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法原典 八衆誦▪P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爲:有的人講的是一套,做的是一套。如口是心非,言行不一,便不可能是真正的善知識。有的人雖因功夫不夠,所以說得到、做不到,但至少已努力在改進了,這算其次的善知識。

  

  故真正的善知識,除當說的是─能內銷衆生執著的法外,還要他身心的行爲,也跟他所說的法相應。且相應的地步越高,代表他修證的功夫越深。因此,不可能很快就能確認「誰是善知識」,而是當花較多的時間,去慢慢考察、驗證,才能確認也。

  

  事實上,在這個時代似更難去分辨「誰是善知識」,因爲有很多世間的方法,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,塑造出一位「名師」來。但名師,卻非「明師」也。故除非你有特殊的辨別能力,否則在大衆媒體的渲染下,早就頭暈目眩了,更那有心力去分辨呢?

  

  子曰:「視其所以,觀其所由,察其所安;人焉廋哉?」要透過長時間的觀察驗證,才能確認誰是明師,這聽起來好象大費周章哩!但對我而言,乃只要掌握住一個簡單的原則即可。今天聽到這句話,對我有用,我就留著用;而其它還不相應者,就暫時擱著吧!我是不需要去仰賴一個全然完美的人。而且如用全然完美的期待,去看待善知識;到最後受傷、退轉的,一定是你自己。

  

  世間的魔王,最初都必披上「天使」的外衣;故芸芸衆生中,不落入魔王掌中的,其唯鳳毛麟角爾!甚至後來,雖覺得有些疑惑,還多忙著爲其作「合理化」的借口。即使最後漸覺悟:所親近者非善知識。也依然是「上了賊船,跟賊跑」而已!

  

  所以「誰是善知識」?我們只能理智地去聽,理智地去判斷,聽一句,算一句。有用的,留下來;不相應的,還給他。下次如他提升了,我們再去聽更好的。于是在不斷地修正中,我們就能慢慢成長。反之,如自己不珍惜、不爭氣,就是善知識在你面前,大概也難有什麼受用。

  

  梵天相應

  

  梵天非常恒不變易法

  

  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。時有婆句梵天,住梵天上,起如是惡邪見言:此處常恒非變易法,純一出離之處。

  

  爾時世尊知婆句梵天心念已,入于叁昧,如其正受,于王舍城沒,住梵天上。婆句梵天遙見世尊而說偈言:

  

  「梵天七十二,造作諸福樂,自在而常住,生老死已過。

  

  我于諸明論,修習已究竟,彼諸天衆等,唯謂我長存。」

  

 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:

  

  「此則極短壽,非是長存者,而婆句梵天,自謂爲長壽。

  

  尼羅浮多獄,其壽百千數,我悉憶念知,汝自謂長存。」

  

  婆句梵天複說偈言:

  

  「佛世尊所見,其劫數無邊,生老死憂悲,皆悉已過去。

  

  唯願說知我,過去曾所更,受持何戒業,而得生于此。」

  

 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:

  

  「過去久遠劫,于大曠野中,有諸大衆行,多賢聖梵行,

  

  饑乏無資糧,汝救之令度,慈救心相續,經劫而不失;

  

  是則汝過去,所受持功德,我悉憶念知,久近如眠覺。

  

  過去有村邑,爲賊所抄掠,汝時悉皆救,令其得解脫;

  

  是則過去世,所受持福業,我憶此因緣,久近如眠覺。

  

  過去有人衆,乘船恒水中,惡龍持彼船,欲盡害其命,

  

  汝時以神力,救令得解脫;是則汝過去,所受持福業,

  

  我憶是因緣,久近如眠覺。」

  

  婆句梵天複說偈言:

  

  「決定悉知我,古今壽命事,亦知余一切,是則爲正覺。

  

  是故所受身,金光炎普照,其身住于此,光明遍世間。」

  

  爾時世尊爲婆句梵天種種說法,示教、照喜已,如其正受,從梵天沒,還王舍城。

  

  ──《雜阿含經論會編》(下)p.175 ~ p.176

  

  這部經是說─時有婆句梵天,住梵天上,起如是惡邪見言:此處常恒非變易法,純一出離之處。爾時世尊知婆句梵天心念已,入于叁昧,如其正受,于王舍城沒,住梵天上。然後婆句梵天乃于跟佛的對話中,而確認梵天非常恒變易之法,非出離之處也。

  

  這樣的經文,本質上並沒有什麼深意。而我之所以引用這些經文,主要是爲讓我們了解:佛法雲何從很單純地五蘊、六入,慢慢演變成叁藏十二部經,這麼龐雜的系統?尤其是雲何形成大乘佛教的過程?

  

  因梵天是印度外道一向尊敬皈依的神祇,故佛經中說到梵天者,皆有「導歸向佛」之意。

  

  譬如在佛經中,雲何常提到梵天?以印度傳統的宗教,本來就是依止梵天的。因此佛經乃再叁地要將梵天,引入佛教的門戶裏,甚至封他爲佛教的大護法。意思是:既梵天本尊都已皈依佛教,何以梵天的信衆,能不皈依佛教呢?所以這些經文,乃爲接引梵天信衆,而導歸向佛的方便爾!

  

  否則,你相信梵天一起妄念,釋迦牟尼佛就馬上入叁昧,而跑去跟他對話。真有這麼老婆心切嗎?爲何我參禅參得七竅生煙,就是不見祂來排解呢?所以這只是爲讓一般衆生相信:梵天也是皈依佛門也!

  

  有一乘道,能淨衆生

  

  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郁毗羅聚落尼連禅河側菩提樹下,成佛未久。爾時世尊獨靜思惟,作是念:有一乘道,能淨衆生,度諸憂悲,滅除苦惱,得真如法,謂四念處。何等爲四?身身觀念處;受;心;法法觀念處。

  

  若有人不樂四念處者,則不樂如聖法;不樂如聖法者,則不樂如聖道;不樂如聖道者,則不樂甘露法;不樂甘露法者,則不解脫生老病死、憂悲惱苦。若樂修四念處者,則樂修如聖法;樂修如聖法者,則樂如聖道;樂如聖道者,則樂甘露法;樂甘露法者,得解脫生老病死、憂悲惱苦。

  

  爾時娑婆世界主梵天王,知佛心念已,譬如力士屈伸臂頃,于梵天沒,住于佛前,作是歎言:「如是,世尊!如是,善逝!有一乘道,能淨衆生,謂四念處,乃至解脫生老病死、憂悲惱苦。」

  

  時梵天王複說偈言:

  

  「謂有一乘道,見生諸有邊,演說于正法,安慰苦衆生。

  

  過去諸世尊,以乘斯道度;當來諸世尊,亦乘度斯道;

  

  現在尊正覺,乘此度海流,究竟生死際,調伏心清淨。

  

  于生死輪轉,悉已永消盡,知種種諸界,慧眼顯正道。

  

  譬若恒水流,悉歸趣大海,激流浚漂遠;正道亦如是,

  

  廣智善顯示,逮得甘露法。殊勝正*輪,本所未曾聞,

  

  哀愍衆生故,而爲衆生轉。覆護天人衆,令度有彼岸,

  

  是故諸衆生,鹹皆稽首禮。」

  

  爾時梵天王聞佛所說,歡喜隨喜,稽首佛足,即沒不現。

  

  ──《雜阿含經論會編》(下)p.168 ~ p.169

  

  這部經卻是講到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初成佛未久。爾時世尊獨靜思惟,作是念:有一乘道,能淨衆生。爾時娑婆世界主梵天王,知佛心念已,譬如力士屈伸臂頃,于梵天沒,住于佛前。

  

  這部經乃剛好相反,卻是梵天來護法也。然「娑婆世界主梵天王」這名相,根本不符合佛法的觀念。既各人造業各人擔,還有誰能替你作主呢?故用這樣的名稱,本質上就有外道的成分矣!

  

  因此雖很多經典都說: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後,因梵天王啓請,才決定說法。然佛是否成道,梵天王有能力確認嗎?就禅宗而言,弟子是否開悟?乃要師父印證。而現在竟倒過來,釋迦牟尼佛成佛了,梵天王替祂印證─不錯!趕快去度衆生吧!這可能嗎?。事實上只有佛自己知道祂悟的是什麼?梵天王怎麼可能知道祂悟的是什麼呢?梵天王若有此能力,那他本人就可以度衆生了,何必請佛說法才度衆生呢?

  

  既度衆生出生死苦海,是世尊從出家到成佛的一貫宗旨;則他成佛後,會不說法.不度衆生嗎?

  

  其次,釋迦牟尼佛從開始出家、苦行到成道,其一貫的宗旨,就是爲了度衆生,出生老病死之苦。祂絕非只爲了個人的生死而出家的。因此頓悟成佛後,祂一定會說法度衆生的。

  

  不可能因爲所悟的法太深而不度衆生。我們于〈緒言〉中,已說過這個問題:所謂法深,不是道理太深,而是跟衆生的習氣不相應。因爲衆生習于有我,習于外延。而真正的佛法,乃是從無我而內銷也。

  

  從曆史上看,釋迦牟尼開始說法後,就很多人跟隨,很多人證得阿羅漢果,故事實上,也沒那麼難。故說佛以所悟的法太深,不能說法而必須早入涅槃,應是後人臆想的。至于因梵天祈請,佛才說法者亦然。

  

  至于「有一乘道,能淨衆生,謂四念處。」前已再叁說到:我認爲釋迦牟尼佛最初說的法,主要是五蘊、六入,而不是四聖谛、八正道、十二因緣之類。因爲這些,都是後來才慢慢將它結構化的,就是變成比較莊嚴而刻板;而最初從覺悟而直接說的法,應是比較純粹而簡潔也。

  

  魔相應

  

  甯以刀自殺,莫令第七退轉

  

  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王舍城、毗婆羅山、七葉樹林石室中。時有尊者瞿低迦,住王舍城、仙人山側黑石室中,獨一思惟,不放逸行,修自饒益。時受意解脫身作證,數數退轉,一二叁四五六反退,還複得時受意解脫身作證,尋複退轉。

  

  1.已證得阿羅漢果,還會「數數退轉」嗎?

  

  這部經各位要注意一下,因我認爲這部經有很大的問題。首先看「時受意解脫身作證,數數退轉,一二叁四五六反退。」這是說他雖曾證得阿羅漢果,猶有六次的退轉。這是第一個問題,已證得解脫果,還會「數數退轉」嗎?

  

  在原始佛法中皆謂:只要證得初果,就能不退轉也。那可能已證得阿羅漢果,還會退轉呢?這行者對修行,還會有什麼信心呢?且他退轉還不是一次,而是六次啊!

  

  在原始佛教都不談退轉的可能,只有少數乃提到:如勞務過多,定力會退失。但定力退失,卻非退轉也。

  

  彼尊者瞿低迦作是念:我獨一靜處思惟,不放逸行,精勤修習,以自饒益,時受意解脫身作證,…

《佛法原典 八衆誦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