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法原典 八众诵▪P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勤择诸虫,是故安乐住。

  

  我今日定无,黄头赤眼妇,昼夜闻恶声,是故安乐住。

  

  我今日定无,空仓群鼠戏,常忧其羸乏,是故安乐住。

  

  不舍念不念,众生安乐住,断欲离恩爱,而得安乐住。」

  

  尔时世尊为精进婆罗豆婆遮婆罗门,种种说法,示教、照喜。如佛常法,次第说法:布施,持戒,乃至于正法中心得无畏。即从座起,合掌白佛:「我今得于正法律,出家学道,成比丘分,修梵行不?」

  

  佛告婆罗门:「汝今可得于正法律出家,受具足,修诸梵行。乃至得阿罗汉,心善解脱。」尔时精进婆罗豆婆遮婆罗门得阿罗汉,缘自觉知,得解脱乐,而说偈言:「我今甚欣乐,大仙法之上,得离贪欲乐,不空见于佛。」

  

  ──《杂阿含经论会编》(下)p.155

  

  这部经很有趣,乃说有位婆罗门早上刚买一条牛,结果连钱都还没付,牛就不见了。所以他就急着到处寻找,找了五、六天也没找到,到第七天继续找时,却遇上了释迦牟尼佛。看祂闲闲无事,竟一个人在树下禅坐。他想:我正心乱如麻,而祂竟坐在那边无所事事。所以就问祂:「你为何能闲闲地,在这边禅坐呢?」

  

  于是世尊答曰:「乃为我不再有得失心了,所以能闲闲地在这边禅坐。」然而婆罗门听了,反嘲讽地说:「你当然没得失心啰!因为你是什么都没有,所以既不得也不失哩!至少你不是:早上刚买牛,下午牛就不见了!连找了六天,还寻不到踪影。至少你不是,家里有田,种过稻后,怕缺水而被太阳晒干。至少你不是,家里有儿子、女儿,还嗷嗷待哺。至少你不是,欠债未还,债主已逼上门来。故乃为你什么都没有,所以能安乐住。」

  

  世尊说:「说得没错啊!我就是为:什么都无。所以能安乐住。」经文大概是这个意思。

  

  就世间人而言,若一切皆无,云何安乐住?总要有一些基本的资粮,才能安乐住。

  

  事实上,就世间人来看,一切皆无,怎可能安乐住呢?至少还要有资生之物,如俗话曰:日谋三餐,夜图一宿。至少还得有「一技在身」才能过生活哩!

  

  所以我们看佛陀,却非什么都无;至少是有法,而能利益众生也。因能利益众生,所以能换取衣食道粮,而能安乐住也。这是就世间人的角度而言。

  

  但就解脱道而言,非无妻.无子.无家产.无田园,无寺院.无徒众,才能安乐住。最重要的,乃要「无我」而已!

  

  要无我,才能安乐住。所以前面虽说:世间人认为世尊,至少是因有法,才能安乐住。但有法,有什么法呢?是一些奇奇怪怪的招数,可用来招引信众哩!若如此,那还是有我,而不可能真正的安乐住。所以,经文所说「我今日定无…」,说了那么多无,都不关紧要。只有一点至关紧要,就是「无我」尔!

  

  这「无我」说来容易,但要真相应,还挺难哩!尤其一个人既有妻子、家产、田园、寺院、徒众,还能全然放下而相应于无我,更不是那么简单哩!因此对于我而言,当不可能全无;但也不能太多,太多的话又有牵挂了。故能省则省,能少则少,虽未解脱且图个安乐住吧!

  

  很多人一讲到别人「什么都无」,就觉得蛮赞叹的,可是真叫他什么都无,他又烦恼了。记得有一次坐计程车时,司机就问我:「法师!你为什么出家呢?」我姑且答曰:「为断烦恼啊!」他说:「断烦恼?你们出家人还会有什么烦恼吗?早上睡醒了,作作早课;然后再扫扫地,就所作已办了。你们会有烦恼才怪哩!」我回曰:「真是这样的话!那你马上就可以出家了?」他说:「不行!」「为何不行呢?」他只好低声下气地说:「若出家后,就不能喝酒,不能吃肉,不能看电影,不能讨老婆…」我问:「这会有烦恼吗?」他答:「是啊!一切都无,就有很多烦恼也。」

  

  所以一般人都能很轻松地劝别人放下,但自己就是什么都放不下。于是放不下,就等着瞧。果然既什么都有,当然就尾大不掉、烦恼常伴也。

  

  剎利相应

  

  斯匿王有祖母,忽尔命终

  

  如是我闻:一时,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。时波斯匿王有祖母,极所敬重,忽尔命终,出城阇维。供养舍利毕,弊衣乱发,来诣佛所,稽首佛足,退坐一面。尔时世尊告波斯匿王:「大王!从何所来弊衣乱发?」波斯匿王白佛:「世尊!我亡祖母,极所敬重,舍我命终,出于城外,阇维供养毕,来诣世尊。」佛告大王:「极爱重敬念祖亲耶?」波斯匿王白佛:「世尊!极敬重爱恋。世尊!若国土所有象、马、七宝,乃至国位悉持与人,能救祖母命者,悉当与之。既不能救,生死长辞,悲恋忧苦,不自堪胜。曾闻世尊所说,一切众生、一切虫、一切神,生者皆死,无不穷尽,无有出生而不死者,今日乃知世尊善说。」佛言:「大王!如是如是,一切众生、一切虫、一切神,生者辄死,终归穷尽,无有一生而不死者。」佛告大王:「正使婆罗门大姓,剎利大姓,长者大姓,生者皆死,无不死者。正使剎利大王,灌顶居位,王四天下,得力自在,于诸敌国无不降伏,终归有极,无不死者。若复大王!生长寿天,王于天宫自在快乐,终亦归尽,无不死者。若复大王!罗汉比丘诸漏已尽,离诸重担,所作已作,逮得己利,尽诸有结,正智心善解脱,彼亦归尽,舍身涅槃。若复缘觉善调、善寂,尽此身命,终归涅槃。诸佛世尊十力具足,四无所畏,胜师子吼,终亦舍身取般涅槃。以如是比,大王!当知一切众生、一切虫、一切神,有生辄死,终归磨灭,无不死者。」尔时世尊复说偈言:

  

  「一切众生类,有命终归死,各随业所趣,善恶果自受。

  

  恶业堕地狱,为善上升天,修习胜妙道,漏尽般涅槃。

  

  如来及缘觉,佛声闻弟子,会当舍身命,何况俗凡夫!」

  

  佛说此经已,波斯匿王闻佛所说,欢喜随喜,作礼而去。

  

  ──《杂阿含经论会编》(下)p.85 ~ p.86

  

  这是讲到佛陀的一位大护法─波斯匿王,他的祖母忽然命终。因此在帮祖母火化、供养舍利后,前去见佛。故佛为他开示:「诸行无常,故有生必有死。下至昆虫、走兽,上至诸天、圣贤,无一能免也。」

  

  有生即有死,此话说来轻松。但真轮到去面对时,却不是那么轻松!

  

  在佛法里,经常讲到生死的问题。说什么「无常啊!有生就有死」之类。然别人死的话,都可说得过去。但轮到自己该去面对时,就没那么轻松哩!

  

  至少以我个人的经验而言,我从小直到出家前,周边的亲属少有命终者,故我也很少去参加丧仪。直到剃度出家的第二年,祖母去世了。对于她的去世,其实我并不伤心,因为她已活到九十多岁了,去世是正常的。

  

  甚至在她未去世前,我还想过:活得这么老,又有什么意思呢?还不如早点一走了之。可是真去世了,我又觉得纳闷:为什么一个人,好端端地就断气了呢?因为,这是我有生以来,第一次眼睁睁地看到一个人在我面前,闭眼、断气。也是我有生以来,第一次参与入殓、下葬的仪式。

  

  在祖母去世后不久,我就到国姓乡住山自修。于住山前一年,还一直想着生死的问题。这不是伤心,而是疑惑。一年之后才整理成一篇文章,已收录于《百步穿杨》中。

  

  死是什么呢?只是对一种现象的描述而已!现象本经常在变,而这次却变得太不寻常了!虽非常、也非断也。

  

  我们生命的现象,本质上就像一条连续的曲线,乃从小到大都不断地在变化;故死也是其中的变化,只是变动得大一些而已!这一条线突然有个转折点,然转折过后,又延续下去了。

  

  虽一般人很容易用断灭的思想去看死亡,但就凡夫众生而言,死后还会继续轮回的,想断也断不了。所以在《中观》的「八不中道」乃谓为「非常、非断」也。虽诸相是无常,不断在变化的;但也不可能变成断灭。故生命的小变化,我们认定它「还是活着」,至于大变化就说它「是死了」,其实祇是这样而已!

  

  而大变化中,又含蕴着小变化;小变化者,也可累积成大变化。如用佛法的名相:大变化者,乃是分段生死;而小变化者,即是变易生死。因此变来变去,也没什么稀奇哩!

  

  因此我们既可以把生死,看得很平常、很淡泊。也可以将生死,看得很神秘、很诡异。然如将生死,看得很神秘、很诡异,我们的情绪就会受到很大的震荡;反之,看得很平常、很淡泊,便无所谓了。

  

  故佛法所谓的「了生死」,不是修到什么境界,或逃到那里去?才能了生死。而是把生死看破、放淡了,就能生死一如也。

  

  波斯匿王若是中年以后才亲近世尊,则他的祖母可能早就亡故了!

  

  然就经典中的故事而言,我觉得不太可能。因为波斯匿王之能亲近佛陀,主要是他夫人─摩利夫人的关系。因摩利夫人乃跟释迦族有深厚的关系。因此,从摩利夫人嫁给他之后,直到波斯匿王学佛而亲近世尊,年纪至少有四、五十岁以上了。因为印度是热带地方,一般来讲都比较短寿,故那时候他祖母可能早就物化了。怎可能因祖母亡故,而开讲这部经呢?

  

  又看经文最后一段,「诸佛世尊十力具足,四无所畏,胜师子吼,终亦舍身取般涅槃。」这一看,就知道是后人讲的,佛不会说自己乃「十力具足,四无所畏」。所以从以上角度来看,这部经应不会是佛亲口说的。

  

  护其内者,名善自护

  

  如是我闻:一时,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。尔时波斯匿王独静思惟,作如是念:云何自护?云何不自护?复作是念:若有行身恶行、口恶行、意恶行者,当知斯等为不自护。若复行身善行、口善行、意善行者,当知斯等则为自护。从禅觉已,往诣佛所,稽首佛足,退坐一面。白佛言:「世尊!我独静思惟,而作是念:……」佛告大王:「如是,大王!若有行身恶行、口恶行、意恶行者,当知斯等为…

《佛法原典 八众诵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