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法原典 八众诵▪P1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

  

  「心持世间去」,其实心有心性和心相之别。故「其心为一法」,这一法乃是指心性而言;至于心相,则无常幻化、千差万别。

  

  「心持世间去,心拘引世间。」我们一切造作、一切遭遇,其实都是心在指挥、心在运作的。当然这心,并非只是第六识尔;而是包含前五识、第六识、第七识和第八识。

  

  意在前驱驰

  

  如是我闻:一时,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。时有天子,容色绝妙,于后夜时,来诣佛所,稽首佛足。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,时彼天子说偈问佛:

  

  「何法生众生?何等前驱驰?云何起生死?何法甚可畏?」

  

 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:

  

  「爱欲生众生,意在前驱驰,众生起生死,业为甚可畏!」

  

 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:「久见婆罗门,逮得般涅槃,一切怖已过,永超世恩爱。」时彼天子闻佛所说,欢喜随喜,稽首佛足,即没不现。

  

  ──《杂阿含经论会编》(下)p.238

  

  「意在前驱驰」,这意乃有两种层次:第一是指第六识,第二是指第七识─末那识。而此驱驰之意,应是指末那识,而非第六识!

  

  何以是末那识呢?过去我曾以电脑中的「作业系统」来比喻末那识,而第六识乃只是显现档案的萤幕而已!于是乎,电脑从开机到关机,都是作业系统在指挥操控也。故众生在生死中轮回,也都是末那识在主导尔!

  

  智慧善御士,正见为前导

  

  如是我闻:一时,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。时有一天子,容色绝妙,于后夜时,来诣佛所,稽首佛足。身诸光明,遍照祇树给孤独园。时彼天子而说偈言:

  

  「天女众围繞,如毗舍脂众,痴惑丛林中,何由而得出?」

  

 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:

  

  「正直平等道,离恐怖之方,乘寂默之车,法想为密覆,

  

  惭愧为长縻,正念为羁络,智慧善御士,正见为前导,

  

  如是之妙乘,男女之所乘,出生死丛林,逮得安乐处。」

  

 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:「久见婆罗门,逮得般涅槃,一切怖已过,永超世恩爱。」时彼天子闻佛所说,欢喜随喜,稽首佛足,即没不现。

  

  ──《杂阿含经论会编》(下)p.252

  

  前部经的「意在前驱驰」是指无明的众生,乃以我见为前导,而受生死轮回。待学佛后,才能将我见,转为正知正见。于是既以正见为前导,便能解脱生死,甚至福慧双全也。

  

  贤圣智慧命,是为寿中最

  

  如是我闻:一时,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。时有一天子,容色绝妙,于后夜时,来诣佛所,稽首佛足,退坐一面。身诸光明,遍照祇树给孤独园。时彼天子说偈问佛:

  

  「何等为上士,所有资财物?云何善修习,而致于安乐?

  

  云何众味中,得为最上味?云何众生中,得为第一寿?」

  

 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:

  

  「清净信乐心,名士夫胜财。修行于正法,能招安乐果。

  

  真谛之妙说,是则味之上。贤圣智慧命,是为寿中最。」

  

 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:「久见婆罗门,逮得般涅槃,一切怖已过,永超世恩爱。」时彼天子闻佛所说,欢喜随喜,稽首佛足,即没不现。

  

  ──《杂阿含经论会编》(下)p.235

  

  故以我见为前导者,所感得的是分段生死。凡夫生生世世,不断地生,又不断地死,这称为分段生死。而以正见为前导者,所感得的是清净法身。以法为身,故称为法身。而法身者,不生亦不灭,不去亦不来;故为寿命中最─不只是最长的,而且是永恒不变也。

  

  云何受身得妙色

  

  如是我闻:一时,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。时有一天子,容色绝妙,于后夜时,来诣佛所,稽首佛足,退坐一面。身诸光明,遍照祇树给孤独园。时彼天子说偈问佛:

  

  「云何诸众生,受身得妙色?云何修方便,而得乘出道?

  

  众生住何法?为何所修习?为何等众生,诸天所供养?」

  

 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:

  

  「持戒明智慧,自修习正受,正直心系念,炽燃忧悉灭,

  

  得平等智慧,其心善解脱。斯等因缘故,受身得妙色,

  

  成就乘出道,心住于中学,如是德备者,为诸天供养。」

  

 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:「久见婆罗门,逮得般涅槃,一切怖已过,永超世恩爱。」时彼天子闻佛所说,欢喜随喜,稽首佛足,即没不现。

  

  ──《杂阿含经论会编》(下)p.265

  

  「云何得身妙色」?身为业报身。以业清净故,得身妙色。

  

  相信这部经,女众看了,都会有「与我心有戚戚焉」之感触。因为很多女众都花相当的时间、金钱去养颜、美容。然而要知道:身为业报身。故身相是果,而不是因;当从因去养,而非于果作计较也。

  

  以身为业报身,故业清净者,即得妙色身。何以天女的姿色都非常出众?因为得造善业,才能生天;而既造善业,即能感应得妙色身也。故此,即能证明:具有善业,才能有妙色身。

  

  业云何清净?以知见清净故,业清净。

  

  故正见.正直.慈悲.布施.持戒.禅定等,皆有助于得身妙色。

  

  那业如何能清净呢?知见清净,业才能清净。所以从正知见中,去布施、持戒、安忍、禅定,都能使我们的业转清净;而业清净了,所感应到的色身,自然就是健康、和谐、美妙的。

  

  其实,从掌握正知见而去修学佛法,则一切福报都能慢慢具足。故「得妙色身」也只是其中一项而已!

  

  因此,有些大乘佛教乃谓「菩萨百劫修相好」。这百劫是如何修相好的呢?其实,乃是在行菩萨道、在六度四摄的过程中,就能让福慧渐足,而使形相自然转好。而非先专修相好;且等相修好了,再来行菩萨道。

  

  因此,一个真修学佛法者,根本不必在乎现在形相如何?而当在乎:我当如何修福修慧?因待福慧渐足时,相好即水到渠成也。

  

  但遮其恶业

  

  如是我闻:一时,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。时有天子,容色绝妙,于后夜时,来诣佛所,稽首佛足,退坐一面。其身光明,遍照祇树给孤独园。时彼天子而说偈言:

  

  「决定以遮遮,意妄想而来,若人遮一切,不令其逼迫。」

  

 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:

  

  「决定以遮遮,意妄想而来,不必一切遮,但遮其恶业,

  

  遮彼彼恶已,不令其逼迫。」

  

 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:「久见婆罗门,逮得般涅槃,一切怖已过,永超世恩爱。」时彼天子闻佛所说,欢喜随喜,稽首佛足,即没不现。

  

  ──《杂阿含经论会编》(下)p.289 ~ p.290

  

  这部经典以我看来,也不太究竟。为什么呢?如能遮一切妄想,乃能入禅定天。至于只遮其恶业者,却只在欲界天尔!竟比禅定天还低。

  

  但如以解脱道的观点来看,则可谓─意妄想而来,不必一切遮;但遮其「我见」。上次说到观法无我时,乃谓:在妄想正多时,其实不用忙着排遣;你只要提起正念─那不是我打的,就没事了。故执意要它不打妄想,也是我执的缘故。

  

  禅法中的默照禅,或密法中的大手印,都是不遮妄想的;但遮其「作意」而已!

  

  所以禅法中的默照禅,乃是不去压抑妄想,不去排除妄想;只是在妄想的起落中,不加入「我的分别意识」而已!而密教中的大手印,也是类似默照禅而不遮妄想也。

  

  所以:意妄想而来,不必一切遮。但遮其「作意」跟「我执」,即能相应于解脱道。一般人的作意,有的比较粗重,有的比较细微;须作意的成分越低,才跟解脱道愈相应也。

  

  世间最为难得者

  

  如是我闻:一时,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。时有一天子,容色绝妙,于后夜时,来诣佛所,稽首佛足,退坐一面。身诸光明,遍照祇树给孤独园。时彼天子说偈问佛:

  

  「一切相映障,知一切世间,乐安慰一切,唯愿世尊说!

  

  云何是世间,最为难得者?」

  

  是时世尊说偈答言:

  

  「为主而行忍,无财而欲施,遭难而行法,富贵修远离,

  

  如是四法者,是则为最难。」

  

 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:「久见婆罗门,逮得般涅槃,一切怖已过,永超世恩爱。」于是天子闻佛所说,欢喜随喜,稽首佛足,即没不现。

  

  ──《杂阿含经论会编》(下)p.303

  

  世间最为难得者是什么呢?─时世尊答言:「为主而行忍,无财而欲施,遭难而行法,富贵修远离。如是四法者,是则为最难。」

  

  其实,世间最难得的是什么呢?当然就是「出世间」尔!否则何以称为「世间最难得者」。我们且看:

  

  「为主而行忍」:一般人若我见很强,要忍就不容易了。更何况为人主者,还能行忍,必是难上加难。反之,若我见淡泊者,则不难也。

  

  「无财而欲施」:其实无财而欲施,在佛教中并不为奇,因为有些人会反省,我今生为何无财呢?乃因于过去世中,不曾布施,所以这生才会穷困潦倒。故若今生还不布施,必来生更穷困潦倒尔!是以无财而欲施,还不足为难;但「无财而能施」,是否更难呢?其实也未必那么难!

  

  云何无财而能施?施不在于多寡,而在于边际效益也!花钱花在刀口上?

  

  虽一般人都认为:有财才能布施。若无财,能施什么呢?其实,布施的重点不在于金钱的多少?而在于能否发挥效益?故有时候虽布施的钱财少,但因都花在刀口上,所以还有相当的效益哩!

  

  云何能增加边际效益?法布施的边际效益最大!

  

  于是乎,云何花少钱而能大布施呢?布施边际效益最大的,乃是法布施,还不用钱哩!各位不要想:一定要深入经藏,解行并进,才能法布施。其实于世间中,给别人一个正确的观念,或分享一些有效的方法,也有很大的效益哩!

  

  其次,「无畏施」的感受最…

《佛法原典 八众诵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