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法原典 八衆誦▪P1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溫馨。無畏者,因無我故無畏也!

  

  何以謂「禮多必詐」?爲有我也!

  

  在佛教中,講到布施乃有:財施、法施和無畏施。雲何爲「無畏施」呢?如中國有句話曰「禮多必詐」,你對別人太好,別人反而愈怕你─這個人一定居心不良,不然爲何須對我這麼好呢?

  

  所以有畏!畏什麼呢?畏你啊!因爲人與人間,很難作到全無防備之心。故很多人即使有困難,還甯可閉口而不肯告訴別人。因此,一個人除非在修行上已證得無我,別人對他才能完全信任,而成就「無畏施」。不只有困難,願意去找他;就是他布施了,也能坦然接受也。

  

  因此以我的看法,法布施還不難,現在大家都愛聒聒叫,愛到處發表言論─也不管有沒有效益。倒是無畏施,才最難,因爲必跟無我相應,才能真無畏。故以無我而布施,這才是世間最難得者!至于「遭難而行法,富貴修遠離」,也是當從出世的角度去解碼也。

  

  雲何以智慧求財

  

  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時有天子,容色絕妙,于後夜時,來詣佛所,稽首佛足。其身光明,遍照祇樹給孤獨園。時彼天子說偈問佛:

  

  「雲何人所作,智慧以求財?等攝受于財,若勝若複劣。」

  

 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:

  

  「始學功巧業,方便集財物,得彼財物已,當應作四分。

  

  一分自食用,二分營生業,余一分藏密,以擬于貧乏。

  

  營生之業者,田種行商賈,牧牛羊興息,邸舍以求利,

  

  造屋舍床臥,六種資生具,方便修衆具,安樂以存世。

  

  如是善修業,黠慧以求財,財寶隨順生,如衆流歸海。

  

  如是財饒益,如蜂集衆味,晝夜財增長,猶如蟻積堆。

  

  不付老子財,不寄邊境民,不信奸狡人,及諸悭吝者。

  

  親附成事者,遠離不成事,能成事士夫,猶如火熾然。

  

  善友貴重人,敏密循良者,同氣親兄弟,善能相攝受。

  

  居親眷屬中,標顯若牛王,各隨其所應,分財施飲食,

  

  壽盡而命終,當生天受樂。」

  

  時彼天子複說偈言:「久見婆羅門,逮得般涅槃,一切怖已過,永超世恩愛。」時彼天子聞佛所說,歡喜隨喜,稽首佛足,即沒不現。

  

  ──《雜阿含經論會編》(下)p.291

  

  這部經是說─天子問佛:雲何人所作,智慧以求財?爾時世尊說偈答言:一分自食用,二分營生業,余一分藏密,以擬于貧乏。

  

  如何理財?相信各位都比我專精。尤其在座中,有的是在金融機構服務,有的還是專業的會計師。故對理財的技倆,我豈敢班門弄斧呢?

  

  不過這部經卻說錯對象了,因只有世間人,才有理財的需要;對于「天人」而言,乃從生下後,想吃就有得吃,要穿就有得穿,那來「自食用.營生業及藏密」的顧慮呢?天人根本不用儲存,以防備那天匮乏。除非「天人五衰」福報享盡,要下墮了,想防也防不了也。

  

  但最後,我要提醒的是:是善于理財者有福報呢?還是不善理財者有福報呢?其實,擅長理財者,不見得就是有福報的。如有些人乃很會理財,雖擁有很多,卻不能享有,這算有福報嗎?「采得百花成蜜後,不知辛苦爲誰忙?」還不如某些人,雖「擁有的不多,但需要時就有」來得有福報也。

  

  善解世名字,平等假名說

  

  如是我聞:一時,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時有天子,容色絕妙,于後夜時,來詣佛所,稽首佛足。身諸光明,遍照祇樹給孤獨園。時彼天子說偈問佛:

  

  「若羅漢比丘,自所作已作,一切諸漏盡,持此後邊身,

  

  記說言有我,及說我所不?」

  

  爾時世尊即說偈答:

  

  「若羅漢比丘,自所作已作,一切諸漏盡,持此後邊身,

  

  正複說有我,我所亦無咎。」

  

  時彼天子複說偈言:

  

  「若羅漢比丘,自所作已作,一切漏已盡,持此最後身,

  

  心依于我慢,而說言有我,及說于我所,有如是說不?」

  

 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:

  

  「已離于我慢,無複我慢心,超越我我所,我說爲漏盡。

  

  于彼我我所,心已永不著,善解世名字,平等假名說。」

  

  時彼天子複說偈言:「久見婆羅門,逮得般涅槃,一切怖已過,永超世恩愛。」時彼天子聞佛所說,歡喜隨喜,稽首佛足,即沒不現。

  

  ──《雜阿含經論會編》(下)p.245 ~ p.246

  

  說我及我所,未必有「我見」,也未必有「我慢」。善解世間相,平等假名說。

  

  所謂「證無我」,非灰身滅智,才稱爲「證無我」。而是于緣起法中,了了知其「非主宰.無界限」之本來面目。

  

  這部經主要是講到一個問題:既佛教再叁強調「無我」,可是在世間的言語法中,很難不用「我」這個名相。譬如佛經,即皆以「如是我聞」而開始的。于是雲何「無我」,而曰「我聞」呢?其實,說我及我所,未必有「我見」,也未必有「我慢」。因爲能「善解世間相,平等假名說」故。

  

  因此無我,不是什麼都沒有了,才證得無我。「我」是指主宰、界限的意思。故能于互動的過程中,既消除單方面想主宰的意志,也消除彼此劃分界限的痼習;這雖仍有身心的變化,卻能與無我不相違背也。

  

  所以不是灰身滅智,才稱爲「證無我」。也不是絕口不說「我」字,才能「證無我」。從緣起的知見,去勘破生命空幻的本質,就可以跟無我相應了。

  

  給孤獨長者

  

  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王舍城寒林中丘冢間。時給孤獨長者,有小因緣,至王舍城,止宿長者舍。夜見長者告其妻子、仆使、作人言:「汝等皆起,破樵燃火,炊飯作餅,調和衆味,莊嚴堂舍。」給孤獨長者見已,作是念:今此長者何所爲作?爲嫁女、娶婦耶?爲請賓客、國王、大臣耶?念已,即問長者:「汝何所作?爲嫁女、娶婦?爲請賓客、國王、大臣耶?」時彼長者答給孤獨長者言:「我不嫁女、娶婦,亦不請呼國王、大臣,唯欲請佛及比丘僧,設供養耳。」

  

  時給孤獨長者聞未曾聞佛名字已,心大歡喜,身諸毛孔,皆悉怡悅。問彼長者言:「何名爲佛?」長者答言:「有沙門瞿昙,是釋種子,于釋種中剃除須發,著袈裟衣,正信非家,出家學道,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是名爲佛。」給孤獨長者言:「雲何名僧?」彼長者言:「若婆羅門種,剃除須發,著袈裟衣,信家非家而隨佛出家,或剎利種、毗舍種、首陀羅種善男子等,剃除須發,著袈裟衣,正信非家,彼佛出家而隨出家,是名爲僧。今日請佛及現前僧,設諸供養。」給孤獨長者問彼長者言:「我今可得往見世尊不?」彼長者答言:「汝且住此,我請世尊來至我舍,于此得見。」

  

  時給孤獨長者,即于其夜,至心念佛,因得睡眠。天猶未明,忽見明相,謂天已曉,欲出其舍,行向城門。至城門下,夜始二更,城門末開。王家常法,待遠使命來往,至初夜盡,城門乃閉;中夜已盡,辄複開門,欲令行人早得往來。爾時給孤獨長者見城門開,而作是念:定是夜過,天曉、門開、乘明相出于城門。出城門已,明相即滅,辄還暗冥。給孤獨長者心即恐怖,身毛爲豎,得無爲人及非人,或奸狡人恐怖我耶?即便欲還。

  

  爾時城門側有天神住,時彼天神即放身光,從其城門至寒林丘冢間,光明普照。告給孤獨長者言:「汝且前進,可得勝利,慎勿退還!」時彼天神即說偈言:「善良馬百匹,黃金滿百斤,騾車及馬車,各各有百乘,種種諸珍奇,重寶載其上,宿命種善根,得如此福報。若人宗重心,向佛行一步,十六分之一,過前福之上。是故長者!汝當前進,慎勿退還!」即複說偈:「雪山大龍象,純金爲莊飾,巨身長大牙,以此象施人,不及向佛福,十六分之一。是故長者!當速前進,得其大利,非退還也。」複說偈言:「金菩阇國女,其數有百人,種種衆妙寶,璎珞具莊嚴,以是持施與,不及行向佛,一步之功德,十六分之一。是故長者!當速前進,得其勝利,非退還也。」

  

  時給孤獨長者問天神言:「賢者!汝是何人?」天神答言:「我是摩頭息揵大摩那婆,先是長者善知識。于尊者舍利弗、大目揵連所起信敬心,緣斯功德,今得生天,典此城門。是故告長者:但當進前,慎莫退還,前進得利,非退還也。」

  

  時給孤獨長者作是念:佛興于世,非爲小事。得聞正法:亦非小事。是故天神勸我令進,往見世尊。時給孤獨長者尋其光明,徑至寒林丘冢間。爾時世尊出房,露地經行。給孤獨長者遙見佛已,即至其前,以俗人禮法,恭敬問訊:「雲何世尊,安隱臥不?」爾時世尊說偈答言:

  

  「婆羅門涅槃,是則常安樂,愛欲所不染,解脫永無余。

  

  斷一切希望,調伏心熾燃,心得寂止息,止息安隱眠。」

  

  爾時世尊將給孤獨長者往入房中,就座而坐,端身系念。爾時世尊爲其說法,示教、照喜已。世尊說諸法無常,宜布施福事,持戒福事,生天福事。欲味,欲患,欲出遠離之福。給孤獨長者聞法已,見法,得法,入法,解法,度諸疑惑,不由他信,不由他度,入正法律,心得無畏。即從座起,正衣服,爲佛作禮,右膝著地,合掌白佛言:「已度,世尊!已度,善逝!我從今日,盡其壽命,歸佛、歸法、歸比丘僧,爲優婆塞,證知我!」

  

  爾時世尊問給孤獨長者:「汝名何等?」長者白佛:「名須達多,以常給孤貧辛苦故,時人名我爲給孤獨。」世尊複問;「汝居何處?」長者白佛言:「世尊!在拘薩羅人間,城名舍衛,唯願世尊來舍衛國,我當盡壽供養──衣被、飲食、房舍、床臥、隨病湯藥。」佛問長者:「舍衛國有精舍不?」長者白佛:「無也,世尊!」佛告長者:「汝可于彼建立精舍,令諸比丘往來宿止。」長者白佛:「但使世尊來舍衛國,我當造作精舍、僧房,令諸比丘往來…

《佛法原典 八衆誦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