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具足无量功德故。」如实空即性空学所谓缘起性空,于缘起中能假立诸法,究竟显实故自性本空。如实不空,即性空学所谓性空缘起,因性空故,于缘起中能显示无量无边之功德。如此看来,性空学与起信论义无相违,相异者不过所立假名尔,不执着于文字,即能见其中妙处。
楞严经亦复如此,所谓如来藏体,非离于诸法相别有如来藏体,非离于如来藏体别有诸法相可得,如来藏体即诸法相之总称尔,诸法相非一非异,从非异的观点施设假名为如来藏体。
又如何施设见性不动,见性不灭等?以性空学言,诸行无常,法相剎那万变,而法性不变,空性不变。见性亦复如此,尽管能见、所见相前后差异,然于因缘假合中,见性不灭,故波斯王年少与年老所见恒河相有差异,而见性无有差异。明人见明,盲者见黑,见相有差异,见性无差异。
讨论至此,则性空唯名学与真常唯心学并无甚差异,所差异者,唯有假名。真常之常非相常、非体常、非用常,乃单指性常尔!惟心之心非肉团心,非思惟心,但指真如心。真如心乃指缘起之总相也,非一非异,非常非断。能了知如此,对于性空唯名学与真常唯心学之纷争,斯可无惑矣!
二、总说大乘三学
以上别说大乘三学:性空唯名学、虚妄唯识学及真常唯心学已,今乃更以诸法之体、相、用总说大乘三学———法界圆觉学、法相唯识学及法性空慧学。
1. 体
我们于日月星辰,山河大地,一切色受想行识等诸法相中,知必有体。何以故?无中不能生有,一切的法相必依体而有,离于法体则无法相可得,如水中月虽虚幻不实,而必有外缘的水和月作依托乃能建立,若不依水和月而可见水中月,则应于一切时,一切处见水中月。同理法相亦尔,虽以妄心分别,乃有假相安立,而妄心必依体而起,不然应于一切时、一切处见种种法相,实则不尔,故知必有法体。
此法体在法界圆觉学中假名为如来藏体,或称真如心,此法体,妙净圆明,具足无量无边功德,如弥陀经、无量寿经、药师经、维摩经、法华经、华严经等所见诸佛菩萨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境界,都因契入此法体,而从中所流露出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大用者。
而凡夫等以一念无明,于妙觉明体中,昧空结暗,妄心分别,徒发尘劳,见有我法二相,而于妙觉明体中一判为二,起种种我执、法执、颠倒妄想。非但覆蔽了此圆妙明净法体中无量无边的功德,更以此起烦恼,造业受报,永沉沦三界,轮回流转。
然虽以妄心分别,造致轮回苦报,实则不出如来藏体之外。迷则分一为二,妄有生死,轮回受苦,是名众生;悟则泯二入一,证入法体,寂静涅槃,是名圣者。故此如来藏性,虽圣不增,在愚不减,增减但在一念觉迷尔。而众生以得善缘,亲习佛法,终能转迷成悟,契入此法体,故说众生皆有佛性。
然此法体又是什么?起信论所谓心真如者,即缘起之总相也,非离于诸法相外,别有如来藏体。法相虽无常生灭,有种种差异,而法体不曾动摇。如尽管大海中浪翻滚滚,波涛汹涌,无常幻化,剎那变异,而终不失其为大海之体也。法相亦尔,虽变化无常,法体究竟辗转相续,不可断灭。
此法体是空?是不空
曰;如实空,如实不空。如实空乃以因缘假合,剎那生灭,求其自体不可得故。如实不空,乃以因缘假合,能显露出无量无边的功德故。即此法体是中观所谓「不生不灭,不断不常,不一不异,不去不来。」若强以名,或曰之「空体」。
2. 相
大乘三学中都或多或少讨论到法相的成形幻化。若就法界圆觉学不过说此诸法相,皆我妙觉明净如来藏心之物。如来藏乃于诸法相中非一非异处,取其非异之观点,而总其法相施设假名,当然一切法相必在如来藏心中。
法性空慧学,以「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」,说一切假相,即一切法相之安立,必由诸多之外缘所假合,其中无有自立、独存、常住者,一切相幻化不实,奔逝如电。然一切外缘所安立,非物自相,而是心识相。因一切因缘假合的物相,若不由妄心分别,不得法相。妄识所分别诸法相,是意识相,非物自相,如天人见为琉璃,人见为水,鬼见为脓血,鱼见为安宅,所见诸法相皆非物自相,以物自相不可得故。即一切因缘假合而有识现而有假相起。
法相唯识学则以「三界唯心,万法唯识」说一切法相,皆业识相,无有如实物自相可得。但一切业识相,非凭空而有,亦必待种子起现行。种子非恒起现行,必待众缘,如眼识要空、明、根、境、作意等九缘,故虽说一切相由识现,识却由一切因缘所起。
如此所见性空学与唯识学之对于法相安立,并无不同;所不同者,在言诠方便的差异尔。有人以为法相学是法相学,唯识学是唯识学,一判为二,其实大可不必,以唯识所现,必相法相;而法相之起,必由于识,法相唯识非一非异,不可脱离,是故称法相唯识学。
3. 用
我们于日用间,觉诸法各有其用。如水流湿,火就燥,眼为见,耳能听,四大各有其性,六根各司其用,似乎万物都有其不变的自性。此用性又是从何而起
今亦以大乘三学———性空学、唯识学、圆觉学而作说明。
物无自体,在性空学所说一切法互缘相依,非一非异,求物自体已不可得,更甭论其相,更不堪其用;故所谓物用,应是法界在无常幻化中所变现的假相而已。如日升日沉,如月圆月缺,如花开花谢,如潮平潮涨,由此一相幻化成彼一相,由此一型态递移至另一型态,所谓天何言哉,四时行焉,万物生焉,大化流行,衍生万物;中间似有种种生生克克之别,故呈有用、不用之差异。
物之用不用,非物自成用不用,而是识现不现,在因缘变化中,神奇奥妙,牵一发而动全身,一芥子一微尘,都包含着三千大千世界之大用,层层不尽,缕缕不绝;而众生以妄识习气,故只能于其中见其一二而已。若入地菩萨扫除妄识,泯入空体,即能于法界中起大用,凌空起七宝以用布施,变幻诸大而作佛事,神通游戏于三界之上。总之,用即众生于法界因缘变化中所起执着的分别妄识而已,用即幻用。
以上所论,知大乘三学———性空学、唯识学与圆觉学,实是佛法的一体三面而已,以性空学入理,以唯识学平情,而入圆觉之果报庄严世界,先悟道,再修道,而后证道,考之大乘三学之流行次序,知其必然。
《一苇过江 教理篇 略说大乘佛学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