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弟子所說誦】
舍利弗相應
有覺想者,是士夫欲
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摩竭提國那羅聚落。爾時尊者舍利弗,亦在摩竭提國那羅聚落。時有外道出家,名閻浮車,是舍利弗舊善知識。來詣舍利弗所,問訊,共相慰勞已,退坐一面。問舍利弗言:「所謂欲者,雲何爲欲?」舍利弗言:「欲者,謂眼所識色,可愛、樂、念、染著色;耳、聲;鼻、香;舌、味;身所識觸,可愛、樂、念、染、著觸。閻浮車!此功德非欲,但覺想思惟者是。」時舍利弗即說偈言:
「非彼愛欲使,世間種種色,唯有覺想者,是則士夫欲。
彼諸種種色,常在于世間,調伏愛欲心,是則黠慧者。」
複問舍利弗:「有道、有向,修習、多修習,斷此欲耶?」舍利弗答言:「有,謂八正道,正見乃至正定。」時二正士共論議已,各從座起而去。
──《雜阿含經論會編》(下)p.378 ~ p.379
這部經是說:有位閻浮車,乃舍利弗的舊善知識,來問舍利弗曰:「所謂欲者,雲何爲欲?」舍利弗即作了以上的回答。但我們只研討其中這句─此功德非欲,但覺想思惟者是。這裏所講的功德,並不是佛教常謂的,因修行而有功德之意。而是指所有美好的事物,像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等。所以,具有美好殊勝的屬性或功能的事物,即謂有「功德」也。
「此功德非欲,但覺想思惟者是。」如中國古詩有謂:人生自是有情癡,此恨不關風與月。
然這些物相的差別,並不是欲望的本質;因衆生心有妄想、分別、取舍,才使這些物品,成爲欲望的對象。這即如中國古詩所謂:人生自是有情癡,此恨不關風與月。風花雪月對某些人而言,特別有感觸,特別有魅力。可是對另些人而言,卻不關痛癢。故這都源于心識作用而産生的差別。甚至講得更誇張一點:情人眼裏出西施。一般人看起來,並沒什麼姿色者;但就情人看來,恰如天女下凡。
物境即使有差別,但其差別乃是相對的。但若經由「主觀的投射作用」,其差別便成絕對的。
然而說:物境本身是沒有差別的,乃爲心境的取舍,才有差別。我認爲這樣的講法,其實還是偏一邊。因爲物境,其實還是有差別的。最簡單的就像,現在夏天很熱,故住在有冷氣的房子跟住在沒冷氣的房子,那感覺當是不一樣。夏天穿的布料跟冬天穿的,當然也是不一樣的。所以,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等物境,本身即是有差別的。同樣衆生之中,有的高,有的矮,有的聰明,有的愚笨,這些也是有差別的。
但我要說:這些物相的差別,本質上是相對的。相對的就是指:這東西好一點,你給它打個七十分吧!另外差一點的六十分,再差一點的五十分。于是分數,既有高低上下;則我們對某些東西會有偏愛,也是正常的。但不會偏愛到「絕對」的地步。因一百分是不可能的,而九十分的也得不到,于是得八十分的也不爲過,只七十分的也勉強過得去。所以物相本身雖是有差別的,但就現實的角度去觀察,他們的差別乃是相對的。
但如經過「主觀的投射作用」,這差別就變成絕對的。像前面所講情人眼裏出西施,即是經過「主觀的投射作用」。而經「主觀的投射作用」後,就會把相對的差別,變成絕對的差別。一個是一百分,剩下的都不及格。
所以在男女之間,就會産生「非卿莫娶、非君莫嫁」的癡迷地步。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,差別那有這麼大?但若經由「主觀的投射作用」,便成天壤之別矣!同理,很多商品經過大力廣告後,也會在某些人心中形成「主觀的投射作用」,于是這東西也成「非買不可」也。
雲何爲「主觀的投射作用」─業障現行時。
至于「主觀的投射作用」從那裏來呢?就佛法而言,簡單講乃「業障現行」爾!但只這麼講,其實還不夠清楚!我認爲主觀的投射作用,乃源于過去得不到滿足的經驗中,而累積成情緒跟能量。如一直得不到滿足,則情緒跟能量,便愈累積愈多。于是如碰上一個較滿意的對象,即會把已累積的情緒跟能量,全投注在那個對象上。所以他就變成一百分,變成你非理性的執著了。
且這種主觀的投射作用,就一般人來講應是很難避免的。因爲我們從小,便不可能一切都得到滿足。既家境不好者,得不到滿足。也家境好的人,會得不到滿足。所以因得不到滿足,而累積的情緒跟能量;對娑婆世界的衆生,都是很難避免的。于是既難避免,所以于碰到情境時;能不起主觀的投射作用者,大概也不可能了。
如果是小東西,五塊錢、十塊錢就能買得到的,既不會不滿足,也不至于累積成太大的情緒與能量。反是越難得的,比如汽車、房子或男女的愛情等,才會因不滿足,而累積成很大的情緒與能量。
尤其在愈文明的社會,這累積的時間就越長,故力量也就越大。所以,在處理一些小東西時,我們尚能理智地作判斷。反是在重大的關鍵,人往往就會變得很沖動、很固執。甚至怎麼勸,都勸不動的;就是叫牛去拖,也拖不回來。
所以,我們看周邊的人經常都是這樣,小事情都還算聰明,大事情便顛倒、糊塗了。因此在關鍵時刻,我們更要冷靜地思惟、善巧地抉擇。否則,到最後十有八九會後悔的,十有八九會變成尾大不掉的束縛。
聽說人間的男女,于初戀時是最甜美的。這乃因爲把所積存的情緒、能量,一下子因爆發,而用掉一半了。至于第二次,就後繼無力了。甚至到叁次、五次後,還能有什麼情緒呢?所以這不是對象的問題,而是投射作用的有無和多寡而已!
雲何能不受後有?不作「尾大不掉」的選擇爾!
所以我過去曾說:祈求解脫者,不是等到已被套牢了,再去求解脫,這時殆已太晚了。反要在關鍵時刻,祈求不將自己套牢。所以在作重大抉擇時,千萬要冷靜去評估:我現實需要的成分有多少?經過投射作用所産生的需求有多少?如自己沒把握,最好還是多請教一些過來人,尤其是吃過大虧的過來人,會給我更多逆耳的忠告。所以雲何能「不受後有」呢?不作尾大不掉的選擇,即能不受後有也。
禅思神通力
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。尊者舍利弗在耆阇崛山中。爾時尊者舍利弗,晨朝著衣持缽,出耆阇崛山,入王舍城乞食。于路邊見一大枯樹,即于樹下敷座具,斂身正坐。語諸比丘:「若有比丘修習禅思,得神通力,心得自在,欲令此枯樹成地,即時爲地。所以者何?謂此枯樹中有地界,是故比丘得神通力,心作地解,即成地不異。若有比丘得神通力,自在如意,欲令此樹爲水、火、風、金、銀等物,悉皆成就不異。所以者何?謂此枯樹有水界故,……。是故比丘禅思,得神通力,自在如意,欲令枯樹成金,即時成金不異;及余種種諸物,悉成不異。所以者何?以彼枯樹有種種界故。比丘!當知禅思,神通境界不可思議。是故比丘當勤禅思,學諸神通。」舍利弗說是經已,諸比丘聞其所說,歡喜奉行。
──《雜阿含經論會編》(下)p.386
「及余種種諸物,悉成不異。所以者何?以彼枯樹有種種界故。」對于這話是否真確?我不敢置評。
這部經,我主要講的有兩項:第一、枯樹能不能變成金子?這一點我不敢置評。因爲在印度當時,只能把一切物,分析成地、水、火、風四種元素;而不像現在科學,能把物品分析成一百多種元素。于是既只有地、水、火、風四種元素,爲何有些是金銀?有些是泥巴、稻草?這就沒辦法說得很清楚。因此,既枯樹裏只有地、水、火、風四種元素,而能將枯樹變成金銀,在理論上也難以苟同。
雖目前的科技,是可以把石墨變成鑽石。此乃因石墨,本質上是碳元素,而鑽石也是碳元素。故石墨經過高溫、高壓的處理後,即能改變它的結構;而使不值錢的石墨,一下子變成高貴無比的鑽石。但也得有龐大的資金跟專業的技術,才作得到。而科學上,卻無能將枯樹,變成金銀的案例。
至于神通,能不能將枯樹變成金子、銀子?雖有很多傳說,但事實上,這世界的金子、銀子,並沒有那麼多。也因爲沒那麼多,所以才可貴嘛!所以枯樹能否變成金子?我個人雖存疑,也不敢全然否認!因爲我個人沒有神通,所以不能妄加否認。
但「是故比丘當勤禅思,學諸神通。」這句話是有問題的。以有神通,未必能解脫。
「是故比丘當勤禅思,學諸神通。」這句話,我就覺得是有問題。因爲佛教修行禅定,主要是爲智慧和解脫,而不是爲神通。這在原始佛教中,最典型的案例,就是提婆達多。各位大概都知道:提婆達多因無正知見,所以著迷于神通。後來雖修成神通,但無法降伏他的貪欲。最後因害佛、出佛身血而下地獄。
所以得神通,對解脫未必有幫助。故勤禅思,主要是爲由定生慧,而完成解脫道爾!而不是爲神通,相信這一點,舍利弗既是佛陀座下,智慧第一的大弟子,絕不會搞錯─搞到要大家勤修禅定、但求神通。
神通有:道通.定通.術通.鬼通.生通之別。
但是,神通對很多人來講,還是很神秘、很羨慕的。如就經論所說,神通乃有幾種類別:
第一、生通:生下來就有神通異能。爲什麼呢?大概是宿世因緣吧!但一般來講,如不再修行,年紀越大,就會慢慢喪失掉。就像有的人生下來,乃存有前生的記憶,長大後也就慢慢忘掉了。所以生通,不可靠。
第二、道通:因爲證道而得的神通。在佛陀的大弟子裏,很多證得阿羅漢果者,也都有神通。最典型的,即是目犍連。道通,才可靠。但真得道者,反不會執著其神通,反不會愛炫其神通。
第叁、定通:定力夠的話,也可能有神通。因此印度的外道,雖未證得解脫道,也有神通哩!
第四、術通:就是因運用一些專門的方…
《佛法原典 弟子所說誦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