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行门的切要处

  行门的切要处

  

  即使已发心修行,然八万四千法门中,当从何入呢?

  

  法门愈学愈多,搞不好还只离道愈远而已!

  

  今天所讲的题目是「行门的切要处」。为什么要讲这题目呢?今天我们看周遭,既有意学佛者愈来愈多。同时,当今佛教所传授的法门,不管是南传、藏传、北传,也愈来愈多。于是,在这么多法门中,常会觉得愈学愈茫然!因为常歧路亡羊也。尤其,大乘佛法更说有八万四千种法门;如果每一样都去试,试到最后,再去选择一个与自己相契的法门,大概一辈子就过去了。

  

  所以我们今天,能不能从根本的佛法中,去选择一个更直截了当的法门呢?这是讲此题目的动机。否则,可能学得愈多,却离道愈远矣!

  

  所谓学佛,乃不出「闻思修」与「戒定慧」。故从此中,而申论修行的切要处。首先讲戒:

  

  戒

  

  戒法的心要,乃为杜绝以自我中心而有的造作

  

  而人的一切造作,乃为肯定、增益「我」也

  

  很多人对戒直觉的印象,就是有很多戒条,如五戒,八戒,甚至比丘戒、菩萨戒。然如只是从戒相去看,甚至已努力地把戒守得很清净;却未必真契入戒法的切要处。何以故?我们首先得明了:戒从何来?戒从法来也。

  

  如世间法中,常将「法与律」并称,而名为法律。是以释迦牟尼佛于菩提树下顿悟成佛后,首先说法教化,成立僧团。却等六年后,才制定戒相。此乃为法是根本,而戒只是枝末尔!如再问:「那法的根本,又是什么呢?」乃无我也!

  

  故守戒的重点,乃是为「防范、制止」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和造作。众生都是有我的。刚开始修行者,就算观念上已能意会无我,但我执的习气还是非常重。因此要以戒,来防范和制止与法不相应的行为,这才是戒的心要。

  

  所谓「我」者,先以延续生命的存在为基础

  

  再以凸显.夸张自己存在的价值为目标

  

  众生的我执,还可分作两点来说明:第一、对很多人来讲,首先就得维持生命的存在。先求能继续活下去,再求能活得更久、活得更好。所以不管食衣住行的供给,或者知识的吸收、技术的创新,其实都是为了维持生命的存在,而有的行为模式。

  

  第二、如果生命的存在已不成问题了,再其次,就是得肯定、增加自己生命的价值与意义。故又得从各式各样的互动关系中,去凸显自己的存在价值,去夸耀自己存在的意义。

  

  这以我见为中心的行为模式,即不出「贪瞋慢疑」的典型:

  

  贪瞋慢疑

  

  众生之所疑,殆非理之不明;而是「我」之进退得失

  

  所以人为什么贪呢?很多时候,乃惑以为:贪得愈多,生命便愈有价值。为了维持生命基本的需要,其实所费不多。但为了凸显自己生命的价值,则必贪求无厌了。

  

  瞋呢?如果贪不得,就起瞋也。所以在佛法里,常谓「众生因无明、爱欲,而轮回不断」。为什么不讲瞋呢?因为既有爱欲,即有瞋也。也为若断得爱欲,即断除瞋矣!

  

  再看,慢是什么呢?慢就是觉得:我活得比你有价值,活得比你有意义。至于疑,虽很多人活着,都会有很多疑问。但大部分的疑问,不是疑:这世界究竟有没有真理?而是疑:我当何去何从?当如何取,才会对我最有益?当如何舍,怎能对我最无害?都是在人我是非间仿徨迷惑,而非对真理、正道起迷惑也。

  

  若能杜绝我见,即能消除贪瞋慢疑等的习气业障

  

  而贪瞋慢疑等习气业障既已消除,即能虽不守戒也不犯戒矣

  

  因此分析到这里,贪、瞋、慢、疑,很明确都是由我见而起的。所以如能杜绝我见,就能消除一切跟「贪、瞋、慢、疑」相应的习气、业障。既习气、业障已消除了,当就不会有这类行为的造作。

  

  于是乎,有这种证量者,即使不守戒,也不会犯戒矣!如《遗教经》所比喻的「譬如牧牛之人,执杖视之,不令纵逸,犯人苗稼。」今既牛都已死矣,那担心它还会犯人苗稼呢?所以戒相是枝末,贪瞋慢疑是主干,而我见、我慢,才是根本也。

  

  出家修行,何以须剃头呢?

  

  于是乎,我们再省思:在原始佛教里,为何出家修行须要剃头呢?有人说:剃头是为了剃除三千烦恼丝。但烦恼在心,而不在发哩!故剃头,其实只是个象征!什么象征呢?

  

  剃头,乃引喻为断首也

  

  断欲出人头地之首,而安心当个方外人也

  

  在《圆觉经》里,有一句经文,可作对照:「譬如有人,自断其首;首已断故,无能断者。」修行者,就得砍掉自己的脑袋。因为既把脑袋砍掉了,它就不会再作怪了。当然我们不可能一旦发心修行,就真的得把自己的脑袋砍掉,因为还未有成就哩!故以剃头,来象征砍脑袋的意思。

  

  砍什么脑袋呢?砍喜欢「出人头地」的脑袋!大家都想出人头地,而愈想出人头地者,即烦恼愈多也。所以,我过去曾说:佛法常云要解脱,然如何解脱呢?首先得求自己不被套牢,如果被套牢了,再来求解脱,那就为时已晚矣!而人又是为什么会被套牢呢?因想出人头地,所以会被套牢。

  

  所以剃头,就是断除「出人头地」的欲望,而安心做个「方外人」的意思。在《遗教经》里,又有一段经文,可资证明:「汝等比丘,当自摩头,已舍饰好,着坏色衣,执持应器,以乞自活,自见如是。若起憍慢,当疾灭之。」

  

  既已剃头出家了,经常要自摩其头,且意会到:剃头是什么意思?舍饰好,着坏色衣,执持应器,以乞自活等,又是什么意思?乃皆为「降伏我慢」而已!故如起了一点憍慢心,要很快能警觉到,并消除它。

  

  若执着守戒有功德,反是无功德尔;为与无我、与解脱道不相应故

  

  所以戒的心要,乃是相应于「无我的行为模式」而已!故如认为守戒有功德,所以严谨去戒,拼命去戒;却与戒的根本精神不相应。如果更以此自我标榜,当就离道愈远了。

  

  要从无我的知见中去守戒,这样即使在戒相上没有那么严谨,可是大体上,还更切近解脱道也。下面我们再看定:

  

  定

  

  问:诸行无常,何以修定?

  

  答:为制止无明业障现行故

  

  很多人都以为:修定就是为使心不动。但是,诸位是否注意到:于三法印中,既诸行无常,为何还要使我们的心不动呢?无常就是变动的,既境界在动,心境也在动。云何于无常当下,还要修定呢?

  

  这问题,我过去曾再三审思,而认为:真正的定,并不是指心不动,而是不会随着无明、业障而起现行也。如果境界一来,就跟着无明业障去了,即表示心没有定。譬如:有人骂我,我就发脾气了。而不想想,他骂的有没有道理?这表示,在被骂当下,无明业障就现行了,这即是「没有定」也。

  

  故不是没有听到,才有定。而是听到了,且清楚地肯定:他骂的不是我,因为我根本没有这个问题。或者听到了,能清楚地确认:他骂的是我,因为我确实有这个问题,我应感谢他。这样虽被骂了,但习气业障未现行,即表示心「有定」也。

  

  所以定,不是心永远不动,甚至不知不觉。而是在任何境界中,心虽清楚明了,但能不随着无明、业障,而作惯性反应!

  

  无明业障于何处现行?

  

  于根尘触对,意识现行处现行

  

  一般人的无明业障,是在什么时候起现行呢?在碰到境界时。我们活着,就必须不断地去面对境界:当喜欢的境界现前时,若业障现行,则会起贪。当不喜欢的境界现前时,若业障现行,则会起瞋。所以时时刻刻,境界都在考验我们有没有定力。而不是坐在蒲团上,风平浪静的,觉得没问题,觉得我有定力。而待下蒲团时,却什么业障都涌现了,这云何有定力呢?

  

  因此在面对境界时,看我们能不能保持智慧的原则,来作反应、来处理人事。于是乎,我们用这样的观念来审思:修定,对我们调伏无明、业障,竟有何帮助?

  

  修定的方法

  

  首先,于修定时,就得专注在方法上。这时,眼既不去看、耳也不去听;六根暂时不对六尘。以六根不对六尘故,我们的业障暂时能不起现行。

  

  以制心一处、以楔出楔,而使业习淡薄

  

  返照妄念之起,而径除之

  

  如果,能经常让业障不起现行。有时候,业障就会慢慢淡薄了。这种情况就像种子,一年不撒种、二年不撒种,三年之后就死掉了;故再撒下去,它也不会发芽了。

  

  所以,用修定的方法来调伏习气、业障,虽有帮助,但不是最直接的。如种子的比喻,用火烧、用水淹,使之成为焦芽败种不是更直接吗?

  

  然一个修定者,因经常得返照自己的念头,看是否离开方法?因此对自己的动心起念,应能观照得更敏锐:自己起了念头,既要很快能察觉;起的是什么妄念,也要很快能分辨?因此下面有一个问题:何者是妄念?何者非妄念?

  

  非有念即妄,而是「以自我为中心」而作的分别取舍也

  

  如就修定的大原则来看:只要离开方法,便都是妄念。比如:我现在正数息,故离开数息的方法与数字者,就是妄念尔!

  

  但就佛法的大原则来看,并非有念就是妄念。因若有念,就是妄念;则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,算不算妄念呢?这就成问题了!

  

  因此,所谓「妄念」,乃是以「自我为中心」的分别取舍,才是妄念也。否则,佛陀或大菩萨,对不同的众生说法,要能「应病予药」;这岂非也是分别、也是妄念呢?若不以自我为中心,则虽分别,却非妄念也。

  

  既修定者,对自己的动心起念能看得更清楚。于是在察觉其为妄念时,即应「回向」也。在传统上,修定者,既察觉有妄念,都是赶快把念头压下去、截止它,以便回到方法上。其实,这是不够的;若看到蛇,就赶快转身走,那你以后还是要被蛇追着跑的。

  

  云何回向呢?乃是回「自我…

《行门的切要处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