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法原典 八衆誦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愚癡貪欲,不顧其後。或有善男子財物豐多,不能食用,傍人皆言是愚癡人,如餓死狗。是故善男子所有錢財,能自稱量,等入等出,是名正命具足。

  

  如是婆羅門!四法成就,現法安,現法樂。」

  

  以上「方便具足.守護具足.正命具足」大致是就經濟的角度而說的。然而經濟的充裕,只是「必要而非充分」之條件也。何以故?雖經濟不足,是不能安樂的;但只有充裕的經濟,也不見得就能安樂,所以是「必要而非充分」之條件。

  

  就我的經驗而言,要成就現法的安樂,乃必須作到:

  

  1.理路要清楚:尤其在這多元化的資訊時代裏,因各方面的訊息太多了,如自己理路不清,光在這些混雜的資訊裏判斷、抉擇,就夠辛苦的。過去是資具不足的時代,而現在是選擇過多的時代。其實,選擇過多跟資具不足,都一樣辛苦。除非理路清楚,才能悠遊自在。

  

  2.心態能祥和:所謂祥和,用佛法來講,就是中道而不偏端也。有的人太熱心了,熱心到雞婆的地步。有些人卻太冷漠了,冷漠到目中無人的境界。有的人事情都往好的方面去設想,有的人卻專愛在雞蛋裏挑骨頭。故如不能保持中道的心態,于立身處世上就會招來很多的嫌疑跟爭執。其雲何能安樂呢?

  

  3.身體且健康:身體如不健康,即使有再多的財富也享用不到。且健康的身體,也與理路的清楚、心態的祥和有關。

  

  4.經濟可怡適:就是不只夠用,而且有些盈余。這樣不只較有保障,且用時也能有較大的彈性空間也。

  

  5.人際得協調:如在家裏,常跟父母嘔氣,跟妻子爭執,則住在那裏,豈非像下地獄般地難過嗎?

  

  6.環境夠清爽:我們住的環境,不管是小環境─就是個人住的房子,還是大環境─這房子周遭的狀況,其實對我們身心都有相當的影響。譬如有些地方噪音太大,有些地方有惡臭;若常住在那裏,也是挺難過的。

  

  所以要得到現法的安樂,是有從內到外的條件。如理路要清楚,這是最內在的條件,一直到環境夠清爽,乃從內慢慢向外求圓滿也。因此,要成就現法安樂住,並不是只經濟的富裕,就能成辦的。

  

  婆羅門白佛言:「世尊!在家之人,有幾法能令後世安,後世樂?」佛告婆羅門:「在家之人有四法,能令後世安、後世樂?何等爲四?謂信具足,戒具足,施具足,慧具足。

  

  何等爲信具足?謂善男子于如來所得信敬心,建立信本,非諸天、魔、梵,及余世人同法所壞,是名善男子信具足。

  

  何等戒具足?謂善男子不殺生,不偷盜,不邪淫,不妄語,不飲酒,是名戒具足。

  

  雲何施具足?謂善男子離悭垢心,在于居家行解脫施,常自手與,樂修行舍,等心行施,是名善男子施具足。

  

  雲何爲慧具足?謂善男子苦聖谛如實知,集、滅、道聖谛如實知,是名善男子慧具足。

  

  若善男子在家行此四法者,能得後世安,後世樂。」爾時世尊複說偈言:

  

  「方便建諸業,積集能守護,知識善男子,正命以自活。

  

  淨信戒具足,惠施離悭垢,淨除于迷道,得後世安樂。

  

  若處于居家,成就于八法,審谛尊所說,等正覺所知,

  

  現法得安隱,現法喜樂住,後世喜樂住。」

  

  佛說此經已,郁阇迦聞佛所說,歡喜隨喜,作禮而去。

  

  ──《雜阿含經論會編》(下)p.128 ~ p.130

  

  至于「有幾法能令後世安樂?」,其實應是差不多的。故信具足、戒具足、施具足、慧具足,乃跟「理路要清楚、心態能祥和」正能前後對應也。

  

  供養叁火,斷滅叁火

  

  婆羅門!當勤供養叁火,隨時恭敬禮拜奉事,施其安樂。何等爲叁?一者、根本,二者、居家,叁者、福田。

  

  何者爲根本火?謂善男子方便得財,手足勤苦,如法所得,供養父母,令得安樂,是名根本火。何故名爲根本?若善男子從彼而生,所謂父母,故名根本。善男子以崇本故,隨時恭敬,奉事供養,施以安樂。

  

  何等爲居家火?謂善男子方便得財,手足勤苦,如法所得,供給妻子、宗親、眷屬、仆使、傭客,隨時給與,恭敬施安,是名居家火。何故名居家?其善男子處于居家,樂則同樂,苦則同苦,在所爲作,皆相順從,故名爲居家。是故善男子,隨時供給,施與安樂。

  

  何等名福田火?謂善男子方便得財,手足勤勞,如法所得,奉事供養諸沙門、婆羅門,善能調伏貪、恚、癡者。如是等沙門、婆羅門,建立福田,崇向增進,樂分樂報,未來生天,是名福田火。何故名福田?爲世福田,謂爲應供,是故名福田。

  

  ……婆羅門!今善男子先所供養叁火,應斷令滅。何等爲叁?謂貪欲火,瞋恚火,愚癡火。所以者何?若貪火不斷、不滅者,自害、害他,自他俱害,現法得罪,後世得罪,現法、後世得罪,緣彼而生心法憂苦。恚火、癡火,亦複如是。婆羅門!若善男子事積薪火,隨時辛苦,隨時然,隨時滅火、因緣受苦。」

  

  ──《雜阿含經論會編》(下)p.134 ~ p.135

  

  這部經也是對居士而講的,要供養叁火:一者根本火,二者居家火,叁者福田火。過去我們已講到:火乃代表衆生的生命。所以供養火者,乃爲求得身命之長存永續。然就佛法而言,命乃有兩種:一是色身的壽命,一是法身的慧命。佛法更注重的,其實是法身的慧命。

  

  色身壽命的因與緣:因來自父母,緣來自後天資生之具。

  

  法身慧命的因與緣:緣來自叁寶的皈依與修學,因則爲衆生的佛性。

  

  故這叁種火中的根本火和居家火,乃偏就色身的壽命而言。以衆生皆父母所生,故稱父母爲根本火。其次,從生下之後,還得靠很多資生之具,才能夠維系生命的存在,所以能資助我們維系生命存在的周邊,都稱爲居家火。故居家火,乃包括妻子、宗親、眷屬、仆使、傭客等。至于福田火,乃指法身慧命。事實上叁寶的皈依,不只是布施求福,更重要的是要從修學中,增長智慧。

  

  其次,法身慧命的成就,又可分爲因跟緣,緣乃來自叁寶的皈依與修學,而因則爲衆生的佛性。衆生因爲有佛性,所以才能皈依叁寶而修學佛法,而長養法身慧命。然因佛性,本就是不生不滅、不垢不淨的,所以在原始佛教中,反未特別去闡述。故到大乘佛教後,才有更精辟的說明。

  

  善不善男子,皆如月

  

  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時有年少婆羅門,名僧迦羅,來詣佛所,與世尊面相問訊,慰勞已,退坐一面。白佛言:「瞿昙!不善男子雲何可知?」佛告婆羅門:「譬猶如月。」婆羅門複問:「善男子雲何可知?」佛告婆羅門:「譬猶如月。」

  

  婆羅門白佛:「雲何不善男子如月?」佛告婆羅門:「如月黑分,光明亦失,色亦失,所系亦失,日夜消減,乃至不現。如是有人于如來所,得信寂心,受持淨戒,善學多聞,損己布施,正見真實。于如來所淨信、持戒、惠施、多聞、正見真實已,然後退失,于戒、聞、施、正見悉皆忘失,日夜消減,乃至須臾一切忘失。複次,婆羅門!若善男子不習近善知識,不數聞法,不正思惟,身行惡行,口行惡行,意行惡行,行惡因緣故,身壞命終,墮惡趣泥梨中。如是不善男子,其譬如月。」

  

  婆羅門白佛:「雲何善男子其譬如月?」佛告婆羅門:「譬如明月淨分,光明色澤,日夜增明,乃至月滿一切圓淨。如是善男子,于如來法律得淨信心,乃至正見,真淨增明;戒增,施增,聞增,慧增,日夜增長。複于余時,親近善知識,聞說正法,內正思惟,行身善行,行口善行,行意善行故,以是因緣,身壞命終化生天上。是故善男子,譬如月。」爾時世尊而說偈言:

  

  「譬如月無垢,周行于虛空,一切小星中,其光最盛明。

  

  淨信亦如是,戒聞離悭施,于諸悭世間,其施特明顯。」

  

  佛說此經已,僧迦羅婆羅門聞佛所說,歡喜隨喜,從座起而去。

  

  ──《雜阿含經論會編》(下)p.137

  

  「身壞命終化生天上。是故善男子,譬如月。」月圓而缺,升天而降,乃輪回之道爾!故必「不受後有」才是正途!

  

  這部經乃曰:善男子如月。爲什麼如月呢?如初一向十五的月,乃越來越圓,越來越亮也。至于不善男子也像月,像十六到卅的月,唯越來越暗、越來越缺也。

  

  然最後一段經文,「以是因緣,身壞命終化生天上。」如只講到這地步,是有問題的。因爲就算生天了,還是會墮落的。就像到十五之後,圓月又缺了。因此,生天還不出輪回也。

  

  故真正的善男子,不只要善行,更且要能見性、證果,到最後以能證得不受後有,才是真正的善男子,也才是原始佛教修學的宗旨。然這部經因是對在家居士講的,而居士頂多能證得不還果。若身壞命終,唯生天上也。然既證果了,乃會于天上繼續修學佛法,直到解脫,所以也不會再墮入輪回也。

  

  佛亦耕田下種,以供飲食

  

  如是我聞:一時,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,至一那羅聚落,住一那羅林中。爾時世尊著衣持缽,入一那羅聚落乞食。而作是念:今日太早,今且可過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作飲食處。爾時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,五百具犁耕田,爲作飲食。時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,遙見世尊,白言:「瞿昙!我今耕田下種以供飲食,沙門瞿昙亦應耕田下種以供飲食。」佛告婆羅門:「我亦耕田下種以供飲食。」婆羅門白佛:「我都不見沙門瞿昙,若犁,若轭、若鞅、若縻、若?、若鞭,而今瞿昙說言:我亦耕田下種以供飲食?」爾時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即說偈言:「自說耕田者,而不見其耕,爲我說耕田,令我知耕法。」

  

  爾時世尊說偈言:

  

  「信心爲種子,苦行爲時雨,智慧爲犁轭,慚愧心爲轅,

  

  正念自守護,是則善禦者。保藏身…

《佛法原典 八衆誦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