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愚痴贪欲,不顾其后。或有善男子财物丰多,不能食用,傍人皆言是愚痴人,如饿死狗。是故善男子所有钱财,能自称量,等入等出,是名正命具足。
如是婆罗门!四法成就,现法安,现法乐。」
以上「方便具足.守护具足.正命具足」大致是就经济的角度而说的。然而经济的充裕,只是「必要而非充分」之条件也。何以故?虽经济不足,是不能安乐的;但只有充裕的经济,也不见得就能安乐,所以是「必要而非充分」之条件。
就我的经验而言,要成就现法的安乐,乃必须作到:
1.理路要清楚:尤其在这多元化的资讯时代里,因各方面的讯息太多了,如自己理路不清,光在这些混杂的资讯里判断、抉择,就够辛苦的。过去是资具不足的时代,而现在是选择过多的时代。其实,选择过多跟资具不足,都一样辛苦。除非理路清楚,才能悠游自在。
2.心态能祥和:所谓祥和,用佛法来讲,就是中道而不偏端也。有的人太热心了,热心到鸡婆的地步。有些人却太冷漠了,冷漠到目中无人的境界。有的人事情都往好的方面去设想,有的人却专爱在鸡蛋里挑骨头。故如不能保持中道的心态,于立身处世上就会招来很多的嫌疑跟争执。其云何能安乐呢?
3.身体且健康:身体如不健康,即使有再多的财富也享用不到。且健康的身体,也与理路的清楚、心态的祥和有关。
4.经济可怡适:就是不只够用,而且有些盈余。这样不只较有保障,且用时也能有较大的弹性空间也。
5.人际得协调:如在家里,常跟父母呕气,跟妻子争执,则住在那里,岂非像下地狱般地难过吗?
6.环境够清爽:我们住的环境,不管是小环境─就是个人住的房子,还是大环境─这房子周遭的状况,其实对我们身心都有相当的影响。譬如有些地方噪音太大,有些地方有恶臭;若常住在那里,也是挺难过的。
所以要得到现法的安乐,是有从内到外的条件。如理路要清楚,这是最内在的条件,一直到环境够清爽,乃从内慢慢向外求圆满也。因此,要成就现法安乐住,并不是只经济的富裕,就能成办的。
婆罗门白佛言:「世尊!在家之人,有几法能令后世安,后世乐?」佛告婆罗门:「在家之人有四法,能令后世安、后世乐?何等为四?谓信具足,戒具足,施具足,慧具足。
何等为信具足?谓善男子于如来所得信敬心,建立信本,非诸天、魔、梵,及余世人同法所坏,是名善男子信具足。
何等戒具足?谓善男子不杀生,不偷盗,不邪淫,不妄语,不饮酒,是名戒具足。
云何施具足?谓善男子离悭垢心,在于居家行解脱施,常自手与,乐修行舍,等心行施,是名善男子施具足。
云何为慧具足?谓善男子苦圣谛如实知,集、灭、道圣谛如实知,是名善男子慧具足。
若善男子在家行此四法者,能得后世安,后世乐。」尔时世尊复说偈言:
「方便建诸业,积集能守护,知识善男子,正命以自活。
净信戒具足,惠施离悭垢,净除于迷道,得后世安乐。
若处于居家,成就于八法,审谛尊所说,等正觉所知,
现法得安隐,现法喜乐住,后世喜乐住。」
佛说此经已,郁阇迦闻佛所说,欢喜随喜,作礼而去。
──《杂阿含经论会编》(下)p.128 ~ p.130
至于「有几法能令后世安乐?」,其实应是差不多的。故信具足、戒具足、施具足、慧具足,乃跟「理路要清楚、心态能祥和」正能前后对应也。
供养三火,断灭三火
婆罗门!当勤供养三火,随时恭敬礼拜奉事,施其安乐。何等为三?一者、根本,二者、居家,三者、福田。
何者为根本火?谓善男子方便得财,手足勤苦,如法所得,供养父母,令得安乐,是名根本火。何故名为根本?若善男子从彼而生,所谓父母,故名根本。善男子以崇本故,随时恭敬,奉事供养,施以安乐。
何等为居家火?谓善男子方便得财,手足勤苦,如法所得,供给妻子、宗亲、眷属、仆使、佣客,随时给与,恭敬施安,是名居家火。何故名居家?其善男子处于居家,乐则同乐,苦则同苦,在所为作,皆相顺从,故名为居家。是故善男子,随时供给,施与安乐。
何等名福田火?谓善男子方便得财,手足勤劳,如法所得,奉事供养诸沙门、婆罗门,善能调伏贪、恚、痴者。如是等沙门、婆罗门,建立福田,崇向增进,乐分乐报,未来生天,是名福田火。何故名福田?为世福田,谓为应供,是故名福田。
……婆罗门!今善男子先所供养三火,应断令灭。何等为三?谓贪欲火,瞋恚火,愚痴火。所以者何?若贪火不断、不灭者,自害、害他,自他俱害,现法得罪,后世得罪,现法、后世得罪,缘彼而生心法忧苦。恚火、痴火,亦复如是。婆罗门!若善男子事积薪火,随时辛苦,随时然,随时灭火、因缘受苦。」
──《杂阿含经论会编》(下)p.134 ~ p.135
这部经也是对居士而讲的,要供养三火:一者根本火,二者居家火,三者福田火。过去我们已讲到:火乃代表众生的生命。所以供养火者,乃为求得身命之长存永续。然就佛法而言,命乃有两种:一是色身的寿命,一是法身的慧命。佛法更注重的,其实是法身的慧命。
色身寿命的因与缘:因来自父母,缘来自后天资生之具。
法身慧命的因与缘:缘来自三宝的皈依与修学,因则为众生的佛性。
故这三种火中的根本火和居家火,乃偏就色身的寿命而言。以众生皆父母所生,故称父母为根本火。其次,从生下之后,还得靠很多资生之具,才能够维系生命的存在,所以能资助我们维系生命存在的周边,都称为居家火。故居家火,乃包括妻子、宗亲、眷属、仆使、佣客等。至于福田火,乃指法身慧命。事实上三宝的皈依,不只是布施求福,更重要的是要从修学中,增长智慧。
其次,法身慧命的成就,又可分为因跟缘,缘乃来自三宝的皈依与修学,而因则为众生的佛性。众生因为有佛性,所以才能皈依三宝而修学佛法,而长养法身慧命。然因佛性,本就是不生不灭、不垢不净的,所以在原始佛教中,反未特别去阐述。故到大乘佛教后,才有更精辟的说明。
善不善男子,皆如月
如是我闻:一时,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。时有年少婆罗门,名僧迦罗,来诣佛所,与世尊面相问讯,慰劳已,退坐一面。白佛言:「瞿昙!不善男子云何可知?」佛告婆罗门:「譬犹如月。」婆罗门复问:「善男子云何可知?」佛告婆罗门:「譬犹如月。」
婆罗门白佛:「云何不善男子如月?」佛告婆罗门:「如月黑分,光明亦失,色亦失,所系亦失,日夜消减,乃至不现。如是有人于如来所,得信寂心,受持净戒,善学多闻,损己布施,正见真实。于如来所净信、持戒、惠施、多闻、正见真实已,然后退失,于戒、闻、施、正见悉皆忘失,日夜消减,乃至须臾一切忘失。复次,婆罗门!若善男子不习近善知识,不数闻法,不正思惟,身行恶行,口行恶行,意行恶行,行恶因缘故,身坏命终,堕恶趣泥梨中。如是不善男子,其譬如月。」
婆罗门白佛:「云何善男子其譬如月?」佛告婆罗门:「譬如明月净分,光明色泽,日夜增明,乃至月满一切圆净。如是善男子,于如来法律得净信心,乃至正见,真净增明;戒增,施增,闻增,慧增,日夜增长。复于余时,亲近善知识,闻说正法,内正思惟,行身善行,行口善行,行意善行故,以是因缘,身坏命终化生天上。是故善男子,譬如月。」尔时世尊而说偈言:
「譬如月无垢,周行于虚空,一切小星中,其光最盛明。
净信亦如是,戒闻离悭施,于诸悭世间,其施特明显。」
佛说此经已,僧迦罗婆罗门闻佛所说,欢喜随喜,从座起而去。
──《杂阿含经论会编》(下)p.137
「身坏命终化生天上。是故善男子,譬如月。」月圆而缺,升天而降,乃轮回之道尔!故必「不受后有」才是正途!
这部经乃曰:善男子如月。为什么如月呢?如初一向十五的月,乃越来越圆,越来越亮也。至于不善男子也像月,像十六到卅的月,唯越来越暗、越来越缺也。
然最后一段经文,「以是因缘,身坏命终化生天上。」如只讲到这地步,是有问题的。因为就算生天了,还是会堕落的。就像到十五之后,圆月又缺了。因此,生天还不出轮回也。
故真正的善男子,不只要善行,更且要能见性、证果,到最后以能证得不受后有,才是真正的善男子,也才是原始佛教修学的宗旨。然这部经因是对在家居士讲的,而居士顶多能证得不还果。若身坏命终,唯生天上也。然既证果了,乃会于天上继续修学佛法,直到解脱,所以也不会再堕入轮回也。
佛亦耕田下种,以供饮食
如是我闻:一时,佛在拘萨罗人间游行,至一那罗聚落,住一那罗林中。尔时世尊着衣持钵,入一那罗聚落乞食。而作是念:今日太早,今且可过耕田婆罗豆婆遮婆罗门作饮食处。尔时耕田婆罗豆婆遮婆罗门,五百具犁耕田,为作饮食。时耕田婆罗豆婆遮婆罗门,遥见世尊,白言:「瞿昙!我今耕田下种以供饮食,沙门瞿昙亦应耕田下种以供饮食。」佛告婆罗门:「我亦耕田下种以供饮食。」婆罗门白佛:「我都不见沙门瞿昙,若犁,若轭、若鞅、若縻、若?、若鞭,而今瞿昙说言:我亦耕田下种以供饮食?」尔时耕田婆罗豆婆遮婆罗门即说偈言:「自说耕田者,而不见其耕,为我说耕田,令我知耕法。」
尔时世尊说偈言:
「信心为种子,苦行为时雨,智慧为犁轭,惭愧心为辕,
正念自守护,是则善御者。保藏身…
《佛法原典 八众诵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