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行门的切要处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」而向「无我」也

  

  在佛教里,有个名相,称为「回向」。然云何「回向」呢?乃回「自我」而向「无我」也。一般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模式,这即成烦恼、生死的根源。如果能肯定无我的道理,则于察觉自己有妄念时,就要回自我而向无我。能够向无我,才与解脱道相应也。

  

  所以,不是待事情做完了,再去回向。而是在任何动心起念时,都得去觉照、得去回向。因此,是在事情未做之前,就要回向─如果不回向,还常顺着习气、业障去做。故因为回向,才有功德。而非做了什么有功德,再去回向。

  

  不以觉受、入定,而执为修定的功德

  

  说到这里,乃很明确:不以觉受,而执为修定的功德。有很多人在蒲团上,觉得这支香坐得很好,心里很高兴,又进步了。然什么叫做好呢?若只是身体感受舒适些,乃还在「臭皮囊」做功夫尔!岂能好呢?真好者,是观念改变了、心态调伏了,这才称为好。

  

  所以修定者,当不以觉受论功夫,不以入定为功德。这个时代要入定,其实相当不容易,因为整个时代的业感,是倾向动态、创新。故如一天到晚寄望入定,结果却入不了定,那心不就更乱了吗?然而若从观念去改变,从心态去提升,应该是较方便、容易的。

  

  也有些人修定修得不错,可是对世间观察的敏锐度,往往也会变差;思想的反应速度,也会变慢。这样修定虽修得好,却与世间脱节了。

  

  所以,我过去曾说:真正的定,不是在避风港里,拋锚不动。而是要在大风大浪中,维持原定的方向,继续前进。故虽这世间,逆境很多,众生很苦;我们还是要维持修行的方向,继续趋向涅槃城也。

  

  因此,真修行是既不断地提起正见,也不断地剥除妄念!而非紧抓着一个方法、对象,心专注在此而已!以心愈专注,即愈封闭;既专注而封闭,云何能有智慧呢?

  

  次第与禅相

  

  修定掌握大原则即可,而不必详知其次第,更不必刻意于禅相

  

  目前不管是藏传的佛教,还是南传的佛教,都非常重视修行的次第;且把每个次第,都讲得很清楚。

  

  然而,我认为修行,只要掌握大原则就可以了,而不用知道那么多详细的次第:初禅是如何如何?二禅、三禅又是如何如何?甚至修到什么次第,就会有什么「禅相」出现…。既一切相,都如梦幻泡影,云何还在意这些幻相呢?且太在意这些禅相,其实还会有「自我暗示」的误导,会有「附身着魔」的危险。

  

  虽很多人都希望学佛能有次第、修行能按次第。但我常作一个比喻:如欲把一棵树砍倒,则只要能将树砍倒就好,为何一定要有次第呢?以一般人都是用「有所得」的思想方式来学佛、修行,所以才会那么重视次第也。

  

  反之,能以「无所累」的思想方式,来学佛、修行,就不需要去牵就次第与禅相。但是,大原则一定要掌握得住;大原则是什么呢?乃回「自我」而向「无我」也。

  

  逆障与着魔

  

  修禅,容易着魔吗?

  

  魔者,乃是无明业障也

  

  于是乎,云何很多人都说「修禅很危险!因为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。」很容易着魔哩!其实,最重要的魔,不是外魔,而是内魔。

  

  如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,成道之前,何以要先降魔呢?一般都说是天魔乱道。其实,一个人只要能入初禅以上的定,天魔就对他无可奈何了;因为天魔都在欲界,故在欲界以下,才有魔乱。如果定力,已达三禅、四禅,便不可能有魔乱。更何况,释迦牟尼佛未成道前,已能入无想定、非想非非想定,怎还会有魔乱呢?

  

  故降魔者,乃是降伏内魔尔!且为还未证得「无我」,才有魔也。所以真正的魔,乃是无明、业障而已!如果有外魔的话,也是因为内魔,才引起外魔的。

  

  最大的魔,即是我痴.我见.我慢.我爱

  

  于是乎,世间人谁不着魔呢?

  

  所以事实上,在修行的过程中,最大的魔障是什么呢?就是「我见」也!我们都往外推,这个是魔,那个也是魔;其实,你才是最主要的魔。

  

  于是乎,世间人谁不着魔呢?我们不要想:若不修行,就不会着魔。其实,若不修行,才更着魔哩;且还不知道自己已着魔了!因此,修行就是降魔的过程;且是降内魔,而非降外魔。

  

  魔当如何降之?唯「勘破之」而已

  

  既勘破已,即能不着也

  

  那么,魔要怎么降呢?用念佛、持咒的方法吗?其实最重要的,就是一句话:乃「勘破」而已!

  

  如果觉得那是真的,才会上当;既知它是假的,就没有上当的可能。所以,并非用有形的方法去降魔。因为当你欲降伏它时,已把它当作真的了。

  

  故最直截了当的方法,乃「勘破」也。既勘破它是假的,就一切没关系,一切无所谓了。

  

  楞严经

  

  不作圣心,名善境界。若作圣解,即受群邪

  

  故「着魔」者,乃为心着故成魔也

  

  中国禅宗,向来非常重视《楞严经》。因于《楞严经》中,有讲到五十阴魔。很多人都看得眼花撩乱,忙着按图索骥,去辨认:何者是魔?何者非魔?其实,我认为重点只是一句话:「不作圣心,名善境界。若作圣解,即受群邪。」

  

  若什么境界都不去执着它,这就是好境界。反之,若把什么当作好境界来看待、来营求,那就不免会着魔、受邪。因为所谓「着魔」者,不是因为魔,所以成着;而是因为着,所以成魔。至于著者,主要是为自己的观念、心态有所偏差,却跟境界不相干尔!

  

  所以,如把五十阴魔背得滚瓜烂熟,而求免于魔难,是没有用的!你以为这五十阴魔识破了,就无魔了吗?如果心有执着,则它千变万化;你防也防不了。但如果有正知见,而不着任何境界,则何魔之畏呢?

  

  其实畏魔者,其已着魔矣!何以故?为有我,才有所畏;若无我,则无所畏。而有我者,乃是最大的魔难也。因此修定,能不能免于魔难,重点乃在于:具正见与否?故以下再申论「慧」者:

  

  慧

  

  慧证的心要,乃是从理会无我到体证无我

  

  虽传统上都谓:修行要「由定发慧」。其实,就原始佛教的修行法门而言,却是「由慧发定」,为什么呢?我们看八正道,首先就是「正见、正思惟」,先有解慧的基础,然后再启修,而有「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」。修到最后,才能成就「正念与正定」。

  

  而很多人学佛,程序却相反:就是先修定,再发慧。如果修定,就能发慧;则外道的定也修得不错,为什么不能发慧呢?因此,佛法与外道最大的差别,乃在有否「正知见」?亦即有无「慧」尔!

  

  至于慧的重点,还是一句话:从理会无我到体证无我。理会只是观念上知道而已,而体证就是能亲身体验到。无我,理论上要听懂,还不太难!可是,要能完全放下,就没那么容易了。

  

  观法无我

  

  从无常观无我─非永恒不变

  

  从和合观无我─非孤立自存

  

  众生以无始无明故,都惑以为内在中,有一个孤立自存、永恒不变的主导者。这主导者,有时被称为我,有时被称为灵魂,有时被称为神识。名字虽不同,但内容都一样:变是外面的身体在变,然内在乃有一个永恒不变的。这是众生的「我见」。

  

  佛法,首先从观「诸行无常」来破我见。既一切法都是无常变化的,云何内在中,能有一个不变的「我体」?

  

  第二,从观「和合」中破我见。在原始佛教中常谓「众生者,乃五蕴和合而有」。很多人讲到此时,乃把五蕴分析得很详尽:色是什么、受是什么…。却未点出:在五蕴和合当下,即是无我的本质。这才是解脱的心要。

  

  从缘起无自性,观无我

  

  诸法本来无我,非修故无

  

  第三,再进一步从「因缘所生法」来看,一切法都「无自性」也。既无自性,则本来就是「无我」尔!这经过理性的思惟后,即能确认矣!

  

  故诸法,本来就是无我。不是因为修行,才把有我变成无我。从理解到本来无我,到最后能消除贪、瞋、痴、慢等习性、业障,则能证得无我也。

  

  问:若诸法无我,轮回受报者谁?

  

  答:以无我故,才轮回受报。譬如滚雪球,岂有自我中心

  

  我们都认为有一个不变的我。于是若过去是我、现在是我、未来还是我,则云何成轮回呢?因轮回者,就是在六道中辗转变化的意思。故因没有一个不变的我,所以才能于六道中辗转变化,而称为轮回。

  

  这种情况,就像世间中的滚雪球一般,雪球滚来滚去,有时候多沾了一点,有时候消磨了一些。但是,不管怎么滚来滚去,内在中却无核心的主体─内外都是雪花而已!

  

  问:见闻觉知者谁?

  

  答:如温度计,热胀冷缩,法尔如是也

  

  我们都认为:是我在看、在听、在想。如果没有我,那到底是谁在见闻觉知呢?这就像我现在敲桌子,敲了桌子会响。你说桌子是有我才响,还是无我故响呢?

  

  又如温度计能热胀冷缩,是它有意识去判断:现在热了,我要胀;或者冷了,我当缩吗?不是!因为物理现象,本来如此也。同样,我们肚子饿了,就得吃饭;天气冷了,就得加衣。也是生理现象,本来如此也。

  

  所以,佛法讲到最后,就是「法尔如是」也。如所谓「叩钟:大叩则大鸣,小叩则小鸣,不叩则不鸣。」钟是无情物,云何会反应出大鸣、小鸣、不鸣的差别呢?也是「法尔如是」也。在《中观》里有句话:「以有空义故,一切法得成。」生命中一切相用的变化,皆为无我故也。如果是有我,反一切成僵局矣!以上要从理性上确认无我,其实不难。

  

  体证无我

  

  从法空到心空,而能彻底放下与涵容

  

  即已消除一切贪瞋慢疑也

  

  但是从理解无我到体证无我,这个过程可能就很漫长了,为什么呢?因为众生无始来的业障、习气,还是很重。因此…

《行门的切要处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