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、浚輸。」其實應該是「不取」淨相,才能順于遠離,流注、浚輸。否則就前後矛盾了。
而在南傳當今所教授的內觀法門中,有取「淨相」者;終究只是方便道而已,且有「自我示」的嫌疑。
事實上,就南傳所教授的內觀法門來看,有些確實是執取「淨相」的。比如把注意力集中于鼻端時,會見到「白相」;然後再把注意力集中于「白相」上,而稱爲淨相。
故這淨相,就修行而言,也不過是中間的過渡而已!且未必每個人都會有此現象。所以利根者,根本不必執取淨相,即能直接將愛欲斷除矣!至于鈍根者,且讓他先取個淨相,才能斷除「其它的愛欲」;最後再放下此淨相,而得究竟出離也。
故取淨相,是「以楔出楔」的方便道。而不取淨相,才是究竟了義的正直道也。
目犍連相應
帝釋放逸,歎此堂觀
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王舍城;時尊者大目犍連,在耆阇崛山中。爾時尊者大目犍連,獨一靜處禅思,作是念:昔有時,釋提桓因于界隔山石窟中,問世尊愛盡解脫之義,世尊爲說,聞已隨喜,似欲更有所問義。我今當往,問其喜意。作是念已,如力士屈伸臂頃,于耆阇崛山沒,至叁十叁天,去一分陀利池不遠而住。
時天帝釋與五百婇女,遊戲浴池,有諸天女音聲美妙。爾時帝釋遙見尊者大目犍連,語諸天女言:「莫歌!莫歌!」時諸天女即便默然。天帝釋即詣尊者大目犍連所,稽首禮足,退住一面。尊者大目犍連問帝釋言:「汝先于界隔山中,問世尊愛盡解脫義,聞已隨喜。汝意雲何?爲聞說隨喜,爲更欲有所問故隨喜耶?」天帝釋語尊者大目犍連:「我叁十叁天多著放逸樂,或憶先事,或時不憶。世尊今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,尊者欲知我先界隔山中所問事者,今可往問世尊,如世尊說,汝當受持。然我此處,有好堂觀,新成未久,可入觀看。」時尊者大目犍連,默然受請,即與天帝釋共入堂觀。彼諸天女遙見帝釋來,皆作天樂,或歌、或舞。諸天女輩著身璎珞莊嚴之具,出妙音聲,合于五樂,如善作樂,音聲不異。諸天女輩既見尊者大目犍連,悉皆慚愧,入室藏隱。
時天帝釋語尊者大目犍連:「觀此堂觀!地好平正,其壁柱、梁、重閣、窗牖、羅網、簾障,悉皆嚴好。」尊者大目揵連語帝釋言:「憍屍迦!先修善法福德因緣,成此妙果。」如是帝釋叁自稱歎,尊者大目犍連亦再叁答。
時尊者大目犍連作是念:今此帝釋極自放逸,著界神住,歎此堂觀,我當令彼心生厭離。即入叁昧,以神通力,以一足指,撇其堂觀,悉令震動。時尊者大目犍連,即沒不現。諸天女衆,見此堂觀震掉、動搖,顛沛恐怖,東西馳走,白帝釋言:「此是憍屍迦大師,有此大功德力耶?」時天帝釋語諸天女:「此非我師,是大師弟子大目犍連,梵行清淨,大德大力者。」諸天女言:「善哉憍屍迦!乃有如此梵行大德、大力同學,大師德力,當複如何!」
──《雜阿含經論會編》(下)p.401 ~ p.402
這部經是說:有一次目犍連到忉利天,想跟帝釋論法,結果帝釋不跟他論法。卻一直跟他說:「我最近蓋好一間不錯的堂觀,你有空,我且帶你去參觀、參觀。」目犍連便隨緣受邀。途中帝釋一直贊歎:這堂觀蓋得有多好。于是目犍連便警告他:「不要光享福,而要培福修慧。」但帝釋似乎得意忘形了,竟充耳不聞。
目犍連一看他太執著了,就用神通力,把堂觀搖一搖。于是堂觀震動,天女都嚇得目瞪口呆、東奔西走。目犍連即隱沒不現也。
這故事對我們來講,其實並沒什麼大用。因爲我們既不是帝釋,也不是目犍連。就算要觀無常,也不必如此大費周章,才能觀無常啊!但是這些非想非非想的故事,卻有很多人興趣勃勃。爲什麼呢?乃道心不夠爾!
世尊爲母及叁十叁天說法
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叁十叁天骢色虛軟石上,去波梨耶多羅拘毗陀羅香樹不遠夏安居,爲母及叁十叁天說法。爾時尊者大目犍連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安居。時諸四衆,詣尊者大目犍連所,稽首禮足,退坐一面。白尊者大目揵連:「知世尊夏安居處不?」尊者大目犍連答言:「我聞世尊在叁十叁天,爲母及叁十叁天說法。」時諸四衆聞尊者大目犍連所說,歡喜隨喜,各從座起,作禮而去。
時諸四衆過叁月安居已,複詣尊者大目犍連所,稽首禮足,退坐一面。時尊者大目犍連,爲諸四衆種種說法,示教、照喜,示教照喜已,默然而住。時諸四衆從座而起,稽首作禮,白尊者大目犍連:「尊者大目犍連!當知我等不見世尊已久,衆甚虛渴,欲見世尊。尊者大目犍連!若不憚勞者,願爲我等往詣叁十叁天!普爲我等問訊世尊:少病、少惱,起居輕利,安樂住不?又白世尊:閻浮提四衆,願見世尊,而無神力升叁十叁天禮敬世尊,叁十叁天自有神力來下人中。唯願世尊還閻浮提,以哀愍故!」時尊者大目犍連,默然而許。時諸四衆知尊者大目犍連默然許已,各從座起,作禮而去。
爾時尊者大目犍連知四衆去已,即入叁昧,如其正受,如大力士屈伸臂頃,從舍衛國沒,于叁十叁天骢色虛軟石上,去波梨耶多羅拘毗陀羅香樹不遠而現。爾時世尊與叁十叁天衆,無量眷屬圍繞說法。時尊者大目犍連,遙見世尊,踴躍歡喜,作是念:今日世尊,諸天大衆圍繞說法,與閻浮提衆會不異。
爾時世尊知尊者大目犍連心之所念,語尊者大目揵連言:「大目犍連!非爲自力,我欲爲諸天說法,彼即來集;欲令其去,彼即還去,彼隨心來、隨心去也。」爾時尊者大目犍連,稽首佛足,退坐一面。白世尊言:「種種諸天大衆雲集,彼天衆中,有曾從佛世尊聞所說法,得不壞淨,身壞命終來生于此?」佛告尊者大目犍連:「如是,如是!此中種種諸天來雲集者,有從宿命聞法,得佛不壞淨,法、僧不壞淨,聖戒成就,身壞命終,來生于此。」……
時尊者大目犍連,知諸天衆去。不久,從座起,整衣服,偏袒右肩,白佛言:「世尊!閻浮提四衆稽首敬禮世尊足,問訊世尊:……」佛告目犍連:「汝可還彼,語閻浮提人,卻後七日,世尊當從叁十叁天,還閻浮提僧迦舍城,于外門外優昙缽樹下。」
尊者大目犍連受世尊教,即入叁昧,譬如力士屈伸臂頃,從叁十叁天沒,至閻浮提,告諸四衆:「諸人當知!世尊卻後七日,從叁十叁天還閻浮提,僧迦舍城,于外門外優昙缽樹下。」如期七日,世尊從叁十叁天下閻浮提、僧迦舍城優昙缽樹下。天、龍、鬼神,乃至梵天,悉從來下,即于此時,名此會名天下處。
──《雜阿含經論會編》(下)p.402 ~ p.405
大家都知道,釋迦牟尼佛出生後不久,祂的母親摩耶夫人就往生了,而且是往生到忉利天也。等佛在菩提樹下成道之後,祂即回到父王那邊,開始說法度衆,因此很多釋迦族就跟著祂出家修道。
後來,知道母親在忉利天後,又以神通上忉利天,爲母親及天衆說法。因爲是在某個夏安居期間上去的,因此閻浮提的衆生─也就是地球上的信衆,都見不到世尊。于是就請目犍連代爲轉達:「你去跟老人家講,天人他們要下凡比較容易,我們要上天很難。所以請世尊還是及早回閻浮提吧!」
于是目犍連,就充當信差上天,先跟世尊問安,然後再轉達衆人的意思。世尊善體人意,就說:「好!等七天後,我就會從僧迦舍城的外門外下去。」過七天後,即如言下凡。因此,目前佛教所謂的八大聖地,除了佛出生、得道、說法、入涅槃的四大聖地外,還有此從忉利天下凡處,也算是聖地哩!
傳說:世尊上忉利天爲母說法。然人間的夏安居叁個月,換算成忉利天,應有多久呢?
雖很多經典,都有此一說。可是如從另個角度來看,卻有些問題。爲什麼呢?因爲有些經論上說:在忉利天的一晝夜,即相當于人間一百年。
故人間的叁個月,換算成忉利天乃3.6分鍾而已!故在3.6分鍾內,世尊要爲母親及忉利天衆說法,這說法卻也太匆匆了。而且好象還說了很多次?這就更不可能了。
同理,尊者大目犍連上下忉利天的時差,換算成人間,又不知多少寒暑了!雲何四衆弟子還能于彼癡癡等待呢?
再者,信衆既請目犍連當信差,上忉利天跟世尊問安。目犍連上去了,然後再跟世尊問安,還聽祂說法;及等天衆都離開後,才向世尊報告。這期間,換算成人間,會多久呢?
天上就算是卅六分鍾好了,換算成人間即是卅個月。故卅個月後再下來時,這些信衆還可能在那裏癡癡等祂嗎?所以,這些傳說要完全相信是不可能的,因爲既相信這個,就得否定那個,而不可能全盤接收也。
還好,這些故事對修習解脫道而言,根本不關緊要。所以你相信也罷,不相信也無所謂。
宿世因果
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。時尊者大目犍連,尊者勒叉那比丘,晨朝共入波羅奈城乞食。于路中,尊者大目揵連思惟顧念,欣然微笑。時尊者勒叉那白尊者大目揵連言:「世尊及世尊弟子,欣然微笑,必有因緣,何緣尊者今日欣然微笑?」尊者大目揵連語尊者勒叉那:「此非時問,且乞食還,詣世尊前,當問此事。」
時俱入城,乞食還。洗足,舉衣缽,俱詣世尊,稽首禮足,退坐一面。時尊者勒叉那問尊者大目犍連:「晨朝路中,何因何緣欣然微笑?」尊者大目犍連語尊者勒叉那:「我于路中,見一大身衆生,舉體膿壞,臭穢不淨,乘虛而行。烏、鸱、雕、鹫、野幹、餓狗,隨逐擭食,啼哭號呼。我念衆生得如是身,受如是苦,一何痛哉!」
佛告諸比丘:「我亦見此衆生,而不說者、恐不信故。所以者何?如來所說,有不信者,是愚癡人,長夜受苦。此衆生者,過去世時,于此波羅捺城,爲女人賣色自活。時有比丘于迦…
《佛法原典 弟子所說誦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