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法原典 如來所說誦

  【如來所說誦】

  

  大迦葉相應

  

  當如月譬住

  

  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。爾時世尊告諸比丘:「當如月譬住,如新學慚愧、軟下,攝心斂形而入他家。如明目士夫,臨深登峰,攝心斂形,難速前進。迦葉比丘如月譬住,亦如新學慚愧、軟下諸高慢,禦心斂形而入他家。如明目士夫,臨深登峰,禦心斂形,正觀而進。」

  

  佛告比丘:「于意雲何?比丘爲何等像類,應入他家?」諸比丘白佛言:「世尊是法根,法眼,法依,唯願廣說。諸比丘聞已,當受奉行。」佛告諸比丘:「谛聽,善思,當爲汝說。若有比丘,于他家心不縛著貪樂,于他得利,他作功德,欣若在己,不生嫉想,亦不自舉,亦不下人,如是像類比丘,應入他家。」

  

  爾時世尊以手扪摸虛空,告諸比丘:「我今此手甯著空、縛空、染空不?」比丘白佛:「不也,世尊!」佛告比丘:「比丘之法,常如是不著、不縛、不染心而入他家。其唯迦葉比丘,心常如是,以不著、不縛、不染之心,入于他家。」

  

 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:「何等像類比丘,應清淨說法?」諸比丘白佛:「世尊是法根,法眼,法依,唯願廣說。諸比丘聞已,當受奉行。」佛告比丘:「谛聽,善思,當爲汝說。若有比丘作如是心,爲人說法:何等人于我起淨信心?爲本已、當得供養──衣被,飲食,臥具,湯藥?如是說者,名不清淨說法。若複比丘爲人說法,作如是念:世尊顯現正法律,離諸熾然,不待時節,即此現身,緣自覺知,正向涅槃。而諸衆生沈溺老病死、憂悲惱苦,如此衆生聞正法者,以義饒益,長夜安樂。以是正法因緣,以慈心、悲心、哀愍心、欲令正法久住心而爲人說,是名清淨說法。唯迦葉比丘,有如是清淨心爲人說法;是故諸比丘!當如是學,如是說法。」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
  

  ──《雜阿含經論會編》(下)p.571 ~ p.572

  

  這部經主要是說「何等像類比丘,應清淨說法?」第一是能以慈悲心、哀愍心,欲令衆生出煩惱、生死苦;而非爲自己能得到飲食、供養者,應清淨說法。

  

  第二是欲令正法久住:因爲正法能否久住?主要還得靠人去弘揚,所謂道由人弘。所以爲了正法能久住,乃應清淨說法。

  

  然如從另個角度來看,在律上並未規定:那種比丘才可清淨說法,那種比丘不應說法?因爲既經常外出托缽,便隨時有機會說法的。

  

  故在律上,反是規定「非請不自說」。雖然期待正法久住,但也不可不請自說─因爲尊重法。于是乎,信衆問什麼?就答什麼!這不是很簡單嗎?以信衆有請,我隨應說法,這當然還與「慈悲心、哀愍心」相應,因爲是滿足他所需要的,而非我所需要的。其次,如講的是正法,當然就能令正法久住了。

  

  「唯迦葉比丘,有如是清淨心爲人說法;是故諸比丘!當如是學,如是說法。」然這句話,就有問題了。爲什麼只有迦葉比丘才有這種清淨心呢?難道舍利弗、目犍連、阿那律等,就無如是清淨心而爲人說法嗎?這乃強調過度,而不合情理。

  

  這也是說:在後來的佛經裏,常爲了強調某一種殊勝,而引起其它的弊端。而變成舍利弗、目犍連、阿難等,都不具如是的清淨心。事實上,既證得阿羅漢果了,那還會有這些問題呢?

  

  摩诃迦葉不爲諸比丘說法

  

  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爾時尊者摩诃迦葉,住舍衛國東園鹿子母講堂。晡時從禅覺,詣世尊所,稽首禮足,退坐一面。佛告迦葉:「汝當教授教誡諸比丘,爲諸比丘說法,教誡教授。所以者何?我常爲諸比丘說法,教誡教授,汝亦應爾。」

  

  尊者摩诃迦葉白佛言:「世尊!今諸比丘難可爲說法,若說法者,當有比丘不忍、不喜。」佛告迦葉:「汝見何等因緣而作是說?」

  

  摩诃迦葉白佛言:「世尊!若有比丘,于諸善法無信敬心,若聞說法,彼則退沒。若惡智人,于諸善法無精進、慚愧、智慧,聞說法者,彼則退沒。若人貪欲、瞋恚、睡眠、掉悔、疑惑,身行傲暴,忿恨、失念、不定、無智,聞說法者,彼則退沒。世尊!如是此諸惡人者,尚不能令心住善法,況複增進!當知是輩,隨其日夜,善法退減,不能增長。

  

  世尊!若有士夫;于諸善法信心清淨,是則不退。于諸善法,精進、慚愧、智慧,是則不退。不貪、不恚、睡眠、掉悔、疑惑,是則不退。身不弊暴,心不染汙,不忿、不恨,定心、正念、智慧,是則不退。如是人者,于諸善法日夜增長,況複心住!此人日夜常求勝進,終不退減。」

  

  佛告迦葉:「如是,如是!于諸善法無信心者,是則退減。亦如迦葉次第廣說。」時尊者摩诃迦葉,聞佛所說,歡喜隨喜,從座起作禮而去。

  

  ──《雜阿含經論會編》(下)p.574 ~ p.575

  

  何以摩诃迦葉不爲諸比丘說法呢?因爲有很多僧衆,向道心其實也沒有那麼強。故跟他們說法,他們不見得愛聽;講了,也不見得對他們有好處。所以還是省省吧!

  

  這個問題就我個人來看,真是古今皆然。故大乘佛教雖謂:當廣度衆生。但事實上,能認真修學佛學者,唯鳳毛麟角爾!我們用兩樣事情就可證明:

  

  1.大乘佛教爲什麼會變成這麼花俏、龐雜呢?乃爲吸收那些不認真修學佛法者,故他們愛花,就秀花給他們看;他們愛俏,就變俏給他們玩。如果你只是講純粹的正法,這些人便跑光啦!要講一些有的沒有的,他們聽了才覺得有趣。故爲度化這些不想認真修學佛法者,才把佛法弄得這麼花俏、複雜。結果,是你度了他?還是他度了你呢?

  

  2.同樣,我們看當今的佛教,爲什麼活動這麼頻繁呢?于這頻繁的活動中,對法益的幫助,其實很稀微哩!但參加者還是非常踴躍,不是去求法,而是去湊熱鬧而已!

  

  就像「地心引力」一般,萬物皆下墜容易上升難。故即使用勁上升了一小步,若後勁不足,又沈淪去也。這「地心引力」乃比喻爲衆生的共業也。

  

  這道心不足的現象,不只當今如此,古代亦然;不只在家衆如此,僧衆亦然。有很多雖剛出家時道心堅固,但過一段時間後,就以「得少爲足」而成閑閑無事人也。

  

  所以我覺得道心這問題,就像「地心引力」一般,萬物皆下墜容易上升難。衆生要沈淪,就像地心引力一般,往下掉是很容易的;而要往上升,就得花很大的力量。且即使已上升得很高了,但還未超越「臨界點」的話,最後還是會掉下來的。所以火箭要射到能脫離地心引力製約的高度;才能不再掉下來。這「地心引力」乃比喻衆生的共業。故衆生的共業,其力量非常大。因此道心不足,道行不夠者,未能沖過地心引力的製約,最後還是會掉下去的。

  

  問曰:「那一個人要修學到什麼地步,才能不掉下去呢?」

  

  答雲:「要見性!」故證初果者,才能保證不退轉也。

  

  所以唯有通過這一關,才有資格發願度衆生。因此修學佛法,最好還是「從小轉大」,才比較有保障。且必待證初果後,再轉大乘;才有保障也。否則,唯泥菩薩過江爾!

  

  摩诃迦葉長夜著糞掃衣

  

  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爾時尊者摩诃迦葉、住舍衛國東園鹿子母講堂。晡時從禅覺,詣世尊所,稽首禮足,退坐一面。爾時世尊告摩诃迦葉言:「汝今已老,年耆根熟,糞掃衣重,我衣輕好,汝今可住僧中,著居士壞色輕衣。」迦葉白佛言:「世尊!我已長夜習阿練若,贊歎阿練若、糞掃衣、乞食。」佛告迦葉:「汝觀幾種義,習阿練若,贊歎阿練若;糞掃衣、乞食,贊歎糞掃衣、乞食法?」迦葉白佛言:「世尊!我觀二種義:現法得安樂住義,複爲未來衆生而作大明。未來世衆生,當如是念:過去上座六神通,出家日久,梵行純熟,爲世尊所歎,智慧梵行者之所奉事。彼于長夜習阿練若、贊歎阿練若;糞掃衣、乞食,贊歎糞掃衣、乞食法。諸有聞者,淨心隨喜,長夜皆得安樂饒益。」佛告迦葉;「善哉!迦葉!汝則長夜多所饒益,安樂衆生,哀愍世間,安樂天人。」佛告迦葉:「若有毀呰頭陀法者,則毀于我;若有稱歎頭陀法者,則稱歎我。所以者何?頭陀法者,我所長夜稱譽、贊歎。是故迦葉,阿練若者,當稱歎阿練若;糞掃衣、乞食者,當稱歎糞掃衣、乞食法。」佛說此經已,摩诃迦葉聞佛所說,歡喜隨喜,作禮而去。

  

  ──《雜阿含經論會編》(下)p.577 ~ p.578

  

  這部經乃講到:迦葉尊者雖年紀很大了,佛陀也勸他不要再習阿蘭若,而迦葉尊者卻仍堅持,要繼續修習阿蘭若、繼續乞食、繼續著糞掃衣。于是,佛問「汝觀幾種義,習阿練若,贊歎阿練若;糞掃衣、乞食,贊歎糞掃衣、乞食法?」迦葉白佛言:「世尊!我觀二種義:現法得安樂住義,複爲未來衆生而作大明…」

  

  雖很多人都把「頭陀行」,稱爲苦行,可是就迦葉尊者的觀點,它不止不是苦行,反而是樂行也─且非未來樂,而是現在樂。這一點我們要特別注意。

  

  事實上佛法的修行,是要我們當下就得到安樂,而不是須等到未來才能得到安樂。更不是以現在的苦行作手段,而求未來樂。因此頭陀行,意思有兩種:一是對治,一是精神抖擻。對治什麼呢?對治衆生因執著五欲,而被五欲所牽的習氣。

  

  其次,何以精神抖擻呢?因少事、少惱,生活無負擔,所以更能專精于道業的修行上,這稱爲精神抖擻。也因心不再崇尚五欲,不再爲身奴,而精神抖擻也。

  

  因此,頭陀行當是淡泊行、清淨行。如能理路清楚地接受它,就不是苦了;更何況其能得現世的安樂,更非苦也。故以苦行自我標榜,而求他人同情、恭敬、供養,乃更與解脫道南轅北轍也!

  

  「爲未來衆生而作大明」意思是:能爲未來的衆生,而作標竿、楷模。尤其是現代人,大都嬌生慣養…

《佛法原典 如來所說誦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天心明月 自序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