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法原典 如來所說誦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順注,順輸,若截根本,當墮何處?」

  

  也就是既一棵大樹,平常就是向著西邊長的話;則即使被截斷根本而倒下,也一定是往西邊倒的。同樣,既我們一生中,不斷地修學佛法,不斷地熏習正見的種子;則臨命終時,自然會以清淨的業識,而作爲往生之導歸也。絕不會因當前一念忘失,而墮落的。

  

  往生時,乃是「隨業往生」。而隨習、隨念,乃包涵在隨業之中;而非于隨業外,別有隨習、隨念,可往生也。

  

  雖常謂:往生有叁種,一稱爲隨業往生,二乃隨習往生,叁則隨念往生。然習氣者,乃是業識的一部分;而非在業識外,別有習氣可隨。同理,隨念亦然,也非在業識跟習氣外,別可起念而隨之往生也。

  

  如以「聯考的分發」作比喻,聯考的分發主要依據于:1.聯考的成績;2.所填的志願。而聯考的成績,又來自于平時的實力,以及臨場的表現。故如平時實力很好,而臨場表現不好,也一樣考不好。

  

  會不會有平常實力很差,卻臨場表現奇好呢?不太可能!能正常演出,就不錯了。而有超水准的演出,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。事實上,我們也不應該做這種僥幸的期待。所以,既平常實力要夠好,也臨場要有正常的表現。則剩下的,就是照分數分發而已!你不必吹噓說:臺大校長是我的親戚,所以我雖考不好,照上臺大。

  

  于是乎,乃以「平日的實力」比喻爲「隨業往生」;以「臨場的表現」比喻爲「隨習往生」;以「所填的志願」比喻爲「隨念往生」。

  

  于是帶業往生者,就像大專聯考,我們平時就得努力作准備;故准備到什麼功夫,那就是你的實力也。所以平常的實力,這才是分發最主要的關鍵。但也得臨場有正常的表現才行;這「臨場的表現」,乃比喻爲「隨習往生」也。

  

  故平日的用功,以淨化業識爲主;而業識愈淨化,則往生淨土的品位,自會愈高也。至于臨命終時,則當更專精去思惟法義。如果我們在世,就有修有證,則不必擔心臨終會失去正念。若是無修無證,至少希望在臨命終時,現起的是正知正念,而不是妄想雜念,更不是貪瞋癡等。故臨命終時,若有善知識開示,對他還會有蠻大的幫助。

  

  故過份強調「臨終一念」,乃是本末顛倒爾!以若平日不具足「正見」,則臨終如何提得起「正念」呢?

  

  雖以所填的志願,比喻爲隨念往生。但我們一生努力的重點,應是在培養真正的實力,而不是在計較填什麼志願爾!因爲若實力不夠,就算你日夜夢想進臺大,就能進臺大嗎?

  

  于是既以淨化業識,爲平日的功課,則八識田中清淨種子的比率,當會越來越高。這種情況就像一棵樹,既一向是往西邊長,則最後也一定是向西邊倒的。故至于命終之後,當生何處?乃水到渠成爾!何必擔心呢?

  

  所以,我覺得目前有很多講法都是顛倒的,以都強調「臨終一念」─求往生于西方極樂世界也。這就像人,平日不用功,卻妄求上理想的大學一般可笑。所以,從平時去用功,這才是臨命終時的憑借。不管是大乘、小乘,禅宗、淨土宗,都一樣。而用功者,唯從建立正知正見去下手也。否則,平日連「正知見」也不具,其臨命終時,又從何去提起「正念」呢?

  

  無始相應

  

  衆生長夜輪轉生死,所出身血過于四大海

  

  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毗舍離猕猴池側重閣講堂。時有四十比丘,住波梨耶聚落,一切皆修阿練若行,糞掃衣,乞食,學人未離欲。來詣佛所,稽首佛足,退住一面。爾時世尊作是念:此四十比丘住波梨耶聚落,皆修阿練若行,糞掃衣,乞食,學人未離欲。我今當爲說法,令其即于此生不起諸漏,心得解脫。

  

  爾時世尊告波梨耶聚落四十比丘:「衆生無始生死,無明所蓋,愛系其頸,長夜生死輪轉,不知苦之本際。諸比丘!于意雲何?恒水洪流,趣于大海,中間恒水爲多,汝等本來長夜生死輪轉,破壞身體,流血爲多?」諸比丘白佛:「如我解世尊所說義,我等長夜輪轉生死,其身破壞,流血甚多,多于恒水百千萬倍。」佛告比丘:「置此恒水,乃至四大海水爲多,汝等長夜輪轉生死,其身破壞,血流爲多?」諸比丘白佛:「如我解世尊所說義,我等長夜輪轉生死,其身破壞,流血甚多,逾四大海水也。」佛告諸比丘:「善哉!善哉!汝等長夜輪轉生死所出身血,甚多無數,過于恒水及四大海。所以者何?汝于長夜曾生象中,或截耳、鼻、頭、尾、四足,其血無量。或受馬身,駝、驢、牛、犬、諸禽獸類,斷截耳、鼻、頭、足、四體,其血無量。汝等長夜或爲賊盜,爲人所害,斷、截頭、足、耳、鼻,分離四體,其血無量。汝等長夜身壞命終,棄于冢間,膿壞流血,其數無量。或墮地獄、畜生、餓鬼、身壞命終,其流血出,亦複無量。」佛告比丘:「色爲是常,爲非常耶?」比丘白佛:「無常,世尊!……」佛說是法時,四十比丘,不起諸漏,心得解脫。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
  

  ──《雜阿含經論會編》(下)p.635 ~ p.636

  

  相信,類似的經文,應已聽過很多了。我們從無始生死以來,所流過的血,加起來比四大海還多;所死掉的骨頭,堆起來比須彌山還高。故從無始輪回生死的知見,來看此「色身」,其乃微不足道爾!若再生死幾次,也無所謂。然世間人,還是不免有「貪生怕死」的痼習。

  

  于是乎,是順衆生「貪生怕死」的痼習,才算「慈悲」呢?還是要逆衆生「貪生怕死」的痼習,才算「慈悲」呢?這是蠻值得我們去深省的地方。

  

  就現世的佛教而言,大部分還是以:順衆生「貪生怕死」的痼習,才算「慈悲」哩!所以謂「救人一命,勝造七級浮圖」。其實,生命在佛法裏,卻非那麼高貴,因爲衆生死了還會再生。就算想永遠死掉,也做不到哩!

  

  于是乎,說到「自殺」,說到「安樂死」等,教界還多持反對的意見!爲什麼呢?因爲還是比較在乎,這色身的存在。

  

  于是乎,活著乃不是爲「爭取繼續生存的時間與空間」,而是當去思惟、探究、厘清─生命的本質是什麼?生命的意義何在?

  

  事實上,在反對或認同之前,乃有一個更嚴肅的課題:即當去思惟、厘清「生命的本質爲何?或生命的意義何在?」這才是更切要的課題。否則,如這一點都未搞清楚,就一味地貪生怕死,豈不是很顛倒嗎?因爲,既不確認生命有何意義?雲何還這麼貪生,這麼怕死呢?

  

  所以活著,不是爲去爭取更多的生存空間,爲去享有更長的生存時間,而是要去思惟、探究、厘清─生命的本質是什麼?生命的存在有何意義?

  

  這也就說,爲了成就「法身」,「色身」才有存在的意義與價值。佛法重視的是法身,而不是色身。但也必須有色身的基礎,才能去證得法身也。

  

  因此真正的慈悲,乃是能幫助衆生,去勘破色身的虛妄,去證得法身之本然,這才是慈悲也!而不是順著他們貪生怕死的習氣,而去消災延壽,這便跟他們一樣顛倒。

  

  衆生無始生死,譬如大雨渧泡速生速滅

  

  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爾時世尊告諸比丘:「衆生無始生死,長夜輪轉,不知苦之本際。譬如大雨渧泡,一生一滅,如是衆生無明所蓋,愛系其頸,無始生死,生者、死者,長夜輪轉,不知苦之本際。是故比丘當如是學:斷除諸有,莫令增長。」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
  

  ──《雜阿含經論會編》(下)p.645

  

  這部經是說:就一個旁觀者而言,靜觀這些衆生于無始輪回中,有的方生,有的將死,就像看下大雨時,雨滴下去,一下子起泡了,一下子又消失了。數百數千,同時起落不絕。看多了,心有什麼感觸呢?乃漸漸無動于衷爾。

  

  所以臨命終時,當如何起觀呢?曰:觀五蘊皆空。有人說:不知如何觀空?那就觀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」吧!因此,若觀「衆生無始生死,譬如大雨渧泡,速生速滅。」既與觀五蘊皆空相應,也有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」之意也。

  

  尤其現在雖要死了,然事實上,不會只有你一個人去死的。在這地球上的衆生,于一秒鍾中,就不知道有多少衆生,同時生、同時死哩!于是乎,我此色身的流轉變化,又算什麼呢?

  

  有的人若單獨受苦,就會更覺得孤單、淒涼;如很多人一起受苦,他反覺得安心順遂!所以死時,也非只有你一個人去死而已!這時,還會有「往生何處」的疑慮嗎?五百個、一千個,隨便他去,隨便他來,你那個也管不了;其實,本來就不必你管的!看破了,隨它去,即是寂靜涅槃也。

  

  這也就說:我們把自己不斷地抽離,抽離得越遠,視野就會越宏觀。同時,自我的比率,也會相對地變得越小。所以,我再叁說到無我,並不是須把這個我完全消滅而變成沒有。而是當從更大的視野中,去降低自我的比重。這樣,既我執會越來越淡,也對整體的觀照會越來越透澈。于是再去處理人事,便一定會比原來更精准、更圓滿也。

  

  當知此山名亦當磨滅

  

  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王舍城毗富羅山側。爾時世尊告諸比丘:「一切行無常,一切行不恒、不安、變易之法。諸比丘!于一切行,當生厭離,求樂解脫。

  

  諸比丘!過去世時,此毗富羅山,名長竹山,有諸人民圍繞山居,名低彌羅邑。低彌羅邑人壽四萬歲,低彌羅邑人上此山頂,四日乃得往反。時世有佛,名迦羅迦孫提如來、應、等正覺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間解、無上士、調禦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、世尊,出興于世,說法教化:初、中、後善,善義、善味,純一滿淨,梵行清白,開發顯示。彼長竹山于今名字亦滅,低彌羅聚落、人民亦沒,彼佛如來已般涅槃。比丘!當知一切諸行皆悉無常,不恒、不安、變易之法。于一切行,當修厭離,離欲解脫。

  

  諸比丘!過去世時,此毗富羅山,…

《佛法原典 如來所說誦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天心明月 自序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