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术或技巧,而具有异乎寻常的能力或境界。依我的看法,科技其实也是一种术通。比如我们虽无神足通,但可以坐飞机,而到远方去。虽无天耳通,且能用手机跟远方的人沟通。虽无天眼通,但透过卫星转播,而可看到远方正发生的事。甚至过去说「家藏万卷书」,似乎很了不起;而现在竟一片光碟,就全部容纳得下了。
所以,神通并不神秘;因本质上,还是脱不开「因缘果」的关系而已!只是这些关系,已知道的人,就当作平常的技术看待,而不知道的人就当作神秘不可思议。
最后是鬼通:有些人因为鬼神附身,所以会产生一些异乎寻常的超能力。
故就今天的社会而言,有生通的人应该很少,要修得道通或定通,也比过去难多了。因此现在看得到的,听得到的,除科技的神通外,皆不出「鬼通」而已!因为既连正见也没有,也修不得什么定力,那会有道通或定通呢?
有些人以为:就算是「鬼通」,也是拿来帮助别人的,所以也不妨啊!但是我得声明:它本质上是一种「不平等契约」,因为你既没这种能力,也没这种福报。故你所拥有的,全是鬼神「告贷」给你用的。而既是告贷,到最后他要你怎么还呢?你却完全不知道。
所以我才说:这是一种不平等契约。你只是盲目地去告贷,而不明究理!但有一点是确认的:就是到时候,你要赖也赖不掉的。就是为有这把握,他才肯无限地告贷你呀!
俗谓「敬鬼神而远之」。一个真修解脱道者,不应该对这些,有任何的执着跟攀缘。所以,还是回归这句老话:修学禅定,主要是为智慧跟解脱,而不是为求神通也。
举罪与被举
如是我闻:一时,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。尔时尊者舍利弗,诣佛所,稽首佛足,退坐一面。白佛言:「世尊!若举罪比丘欲举他罪者,令心安住几法,得举他罪?」佛告舍利弗:「若比丘令心安住五法,得举他罪。云何为五?实非不实,时不非时,义饶益非非义饶益,柔软不粗涩,慈心不瞋恚。」
舍利弗白佛言:「世尊!被举比丘复以几法自安其心?」佛告舍利弗:「被举比丘,当以五法令安其心。念言:彼何处得?为实莫令不实,令时莫令非时,令是义饶益莫令非义饶益,柔软莫令粗涩,慈心莫令瞋恚。」
──《杂阿含经论会编》(下)p.388 ~ p.389
这部经是讲到舍利弗问世尊:若举罪比丘欲举他罪者,令心安住几法,得举他罪?我们首先说明「何谓举罪?」在原始僧团中,于初一、十五都会有布萨。布萨,按现代的讲法,就是于诵戒前的「生活检讨会」。故在诵戒前,自己如有不合法、不合律的事,就要先在大众面前,披露忏悔。如果是小过,则经披露忏悔后,就得清净也。如果是大过,则会有更进一步的处理方式。于是,有时候我们明知:某人有过错,却未披露忏悔。所以他人,就可以「举罪」了。
为什么呢?主要乃为大众能互相规过劝善,而维持僧团的清净和乐。也就是一方面为了帮助对方修行,二方面也是为了维持僧团的清净,所以要他忏悔。于是就得先举罪:说某人你在何时、在何处,曾做过什么事,曾说过什么话。先将它提出来,然后要对方承认、忏悔,这称为举罪。故举罪,乃是在僧团里进行的。一般的居士,甚至沙弥、沙弥尼,都不允许参与。
那为他人举罪,要具备那些条件呢?佛告舍利弗:第一要「实、非不实」,举罪最重要的,当然就是要有事实作根据。第二是「时、不非时」,有时候因缘时节也很重要。虽对方确实有过,但什么时候去检举,才是最适合的,还得好好判断才行。第三是「义饶益、非不义饶益」,这检举乃是为对方,能得修行的利益,而不是为贪图个人的方便。像现在的竞选,常猛挖对方的疮疤,乃只为期待对方上不了台而已!所以很多时候,还不是检举,根本就是抹黑哩!至于「是柔软,而非粗涩」,应可理解也。
不管是举罪或批评,皆应真实、慈悲,以利对方或大众。无我者,即无诤也。
「慈心,而非瞋恚」我们检举或批评对方,乃应站稳两个立场:第一、纯为对方着想,第二、还为对方相关的眷属,及周遭的人着想。故这也是站在慈悲的立场;但慈悲的对象,却非只限当事人。
于是既从慈悲的立场而检举他人,原则上是比较没有争论的。因为人跟人之间会争,主要都为我而争。故如两方都能保持无我的心态,那应该就没什么好争的。
反之,被举或批评,亦应从无我的立场而自我反省。
「被举比丘复以几法自安其心?」反之,被检举的也是一样。「为实、莫令不实」,如检举的是实情,即应接受而忏悔。若非实情,即不接受。「令时、莫令非时」有时候是对方误会了,且误会者,还非当时即能表明清楚。于是且稍安勿躁,待有更好的因缘时节,再作表明吧!
至于「令是义饶益、莫令非义饶益,柔软、莫令粗涩,慈心、莫令瞋恚」就不再详细解说了。这部经虽没有太深的义理,但于现实的人际沟通上,却很有参考的价值。
譬如边城,唯有一门
如是我闻:一时,佛住那罗揵陀卖衣者庵罗园。尔时舍利弗诣世尊所,稽首礼足,退坐一面。白佛言:「世尊!我深信世尊,过去、当来、今现在,诸沙门、婆罗门所有智慧,无有与世尊菩提等者,况复过上!」
佛告舍利弗:「善哉!善哉!舍利弗,所说第一之说,能于众中作师子吼,自言深信世尊言:过去、当来、今现在,沙门、婆罗门所有智慧,无有与佛菩提等者,况复过上!」
佛问舍利弗:「汝能审知过去三藐三佛陀所有增上戒不?」舍利弗白佛言:「不知,世尊!」复问舍利弗:「知如是法,如是慧,如是明,如是解脱,如是住不?」舍利弗白佛言:「不知,世尊!」佛告舍利弗:「汝复知未来三藐三佛陀所有增上戒,如是法,如是慧,如是明,如是解脱,如是住不?」舍利弗白佛言:「不知,世尊!」佛告舍利弗:「汝复能知今现在佛所有增上戒,如是法,如是慧,如是明,如是解脱,如是住不?」舍利弗白佛言:「不知,世尊!」
佛告舍利弗:「汝若不知过去、未来、今现在诸佛世尊心中所有诸法,云何如是赞叹,于大众中作师子吼,说言我深信世尊,过去、当来诸沙门、婆罗门所有智慧,无有与世尊菩提等者,况复过上?」
舍利弗白佛言:「世尊!我不能知过去、当来、今现在诸佛世尊心之分齐;然我能知诸佛世尊法之分齐。我闻世尊说法,转转深,转转胜,转转上,转转妙。我闻世尊说法,知一法即断一法,知一法即证一法,知一法即修习一法,究竟于法,于大师所得净信,心得净,世尊是等正觉。
世尊!譬如国王有边城,城周匝方直,牢固坚密,唯有一门,无第二门。立守门者,人民入出,皆从此门。若入、若出,其守门者虽复不知人数多少,要知人民唯从此门,更无他处。如是我知过去诸佛如来、应、等正觉,悉断五盖恼心,令慧力羸,堕障碍品,不向涅槃者;住四念处,修七觉分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彼当来世诸佛世尊,亦断五盖恼心,令慧力羸,堕障碍品,不向涅槃者;住四念处,修七觉分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今现在诸佛世尊,如来、应、等正觉,亦断五盖恼心,令慧力羸,堕障碍品,不向涅槃者;住四念处,修七觉分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」佛告舍利弗:「如是,如是!舍利弗!过去、未来、今现在佛,悉断五盖恼心,令慧力羸,堕障碍品,不向涅槃者;住四念处,修七觉分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」佛说是经已,尊者舍利弗闻佛所说,欢喜奉行。
──《杂阿含经论会编》(下)p.392 ~ p.393
这经意思是,舍利弗曾跟佛表明:「我相信佛所说的法,过去智者、未来智者、现在智者所说的,都不会比你更殊胜,何况能比你高明呢?」于是佛就问他:「你听过过去诸佛所说的法吗?」舍利弗答曰:「没有!」「你听过未来诸佛所说的法吗?」舍利弗再答曰:「也没有!」
「既然如此,你为什么敢这么说呢?」舍利弗乃答曰:「世尊!譬如国王有边城,城周匝方直,牢固坚密,唯有一门,无第二门。立守门者,人民入出,皆从此门。若入、若出,其守门者虽复不知人数多少,要知人民唯从此门,更无他处。」
在别相中,归纳其「统一原理」;是很多人生命中主要的课题之一。
在佛法中常谓「不二法门」,不管你修什么法门,一定得通过此门,才能窥其堂奥。在中国儒家也有一句话「吾道一以贯之」。这「一以贯之」的道,究竟是什么呢?
这不二法门或一以贯之之道,是很多人生命中主要的课题之一。因为我们都希望,能在纷纷纭纭的差别相中,归纳出其统一的原理。于是乎,物理学家、心理学家、哲学家、宗教家,各穷一生的努力,去探究这「一以贯之」之理。
譬如物理学家的牛顿和爱因斯坦,各提出他们统一的力场。而心理学家也有不同的架构,有的讲本能,有的归究潜意识,也有的崇尚自我实现,反正讲法很多。至于哲学家、宗教家也都尽一生之力,为探究这一以贯之之理。然到什么时候,你才能满意呢?很多人即使花了一辈子,到临命终时,也未必满意哩!
对于我而言,最初学佛的动机,为了「断烦恼.了生死」的成分,其实不高。但为了参究「一以贯之」的「不二法门」,却心有戚戚焉。
这课题对我而言也是一样,我最初学佛的动机,如说为了「断烦恼、了生死」,乃没有那么强烈。因为那时我才廿岁,只是求学,故没什么大烦恼。至于「了生死」,我从小到廿岁,周遭的亲属少有人死过,所以临终、送葬的场合,我是没参加过的。
但我对那统一的原理,却心有戚戚焉。于纷纷纭纭的学说中,云何能「一以贯之」呢?所以我从大学…
《佛法原典 弟子所说诵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