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法原典 八衆誦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與。」賓耆白佛:「瞿昙!我聞古昔婆羅門長老宿重、行道大師所說:如來、應、等正覺,面前罵辱,瞋恚呵責,不瞋、不怒,而今瞿昙有瞋恚耶?」爾時世尊即說偈言:

  

  「無瞋何有瞋!正命以調伏,正智心解脫,慧者無有瞋。

  

  以瞋報瞋者,是則爲惡人,不以瞋報瞋,臨敵伏難伏。」

  

  不瞋勝于瞋,叁偈如前說。爾時年少賓耆白佛言:「悔過,瞿昙!如愚、如癡,不辯、不善,而于沙門瞿昙面前,粗惡不善語,瞋罵呵責。」聞佛所說,歡喜隨喜,作禮而去。

  

  ──《雜阿含經論會編》(下)p.113 ~ p.114

  

  這是說有位年少婆羅門,在佛陀前當面瞋罵呵責佛陀。然而,佛陀只問他:「如你于宴會時,送禮物給人;而對方竟不接受,則你當怎麼辦?」他說:「既不接受,就只好將禮物再拿回來吧!」于是佛陀告婆羅門曰:「你亦如此,在如來面前罵辱呵責,我全不受。于是這些罵辱呵責,你且帶回去自己消受吧!」如果不接受,就乖乖拿回來的話,這世間乃沒什麼好爭執的。但是凡人往往硬塞硬給;于是便不免面紅耳赤地爭執起來。

  

  在這多元化的社會中,雖資訊流通非常迅速;但人跟人之間的隔閡,其實乃越來越深。爲什麼呢?因爲在多元化的社會中,人跟人之間的差異,唯越來越大。于是人際的溝通協調,也越來越困難。所以雖每個人都能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,但還免不了有很多煩惱。且這煩惱不是來自經濟上的負擔,而是來自人際關系上的協調不易。

  

  然如在人際溝通的過程中,能保持這個原則「不受食者,食還屬我。」自可減卻無謂的煩惱!給你的建議能采納,這是你的福報。反之不采納,對我也沒什麼損失。能如此,則人間還有什麼好爭執的呢?

  

  可是,很多人剛好相反。如我的建議你不采納,我就臉上無光。甚至你不采納,我想得的利益就無指望了。于是強詞奪理,硬趕鴨子上架。這樣人跟人之間,怎可能不沖突、敵對呢?人跟人間的溝通,怎可能協調、圓滿呢?

  

  同理,別人給我的建議,若能采納,乃衷心感謝;反之若不采納,也一樣感謝你的善意!能如此,則有什麼可爭執的呢?所以在愈多元化的社會中,乃須愈尊重別人選擇的權力。這乃是于此民主社會中,每個人當有的修養也。

  

  猶如土坌彼,逆風還自汙

  

  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舍衛國東園鹿子母講堂。世尊晨朝著衣持缽,入舍衛城乞食。時健罵婆羅豆婆遮婆羅門,遙見世尊,作粗惡不善語,瞋罵呵責。把土坌佛,時有逆風還吹其土,反自坌身。爾時世尊即說偈言:「若人無瞋恨,罵辱以加者,清淨無結垢,彼惡還歸己,猶如土坌彼,逆風還自汙。」

  

  時彼婆羅門白佛言:「悔過,瞿昙!如愚、如癡,不辯、不善,何于瞿昙面前,粗惡不善語,瞋罵呵責!」時婆羅門聞佛所說,歡喜隨喜,複道而去。

  

  ──《雜阿含經論會編》(下)p.115

  

  這部經所討論的問題,乃如前述。就剛才所說的原則,聽來似輕松愉快。但放眼天下,真能作到者,竟有幾人呢?于是「猶如土坌彼,逆風還自汙」。或如「執炬逆風而行,必有燒手之患。」

  

  于是乎,這症結爲何呢?乃爲一般人「常將自己的期待,寄托在他人身上。」故對別人多存著「強製性的主導意識」─希望他聽我的,而非彼此尊重協調也。

  

  這尤其會發生在「關系密切的人」身上,因爲關系越密切,越會影響到我的權益啊!故關系愈密切,反愈不容易溝通協調哩!所以在人間,吵得最凶的,往往是關系最密切的人,如夫妻、父子、師徒、雇傭等。

  

  反之,若關系不密切,你走你的,我走我的,誰也不必勉強對方。所以剛才講的大原則:如果建議,你不接受,對我也沒什麼損失。它的前提就是:要先把彼此的關系拉遠一點,而不要太靠近了,才牽扯不清。

  

  就這點而言,我自認爲有先見之明,所以我不領衆,不收弟子。因爲如領導一個團體,我一定得主導它,否則何謂領導呢?同理若收弟子,也一定得將他管教得服服貼貼的。否則,何謂弟子呢?但是,這就難免成爲我執與法執之所在,也難免衍生出諸多的緊張與煩惱。反之,關系疏遠一點,即無此患也。

  

  然而一般人的思考方式,是唯恐不能將彼此的關系拉近一點,兩相和好,天長地久,事實上這反是強製、怨尤的根源。因爲關系越親密,彼此的利害就愈糾纏不清。于是既你必須主導他,他也必須主導你;于是因主導意識太強,就會有「猶如土坌彼,逆風還自汙」的下埸,到最後煩惱受傷的還是自己也。

  

  或謂:「如關系已很密切了,當怎麼辦?」須趕快了斷嗎?非也。還是這句話「不將自己的期待,寄托在他人身上。」所以當我們與人有沖突時,且自扪心反省,是不是因這點放不下,所以才有沖突呢?如察覺了,便趕快回頭是岸吧!

  

  所以問題不在于「人跟人間,當如何溝通協調?」而在于:「人跟人間,一定得溝通協調嗎?」不能合不來,就你走你的陽關道,我走我的獨木橋嗎?故彼此的關系,不能太綿密,才能享有更大的彈性空間。

  

  所以這經文,講的道理雖不是很深,但對我們現實的生活卻很有用。當然,也看我們如何解碼?如何運用于現實生活中?

  

  施持戒者得大果報

  

  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時有生聞婆羅門,來詣佛所,與世尊面相問訊,慰勞已,退坐一面。白佛言:「瞿昙!我聞瞿昙說言:唯應施我,不應施余人;施我得大果,非施余人而得大果。應施我弟子,不應施余弟子;施我弟子得大果報,非施余弟子得大果報。雲何瞿昙!作是語者,爲實說耶?非爲謗毀瞿昙乎?爲如說說,如法說耶?法次法說,不爲余人以同法來诃責耶?」佛告婆羅門:「彼如是說者,謗毀我耳。非如說說,如法說,法次法說,不致他人來以同法诃責。所以者何?我作如是說者,作二種障:障施者施,障受者利。婆羅門!乃至士夫以洗器余食,著于淨地,令彼處衆生即得利樂,我說斯等亦入福門,況複施人!婆羅門!然我複說:施持戒者得果報,不同犯戒。」

  

  生聞婆羅門白佛言:「如是,瞿昙!我亦如是說:施持戒者得大果報,非施犯戒。」爾時世尊複說偈言:「……」

  

  佛說此經已,生聞娑羅門聞佛所說,歡喜隨喜,作禮而去。

  

  ──《雜阿含經論會編》(下)p.137 ~ p.138

  

  這是講到布施的問題,經文大致的意思是:有人問佛陀,你是否曾說過:「施其他的人得不到大果報,只有施我及我的弟子,才能得到大果報?」佛陀回曰:「我不是這麼說的,我是說施一切衆生都能得到善報。但施持戒者跟施犯戒者,果報還是不一樣的。」

  

  故要布施給什麼對象,才能得大果報呢?對我個人而言,乃確認一個原則:就是看布施後,所能發揮的邊際效用有多少?所以在經典上,乃將福田分爲兩類:一是敬田,一種悲田。

  

  故敬田,即是指能發揮邊際效用者。因此經文謂:施持戒者跟施犯戒者,福德不一樣。同理,施入定者跟施散亂者,福德不同;施見性開悟者跟施無明凡夫,福德當也不一樣。最後施既已解脫,又致力弘法者,福德當更高。因其能發揮的效益,超高于余者也。這也就說:我乃用一個很現實的標准,去衡量福德的多寡。

  

  因此,雖佛教界都會含糊地說:蓋廟福德大。其實,蓋廟有什麼福德?首先要問:這廟蓋在那裏?它要做什麼用途?如蓋在深山無人去處,則蓋得再大,也發揮不了什麼效用。或者雖蓋在都會區裏,乃爲觀光用途;唯賺點油香錢,而不能展現出教化的功能,故效益乃微不足道也。是以從敬田而論,既修證的層次越高,也善盡教化的功能者,福田愈大也。

  

  至于悲田者,乃是指布施給貧苦、孤獨、廢疾者。而這福德,也和能發揮的邊際效益有關。因爲一位有錢人,你再給他五萬、十萬,對他來講只是不關痛癢。但對一個肚子已餓扁,或有病無錢就醫者而言,你即使只給他五百、一千,效益就很大了。

  

  然即使是敬田,但已有很多人去布施供養了;于是乎,你再布施供養,則邊際效用又遞減矣!同理即使爲悲田,譬如報紙上所報導那些受苦者的困境。于報導後,即有很多人去布施、關懷。于是你再去布施,那邊際效用也遞減矣!

  

  所以應如何布施,才能得大福報?唯有深入緣起,透過現實事相的考察分析,才能確認其有什麼效益?而不是把錢往「福田箱」一丟,就能坐待福報的到來也。

  

  俗人在家,雲何得現法安樂

  

  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時有年少婆羅門,名郁阇迦,來詣佛所,稽首佛足,退坐一面。白佛言:「世尊!俗人在家,當行幾法,得現法安及現法樂?」佛告婆羅門:「有四法,何等爲四?謂方便具足,守護具足,善知識具足,正命具足。

  

  何等爲方便具足?謂善男子種種工巧業處以自營生,謂種田、商賈,或以王事,或以書疏、算畫;于彼彼工巧業處精勤修行,是名方便具足。

  

  何等爲守護具足?謂善男子所有錢谷,方便所得,自手執作,如法而得,能極守護,不令王、賊、水、火劫奪漂沒令失,不善守護者亡失,不愛念者辄取,及諸災患所壞,是名善男子善守護具足。

  

  何等爲善知識具足?若有善男子不落度,不放逸,不虛妄,不凶險,如是知識能善安慰,未生憂苦能令不生,已生憂苦能令開覺,未生喜樂能令速生,已生喜樂護令不失,是名善男子善知識具足。

  

  雲何爲正命具足?謂善男子所有錢財,出內稱量,周圓掌護,不令多入少出也,多出少入也。如執秤者,少則增之,多則減之,知平而舍。如是善男子稱量財物,等入等出,莫令入多出少,出多入少。若善男子無有錢財而廣散用,以此生活,人皆名爲優昙缽果,無有種子,…

《佛法原典 八衆誦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