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法原典 如來所說誦▪P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名曰朋迦,時有人民繞山而居,名阿毗迦邑。彼時人民壽叁萬歲,阿毗迦人上此山頂,經叁日中乃得往反。時世有佛,名拘那含牟尼如來、應、等正覺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間解、無上士、調禦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、世尊,出興于世,演說經法:初、中、後善,善義、善味,純一滿淨,梵行清白,開發顯示。諸比丘!彼朋迦山名字久滅,阿毗迦邑人亦人亡沒,彼佛世尊亦般涅槃。如是比丘!一切諸行,皆悉無常、不恒、不安、變易之法。汝等比丘!當修厭離,求樂解脫。

  

  諸比丘!過去世時,此毗富羅山,名宿波羅首,有諸人民繞山居止,名赤馬邑,人壽二萬歲。彼諸人民上此山頂,經二日中乃得往反。爾時有佛名曰迦葉如來、應供、乃至出興于世,演說經法:初、中、後善,善義、善味,純一滿淨,梵行清白,開示顯現。比丘!當知宿波羅首山名字久滅,赤馬邑人亦久亡沒,彼佛世尊亦般涅槃。如是比丘!一切諸行,皆悉無常、不恒、不安、變易之法。是故比丘!當修厭離,離欲解脫。

  

  諸比丘!今日此山名毗富羅,有諸人民繞山而居,名摩竭提國。此諸人民壽命百歲,善自消息,得滿百歲。摩竭提人上此山頂,須臾往反。我今于此得成如來、應、等正覺,乃至佛、世尊,演說正法,教化令得寂滅涅槃,正道、善逝、覺知。比丘!當知此毗富羅山名亦當磨滅,摩竭提人亦當亡沒,如來不久當般涅槃。如是比丘!一切諸行悉皆無常、不恒、不安、變易之法。是故比丘!當修厭離,離欲解脫。」

  

 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:

  

  「古昔長竹山,低彌羅村邑;次名朋迦山,阿毗迦聚落;

  

  宿波羅首山,聚落名赤馬;今毗富羅山,國名摩竭陀。

  

  名山悉磨滅,其人悉沒亡,諸佛般涅槃,有者無不盡。

  

  一切行無常,悉皆生滅法,有生無不盡,唯寂滅爲樂。」

  

  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
  

  ──《雜阿含經論會編》(下)p.646 ~ p.648

  

  這部經是說:佛住王舍城、毗富羅山側時,曾開示比丘曰:此山過去世,叫什麼名字,有何人在此居住,有那位佛說法。然過一段時間後,佛既涅槃了,衆生也不見了,甚至山的名字也改了。如此這般,經過幾次後,才有我們這種居民,才成爲這樣的山名,也才有釋迦牟尼佛說法。這主要是講「諸行無常」也!

  

  「比丘!當知此毗富羅山名亦當磨滅,摩竭提人亦當亡沒。」從滄海桑田的觀點來看,不只山的名字會磨滅,山本身都會消失也。有很多陸地,最初乃埋沒在海裏面,而板塊經過慢慢擠壓後,卻擠凸而變成高山─聽說喜馬拉雅山,就是這樣被擠出來的。也有很多本來是陸地,後來卻崩塌而變成海洋。現在地球因溫室效應,相當暖化;若極地的冰山被融化後,又將有很多陸地會被淹入海中。從天文學的觀點來看,甚至連此地球亦當磨滅也!

  

  所以單從滄海桑田的觀點來看無常,倒沒什麼新鮮;但于經典中,某些事相的描述,我倒覺得有點奇怪:

  

  于佛經中,若壽命愈長者,即身軀愈大,即神通愈廣。故「低彌羅邑人上此山頂,四日乃得往反。而摩竭提人上此山頂,須臾往反。」的說法,卻是恰好顛倒也!

  

  如講到最初的衆生,壽命四萬歲;故到山頂,須四天才能往返。後來人壽變成叁萬歲時,乃要叁天才能往返。人壽兩萬歲時,只兩天就能往返。到今天人壽只一百歲,卻能須臾往返也。

  

  其實,這種講法在佛經裏,卻是顛倒的。爲什麼顛倒呢?因爲在佛經裏,天人的層次越高,即越長壽也;故色界天一定比欲界天更長壽。同時,身體也越高大,神通也越廣大。

  

  故當人壽四萬歲時,身體應該很大。于是乎,那座山一腳踩上去,就到頂啦;雲何要四天,才能往返呢?而到人壽只剩下一百歲時,身體相對地會變成很小!很小雲何能須臾往返呢?又有那座山,我們能須臾往返呢?

  

  所以,我認爲這些經典,當不會是佛說的。因爲何必用滄海桑田,才能證明無常呢?佛說:觀無常,當觀命在呼吸間也。而非觀:這地球,再經過幾十億年後,也會毀掉。幾十億年後再毀掉,對我而言,有何痛癢呢?若這樣觀無常,豈非太放逸了?

  

  外道出家相應

  

  舍利弗今猶不離乳

  

  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爾時尊者舍利弗,詣佛所,稽首佛足:退坐一面。爾時世尊爲尊者舍利弗,種種說法,示教、照喜。示教、照喜已,默然住。時尊者舍利弗聞佛所說,歡喜隨喜已,稽首禮足而去。

  

  時有外道出家補縷低迦,隨路而來。問尊者舍利弗:「從何所來?」舍利弗答言:「火種!我從我世尊所,聽大師說教授法來。」補縷低迦問:「尊者舍利弗!今猶不離乳,從而聞說教授法耶?」舍利弗答言:「火種!我不離乳,于大師所,聞說教授法。」補縷低迦語尊者舍利弗言:「我久已離乳,舍師所說教授法。」

  

  舍利弗言:「汝法是惡說法律,惡覺,非爲出離,非正覺道,壞法,非可贊歎法,非可依止法。又彼師者,非等正覺,是故汝等疾疾舍乳,離師教法。譬如乳牛粗惡狂騷,又少乳汁,彼犢飲乳,疾疾舍去。我所有法,是正法律,是善覺,是出離,正覺道,不壞,可贊歎,可依止。又彼大師,是等正覺,是故久飲其乳,聽受大師說教授法。譬如乳牛不粗狂騷,又多乳汁,彼犢飲時,久而不厭。」時補縷低迦語舍利弗:「汝等快得善利!」時補縷低迦外道出家,聞舍利弗所說,歡喜隨喜,從道而去。

  

  ──《雜阿含經論會編》(下)p.676

  

  這部經是說:有位外道出家衆問舍利弗曰:「你從那裏來?」舍利弗答:「我剛從世尊那邊,聽完佛法的教授而來。」外道乃怪曰:「你現在還得跟隨世尊聽法、學法嗎?」舍利弗答言:「火種!我不離乳,于大師所,聞說教授法。」于是外道就說:「我早就離乳了,可以舍師而獨立門戶矣!」然舍利弗卻指摘他說:你所親近者,不是善知識也。

  

  既舍利弗已五夏期滿,更已證得阿羅漢果,雲何不能離依止呢?

  

  其實,即使已離依止;卻不妨礙其更聞法受益。

  

  這部經乃牽涉到一個問題:就是在修學的過程中,在什麼情況下,才能離師而獨自修行呢?在《律典》裏,乃謂:五夏期滿,得離依止。然事實上,也非僅以時間來定依止,而是必須具足正知見,必須確認修行的方法,才能離依止;否則就算過了五夏、十夏,都還得依止也。

  

  而舍利弗就時間而言,當已早就五夏期滿;且已證得阿羅漢果,並號稱爲智慧第一的大弟子,那他還需要再跟佛陀學習嗎?其實離依止,與再回佛陀座下聽法,未必有矛盾也。

  

  因佛法,主要有兩門:一是相門,一是性門。故就性門而言,在見性當下就能確認佛法的大方向;故見性者,即能自修矣!所以前謂「五夏期滿,可以離依止」者,乃因原始佛教的僧衆,善根較具足;所以五夏期滿,即能見性,即可離依止也。

  

  這種情況就像中國禅宗所說:不破本參,既不能閉關,也不能外出參訪。因爲不具正見,即出去自修,或外出參學,是很容易出差錯的。事實上,當今的學人,能在五夏之內破本參者,真是微乎其微。所以能離依止者,也就鳳毛麟角矣!

  

  然就「性相」兩門而言,既已見性,便所作已辦矣!至于相法,則永不可能圓滿也。因此舍利弗之再回佛陀座下聽法,應是指「相法」而言。因爲若有善知識的教授,對學習者當有更大的方便。反之,沒有善知識的教授;原則上,他也會往這條路繼續去努力的。

  

  說到最後,我認爲:修行乃無終點;只是順著法理,不斷地去修正,使趨向于更高的圓滿爾。雖然很多衆生,都迫切希望有一個終點。但到終點後,才發覺,這還非終點也。比如說我們在學校念書,都希望早點畢業。然即使真拿到畢業證書了,所要學的還更多哩!因此,既非證阿羅漢,即是終點;也非成佛,即是終點。故證阿羅漢果、或成佛,也只是在這過程中,用一般人比較熟悉的方式,去標示一個目標而已,然卻非終點也。

  

  這種情況,我曾用「漸近線」的思考方式來作比喻,這漸近線我們可不斷地去趨近它,但絕不可能使這條線,跟X軸或Y軸相切。因爲,「圓滿」在理論上是不可能有極限的。比如說度衆生,只要有一位衆生未得度,你就不可能圓滿了。故釋迦牟尼佛圓滿了嗎?沒有!因爲至少我們,還未得度哩!故若以「必自度、度他,皆得圓滿,才能成佛」的話,釋迦牟尼便不能成佛了。所以曰:成佛是目標,而非終點也。

  

  然就心性而言,證得「無功用心」,可勉強說是終點吧!因爲既證得「無功用心」,即無「是終點、非終點」的分別矣!故雖還會往法的方向去繼續努力,但已無任何的負擔矣!故舍利弗,雖已證得阿羅漢果,還是不妨于佛陀座下繼續聞法也。

  

  世尊最後弟子

  

  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俱夷那竭國力士生處堅固雙樹林中。爾時世尊涅槃時至,告尊者阿難:「汝爲世尊于雙樹間,敷繩床,北首,如來今日中夜,于無余涅槃而般涅槃。」爾時尊者阿難奉教,于雙樹間,敷繩床北首訖,來詣佛所,稽首佛足,退住一面。白佛言:「世尊!已于雙樹間,敷繩床,北首。」爾時世尊詣雙樹間,于繩床上北首,右脅而臥,足足相累,系念明想,正念、正智。

  

  時俱夷那竭國,有須跋陀羅外道出家,百二十歲,年耆根熟,爲俱夷那竭國人,恭敬供養如阿羅漢。彼須跋陀羅出家,聞世尊今日中夜,當于無余涅槃而般涅槃。然我有所疑,希望而住。沙門瞿昙有力能開覺我,我今當詣沙門瞿昙,問其所疑。即出俱夷那竭,詣世尊所。爾時尊者阿難于園門外經行。時須跋陀羅語阿難言:「我聞沙門瞿昙,今日中夜,于無余涅槃而般涅槃。我有所疑,希望而住,沙門瞿昙有力能開覺我,若阿難不憚勞者,爲我往白瞿昙,少…

《佛法原典 如來所說誦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天心明月 自序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