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種種義故種種名?爲一義有種種名?」質多羅長者問尊者那伽達多:「此諸叁昧,爲世尊所說,爲尊者自意說耶?」尊者那伽達多答言:「此世尊所說。」質多羅長者語尊者那伽達多:「聽我小思惟此義,然後當答。」須臾思惟已,語尊者那伽達多:「有法,種種義、種種句、種種味;有法、一義,種種味。」複問長者:「雲何有法,種種義、種種句、種種味?」長者答言:「無量叁昧者,謂聖弟子心與慈俱,無怨、無憎、無恚,寬弘重心,無量修習普緣,一方充滿,如是二方、叁方、四方、上下,一切世間心與慈俱,無怨、無憎、無恚,寬弘重心,無量修習,充滿諸方一切世間普緣住,是名無量叁昧。雲何爲無相叁昧?謂聖弟子于一切相不念,無相心叁昧身作證,是名無相心叁昧。雲何無所有心叁昧?謂聖弟子度一切無量識入處,無所有、無所有心住,是名無所有心叁昧。雲何空叁昧?謂聖弟子世間空,世間空如實觀察,常住、不變易、非我、非我所,是名空心叁昧。是名爲法種種義、種種句、種種味。」
複問長者:「雲何法一義、種種味」?答言:「尊者!謂貪者有量,恚、癡者有量,若無诤者第一無量。謂貪者是有相,恚、癡者是有相,無诤者是無相。貪者是所有,恚、癡者是所有,無诤者是無所有。複次,無诤者空于貪,空于恚、癡,空常住、不變易,非我、非我所。是名法一義、種種味。」尊者那伽達多問言:「雲何長者!此義汝先所聞耶?」答言:「尊者!不聞。」複告長者:「汝得大利,于甚深佛法,現聖慧眼得入。」質多羅長者聞尊者那伽達多所說,歡喜隨喜,作禮而去。
──《雜阿含經論會編》(下)p.462 ~ p.463
這部經乃提到很多名相,如無量叁昧、無相叁昧、空叁昧、無所有心叁昧;故若從名相或境界來論其差別,這問題就很煩了。
但若從「心不隨境轉」來看,則空、無相、無所有心,其實是差不多的。而從境界去論,則既每個人的定義不同,也每個人的覺受證量,各不同也。于是既分不清楚,且心隨境轉,問題乃愈攪愈大也。
故必從「心不隨境轉」,去體證才和解脫道相應也。而這「心不隨境轉」,即是「法一義而種種味」也。
死與入滅盡正受,有何差別?
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庵羅聚落庵羅林中,與諸上座比丘俱。時有質多羅長者,詣諸上座比丘所,禮諸上座已,詣尊者伽摩比丘所,稽首禮足,退坐一面。白尊者伽摩比丘:「所謂行者,雲何名行?」伽摩比丘言:「行者,謂叁行──身行,口行,意行。」複問:「雲何身行?雲何口行?雲何意行?」答言:「長者!出息、入息,名爲身行。有覺、有觀,名爲口行。想、思,名爲意行。」複問:「何故出息、入息名爲身行?有覺、有觀名爲口行?想、思名爲意行?」答:「長者!出息、入息是身法,依于身,屬于身,依身轉,是故名爲身行。覺、觀已,發口語,是故覺、觀名爲口行。想、思是心數法,依于心,屬于心想轉,是故想、思名爲意行。」
複問:「尊者!有幾法?若人舍身時,彼身屍臥地,棄于丘冢間,無心如木石。」答言:「長者!壽、暖及與識,舍身時俱舍,彼身棄冢間,無心如木石。」
複問:「尊者!若死、若入滅盡正受,有差別不?」答:「舍于壽、暖,諸根悉壞,身命分離,是名爲死。滅盡定者,身、口、意行滅,不舍壽命,不離于暖,諸根不壞,身命相屬,此則命終、入滅正受差別之相。」複問:「尊者!雲何入滅正受?」答言:「長者!入滅正受,不言我入滅正受,我當入滅正受。然先作如是漸息方便,如先方便向入正受。」複問:「尊者!入滅正受時,先滅何法?爲身行,爲口行,爲意行耶?」答言:「長者!入滅正受者,先滅口行,次身行,次意行。」
複問:「尊者!雲何爲出滅正受?」答言:「長者!出滅正受者,亦不念言我今出正受,我當出正受,然先已作方便心,如其先心而起。」複問:「尊者!起滅正受者,何法先起?爲身行,爲口行,爲意行耶?」答言:「長者!從滅正受起者,意行先起,次身行,後口行。」複問:「尊者!入滅正受者,雲何順趣、流注、浚輸?」答言:「長者!入滅正受者,順趣于離,流注于離,浚輸于離;順趣于出,流注于出,浚輸于出;順趣涅槃,流注涅槃,浚輸涅槃。」複問:「尊者!住滅正受時,爲觸幾觸?」答言:「長者!觸不動,觸無相,觸無所有。」複問:「尊者!入滅正受時,爲作幾法?」答言:「長者!此應先問,何故今問?然當爲汝說:比丘入滅正受者,作于二法,止與觀。」時質多羅長者聞尊者迦摩所說,歡喜隨喜,作禮而去。
──《雜阿含經論會編》(下)p.463 ~ p.465
這問題對我們來講,實在是太遙遠了,因爲目前也沒聽說過:誰曾入滅盡定。但就經論所說:衆生若還活著,則既業識還在,命根還在,也身上的暖相─就是體溫還在。而如死掉了,既命根不在,身上的體溫也散去了,最後身體會四大分解,而慢慢爛掉。以入滅盡定非死亡,故命根、暖、業識,都在也!
「先作如是漸息方便,如先方便向入正受。」這意思是:在入正受前,先要有方法、有觀門;而方法、觀門用到最後,就自然入滅正受了。而不能再去分別:我那時候未入?那時候正入?那時候已入?
「入滅正受者,先滅口行,次身行,次意行。」其實如真的入滅正受,根本就不會有這些差別。這種情況就像睡覺,在你睡醒後,如有人問你:「你是身先睡著?還是口先睡著?還是意先睡著?」躺著就睡著了,那有這麼多問題呢?若得這麼分辨的話,必反睡不著了。
「出滅正受者,亦不念言我今出正受,我當出正受;然先已作方便心,如其先心而起。」既入正受了,當沒辦法再作意「要出正受了」,那他是怎麼出正受的呢?他是「作意在先」,故能如其意而出也。這我們再以睡覺爲喻,有些人于睡覺前,乃先給自己下一道指令:你明天五點時,當醒來。這有些人,能做得到;到五點時,真的就醒過來了。
或問:「如果不作意,是否就永遠醒不過來了呢?」其實不必擔心這個問題。因爲很多人雖未設定:明天幾點醒來?然明天還是會醒的,不會睡不醒,更不會睡死的。
雲何明日能「自然醒」?這乃牽涉到氣脈循行的問題。在中醫上謂:我們身上有一種氣,稱爲衛氣。這衛氣白天在頭部以及四肢:白天因眼睛要看,耳朵要聽,頭腦要想,手要操勞,腳要走路,所以都集中于頭部及四肢間。到夜晚才回歸五髒六腑。故晚間衛氣即從頭部慢慢下降,下降到眼睛時,眼皮就會變得很沈重,想睡覺了。好象拉窗簾一般,把眼皮往下拉,就睡著了。然後第二天即順著相反的順序,衛氣從五髒上升于頭部,上升到眼睛時,恰如拉窗簾一般,把眼皮往上頂,就醒過來了。所以不作設定,也會「自然醒」也。
同理,出滅正受亦然。或先已作設定,故能如其意而出定。或因氣脈循行的關系而自然出也。詳細的解說,因我未有深定的經驗,所以不敢妄加揣摩也。
臨終正念
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庵羅聚落庵羅林中,與衆多上座比丘俱。爾時、質多羅長者病苦,諸親圍繞。有衆多諸天,來詣長者所,語質多羅長者言:「長者!汝當發願得作轉輪王。」質多羅長者語諸天言:「若作轉輪王,彼亦無常,苦,空,無我。」
時長者親屬語長者:「汝當系念!汝當系念!」質多羅長者語親屬:「何故汝等教我系念,系念?」彼親屬言:「汝作是言:無常,苦,空,無我,是故教汝系念,系念也。」長者語諸親屬:「有諸天人來至我所,語我言:汝當發願得作轉輪聖王,隨願得果。我即答言:彼轉輪王,亦複無常,苦,空,非我。」彼諸親屬語質多羅長者:「轉輪王有何,而彼諸天教汝願求?」長者答言:「轉輪王者,以正法治化,是故諸天見如是福利故,而來教我,爲發願求。」諸親屬言:「汝今用心,當如之何?」長者答言:「諸親屬!我今作心,唯不複見胞胎受生,不增丘冢,不受血氣。如世尊說五下分結,我不見有,我不自見一結不斷;若結不斷,則還生此世。」于是長者即從床起,結跏趺坐,正念在前,
而說偈言:
「服食積所積,廣度于衆難,施上進福田,殖斯五種力。
以斯義所欲,俗人處于家,我悉得此利,已免于衆難。
世間所聞習,遠離衆難事,生樂知稍難,隨順等正覺。
供養持戒者,善修諸梵行,漏盡阿羅漢,及聲聞牟尼,
如是超越見,于上諸勝處,常行士夫施,克終獲大果。
習行衆多施,施諸良福田,于此世命終,化生于天上。
五欲具足滿,無量心悅樂,獲斯妙果報,以無悭吝故,
在所處受生,未曾不歡喜。」
質多羅長者說此偈已,尋即命終,生于不煩熱天。爾時質多羅天子作是念:我不應停此,當往閻浮提,禮拜諸上座比丘。如力士屈伸臂頃,以天神力,至庵羅林中,放身天光,遍照庵羅林。時有異比丘,夜起出房,露地經行。見勝光明普照樹林,即說偈言:
「是誰妙天色,住于虛空中,譬如純金山,閻浮檀淨光?」
質多羅天子說偈答言:
「我是天人王,瞿昙名稱子,是庵羅林中,質多羅長者。
以淨戒具足,系念自寂靜,解脫身具足,智慧身亦然。
我知法故來,仁者應當知!當于彼涅槃,此法法如是。」
質多羅天子說此偈已,即沒不現。
──《雜阿含經論會編》(下)p.472 ~ p.474
臨命終時,當「觀五陰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」
有很多學禅者,都在問:臨命終時,淨土行者當念佛求往生,這稱爲正念。然若是學禅者在臨命終時,應如何才能把握正念?因如請他人來助念,卻跟自己一生所修學的法門,唯不相應也。
其實,我們從開講《阿含經》以來,都是圍繞著一個重點─那就是以「觀五蘊皆空,而能度一切苦厄。」故在臨命終時,也是以「觀五蘊,本來皆空」爾。甚至像《金剛經》所說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。」這身體的存在,本來就是有爲法。故因緣相聚,這身體的假相就顯現了;因緣分散,則複歸空寂。這些緣聚緣散的現象,也只是法爾如此也。是以生不足喜,死不足憂。既一切任它來,也一切任它去。如完全接受因緣的變化,則心中就沒有任何的負擔。故能觀五蘊皆空,而度一切苦厄也。
「世實危脆、無堅牢者,我今得滅,如除惡病。此是應舍之身,罪惡之物,假名爲身,沒在老病生死大海,何有智者,得除滅之,如殺怨賊,而不歡喜?」甚至就《遺教經》的角度,于臨命終時,要觀:願此生已盡,而不再受後有。所以這時,不只不會憂,而且應覺得:我終于能放下擔子了,不會再有我的事了。用這樣的心去看生死,才是臨終正念也。
或問:既未證阿羅漢果,必將受後有。
答曰:以心無所求故,心越清淨;而心越清淨者,即能往生品位更高的淨土。
有人會問:「雖也想這麼觀,但我終究還未證阿羅漢果,所以不能不受後有!所以我還得求生淨土吧?」
這個問題我以前就說過:一個修習佛法者,本質上都會往生淨土的。因爲既修的是淨業,必往生于淨土也。且修的福德越大,智慧越高,往生淨土後的品位也會越高。
我認爲:非得發願,才能往生淨土。因爲在原始佛教裏,一個人若證得叁果,自然就會往生到色界天的淨土去。故不必刻意發願,因爲淨業即能感應得淨土也。因此,雖我們未證得阿羅漢果,但以臨終時能觀五蘊皆空,往生的品位還會更高哩!
以前我曾用「聯考」來比喻衆生的業感往生。故有人乃再問:「法師!不對呀!既聯考一定要填志願,才能分發。故如果不發願,豈能往生淨土呢?」我回曰:「衆生有填叁惡道的願嗎?但他還是往生去了啊!」所以,往生主要是「隨業往生」。至于願,只是業的一部分,願不能取代業也。
因此,從整體來看,不管你是證了初果、二果、叁果、四果,或都未證,于臨命終時,都應觀五蘊皆空。至于當不受後有?或當往生何方淨土?便都不是問題了。
曾有人問:若念佛而阿彌陀佛未來接引時,當如何?
答雲:當思惟法義。
曾有人問:「我于臨命終時,雖念阿彌陀佛,卻不見佛來接引時,該怎麼辦?」我那時回答:「當思惟法義。」其實非得等到阿彌陀佛,不來接引我時,才思惟法義的。而是時時刻刻就當思惟法義,尤其于臨命終時,更當思惟法義。
那思惟法義跟等阿彌陀佛來接引,有沒有沖突呢?沒有沖突!因爲若思惟法義,不只佛來接引時,仍得往生淨土;且品位還會更高哩!反之,只求阿彌陀佛來接引,就算往生淨土了,品位也不會高的。
至于當思惟什麼法義?唯觀五蘊皆空,而度一切苦厄而已!
《佛法原典 弟子所說誦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