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一葦過江 教理篇 略說大乘佛學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具足無量功德故。」如實空即性空學所謂緣起性空,于緣起中能假立諸法,究竟顯實故自性本空。如實不空,即性空學所謂性空緣起,因性空故,于緣起中能顯示無量無邊之功德。如此看來,性空學與起信論義無相違,相異者不過所立假名爾,不執著于文字,即能見其中妙處。

  

  楞嚴經亦複如此,所謂如來藏體,非離于諸法相別有如來藏體,非離于如來藏體別有諸法相可得,如來藏體即諸法相之總稱爾,諸法相非一非異,從非異的觀點施設假名爲如來藏體。

  

  又如何施設見性不動,見性不滅等?以性空學言,諸行無常,法相剎那萬變,而法性不變,空性不變。見性亦複如此,盡管能見、所見相前後差異,然于因緣假合中,見性不滅,故波斯王年少與年老所見恒河相有差異,而見性無有差異。明人見明,盲者見黑,見相有差異,見性無差異。

  

  討論至此,則性空唯名學與真常唯心學並無甚差異,所差異者,唯有假名。真常之常非相常、非體常、非用常,乃單指性常爾!惟心之心非肉團心,非思惟心,但指真如心。真如心乃指緣起之總相也,非一非異,非常非斷。能了知如此,對于性空唯名學與真常唯心學之紛爭,斯可無惑矣!

  

  二、總說大乘叁學

  

  以上別說大乘叁學:性空唯名學、虛妄唯識學及真常唯心學已,今乃更以諸法之體、相、用總說大乘叁學———法界圓覺學、法相唯識學及法性空慧學。

  

  1. 體

  

  我們于日月星辰,山河大地,一切色受想行識等諸法相中,知必有體。何以故?無中不能生有,一切的法相必依體而有,離于法體則無法相可得,如水中月雖虛幻不實,而必有外緣的水和月作依托乃能建立,若不依水和月而可見水中月,則應于一切時,一切處見水中月。同理法相亦爾,雖以妄心分別,乃有假相安立,而妄心必依體而起,不然應于一切時、一切處見種種法相,實則不爾,故知必有法體。

  

  此法體在法界圓覺學中假名爲如來藏體,或稱真如心,此法體,妙淨圓明,具足無量無邊功德,如彌陀經、無量壽經、藥師經、維摩經、法華經、華嚴經等所見諸佛菩薩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境界,都因契入此法體,而從中所流露出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大用者。

  

  而凡夫等以一念無明,于妙覺明體中,昧空結暗,妄心分別,徒發塵勞,見有我法二相,而于妙覺明體中一判爲二,起種種我執、法執、顛倒妄想。非但覆蔽了此圓妙明淨法體中無量無邊的功德,更以此起煩惱,造業受報,永沈淪叁界,輪回流轉。

  

  然雖以妄心分別,造致輪回苦報,實則不出如來藏體之外。迷則分一爲二,妄有生死,輪回受苦,是名衆生;悟則泯二入一,證入法體,寂靜涅槃,是名聖者。故此如來藏性,雖聖不增,在愚不減,增減但在一念覺迷爾。而衆生以得善緣,親習佛法,終能轉迷成悟,契入此法體,故說衆生皆有佛性。

  

  然此法體又是什麼?起信論所謂心真如者,即緣起之總相也,非離于諸法相外,別有如來藏體。法相雖無常生滅,有種種差異,而法體不曾動搖。如盡管大海中浪翻滾滾,波濤洶湧,無常幻化,剎那變異,而終不失其爲大海之體也。法相亦爾,雖變化無常,法體究竟輾轉相續,不可斷滅。

  

  此法體是空?是不空

  曰;如實空,如實不空。如實空乃以因緣假合,剎那生滅,求其自體不可得故。如實不空,乃以因緣假合,能顯露出無量無邊的功德故。即此法體是中觀所謂「不生不滅,不斷不常,不一不異,不去不來。」若強以名,或曰之「空體」。

  

  2. 相

  

  大乘叁學中都或多或少討論到法相的成形幻化。若就法界圓覺學不過說此諸法相,皆我妙覺明淨如來藏心之物。如來藏乃于諸法相中非一非異處,取其非異之觀點,而總其法相施設假名,當然一切法相必在如來藏心中。

  

  法性空慧學,以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」,說一切假相,即一切法相之安立,必由諸多之外緣所假合,其中無有自立、獨存、常住者,一切相幻化不實,奔逝如電。然一切外緣所安立,非物自相,而是心識相。因一切因緣假合的物相,若不由妄心分別,不得法相。妄識所分別諸法相,是意識相,非物自相,如天人見爲琉璃,人見爲水,鬼見爲膿血,魚見爲安宅,所見諸法相皆非物自相,以物自相不可得故。即一切因緣假合而有識現而有假相起。

  

  法相唯識學則以「叁界唯心,萬法唯識」說一切法相,皆業識相,無有如實物自相可得。但一切業識相,非憑空而有,亦必待種子起現行。種子非恒起現行,必待衆緣,如眼識要空、明、根、境、作意等九緣,故雖說一切相由識現,識卻由一切因緣所起。

  

  如此所見性空學與唯識學之對于法相安立,並無不同;所不同者,在言诠方便的差異爾。有人以爲法相學是法相學,唯識學是唯識學,一判爲二,其實大可不必,以唯識所現,必相法相;而法相之起,必由于識,法相唯識非一非異,不可脫離,是故稱法相唯識學。

  

  3. 用

  

  我們于日用間,覺諸法各有其用。如水流濕,火就燥,眼爲見,耳能聽,四大各有其性,六根各司其用,似乎萬物都有其不變的自性。此用性又是從何而起

  今亦以大乘叁學———性空學、唯識學、圓覺學而作說明。

  

  物無自體,在性空學所說一切法互緣相依,非一非異,求物自體已不可得,更甭論其相,更不堪其用;故所謂物用,應是法界在無常幻化中所變現的假相而已。如日升日沈,如月圓月缺,如花開花謝,如潮平潮漲,由此一相幻化成彼一相,由此一型態遞移至另一型態,所謂天何言哉,四時行焉,萬物生焉,大化流行,衍生萬物;中間似有種種生生克克之別,故呈有用、不用之差異。

  

  物之用不用,非物自成用不用,而是識現不現,在因緣變化中,神奇奧妙,牽一發而動全身,一芥子一微塵,都包含著叁千大千世界之大用,層層不盡,縷縷不絕;而衆生以妄識習氣,故只能于其中見其一二而已。若入地菩薩掃除妄識,泯入空體,即能于法界中起大用,淩空起七寶以用布施,變幻諸大而作佛事,神通遊戲于叁界之上。總之,用即衆生于法界因緣變化中所起執著的分別妄識而已,用即幻用。

  

  以上所論,知大乘叁學———性空學、唯識學與圓覺學,實是佛法的一體叁面而已,以性空學入理,以唯識學平情,而入圓覺之果報莊嚴世界,先悟道,再修道,而後證道,考之大乘叁學之流行次序,知其必然。

  

《一葦過江 教理篇 略說大乘佛學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