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心持世間去」,其實心有心性和心相之別。故「其心爲一法」,這一法乃是指心性而言;至于心相,則無常幻化、千差萬別。
「心持世間去,心拘引世間。」我們一切造作、一切遭遇,其實都是心在指揮、心在運作的。當然這心,並非只是第六識爾;而是包含前五識、第六識、第七識和第八識。
意在前驅馳
如是我聞:一時,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時有天子,容色絕妙,于後夜時,來詣佛所,稽首佛足。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,時彼天子說偈問佛:
「何法生衆生?何等前驅馳?雲何起生死?何法甚可畏?」
爾時世尊說偈答言:
「愛欲生衆生,意在前驅馳,衆生起生死,業爲甚可畏!」
時彼天子複說偈言:「久見婆羅門,逮得般涅槃,一切怖已過,永超世恩愛。」時彼天子聞佛所說,歡喜隨喜,稽首佛足,即沒不現。
──《雜阿含經論會編》(下)p.238
「意在前驅馳」,這意乃有兩種層次:第一是指第六識,第二是指第七識─末那識。而此驅馳之意,應是指末那識,而非第六識!
何以是末那識呢?過去我曾以電腦中的「作業系統」來比喻末那識,而第六識乃只是顯現檔案的螢幕而已!于是乎,電腦從開機到關機,都是作業系統在指揮操控也。故衆生在生死中輪回,也都是末那識在主導爾!
智慧善禦士,正見爲前導
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時有一天子,容色絕妙,于後夜時,來詣佛所,稽首佛足。身諸光明,遍照祇樹給孤獨園。時彼天子而說偈言:
「天女衆圍繞,如毗舍脂衆,癡惑叢林中,何由而得出?」
爾時世尊說偈答言:
「正直平等道,離恐怖之方,乘寂默之車,法想爲密覆,
慚愧爲長縻,正念爲羁絡,智慧善禦士,正見爲前導,
如是之妙乘,男女之所乘,出生死叢林,逮得安樂處。」
時彼天子複說偈言:「久見婆羅門,逮得般涅槃,一切怖已過,永超世恩愛。」時彼天子聞佛所說,歡喜隨喜,稽首佛足,即沒不現。
──《雜阿含經論會編》(下)p.252
前部經的「意在前驅馳」是指無明的衆生,乃以我見爲前導,而受生死輪回。待學佛後,才能將我見,轉爲正知正見。于是既以正見爲前導,便能解脫生死,甚至福慧雙全也。
賢聖智慧命,是爲壽中最
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時有一天子,容色絕妙,于後夜時,來詣佛所,稽首佛足,退坐一面。身諸光明,遍照祇樹給孤獨園。時彼天子說偈問佛:
「何等爲上士,所有資財物?雲何善修習,而致于安樂?
雲何衆味中,得爲最上味?雲何衆生中,得爲第一壽?」
爾時世尊說偈答言:
「清淨信樂心,名士夫勝財。修行于正法,能招安樂果。
真谛之妙說,是則味之上。賢聖智慧命,是爲壽中最。」
時彼天子複說偈言:「久見婆羅門,逮得般涅槃,一切怖已過,永超世恩愛。」時彼天子聞佛所說,歡喜隨喜,稽首佛足,即沒不現。
──《雜阿含經論會編》(下)p.235
故以我見爲前導者,所感得的是分段生死。凡夫生生世世,不斷地生,又不斷地死,這稱爲分段生死。而以正見爲前導者,所感得的是清淨法身。以法爲身,故稱爲法身。而法身者,不生亦不滅,不去亦不來;故爲壽命中最─不只是最長的,而且是永恒不變也。
雲何受身得妙色
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時有一天子,容色絕妙,于後夜時,來詣佛所,稽首佛足,退坐一面。身諸光明,遍照祇樹給孤獨園。時彼天子說偈問佛:
「雲何諸衆生,受身得妙色?雲何修方便,而得乘出道?
衆生住何法?爲何所修習?爲何等衆生,諸天所供養?」
爾時世尊說偈答言:
「持戒明智慧,自修習正受,正直心系念,熾燃憂悉滅,
得平等智慧,其心善解脫。斯等因緣故,受身得妙色,
成就乘出道,心住于中學,如是德備者,爲諸天供養。」
時彼天子複說偈言:「久見婆羅門,逮得般涅槃,一切怖已過,永超世恩愛。」時彼天子聞佛所說,歡喜隨喜,稽首佛足,即沒不現。
──《雜阿含經論會編》(下)p.265
「雲何得身妙色」?身爲業報身。以業清淨故,得身妙色。
相信這部經,女衆看了,都會有「與我心有戚戚焉」之感觸。因爲很多女衆都花相當的時間、金錢去養顔、美容。然而要知道:身爲業報身。故身相是果,而不是因;當從因去養,而非于果作計較也。
以身爲業報身,故業清淨者,即得妙色身。何以天女的姿色都非常出衆?因爲得造善業,才能生天;而既造善業,即能感應得妙色身也。故此,即能證明:具有善業,才能有妙色身。
業雲何清淨?以知見清淨故,業清淨。
故正見.正直.慈悲.布施.持戒.禅定等,皆有助于得身妙色。
那業如何能清淨呢?知見清淨,業才能清淨。所以從正知見中,去布施、持戒、安忍、禅定,都能使我們的業轉清淨;而業清淨了,所感應到的色身,自然就是健康、和諧、美妙的。
其實,從掌握正知見而去修學佛法,則一切福報都能慢慢具足。故「得妙色身」也只是其中一項而已!
因此,有些大乘佛教乃謂「菩薩百劫修相好」。這百劫是如何修相好的呢?其實,乃是在行菩薩道、在六度四攝的過程中,就能讓福慧漸足,而使形相自然轉好。而非先專修相好;且等相修好了,再來行菩薩道。
因此,一個真修學佛法者,根本不必在乎現在形相如何?而當在乎:我當如何修福修慧?因待福慧漸足時,相好即水到渠成也。
但遮其惡業
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時有天子,容色絕妙,于後夜時,來詣佛所,稽首佛足,退坐一面。其身光明,遍照祇樹給孤獨園。時彼天子而說偈言:
「決定以遮遮,意妄想而來,若人遮一切,不令其逼迫。」
爾時世尊說偈答言:
「決定以遮遮,意妄想而來,不必一切遮,但遮其惡業,
遮彼彼惡已,不令其逼迫。」
時彼天子複說偈言:「久見婆羅門,逮得般涅槃,一切怖已過,永超世恩愛。」時彼天子聞佛所說,歡喜隨喜,稽首佛足,即沒不現。
──《雜阿含經論會編》(下)p.289 ~ p.290
這部經典以我看來,也不太究竟。爲什麼呢?如能遮一切妄想,乃能入禅定天。至于只遮其惡業者,卻只在欲界天爾!竟比禅定天還低。
但如以解脫道的觀點來看,則可謂─意妄想而來,不必一切遮;但遮其「我見」。上次說到觀法無我時,乃謂:在妄想正多時,其實不用忙著排遣;你只要提起正念─那不是我打的,就沒事了。故執意要它不打妄想,也是我執的緣故。
禅法中的默照禅,或密法中的大手印,都是不遮妄想的;但遮其「作意」而已!
所以禅法中的默照禅,乃是不去壓抑妄想,不去排除妄想;只是在妄想的起落中,不加入「我的分別意識」而已!而密教中的大手印,也是類似默照禅而不遮妄想也。
所以:意妄想而來,不必一切遮。但遮其「作意」跟「我執」,即能相應于解脫道。一般人的作意,有的比較粗重,有的比較細微;須作意的成分越低,才跟解脫道愈相應也。
世間最爲難得者
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時有一天子,容色絕妙,于後夜時,來詣佛所,稽首佛足,退坐一面。身諸光明,遍照祇樹給孤獨園。時彼天子說偈問佛:
「一切相映障,知一切世間,樂安慰一切,唯願世尊說!
雲何是世間,最爲難得者?」
是時世尊說偈答言:
「爲主而行忍,無財而欲施,遭難而行法,富貴修遠離,
如是四法者,是則爲最難。」
時彼天子複說偈言:「久見婆羅門,逮得般涅槃,一切怖已過,永超世恩愛。」于是天子聞佛所說,歡喜隨喜,稽首佛足,即沒不現。
──《雜阿含經論會編》(下)p.303
世間最爲難得者是什麼呢?─時世尊答言:「爲主而行忍,無財而欲施,遭難而行法,富貴修遠離。如是四法者,是則爲最難。」
其實,世間最難得的是什麼呢?當然就是「出世間」爾!否則何以稱爲「世間最難得者」。我們且看:
「爲主而行忍」:一般人若我見很強,要忍就不容易了。更何況爲人主者,還能行忍,必是難上加難。反之,若我見淡泊者,則不難也。
「無財而欲施」:其實無財而欲施,在佛教中並不爲奇,因爲有些人會反省,我今生爲何無財呢?乃因于過去世中,不曾布施,所以這生才會窮困潦倒。故若今生還不布施,必來生更窮困潦倒爾!是以無財而欲施,還不足爲難;但「無財而能施」,是否更難呢?其實也未必那麼難!
雲何無財而能施?施不在于多寡,而在于邊際效益也!花錢花在刀口上?
雖一般人都認爲:有財才能布施。若無財,能施什麼呢?其實,布施的重點不在于金錢的多少?而在于能否發揮效益?故有時候雖布施的錢財少,但因都花在刀口上,所以還有相當的效益哩!
雲何能增加邊際效益?法布施的邊際效益最大!
于是乎,雲何花少錢而能大布施呢?布施邊際效益最大的,乃是法布施,還不用錢哩!各位不要想:一定要深入經藏,解行並進,才能法布施。其實于世間中,給別人一個正確的觀念,或分享一些有效的方法,也有很大的效益哩!
其次,「無畏施」的感受最…
《佛法原典 八衆誦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