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法原典 八衆誦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勤擇諸蟲,是故安樂住。

  

  我今日定無,黃頭赤眼婦,晝夜聞惡聲,是故安樂住。

  

  我今日定無,空倉群鼠戲,常憂其羸乏,是故安樂住。

  

  不舍念不念,衆生安樂住,斷欲離恩愛,而得安樂住。」

  

  爾時世尊爲精進婆羅豆婆遮婆羅門,種種說法,示教、照喜。如佛常法,次第說法:布施,持戒,乃至于正法中心得無畏。即從座起,合掌白佛:「我今得于正法律,出家學道,成比丘分,修梵行不?」

  

  佛告婆羅門:「汝今可得于正法律出家,受具足,修諸梵行。乃至得阿羅漢,心善解脫。」爾時精進婆羅豆婆遮婆羅門得阿羅漢,緣自覺知,得解脫樂,而說偈言:「我今甚欣樂,大仙法之上,得離貪欲樂,不空見于佛。」

  

  ──《雜阿含經論會編》(下)p.155

  

  這部經很有趣,乃說有位婆羅門早上剛買一條牛,結果連錢都還沒付,牛就不見了。所以他就急著到處尋找,找了五、六天也沒找到,到第七天繼續找時,卻遇上了釋迦牟尼佛。看祂閑閑無事,竟一個人在樹下禅坐。他想:我正心亂如麻,而祂竟坐在那邊無所事事。所以就問祂:「你爲何能閑閑地,在這邊禅坐呢?」

  

  于是世尊答曰:「乃爲我不再有得失心了,所以能閑閑地在這邊禅坐。」然而婆羅門聽了,反嘲諷地說:「你當然沒得失心啰!因爲你是什麼都沒有,所以既不得也不失哩!至少你不是:早上剛買牛,下午牛就不見了!連找了六天,還尋不到蹤影。至少你不是,家裏有田,種過稻後,怕缺水而被太陽曬幹。至少你不是,家裏有兒子、女兒,還嗷嗷待哺。至少你不是,欠債未還,債主已逼上門來。故乃爲你什麼都沒有,所以能安樂住。」

  

  世尊說:「說得沒錯啊!我就是爲:什麼都無。所以能安樂住。」經文大概是這個意思。

  

  就世間人而言,若一切皆無,雲何安樂住?總要有一些基本的資糧,才能安樂住。

  

  事實上,就世間人來看,一切皆無,怎可能安樂住呢?至少還要有資生之物,如俗話曰:日謀叁餐,夜圖一宿。至少還得有「一技在身」才能過生活哩!

  

  所以我們看佛陀,卻非什麼都無;至少是有法,而能利益衆生也。因能利益衆生,所以能換取衣食道糧,而能安樂住也。這是就世間人的角度而言。

  

  但就解脫道而言,非無妻.無子.無家産.無田園,無寺院.無徒衆,才能安樂住。最重要的,乃要「無我」而已!

  

  要無我,才能安樂住。所以前面雖說:世間人認爲世尊,至少是因有法,才能安樂住。但有法,有什麼法呢?是一些奇奇怪怪的招數,可用來招引信衆哩!若如此,那還是有我,而不可能真正的安樂住。所以,經文所說「我今日定無…」,說了那麼多無,都不關緊要。只有一點至關緊要,就是「無我」爾!

  

  這「無我」說來容易,但要真相應,還挺難哩!尤其一個人既有妻子、家産、田園、寺院、徒衆,還能全然放下而相應于無我,更不是那麼簡單哩!因此對于我而言,當不可能全無;但也不能太多,太多的話又有牽挂了。故能省則省,能少則少,雖未解脫且圖個安樂住吧!

  

  很多人一講到別人「什麼都無」,就覺得蠻贊歎的,可是真叫他什麼都無,他又煩惱了。記得有一次坐計程車時,司機就問我:「法師!你爲什麼出家呢?」我姑且答曰:「爲斷煩惱啊!」他說:「斷煩惱?你們出家人還會有什麼煩惱嗎?早上睡醒了,作作早課;然後再掃掃地,就所作已辦了。你們會有煩惱才怪哩!」我回曰:「真是這樣的話!那你馬上就可以出家了?」他說:「不行!」「爲何不行呢?」他只好低聲下氣地說:「若出家後,就不能喝酒,不能吃肉,不能看電影,不能討老婆…」我問:「這會有煩惱嗎?」他答:「是啊!一切都無,就有很多煩惱也。」

  

  所以一般人都能很輕松地勸別人放下,但自己就是什麼都放不下。于是放不下,就等著瞧。果然既什麼都有,當然就尾大不掉、煩惱常伴也。

  

  剎利相應

  

  斯匿王有祖母,忽爾命終

  

  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時波斯匿王有祖母,極所敬重,忽爾命終,出城阇維。供養舍利畢,弊衣亂發,來詣佛所,稽首佛足,退坐一面。爾時世尊告波斯匿王:「大王!從何所來弊衣亂發?」波斯匿王白佛:「世尊!我亡祖母,極所敬重,舍我命終,出于城外,阇維供養畢,來詣世尊。」佛告大王:「極愛重敬念祖親耶?」波斯匿王白佛:「世尊!極敬重愛戀。世尊!若國土所有象、馬、七寶,乃至國位悉持與人,能救祖母命者,悉當與之。既不能救,生死長辭,悲戀憂苦,不自堪勝。曾聞世尊所說,一切衆生、一切蟲、一切神,生者皆死,無不窮盡,無有出生而不死者,今日乃知世尊善說。」佛言:「大王!如是如是,一切衆生、一切蟲、一切神,生者辄死,終歸窮盡,無有一生而不死者。」佛告大王:「正使婆羅門大姓,剎利大姓,長者大姓,生者皆死,無不死者。正使剎利大王,灌頂居位,王四天下,得力自在,于諸敵國無不降伏,終歸有極,無不死者。若複大王!生長壽天,王于天宮自在快樂,終亦歸盡,無不死者。若複大王!羅漢比丘諸漏已盡,離諸重擔,所作已作,逮得己利,盡諸有結,正智心善解脫,彼亦歸盡,舍身涅槃。若複緣覺善調、善寂,盡此身命,終歸涅槃。諸佛世尊十力具足,四無所畏,勝師子吼,終亦舍身取般涅槃。以如是比,大王!當知一切衆生、一切蟲、一切神,有生辄死,終歸磨滅,無不死者。」爾時世尊複說偈言:

  

  「一切衆生類,有命終歸死,各隨業所趣,善惡果自受。

  

  惡業墮地獄,爲善上升天,修習勝妙道,漏盡般涅槃。

  

  如來及緣覺,佛聲聞弟子,會當舍身命,何況俗凡夫!」

  

  佛說此經已,波斯匿王聞佛所說,歡喜隨喜,作禮而去。

  

  ──《雜阿含經論會編》(下)p.85 ~ p.86

  

  這是講到佛陀的一位大護法─波斯匿王,他的祖母忽然命終。因此在幫祖母火化、供養舍利後,前去見佛。故佛爲他開示:「諸行無常,故有生必有死。下至昆蟲、走獸,上至諸天、聖賢,無一能免也。」

  

  有生即有死,此話說來輕松。但真輪到去面對時,卻不是那麼輕松!

  

  在佛法裏,經常講到生死的問題。說什麼「無常啊!有生就有死」之類。然別人死的話,都可說得過去。但輪到自己該去面對時,就沒那麼輕松哩!

  

  至少以我個人的經驗而言,我從小直到出家前,周邊的親屬少有命終者,故我也很少去參加喪儀。直到剃度出家的第二年,祖母去世了。對于她的去世,其實我並不傷心,因爲她已活到九十多歲了,去世是正常的。

  

  甚至在她未去世前,我還想過:活得這麼老,又有什麼意思呢?還不如早點一走了之。可是真去世了,我又覺得納悶:爲什麼一個人,好端端地就斷氣了呢?因爲,這是我有生以來,第一次眼睜睜地看到一個人在我面前,閉眼、斷氣。也是我有生以來,第一次參與入殓、下葬的儀式。

  

  在祖母去世後不久,我就到國姓鄉住山自修。于住山前一年,還一直想著生死的問題。這不是傷心,而是疑惑。一年之後才整理成一篇文章,已收錄于《百步穿楊》中。

  

  死是什麼呢?只是對一種現象的描述而已!現象本經常在變,而這次卻變得太不尋常了!雖非常、也非斷也。

  

  我們生命的現象,本質上就像一條連續的曲線,乃從小到大都不斷地在變化;故死也是其中的變化,只是變動得大一些而已!這一條線突然有個轉折點,然轉折過後,又延續下去了。

  

  雖一般人很容易用斷滅的思想去看死亡,但就凡夫衆生而言,死後還會繼續輪回的,想斷也斷不了。所以在《中觀》的「八不中道」乃謂爲「非常、非斷」也。雖諸相是無常,不斷在變化的;但也不可能變成斷滅。故生命的小變化,我們認定它「還是活著」,至于大變化就說它「是死了」,其實祇是這樣而已!

  

  而大變化中,又含蘊著小變化;小變化者,也可累積成大變化。如用佛法的名相:大變化者,乃是分段生死;而小變化者,即是變易生死。因此變來變去,也沒什麼稀奇哩!

  

  因此我們既可以把生死,看得很平常、很淡泊。也可以將生死,看得很神秘、很詭異。然如將生死,看得很神秘、很詭異,我們的情緒就會受到很大的震蕩;反之,看得很平常、很淡泊,便無所謂了。

  

  故佛法所謂的「了生死」,不是修到什麼境界,或逃到那裏去?才能了生死。而是把生死看破、放淡了,就能生死一如也。

  

  波斯匿王若是中年以後才親近世尊,則他的祖母可能早就亡故了!

  

  然就經典中的故事而言,我覺得不太可能。因爲波斯匿王之能親近佛陀,主要是他夫人─摩利夫人的關系。因摩利夫人乃跟釋迦族有深厚的關系。因此,從摩利夫人嫁給他之後,直到波斯匿王學佛而親近世尊,年紀至少有四、五十歲以上了。因爲印度是熱帶地方,一般來講都比較短壽,故那時候他祖母可能早就物化了。怎可能因祖母亡故,而開講這部經呢?

  

  又看經文最後一段,「諸佛世尊十力具足,四無所畏,勝師子吼,終亦舍身取般涅槃。」這一看,就知道是後人講的,佛不會說自己乃「十力具足,四無所畏」。所以從以上角度來看,這部經應不會是佛親口說的。

  

  護其內者,名善自護

  

  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爾時波斯匿王獨靜思惟,作如是念:雲何自護?雲何不自護?複作是念:若有行身惡行、口惡行、意惡行者,當知斯等爲不自護。若複行身善行、口善行、意善行者,當知斯等則爲自護。從禅覺已,往詣佛所,稽首佛足,退坐一面。白佛言:「世尊!我獨靜思惟,而作是念:……」佛告大王:「如是,大王!若有行身惡行、口惡行、意惡行者,當知斯等爲…

《佛法原典 八衆誦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