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講到修行的心要,乃一句話:從法空到心空。
所謂法空,就是在道理上,確認:諸法是無我的。所謂心空,就是徹底地放下與包容。放下什麼?放下我見、我慢、貪瞋癡等。而包容,即對一切現象的變化,都能以平常心去看待它。這樣即能與無我相應,而證得解脫道。
既證無我,能弘法度生嗎
我者,乃主宰或界限也
可是,後來的大乘佛法卻提出一個問題:如果證得無我,會變成焦芽敗種,會變成不想弘法利生。
其實,佛法從未否定:有五蘊和合的生命現象。所謂「無我」,不是一切都莫須有,而是去除「主宰」與「界限」爾!主宰者,以我來主宰。界限者,認爲這個是我,那個非我。
以不單向的主導,不劃分界限;乃更方便弘法度生也
佛陀豈非從頓證無我後,才弘法度生,才開創佛教呢
因此絕不能以「斷滅」的惡見,來看無我的修證
因此,一個人如能證得無我,其實應更方便去弘法度生。因爲既不作單向的主宰,又不存與人的界限。
很多人都喜歡主宰別人。其實,你愈想主宰別人,別人對你乃愈反感。而不作單向之主宰者,心即會變得更敏銳,更具彈性。故與衆生互動的效果,也會更融洽。所以用此來度衆生,當更具成效。同樣,不存與人的界限,則經常能互通無礙。故在弘法度生上,其實是有更大的方便。所以,絕對不會因證得無我,而不能弘法利生,而不願弘法利生。
至少,從曆史上可以肯定: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,就是從頓證無我,而成就解脫道。也是從頓證無我後,才開始弘法利生,才開創出佛教的法脈。因此,不能以斷滅的思想,來看無我的修證。
講到目前爲止,修行的切要處是什麼?不管從戒、從定、從慧去看,結論都一樣,就是:雲何從有我,證得無我。
小結
修行既不神秘,也不艱深─原始佛教的證果
倒是後來的大乘,將佛法弄得很龐雜
所以修行,其實沒有那麼神秘,也沒有那麼艱深。在原始佛教裏,很多人都能在一生中,證得解脫果。
然我們現在,卻認爲修行很難。何以故?因爲後來的大乘佛法,卻把佛法講得太龐雜了;講得愈多,常離核心愈遠。故很多人雖有心,要修行;但一輩子都在外圍打轉,而轉不到核心。「不識廬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。」很多時候,其實修的不是佛法,而是方便法、是共外道法。皆爲未能掌握切要處去努力爾!
當掌握行門的切要處,乃是「行蘊」也
所謂修行,即是修理、回向行蘊爾
最後,我要講的是:要掌握行們的切要處,其實更直接的,就是去掌握「行蘊」爾!衆生都有五蘊:色受想行識。真正修行者,不當在「色」上做功夫。色就是身體,這個身體不管怎麼下功夫,終還是會死翹翹的。也不在「受」上做功夫,很多人修行時,都喜歡講覺受。但是不管什麼受,也不過是夢幻一場而已!
至于雲何爲「行蘊」呢?行就是分別抉擇。所以修行,其實就是修冶、調理行蘊。怎麼修冶、調理呢?就是要「回有我,以向無我」爾!
因爲衆生的行蘊,乃不出「以自我爲中心」的思考模式。所以行蘊,就被稱爲「末那識」,就是「汙染」的意思。爲何汙染呢?有我,就汙染;無我,才清淨。
所以行蘊,既是造業的中心,也是超凡入聖的關鍵。故真正的修行,就是要從行蘊入手:從理會無我,到體證無我。
總之
修行的切要處:乃是于面對境界時,能善加思惟.抉擇.統合
這也就說:修行,非出離境界後,再去修行。而是在面對境界時,當怎麼去善巧思惟、抉擇、統合;這才是重點。如果逃避境界,能練出什麼功;卻回到現實時,就一敗塗地,那辛苦練的功有什麼用呢?
我們活著,時時刻刻都得面對境界去作抉擇。如抉擇不好,那就造業、受報;如果抉擇得好,既能夠解脫自在,又能夠福慧圓滿。
其次,很多人在講禅法時,都講得太高─不分別、取舍。其實不是一剛開始,就能不分別;而是要從分別到不分別。這種情況就像我們初學佛時,還是要鼓勵發菩提心的,你不能說「無心是道」,就一切不用學了。又像修定一般,剛開始也是要有方法的,不可能不用方法,心即能定。
所以不是一修行,就可以不分別,就可以一切「默照」而已!默照,真清楚了嗎?沒有正知見,雲何能清楚呢?
無功用心─是大菩薩的果位,而非初修行者的下手方便
當于因位中精進用功,而非于果位者模擬.效颦
至于所謂的「無功用心」「無功用行」,那是大菩薩的果位,而不是初修行者下手的方便。
因此修行,不要倒果爲因:把大菩薩的境界,當做自己模擬的樣本。大菩薩的境界,是從因中去成就的。我們如一味地模擬,模擬到最後,是東施效颦,是畫虎不成反類犬爾!因爲若無明業障未真消除,雖刻意模擬時,還有模有樣;一旦忘失了,就依然故我也!甚至徒增長慢心,南轅北轍爾!
當然于思惟.抉擇.統合前,既要有正見的基礎,也要有不受業障習氣幹擾的定力才行
然而,要在思惟、抉擇、統合前,首先得有正知見的基礎。我不相信只要參一個話頭,就可以開悟─那是神話而已!我們也不要以爲六祖惠能大師,只聽聞《金剛經》就開悟了。據印順法師考證,六祖在參見五祖前,已參過很多善知識了。所以,要有正知見的基礎,才能夠用以思惟、抉擇。而正知見的基礎,乃得從聞思中去建立。
其次,也要有定力。然我所謂的定力,不是指心不動、不分別,而是要在面對境界時,能以智慧作抉擇,而非被習氣、業障所牽。這樣,才能既從正知見中,安心立命;也由正知見中,解脫自在。
這也就說,這個時代是動態的,如果我們一直期待將心,固守在一個境界上來修行,其實不只非常辛苦,且很容易退轉。但是要在動態中,在面對境界時,能掌握一個大原則,來思惟、抉擇,卻不會太難。于是,心既不迷惑、顛倒,更能時時刻刻安住于解脫的軌道上。至于那一天,才能完全解脫,這就不必太計較了。
《行門的切要處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