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为:有的人讲的是一套,做的是一套。如口是心非,言行不一,便不可能是真正的善知识。有的人虽因功夫不够,所以说得到、做不到,但至少已努力在改进了,这算其次的善知识。
故真正的善知识,除当说的是─能内销众生执着的法外,还要他身心的行为,也跟他所说的法相应。且相应的地步越高,代表他修证的功夫越深。因此,不可能很快就能确认「谁是善知识」,而是当花较多的时间,去慢慢考察、验证,才能确认也。
事实上,在这个时代似更难去分辨「谁是善知识」,因为有很多世间的方法,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,塑造出一位「名师」来。但名师,却非「明师」也。故除非你有特殊的辨别能力,否则在大众媒体的渲染下,早就头晕目眩了,更那有心力去分辨呢?
子曰:「视其所以,观其所由,察其所安;人焉廋哉?」要透过长时间的观察验证,才能确认谁是明师,这听起来好象大费周章哩!但对我而言,乃只要掌握住一个简单的原则即可。今天听到这句话,对我有用,我就留着用;而其它还不相应者,就暂时搁着吧!我是不需要去仰赖一个全然完美的人。而且如用全然完美的期待,去看待善知识;到最后受伤、退转的,一定是你自己。
世间的魔王,最初都必披上「天使」的外衣;故芸芸众生中,不落入魔王掌中的,其唯凤毛麟角尔!甚至后来,虽觉得有些疑惑,还多忙着为其作「合理化」的借口。即使最后渐觉悟:所亲近者非善知识。也依然是「上了贼船,跟贼跑」而已!
所以「谁是善知识」?我们只能理智地去听,理智地去判断,听一句,算一句。有用的,留下来;不相应的,还给他。下次如他提升了,我们再去听更好的。于是在不断地修正中,我们就能慢慢成长。反之,如自己不珍惜、不争气,就是善知识在你面前,大概也难有什么受用。
梵天相应
梵天非常恒不变易法
如是我闻:一时,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。时有婆句梵天,住梵天上,起如是恶邪见言:此处常恒非变易法,纯一出离之处。
尔时世尊知婆句梵天心念已,入于三昧,如其正受,于王舍城没,住梵天上。婆句梵天遥见世尊而说偈言:
「梵天七十二,造作诸福乐,自在而常住,生老死已过。
我于诸明论,修习已究竟,彼诸天众等,唯谓我长存。」
尔时世尊说偈答言:
「此则极短寿,非是长存者,而婆句梵天,自谓为长寿。
尼罗浮多狱,其寿百千数,我悉忆念知,汝自谓长存。」
婆句梵天复说偈言:
「佛世尊所见,其劫数无边,生老死忧悲,皆悉已过去。
唯愿说知我,过去曾所更,受持何戒业,而得生于此。」
尔时世尊说偈答言:
「过去久远劫,于大旷野中,有诸大众行,多贤圣梵行,
饥乏无资粮,汝救之令度,慈救心相续,经劫而不失;
是则汝过去,所受持功德,我悉忆念知,久近如眠觉。
过去有村邑,为贼所抄掠,汝时悉皆救,令其得解脱;
是则过去世,所受持福业,我忆此因缘,久近如眠觉。
过去有人众,乘船恒水中,恶龙持彼船,欲尽害其命,
汝时以神力,救令得解脱;是则汝过去,所受持福业,
我忆是因缘,久近如眠觉。」
婆句梵天复说偈言:
「决定悉知我,古今寿命事,亦知余一切,是则为正觉。
是故所受身,金光炎普照,其身住于此,光明遍世间。」
尔时世尊为婆句梵天种种说法,示教、照喜已,如其正受,从梵天没,还王舍城。
──《杂阿含经论会编》(下)p.175 ~ p.176
这部经是说─时有婆句梵天,住梵天上,起如是恶邪见言:此处常恒非变易法,纯一出离之处。尔时世尊知婆句梵天心念已,入于三昧,如其正受,于王舍城没,住梵天上。然后婆句梵天乃于跟佛的对话中,而确认梵天非常恒变易之法,非出离之处也。
这样的经文,本质上并没有什么深意。而我之所以引用这些经文,主要是为让我们了解:佛法云何从很单纯地五蕴、六入,慢慢演变成三藏十二部经,这么庞杂的系统?尤其是云何形成大乘佛教的过程?
因梵天是印度外道一向尊敬皈依的神祇,故佛经中说到梵天者,皆有「导归向佛」之意。
譬如在佛经中,云何常提到梵天?以印度传统的宗教,本来就是依止梵天的。因此佛经乃再三地要将梵天,引入佛教的门户里,甚至封他为佛教的大护法。意思是:既梵天本尊都已皈依佛教,何以梵天的信众,能不皈依佛教呢?所以这些经文,乃为接引梵天信众,而导归向佛的方便尔!
否则,你相信梵天一起妄念,释迦牟尼佛就马上入三昧,而跑去跟他对话。真有这么老婆心切吗?为何我参禅参得七窍生烟,就是不见祂来排解呢?所以这只是为让一般众生相信:梵天也是皈依佛门也!
有一乘道,能净众生
如是我闻:一时,佛住郁毗罗聚落尼连禅河侧菩提树下,成佛未久。尔时世尊独静思惟,作是念:有一乘道,能净众生,度诸忧悲,灭除苦恼,得真如法,谓四念处。何等为四?身身观念处;受;心;法法观念处。
若有人不乐四念处者,则不乐如圣法;不乐如圣法者,则不乐如圣道;不乐如圣道者,则不乐甘露法;不乐甘露法者,则不解脱生老病死、忧悲恼苦。若乐修四念处者,则乐修如圣法;乐修如圣法者,则乐如圣道;乐如圣道者,则乐甘露法;乐甘露法者,得解脱生老病死、忧悲恼苦。
尔时娑婆世界主梵天王,知佛心念已,譬如力士屈伸臂顷,于梵天没,住于佛前,作是叹言:「如是,世尊!如是,善逝!有一乘道,能净众生,谓四念处,乃至解脱生老病死、忧悲恼苦。」
时梵天王复说偈言:
「谓有一乘道,见生诸有边,演说于正法,安慰苦众生。
过去诸世尊,以乘斯道度;当来诸世尊,亦乘度斯道;
现在尊正觉,乘此度海流,究竟生死际,调伏心清净。
于生死轮转,悉已永消尽,知种种诸界,慧眼显正道。
譬若恒水流,悉归趣大海,激流浚漂远;正道亦如是,
广智善显示,逮得甘露法。殊胜正*轮,本所未曾闻,
哀愍众生故,而为众生转。覆护天人众,令度有彼岸,
是故诸众生,咸皆稽首礼。」
尔时梵天王闻佛所说,欢喜随喜,稽首佛足,即没不现。
──《杂阿含经论会编》(下)p.168 ~ p.169
这部经却是讲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初成佛未久。尔时世尊独静思惟,作是念:有一乘道,能净众生。尔时娑婆世界主梵天王,知佛心念已,譬如力士屈伸臂顷,于梵天没,住于佛前。
这部经乃刚好相反,却是梵天来护法也。然「娑婆世界主梵天王」这名相,根本不符合佛法的观念。既各人造业各人担,还有谁能替你作主呢?故用这样的名称,本质上就有外道的成分矣!
因此虽很多经典都说: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后,因梵天王启请,才决定说法。然佛是否成道,梵天王有能力确认吗?就禅宗而言,弟子是否开悟?乃要师父印证。而现在竟倒过来,释迦牟尼佛成佛了,梵天王替祂印证─不错!赶快去度众生吧!这可能吗?。事实上只有佛自己知道祂悟的是什么?梵天王怎么可能知道祂悟的是什么呢?梵天王若有此能力,那他本人就可以度众生了,何必请佛说法才度众生呢?
既度众生出生死苦海,是世尊从出家到成佛的一贯宗旨;则他成佛后,会不说法.不度众生吗?
其次,释迦牟尼佛从开始出家、苦行到成道,其一贯的宗旨,就是为了度众生,出生老病死之苦。祂绝非只为了个人的生死而出家的。因此顿悟成佛后,祂一定会说法度众生的。
不可能因为所悟的法太深而不度众生。我们于〈绪言〉中,已说过这个问题:所谓法深,不是道理太深,而是跟众生的习气不相应。因为众生习于有我,习于外延。而真正的佛法,乃是从无我而内销也。
从历史上看,释迦牟尼开始说法后,就很多人跟随,很多人证得阿罗汉果,故事实上,也没那么难。故说佛以所悟的法太深,不能说法而必须早入涅槃,应是后人臆想的。至于因梵天祈请,佛才说法者亦然。
至于「有一乘道,能净众生,谓四念处。」前已再三说到:我认为释迦牟尼佛最初说的法,主要是五蕴、六入,而不是四圣谛、八正道、十二因缘之类。因为这些,都是后来才慢慢将它结构化的,就是变成比较庄严而刻板;而最初从觉悟而直接说的法,应是比较纯粹而简洁也。
魔相应
宁以刀自杀,莫令第七退转
如是我闻:一时,佛住王舍城、毗婆罗山、七叶树林石室中。时有尊者瞿低迦,住王舍城、仙人山侧黑石室中,独一思惟,不放逸行,修自饶益。时受意解脱身作证,数数退转,一二三四五六反退,还复得时受意解脱身作证,寻复退转。
1.已证得阿罗汉果,还会「数数退转」吗?
这部经各位要注意一下,因我认为这部经有很大的问题。首先看「时受意解脱身作证,数数退转,一二三四五六反退。」这是说他虽曾证得阿罗汉果,犹有六次的退转。这是第一个问题,已证得解脱果,还会「数数退转」吗?
在原始佛法中皆谓:只要证得初果,就能不退转也。那可能已证得阿罗汉果,还会退转呢?这行者对修行,还会有什么信心呢?且他退转还不是一次,而是六次啊!
在原始佛教都不谈退转的可能,只有少数乃提到:如劳务过多,定力会退失。但定力退失,却非退转也。
彼尊者瞿低迦作是念:我独一静处思惟,不放逸行,精勤修习,以自饶益,时受意解脱身作证,…
《佛法原典 八众诵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