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法原典 弟子所說誦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術或技巧,而具有異乎尋常的能力或境界。依我的看法,科技其實也是一種術通。比如我們雖無神足通,但可以坐飛機,而到遠方去。雖無天耳通,且能用手機跟遠方的人溝通。雖無天眼通,但透過衛星轉播,而可看到遠方正發生的事。甚至過去說「家藏萬卷書」,似乎很了不起;而現在竟一片光碟,就全部容納得下了。

  

  所以,神通並不神秘;因本質上,還是脫不開「因緣果」的關系而已!只是這些關系,已知道的人,就當作平常的技術看待,而不知道的人就當作神秘不可思議。

  

  最後是鬼通:有些人因爲鬼神附身,所以會産生一些異乎尋常的超能力。

  

  故就今天的社會而言,有生通的人應該很少,要修得道通或定通,也比過去難多了。因此現在看得到的,聽得到的,除科技的神通外,皆不出「鬼通」而已!因爲既連正見也沒有,也修不得什麼定力,那會有道通或定通呢?

  

  有些人以爲:就算是「鬼通」,也是拿來幫助別人的,所以也不妨啊!但是我得聲明:它本質上是一種「不平等契約」,因爲你既沒這種能力,也沒這種福報。故你所擁有的,全是鬼神「告貸」給你用的。而既是告貸,到最後他要你怎麼還呢?你卻完全不知道。

  

  所以我才說:這是一種不平等契約。你只是盲目地去告貸,而不明究理!但有一點是確認的:就是到時候,你要賴也賴不掉的。就是爲有這把握,他才肯無限地告貸你呀!

  

  俗謂「敬鬼神而遠之」。一個真修解脫道者,不應該對這些,有任何的執著跟攀緣。所以,還是回歸這句老話:修學禅定,主要是爲智慧跟解脫,而不是爲求神通也。

  

  舉罪與被舉

  

  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爾時尊者舍利弗,詣佛所,稽首佛足,退坐一面。白佛言:「世尊!若舉罪比丘欲舉他罪者,令心安住幾法,得舉他罪?」佛告舍利弗:「若比丘令心安住五法,得舉他罪。雲何爲五?實非不實,時不非時,義饒益非非義饒益,柔軟不粗澀,慈心不瞋恚。」

  

  舍利弗白佛言:「世尊!被舉比丘複以幾法自安其心?」佛告舍利弗:「被舉比丘,當以五法令安其心。念言:彼何處得?爲實莫令不實,令時莫令非時,令是義饒益莫令非義饒益,柔軟莫令粗澀,慈心莫令瞋恚。」

  

  ──《雜阿含經論會編》(下)p.388 ~ p.389

  

  這部經是講到舍利弗問世尊:若舉罪比丘欲舉他罪者,令心安住幾法,得舉他罪?我們首先說明「何謂舉罪?」在原始僧團中,于初一、十五都會有布薩。布薩,按現代的講法,就是于誦戒前的「生活檢討會」。故在誦戒前,自己如有不合法、不合律的事,就要先在大衆面前,披露忏悔。如果是小過,則經披露忏悔後,就得清淨也。如果是大過,則會有更進一步的處理方式。于是,有時候我們明知:某人有過錯,卻未披露忏悔。所以他人,就可以「舉罪」了。

  

  爲什麼呢?主要乃爲大衆能互相規過勸善,而維持僧團的清淨和樂。也就是一方面爲了幫助對方修行,二方面也是爲了維持僧團的清淨,所以要他忏悔。于是就得先舉罪:說某人你在何時、在何處,曾做過什麼事,曾說過什麼話。先將它提出來,然後要對方承認、忏悔,這稱爲舉罪。故舉罪,乃是在僧團裏進行的。一般的居士,甚至沙彌、沙彌尼,都不允許參與。

  

  那爲他人舉罪,要具備那些條件呢?佛告舍利弗:第一要「實、非不實」,舉罪最重要的,當然就是要有事實作根據。第二是「時、不非時」,有時候因緣時節也很重要。雖對方確實有過,但什麼時候去檢舉,才是最適合的,還得好好判斷才行。第叁是「義饒益、非不義饒益」,這檢舉乃是爲對方,能得修行的利益,而不是爲貪圖個人的方便。像現在的競選,常猛挖對方的瘡疤,乃只爲期待對方上不了臺而已!所以很多時候,還不是檢舉,根本就是抹黑哩!至于「是柔軟,而非粗澀」,應可理解也。

  

  不管是舉罪或批評,皆應真實、慈悲,以利對方或大衆。無我者,即無诤也。

  

  「慈心,而非瞋恚」我們檢舉或批評對方,乃應站穩兩個立場:第一、純爲對方著想,第二、還爲對方相關的眷屬,及周遭的人著想。故這也是站在慈悲的立場;但慈悲的對象,卻非只限當事人。

  

  于是既從慈悲的立場而檢舉他人,原則上是比較沒有爭論的。因爲人跟人之間會爭,主要都爲我而爭。故如兩方都能保持無我的心態,那應該就沒什麼好爭的。

  

  反之,被舉或批評,亦應從無我的立場而自我反省。

  

  「被舉比丘複以幾法自安其心?」反之,被檢舉的也是一樣。「爲實、莫令不實」,如檢舉的是實情,即應接受而忏悔。若非實情,即不接受。「令時、莫令非時」有時候是對方誤會了,且誤會者,還非當時即能表明清楚。于是且稍安勿躁,待有更好的因緣時節,再作表明吧!

  

  至于「令是義饒益、莫令非義饒益,柔軟、莫令粗澀,慈心、莫令瞋恚」就不再詳細解說了。這部經雖沒有太深的義理,但于現實的人際溝通上,卻很有參考的價值。

  

  譬如邊城,唯有一門

  

  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那羅揵陀賣衣者庵羅園。爾時舍利弗詣世尊所,稽首禮足,退坐一面。白佛言:「世尊!我深信世尊,過去、當來、今現在,諸沙門、婆羅門所有智慧,無有與世尊菩提等者,況複過上!」

  

  佛告舍利弗:「善哉!善哉!舍利弗,所說第一之說,能于衆中作師子吼,自言深信世尊言:過去、當來、今現在,沙門、婆羅門所有智慧,無有與佛菩提等者,況複過上!」

  

  佛問舍利弗:「汝能審知過去叁藐叁佛陀所有增上戒不?」舍利弗白佛言:「不知,世尊!」複問舍利弗:「知如是法,如是慧,如是明,如是解脫,如是住不?」舍利弗白佛言:「不知,世尊!」佛告舍利弗:「汝複知未來叁藐叁佛陀所有增上戒,如是法,如是慧,如是明,如是解脫,如是住不?」舍利弗白佛言:「不知,世尊!」佛告舍利弗:「汝複能知今現在佛所有增上戒,如是法,如是慧,如是明,如是解脫,如是住不?」舍利弗白佛言:「不知,世尊!」

  

  佛告舍利弗:「汝若不知過去、未來、今現在諸佛世尊心中所有諸法,雲何如是贊歎,于大衆中作師子吼,說言我深信世尊,過去、當來諸沙門、婆羅門所有智慧,無有與世尊菩提等者,況複過上?」

  

  舍利弗白佛言:「世尊!我不能知過去、當來、今現在諸佛世尊心之分齊;然我能知諸佛世尊法之分齊。我聞世尊說法,轉轉深,轉轉勝,轉轉上,轉轉妙。我聞世尊說法,知一法即斷一法,知一法即證一法,知一法即修習一法,究竟于法,于大師所得淨信,心得淨,世尊是等正覺。

  

  世尊!譬如國王有邊城,城周匝方直,牢固堅密,唯有一門,無第二門。立守門者,人民入出,皆從此門。若入、若出,其守門者雖複不知人數多少,要知人民唯從此門,更無他處。如是我知過去諸佛如來、應、等正覺,悉斷五蓋惱心,令慧力羸,墮障礙品,不向涅槃者;住四念處,修七覺分,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彼當來世諸佛世尊,亦斷五蓋惱心,令慧力羸,墮障礙品,不向涅槃者;住四念處,修七覺分,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今現在諸佛世尊,如來、應、等正覺,亦斷五蓋惱心,令慧力羸,墮障礙品,不向涅槃者;住四念處,修七覺分,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」佛告舍利弗:「如是,如是!舍利弗!過去、未來、今現在佛,悉斷五蓋惱心,令慧力羸,墮障礙品,不向涅槃者;住四念處,修七覺分,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」佛說是經已,尊者舍利弗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
  

  ──《雜阿含經論會編》(下)p.392 ~ p.393

  

  這經意思是,舍利弗曾跟佛表明:「我相信佛所說的法,過去智者、未來智者、現在智者所說的,都不會比你更殊勝,何況能比你高明呢?」于是佛就問他:「你聽過過去諸佛所說的法嗎?」舍利弗答曰:「沒有!」「你聽過未來諸佛所說的法嗎?」舍利弗再答曰:「也沒有!」

  

  「既然如此,你爲什麼敢這麼說呢?」舍利弗乃答曰:「世尊!譬如國王有邊城,城周匝方直,牢固堅密,唯有一門,無第二門。立守門者,人民入出,皆從此門。若入、若出,其守門者雖複不知人數多少,要知人民唯從此門,更無他處。」

  

  在別相中,歸納其「統一原理」;是很多人生命中主要的課題之一。

  

  在佛法中常謂「不二法門」,不管你修什麼法門,一定得通過此門,才能窺其堂奧。在中國儒家也有一句話「吾道一以貫之」。這「一以貫之」的道,究竟是什麼呢?

  

  這不二法門或一以貫之之道,是很多人生命中主要的課題之一。因爲我們都希望,能在紛紛纭纭的差別相中,歸納出其統一的原理。于是乎,物理學家、心理學家、哲學家、宗教家,各窮一生的努力,去探究這「一以貫之」之理。

  

  譬如物理學家的牛頓和愛因斯坦,各提出他們統一的力場。而心理學家也有不同的架構,有的講本能,有的歸究潛意識,也有的崇尚自我實現,反正講法很多。至于哲學家、宗教家也都盡一生之力,爲探究這一以貫之之理。然到什麼時候,你才能滿意呢?很多人即使花了一輩子,到臨命終時,也未必滿意哩!

  

  對于我而言,最初學佛的動機,爲了「斷煩惱.了生死」的成分,其實不高。但爲了參究「一以貫之」的「不二法門」,卻心有戚戚焉。

  

  這課題對我而言也是一樣,我最初學佛的動機,如說爲了「斷煩惱、了生死」,乃沒有那麼強烈。因爲那時我才廿歲,只是求學,故沒什麼大煩惱。至于「了生死」,我從小到廿歲,周遭的親屬少有人死過,所以臨終、送葬的場合,我是沒參加過的。

  

  但我對那統一的原理,卻心有戚戚焉。于紛紛纭纭的學說中,雲何能「一以貫之」呢?所以我從大學…

《佛法原典 弟子所說誦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