一义、种种味」?答言:「尊者!谓贪者有量,恚、痴者有量,若无诤者第一无量。谓贪者是有相,恚、痴者是有相,无诤者是无相。贪者是所有,恚、痴者是所有,无诤者是无所有。复次,无诤者空于贪,空于恚、痴,空常住、不变易,非我、非我所。是名法一义、种种味。」尊者那伽达多问言:「云何长者!此义汝先所闻耶?」答言:「尊者!不闻。」复告长者:「汝得大利,于甚深佛法,现圣慧眼得入。」质多罗长者闻尊者那伽达多所说,欢喜随喜,作礼而去。

  

  ──《杂阿含经论会编》(下)p.462 ~ p.463

  

  这部经乃提到很多名相,如无量三昧、无相三昧、空三昧、无所有心三昧;故若从名相或境界来论其差别,这问题就很烦了。

  

  但若从「心不随境转」来看,则空、无相、无所有心,其实是差不多的。而从境界去论,则既每个人的定义不同,也每个人的觉受证量,各不同也。于是既分不清楚,且心随境转,问题乃愈搅愈大也。

  

  故必从「心不随境转」,去体证才和解脱道相应也。而这「心不随境转」,即是「法一义而种种味」也。

  

  死与入灭尽正受,有何差别?

  

  如是我闻:一时,佛住庵罗聚落庵罗林中,与诸上座比丘俱。时有质多罗长者,诣诸上座比丘所,礼诸上座已,诣尊者伽摩比丘所,稽首礼足,退坐一面。白尊者伽摩比丘:「所谓行者,云何名行?」伽摩比丘言:「行者,谓三行──身行,口行,意行。」复问:「云何身行?云何口行?云何意行?」答言:「长者!出息、入息,名为身行。有觉、有观,名为口行。想、思,名为意行。」复问:「何故出息、入息名为身行?有觉、有观名为口行?想、思名为意行?」答:「长者!出息、入息是身法,依于身,属于身,依身转,是故名为身行。觉、观已,发口语,是故觉、观名为口行。想、思是心数法,依于心,属于心想转,是故想、思名为意行。」

  

  复问:「尊者!有几法?若人舍身时,彼身尸卧地,弃于丘冢间,无心如木石。」答言:「长者!寿、暖及与识,舍身时俱舍,彼身弃冢间,无心如木石。」

  

  复问:「尊者!若死、若入灭尽正受,有差别不?」答:「舍于寿、暖,诸根悉坏,身命分离,是名为死。灭尽定者,身、口、意行灭,不舍寿命,不离于暖,诸根不坏,身命相属,此则命终、入灭正受差别之相。」复问:「尊者!云何入灭正受?」答言:「长者!入灭正受,不言我入灭正受,我当入灭正受。然先作如是渐息方便,如先方便向入正受。」复问:「尊者!入灭正受时,先灭何法?为身行,为口行,为意行耶?」答言:「长者!入灭正受者,先灭口行,次身行,次意行。」

  

  复问:「尊者!云何为出灭正受?」答言:「长者!出灭正受者,亦不念言我今出正受,我当出正受,然先已作方便心,如其先心而起。」复问:「尊者!起灭正受者,何法先起?为身行,为口行,为意行耶?」答言:「长者!从灭正受起者,意行先起,次身行,后口行。」复问:「尊者!入灭正受者,云何顺趣、流注、浚输?」答言:「长者!入灭正受者,顺趣于离,流注于离,浚输于离;顺趣于出,流注于出,浚输于出;顺趣涅槃,流注涅槃,浚输涅槃。」复问:「尊者!住灭正受时,为触几触?」答言:「长者!触不动,触无相,触无所有。」复问:「尊者!入灭正受时,为作几法?」答言:「长者!此应先问,何故今问?然当为汝说:比丘入灭正受者,作于二法,止与观。」时质多罗长者闻尊者迦摩所说,欢喜随喜,作礼而去。

  

  ──《杂阿含经论会编》(下)p.463 ~ p.465

  

  这问题对我们来讲,实在是太遥远了,因为目前也没听说过:谁曾入灭尽定。但就经论所说:众生若还活着,则既业识还在,命根还在,也身上的暖相─就是体温还在。而如死掉了,既命根不在,身上的体温也散去了,最后身体会四大分解,而慢慢烂掉。以入灭尽定非死亡,故命根、暖、业识,都在也!

  

  「先作如是渐息方便,如先方便向入正受。」这意思是:在入正受前,先要有方法、有观门;而方法、观门用到最后,就自然入灭正受了。而不能再去分别:我那时候未入?那时候正入?那时候已入?

  

  「入灭正受者,先灭口行,次身行,次意行。」其实如真的入灭正受,根本就不会有这些差别。这种情况就像睡觉,在你睡醒后,如有人问你:「你是身先睡着?还是口先睡着?还是意先睡着?」躺着就睡着了,那有这么多问题呢?若得这么分辨的话,必反睡不着了。

  

  「出灭正受者,亦不念言我今出正受,我当出正受;然先已作方便心,如其先心而起。」既入正受了,当没办法再作意「要出正受了」,那他是怎么出正受的呢?他是「作意在先」,故能如其意而出也。这我们再以睡觉为喻,有些人于睡觉前,乃先给自己下一道指令:你明天五点时,当醒来。这有些人,能做得到;到五点时,真的就醒过来了。

  

  或问:「如果不作意,是否就永远醒不过来了呢?」其实不必担心这个问题。因为很多人虽未设定:明天几点醒来?然明天还是会醒的,不会睡不醒,更不会睡死的。

  

  云何明日能「自然醒」?这乃牵涉到气脉循行的问题。在中医上谓:我们身上有一种气,称为卫气。这卫气白天在头部以及四肢:白天因眼睛要看,耳朵要听,头脑要想,手要操劳,脚要走路,所以都集中于头部及四肢间。到夜晚才回归五脏六腑。故晚间卫气即从头部慢慢下降,下降到眼睛时,眼皮就会变得很沉重,想睡觉了。好象拉窗帘一般,把眼皮往下拉,就睡着了。然后第二天即顺着相反的顺序,卫气从五脏上升于头部,上升到眼睛时,恰如拉窗帘一般,把眼皮往上顶,就醒过来了。所以不作设定,也会「自然醒」也。

  

  同理,出灭正受亦然。或先已作设定,故能如其意而出定。或因气脉循行的关系而自然出也。详细的解说,因我未有深定的经验,所以不敢妄加揣摩也。

  

  临终正念

  

  如是我闻:一时,佛住庵罗聚落庵罗林中,与众多上座比丘俱。尔时、质多罗长者病苦,诸亲围绕。有众多诸天,来诣长者所,语质多罗长者言:「长者!汝当发愿得作转轮王。」质多罗长者语诸天言:「若作转轮王,彼亦无常,苦,空,无我。」

  

  时长者亲属语长者:「汝当系念!汝当系念!」质多罗长者语亲属:「何故汝等教我系念,系念?」彼亲属言:「汝作是言:无常,苦,空,无我,是故教汝系念,系念也。」长者语诸亲属:「有诸天人来至我所,语我言:汝当发愿得作转轮圣王,随愿得果。我即答言:彼转轮王,亦复无常,苦,空,非我。」彼诸亲属语质多罗长者:「转轮王有何,而彼诸天教汝愿求?」长者答言:「转轮王者,以正法治化,是故诸天见如是福利故,而来教我,为发愿求。」诸亲属言:「汝今用心,当如之何?」长者答言:「诸亲属!我今作心,唯不复见胞胎受生,不增丘冢,不受血气。如世尊说五下分结,我不见有,我不自见一结不断;若结不断,则还生此世。」于是长者即从床起,结跏趺坐,正念在前,

  

  而说偈言:

  

  「服食积所积,广度于众难,施上进福田,殖斯五种力。

  

  以斯义所欲,俗人处于家,我悉得此利,已免于众难。

  

  世间所闻习,远离众难事,生乐知稍难,随顺等正觉。

  

  供养持戒者,善修诸梵行,漏尽阿罗汉,及声闻牟尼,

  

  如是超越见,于上诸胜处,常行士夫施,克终获大果。

  

  习行众多施,施诸良福田,于此世命终,化生于天上。

  

  五欲具足满,无量心悦乐,获斯妙果报,以无悭吝故,

  

  在所处受生,未曾不欢喜。」

  

  质多罗长者说此偈已,寻即命终,生于不烦热天。尔时质多罗天子作是念:我不应停此,当往阎浮提,礼拜诸上座比丘。如力士屈伸臂顷,以天神力,至庵罗林中,放身天光,遍照庵罗林。时有异比丘,夜起出房,露地经行。见胜光明普照树林,即说偈言:

  

  「是谁妙天色,住于虚空中,譬如纯金山,阎浮檀净光?」

  

  质多罗天子说偈答言:

  

  「我是天人王,瞿昙名称子,是庵罗林中,质多罗长者。

  

  以净戒具足,系念自寂静,解脱身具足,智慧身亦然。

  

  我知法故来,仁者应当知!当于彼涅槃,此法法如是。」

  

  质多罗天子说此偈已,即没不现。

  

  ──《杂阿含经论会编》(下)p.472 ~ p.474

  

  临命终时,当「观五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」

  

  有很多学禅者,都在问:临命终时,净土行者当念佛求往生,这称为正念。然若是学禅者在临命终时,应如何才能把握正念?因如请他人来助念,却跟自己一生所修学的法门,唯不相应也。

  

  其实,我们从开讲《阿含经》以来,都是围绕着一个重点─那就是以「观五蕴皆空,而能度一切苦厄。」故在临命终时,也是以「观五蕴,本来皆空」尔。甚至像《金刚经》所说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。」这身体的存在,本来就是有为法。故因缘相聚,这身体的假相就显现了;因缘分散,则复归空寂。这些缘聚缘散的现象,也只是法尔如此也。是以生不足喜,死不足忧。既一切任它来,也一切任它去。如完全接受因缘的变化,则心中就没有任何的负担。故能观五蕴皆空,而度一切苦厄也。

  

  「世实危脆、无坚牢者,我今得灭,如除恶病。此是应舍之身,罪恶之物,假名为身,没在老病生死大海,何有智者,得除灭之,如杀怨贼,而不欢喜?」甚至就《遗教经》的角度,于临命终时,要观:愿此生已尽,而不再受后有。所以这时,不只不会忧,而且应觉得:我终于能放下担子了,不会再有我的事了。用这样的心去看生死,才是临终正念也。

  

  或问:既未证阿罗汉果,必将受后有。

  

  答曰:以心无所求故,心越清净;而心越清净者,即能往生品位更高的净土。

  

  有人会问:「虽也想这么观,但我终究还未证阿罗汉果,所以不能不受后有!所以我还得求生净土吧?」

  

  这个问题我以前就说过:一个修习佛法者,本质上都会往生净土的。因为既修的是净业,必往生于净土也。且修的福德越大,智慧越高,往生净土后的品位也会越高。

  

  我认为:非得发愿,才能往生净土。因为在原始佛教里,一个人若证得三果,自然就会往生到色界天的净土去。故不必刻意发愿,因为净业即能感应得净土也。因此,虽我们未证得阿罗汉果,但以临终时能观五蕴皆空,往生的品位还会更高哩!

  

  以前我曾用「联考」来比喻众生的业感往生。故有人乃再问:「法师!不对呀!既联考一定要填志愿,才能分发。故如果不发愿,岂能往生净土呢?」我回曰:「众生有填三恶道的愿吗?但他还是往生去了啊!」所以,往生主要是「随业往生」。至于愿,只是业的一部分,愿不能取代业也。

  

  因此,从整体来看,不管你是证了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,或都未证,于临命终时,都应观五蕴皆空。至于当不受后有?或当往生何方净土?便都不是问题了。

  

  曾有人问:若念佛而阿弥陀佛未来接引时,当如何?

  

  答云:当思惟法义。

  

  曾有人问:「我于临命终时,虽念阿弥陀佛,却不见佛来接引时,该怎么办?」我那时回答:「当思惟法义。」其实非得等到阿弥陀佛,不来接引我时,才思惟法义的。而是时时刻刻就当思惟法义,尤其于临命终时,更当思惟法义。

  

  那思惟法义跟等阿弥陀佛来接引,有没有冲突呢?没有冲突!因为若思惟法义,不只佛来接引时,仍得往生净土;且品位还会更高哩!反之,只求阿弥陀佛来接引,就算往生净土了,品位也不会高的。

  

  至于当思惟什么法义?唯观五蕴皆空,而度一切苦厄而已!

  

  

《佛法原典 弟子所说诵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