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法原典 八衆誦▪P1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而複數數退轉,乃至六反猶複退轉。我今當以刀自殺,莫令第七退轉。

  

  2.在第六退轉後再自殺,即能不再退轉嗎?

  

  故這位尊者想:我已經六次退轉了。「我今當以刀自殺,莫令第七退轉。」在第六次退轉之後,以刀自殺,就能不再退轉嗎?沒有證果前自殺,就能不退轉,這真是胡說八道。

  

  3.自殺,一定要用刀自殺嗎?不能如禅者去來自在嗎?

  

  第叁、自殺一定要用刀自殺嗎?我們看禅宗有很多祖師,他念頭一提就走了,有的是坐著走的,有的是站著走的,還有的是倒著走的。故還要用刀自殺,這未免太不合情理了吧!

  

  因爲,一個能證得阿羅漢果的人,禅定功夫必是相當的高;而禅定功夫高者,即可一念就走的;就算不是一念,于一柱香中要走的話,應是很簡單的。然禅宗已見性開悟者,還不見得能證得阿羅漢果也。故一定要用刀自殺,就太離譜了。

  

  時魔波旬作是念:若彼比丘以刀自殺者,莫令自殺,出我境界去,我今當往告彼大師。

  

  4.若自殺,即能「出魔境界去」嗎?

  

  這是另一個問題,即自殺就能「出魔境界去」嗎?沒有這回事!自殺,反不能「出魔境界去」。

  

  爾時波旬執琉璃柄琵琶,詣世尊所,鼓弦說偈:

  

  「大智大方便,自在大神力,得熾然弟子,而今欲取死。

  

  大牟尼當製,勿令其自殺。何聞佛世尊,正法律聲聞,

  

  學其所不得,而取于命終!」

  

  時魔說此偈已,世尊說偈答言:

  

  「波旬放逸種,以自事故來。堅固具足士,常住妙禅定,

  

  晝夜勤精進,不顧于性命。見叁有可畏,斷除彼愛欲,

  

  已摧伏魔軍,瞿低般涅槃。」

  

  波旬心憂惱,琵琶落于地,內懷憂戚已,即沒而不現。爾時世尊告諸比丘:「汝等當來共至仙人山側黑石室所,觀瞿低迦比丘以刀自殺。」爾時世尊與衆多比丘,往至仙人山側黑石室中,見瞿低迦比丘殺身在地。告諸比丘:「汝等見此瞿低迦比丘殺身在地不?」諸比丘白佛:「唯然已見,世尊!」佛告比丘:「汝等見瞿低迦比丘,周匝繞身黑暗煙起,充滿四方不?」比丘白佛:「已見,世尊!」佛告比丘:「此是惡魔波旬,于瞿低迦善男子身側,周匝求其識神。然比丘瞿低迦,以不住心執刀自殺。」

  

  5.「瞿低迦比丘,周匝繞身黑暗煙起,乃惡魔波旬,于瞿低迦善男子身側,周匝求其識神。」佛教經典,從不謂有「識神」之事;更何況惡魔波旬,能于身側,周匝求其識神。

  

  這段是說瞿低迦比丘以刀自殺之後,佛到現場,惡魔也到現場。惡魔還要將他的識神捉去。如何捉呢?是用袋子裝?還是用繩子捆呢?在佛法中,雖承認衆生有業識,但從未說業識會被神魔捉去。

  

  惡魔雖能亂道,是亂行者的道心;而不是惡魔能將行者綁架到那裏去!更不可能于他死掉後,再去捕捉他的識神。

  

  在西洋有「浮士德」的戲劇,浮士德要死了,惡魔也忙著去捉他的神識。這根本就是外道見解,而不可能是佛教的見地。

  

  6.「然比丘瞿低迦,以不住心執刀自殺。」既心不住,還能執刀自殺嗎?

  

  然後世尊竟說「瞿低迦比丘以不住心執刀自殺」,你們相信:既已不住心,還能執刀自殺嗎?都執刀自殺了,心還能不住嗎?就像有些罪犯說:「我雖打死人,雖作奸犯科,但我是無心的;所以你們不能判我的罪!」這就能脫罪嗎?不!還應判得更重一點!

  

  爾時世尊爲瞿低迦比丘,受第一記。爾時波旬而說偈言:「上下及諸方,遍求彼識神,都不見其處,瞿低何所之?」爾時世尊複說偈言:「如是堅固士,一切無所求,拔恩愛根本,瞿低般涅槃。」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
  

  ──《雜阿含經論會編》(下)p.36 ~ p.37

  

  7.「爾時世尊爲瞿低迦比丘,受第一記。」帶這麼多的疑惑與苦惱,得受第一記嗎?

  

  最後,佛還爲他受第一記─印證其得阿羅漢果。既帶著這麼多的煩惱和疑惑,猶能證得阿羅漢果嗎?

  

  所以,這部經從頭到尾都在胡扯。如這部經真是佛說的話,則誰對佛法、修行,還能有信心呢?這部經其實是謗佛、毀法、貶僧,竟還能流傳兩千多年,佛教徒也未免太蠢了吧!

  

  隨汝變形色,我心不傾動

  

  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釋氏石主釋氏聚落。時有尊者善覺,晨朝著衣持缽,入石主釋氏聚落乞食。食已,還精舍,舉衣缽,洗足已,持尼師壇,置右肩上,入林中,坐一樹下,修晝正受。作是念:「我得善利,于正法律出家學道。我得善利,遭遇大師如來、等正覺。我得善利,得在梵行、持戒備德賢善真實衆中。我今當得賢善命終,于當來世,亦當賢善。」時魔波旬作是念:我今當往爲作留難。化作大身,盛壯多力,見者怖畏,謂其力能翻發動大地。

  

  至善覺比丘所,善覺比丘遙見大身勇盛壯士,即生恐怖。從座起,詣佛所,稽首禮足,退住一面。白佛言:「世尊!……廣說如上。」佛告善覺:「此非大身士夫,是魔波旬,欲作娆亂。汝且還去,依彼樹下修前叁昧,動作彼魔,因斯脫苦。」

  

  時尊者善覺,即還本處。至于晨朝,時魔波旬複作是念:我今當往,爲作留難。複化作大身,勇壯熾盛,力能發地,往住其前。善覺比丘複遙見之,即說偈言:

  

  「我正信非家,而出家學道,于佛無價寶,正念系心住。

  

  隨汝變形色,我心不傾動,覺汝爲幻化,便可從此滅!」

  

  時魔波旬作是念:是沙門已知我心。內懷憂戚,即沒不現。

  

  ──《雜阿含經論會編》(下)p.48 ~ p.49

  

  這是說有位尊者于修行時,魔王波旬乃化成「勇盛壯士」來擾亂他。于是佛告善覺:「此非大身士夫,是魔波旬,欲作娆亂。汝且還去,依彼樹下修前叁昧,動作彼魔,因斯脫苦。」于是當魔再來時,尊者就說:隨汝變形色,我心不傾動,覺汝爲幻化,便可從此滅!

  

  世間真有天魔嗎?早期的佛典,如〈五陰誦〉〈六入誦〉都偏說內魔,而不言外魔。

  

  或謂:世尊不是降魔後,才成道嗎?其實最要降伏的是「無明的我見」;故我見才是大魔!

  

  這部經又講到天魔。各位從〈五陰誦〉〈六入誦〉這樣看下來,乃知:在早期的佛法,根本不談天魔的問題。或有人要問:「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,不是于降伏魔王之後,才成道的嗎?」事實上,真正要降伏的不是外魔,而是內魔。且內魔者,乃衆生的我見和貪瞋等煩惱。

  

  或謂「魔王」爲「他化自在天」的天王;而「他化自在天」乃欲界最高層天。

  

  故其喻義,乃:若有欲者,即不出魔王的掌控中也。

  

  佛教到後來,才將魔說成外魔,且名爲「波旬」,乃住于「他化自在天」─即欲界的最高天。既有姓名,又有住所,似越來越真實也。

  

  然這乃蘊寓著一個玄機:魔王何以住在欲界最高天呢?即寓指:衆生如還有欲,就脫不出魔王的掌控中。所以雖繞了一大圈,魔還是指內魔,而非外魔也。

  

  因此,一個人在禅修的過程中,如能降伏粗重的欲望,而入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,這魔王就奈何不了他了。故釋迦牟尼佛于修外道定,就能證得無想定、非想非非想定。因此于菩提樹下,魔王怎還能擾亂祂呢?

  

  故就心法而言,則:若心爲境轉,即是魔也。故以「隨汝變形色,我心不傾動」而能降魔!

  

  因此,成道之前的降魔,乃是內魔。因成道之前,一定要先將業障逼出去,才可能成道。而在業障現, 前時,我們能不能作得了主?這才是修道、成道的關鍵。簡言之,成道必須降魔,乃是降內魔、心魔也。

  

  故《天臺小止觀》雖有一章,是專論魔事的。也有很多人認爲《楞嚴經》很重要,因爲《楞嚴經》有提到「五十陰魔」。于是行者忙著去檢點,如按圖索骥般地描繪魔是什麼樣子?其實,你越檢點越著魔!爲什麼呢?因爲心隨境轉,這才是最大的魔障。你不要以爲《楞嚴經》裏講的五十陰魔,你完全背起來、認清楚,就可以不著魔。還早哩!因真正的魔,何止五十種、五百種、五千種呢?只要你還有執著,他就變得出來。你執著越多,他的花樣也就越俏。

  

  因爲就心法而言,著相分別、心爲境轉就是魔了,何能再去分辨什麼是魔?什麼非魔呢?因此「隨汝變形色,我心不傾動。」這才是降魔的重點。

  

  因此,降魔其實很簡單,心不著相,即能降魔也。而人間最大的魔,其實就是衆生的我見。或者于修行的過程中,如習用外延的境界來肯定修行的成果,這就很容易著魔了。相反地,能以「內銷」的原則,來審視修行,便不會著魔也。

  

  帝釋相應

  

  釋提桓因立于善論

  

  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爾時世尊告諸比丘:「過去世時,天、阿修羅對陣欲戰。釋提桓因語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:「莫得各各共相殺害,但當論議,理屈者伏。」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言:「設共論議,誰當證知理之通塞?」天帝釋言:「諸天衆中,自有智慧明記識者;阿修羅衆,亦複自有明記識者。」毗摩質多羅阿修羅言:「可爾。」釋提桓因言:「汝等可先立論,然後我當隨後立論,則不爲難。」時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即說偈立論言:

  

  「我若行忍者,于事則有阙,愚癡者當言,怖畏故行忍。」

  

  釋提桓因說偈答言:

  

  「正使愚癡者,言恐怖故忍,及其不言者,于理何所傷!

  

  但自觀其義,亦觀于他義,彼我悉獲安,斯忍爲最上。」

  

  毗摩質多羅阿修羅複說偈言:

  

  「若不製愚癡,愚癡則傷人,猶如凶惡牛,舍走逐觸人。

  

  執杖而強製,怖畏則調伏,是故堅持杖,折伏彼愚夫。」

  

  帝釋複說偈言:

  

  「我常觀察彼,製彼愚夫者,愚者瞋恚盛,智…

《佛法原典 八衆誦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