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讲到修行的心要,乃一句话:从法空到心空。
所谓法空,就是在道理上,确认:诸法是无我的。所谓心空,就是彻底地放下与包容。放下什么?放下我见、我慢、贪瞋痴等。而包容,即对一切现象的变化,都能以平常心去看待它。这样即能与无我相应,而证得解脱道。
既证无我,能弘法度生吗
我者,乃主宰或界限也
可是,后来的大乘佛法却提出一个问题:如果证得无我,会变成焦芽败种,会变成不想弘法利生。
其实,佛法从未否定:有五蕴和合的生命现象。所谓「无我」,不是一切都莫须有,而是去除「主宰」与「界限」尔!主宰者,以我来主宰。界限者,认为这个是我,那个非我。
以不单向的主导,不划分界限;乃更方便弘法度生也
佛陀岂非从顿证无我后,才弘法度生,才开创佛教呢
因此绝不能以「断灭」的恶见,来看无我的修证
因此,一个人如能证得无我,其实应更方便去弘法度生。因为既不作单向的主宰,又不存与人的界限。
很多人都喜欢主宰别人。其实,你愈想主宰别人,别人对你乃愈反感。而不作单向之主宰者,心即会变得更敏锐,更具弹性。故与众生互动的效果,也会更融洽。所以用此来度众生,当更具成效。同样,不存与人的界限,则经常能互通无碍。故在弘法度生上,其实是有更大的方便。所以,绝对不会因证得无我,而不能弘法利生,而不愿弘法利生。
至少,从历史上可以肯定: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,就是从顿证无我,而成就解脱道。也是从顿证无我后,才开始弘法利生,才开创出佛教的法脉。因此,不能以断灭的思想,来看无我的修证。
讲到目前为止,修行的切要处是什么?不管从戒、从定、从慧去看,结论都一样,就是:云何从有我,证得无我。
小结
修行既不神秘,也不艰深─原始佛教的证果
倒是后来的大乘,将佛法弄得很庞杂
所以修行,其实没有那么神秘,也没有那么艰深。在原始佛教里,很多人都能在一生中,证得解脱果。
然我们现在,却认为修行很难。何以故?因为后来的大乘佛法,却把佛法讲得太庞杂了;讲得愈多,常离核心愈远。故很多人虽有心,要修行;但一辈子都在外围打转,而转不到核心。「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」很多时候,其实修的不是佛法,而是方便法、是共外道法。皆为未能掌握切要处去努力尔!
当掌握行门的切要处,乃是「行蕴」也
所谓修行,即是修理、回向行蕴尔
最后,我要讲的是:要掌握行们的切要处,其实更直接的,就是去掌握「行蕴」尔!众生都有五蕴:色受想行识。真正修行者,不当在「色」上做功夫。色就是身体,这个身体不管怎么下功夫,终还是会死翘翘的。也不在「受」上做功夫,很多人修行时,都喜欢讲觉受。但是不管什么受,也不过是梦幻一场而已!
至于云何为「行蕴」呢?行就是分别抉择。所以修行,其实就是修冶、调理行蕴。怎么修冶、调理呢?就是要「回有我,以向无我」尔!
因为众生的行蕴,乃不出「以自我为中心」的思考模式。所以行蕴,就被称为「末那识」,就是「污染」的意思。为何污染呢?有我,就污染;无我,才清净。
所以行蕴,既是造业的中心,也是超凡入圣的关键。故真正的修行,就是要从行蕴入手:从理会无我,到体证无我。
总之
修行的切要处:乃是于面对境界时,能善加思惟.抉择.统合
这也就说:修行,非出离境界后,再去修行。而是在面对境界时,当怎么去善巧思惟、抉择、统合;这才是重点。如果逃避境界,能练出什么功;却回到现实时,就一败涂地,那辛苦练的功有什么用呢?
我们活着,时时刻刻都得面对境界去作抉择。如抉择不好,那就造业、受报;如果抉择得好,既能够解脱自在,又能够福慧圆满。
其次,很多人在讲禅法时,都讲得太高─不分别、取舍。其实不是一刚开始,就能不分别;而是要从分别到不分别。这种情况就像我们初学佛时,还是要鼓励发菩提心的,你不能说「无心是道」,就一切不用学了。又像修定一般,刚开始也是要有方法的,不可能不用方法,心即能定。
所以不是一修行,就可以不分别,就可以一切「默照」而已!默照,真清楚了吗?没有正知见,云何能清楚呢?
无功用心─是大菩萨的果位,而非初修行者的下手方便
当于因位中精进用功,而非于果位者模拟.效颦
至于所谓的「无功用心」「无功用行」,那是大菩萨的果位,而不是初修行者下手的方便。
因此修行,不要倒果为因:把大菩萨的境界,当做自己模拟的样本。大菩萨的境界,是从因中去成就的。我们如一味地模拟,模拟到最后,是东施效颦,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尔!因为若无明业障未真消除,虽刻意模拟时,还有模有样;一旦忘失了,就依然故我也!甚至徒增长慢心,南辕北辙尔!
当然于思惟.抉择.统合前,既要有正见的基础,也要有不受业障习气干扰的定力才行
然而,要在思惟、抉择、统合前,首先得有正知见的基础。我不相信只要参一个话头,就可以开悟─那是神话而已!我们也不要以为六祖惠能大师,只听闻《金刚经》就开悟了。据印顺法师考证,六祖在参见五祖前,已参过很多善知识了。所以,要有正知见的基础,才能够用以思惟、抉择。而正知见的基础,乃得从闻思中去建立。
其次,也要有定力。然我所谓的定力,不是指心不动、不分别,而是要在面对境界时,能以智慧作抉择,而非被习气、业障所牵。这样,才能既从正知见中,安心立命;也由正知见中,解脱自在。
这也就说,这个时代是动态的,如果我们一直期待将心,固守在一个境界上来修行,其实不只非常辛苦,且很容易退转。但是要在动态中,在面对境界时,能掌握一个大原则,来思惟、抉择,却不会太难。于是,心既不迷惑、颠倒,更能时时刻刻安住于解脱的轨道上。至于那一天,才能完全解脱,这就不必太计较了。
《行门的切要处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